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_第1页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_第2页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特点和易感因素。方法对8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病人发生52例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粘膜最多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G-菌和真菌。大剂量化疗、白细胞减少、广谱抗菌素使用、住院时间延长,是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应加强监护。中性粒细胞38.5)35d以上,肛周疼痛、红肿,经全身及局部抗炎治疗后红肿消退,体温正常者5例次。体温超过39,35d以上,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多部位致病菌培养阴性,抗炎治疗有效者68例次,占60.7%。 1.3防治措施粒细胞缺乏患者常规予以

2、朵贝氏液漱口,1:5000高锰酸钾坐浴,有条件者进层流室,应用G-CSF,加强支持疗法,及时补充成分血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所有发热患者和未发热但有明确感染灶者均予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在使用抗生素前常规血培养,同时分泌物培养寻找致病菌,根据体温及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严重感染者常选用万古霉素和泰能联用,若体温持续不降,考虑合并深部真菌感染者及早用抗真菌药。1.4治疗结果本组86例患者随访3个月3年,病死23例,病死率26.7%。感染组52例中死亡18例,病死率34.6%;非感染组34例中死亡5例,病死率14.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1.5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3、 2.1感染率及感染发生时间86例中发生感染52例,住院112例次中感染96例次。治疗的各期均有感染发生,其中诱导缓解治疗期64例次;巩固治疗期32例次。 2.2感染的部位上呼吸道感染19例次,败血症16例次,肠道感染12例次,肺炎10例次,口腔感染4例次,皮肤感染3例次,肛周感染8例次,尿路感染9例次,无明确感染部位10例次,多部位感染5例次。 2.3致病菌检验结果112例次感染中,病原菌阳性39例次,阳性率34.8%。病原体:96例次院内感染中检查出56株病菌。培养阳性的有血培养12例、大便培养5例、痰培养10例、尿培养2例、咽拭子培养10例。主要检出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25株占44.6%(

4、肺炎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革兰氏阳性菌20株占35.7%(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尿肠球菌),并对其进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鉴定,检出5株(8.9%)。真菌11株(19.6%,为白色念珠菌9株及曲霉菌2株)。其中真菌与细菌双重感染18例(16.1%),混合细菌感染8例(7.14%)。 2.4易感因素分析(1)年龄因素:年龄50岁感染率39.3%(22/56),50岁感染率70.0%(21/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AL病情缓解与否:缓解组感染率43.3%(40/92),未缓解组感染率73.7%(45/61),两者有显著

5、性差异(p0.01)。 本资料还提示AL并发感染者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为未缓解者,表明感染与原发病控制与否有明显关系;(4)化疗方案强度:112例次使用化疗药物,其中曾接受大剂量联合化疗者53例次,合并医院感染者51例次,发生率96.2%;以常规剂量联合化疗为主者92例次,发生医院感染39例次,感染率42.4%;小剂量化疗为主者22例次,发生感染6例次,感染率27.3%。三组间感染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01);(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ANC2109/L,感染率17.6%(3/17)。ANC0.5109/L与ANC0.52109/L感染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2109/L感染率两组有显著

6、性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越低,感染发生率越高;(6)粒缺持续时间:粒缺持续10d的感染率(94.2%,49/52)高于粒缺持续10d(77.05%,47/6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者反而增加了真菌的感染率,故不主张常规预防性应用;(8)糖皮质激素应用与否:应用者感染率56.5%(26/46),未应用者感染率39.6%(42/10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9)住院时间长短与感染关系:感染组平均住院时间52d,其中发生院内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19d。非感染组平均住院时间22d。长时间住院因病房消毒隔离不严格,探视人员流动性大,易形成交叉感染。

7、3讨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常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其趋化和吞噬功能减低,化疗使粒细胞进一步减少,导致细胞及体液免疫低下及皮肤粘膜屏障的破坏2;糖皮质激素应用,造成的免疫抑制更突出;住院时间延长,暴露机会增多;反复使用化疗药物;反复使用抗菌素,耐药菌株形成等因素,故而成为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普通病房人员流动性大,空气洁净度差,部分病房使用中央空调,均为相关因素。 急性白血病并发的严重感染,常给患者带来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AL并发感染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医院感染已成为血液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因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对降低病死率甚为重要。因此,在AL临床治疗中,认识AL并发感染的特点,如何更有效地预防、控制感染,是每

8、位临床医生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资料表明,AL并发感染率高,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化,但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败血症、肠道、皮肤、肛周、尿路、口腔,无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 本资料显示,条件致病菌导致的内源性感染占很大比例,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由于长期应用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广谱强效的-内酰胺类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菌群失调,近年来引起免疫缺陷者感染的生物致病菌不断发生改变,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4.6%,革兰阳性菌占35.7%,前者以大肠杆菌为主,后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虽然院内感染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但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率渐趋上升。 本资料还显示

9、,老年患者、强烈化疗、病情未缓解、应用糖皮质激素、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及其持续时间长与感染发生密切相关。其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易受感染最常见的最重要因素3。实际上,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相关。当粒细胞数0.52109/L,感染机会中度增加;当粒细胞数0.5109/L时,极易感染;当粒细胞数0.1109/L时,几乎均有严重感染;感染的发生还和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有关,超过2周者几乎均有严重感染4。 加强感染监护和管理:(1)切实做好必要的消毒、隔离制度,包括口腔和肛周护理,病房消毒,有条件者进层流室,严格无菌操作,切断院内感染发生的途径,以小病房为

10、主,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减少家属的陪护人数和探访次数。(2)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AL患者一旦有发热,或者即使没有发热,但只要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必须及早予以抗菌治疗。由于感染早期难以获得病原学诊断且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低,所以必须经验用药。要结合临床表现考虑可能的致病菌种类,也要考虑各自医院类似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类型和抗生素的敏感性,选用广谱抗生素,主张联合用药。待药敏报告后再予调整。抗生素治疗同时可口服氟康唑,能降低真菌感染率。对于体温持续不退者应反复多次检查致病菌,留置导管者应拔除,并应考虑是否合并深部真菌感染。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以防菌群失调,并可降低条件致病菌感染率。(3)合理应用集落刺激因子,能使粒细胞数量增加,缩短粒缺期,有利于控制感染5。(4)定期开展医院内细菌监测,了解致病菌的变化趋势对指导临床防治感染有重要意义。有条件医院应建立无菌层流病房,以减少交叉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对病人必须加强护理,可避免外源性感染。经过充分预防及积极治疗,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病死率,为患者继续化疗提供机会,从而降低白血病患者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徐秀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规范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32. 2黄仙忠,廖如燕,徐义炳.12所三甲医院感染监控状况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