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采区上行开采基础理论及应用_第1页
残采区上行开采基础理论及应用_第2页
残采区上行开采基础理论及应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残采区上行开采基础理论及应用    我国对煤炭需求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日趋突出,而新生替代能源目前还不能取代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因此必须节约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现有生产矿区(井)中,很多采空区上方遗弃有大面积的可采煤层。科学合理的回收这部分煤层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收采空区上方遗弃煤层实质上是残采区上行开采。通常煤层开采在顶板岩层中形成的破坏扰动区远大于在底板岩层中形成的破坏扰动区,因此,为减小本煤层开采对临近煤层的扰动,生产实际中几乎全部采用下行开采方式,与此相应人们所开展的理论技术研究也多

2、针对下行开采领域。仅有的上行开采的相关研究,也多集中在以层间距为核心的仅考虑下部煤层开采影响的经验的可行性判定方法、矿压观测分析等方面,而事实上上行开采的核心问题是上、下煤层开采共同影响作用下上部煤层底板的移动变形规律,其移动变形规律又取决于层间岩层结构。因此,进行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及其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规律的研究,才能深入奠定残采区上行开采的理论基础,对于进一步促进上行开采技术的发展和高效回收历史弃采煤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价值。本文从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及其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规律入手,通过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以及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残采区上行开

3、采的层间岩层结构、可行性判定理论及方法、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规律和残采区上行开采矿压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残采区上行开采,分垮落法残采区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两种情况,通过相似模拟实验进行了层间岩层结构的演化规律、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和层间岩层移动变形规律的研究。研究发现: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存在控制层,其中垮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破断后由于剪胀效应其破断块体之间排列整齐、相互挤压形成块体梁半拱结构,其半拱部分位于采空区上方四周,为面面接触的块体挤压结构,其轴线(即力的传递作用线)为一曲线;该结构的块体梁部分即采空区上方中部断裂块体相互挤压形成的虽有裂隙

4、却不失整体性的类梁结构。其上方岩层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和宏观连续性,呈现典型的梁、板结构。就下沉移动量而言,同一岩层中下沉移动量最大的点位于下部采空区中心附近上方,其两侧点位的下沉量随着偏离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其破断冒落岩层最终形成典型的“变形盆地”,而上方未冒落岩层的下沉曲线会形成局部盆地的波浪状。层间岩层的下位坚硬岩层易成为层间岩层的控制层。对于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煤柱承担上部岩层载荷出现不均衡性“强柱弱载”和“强载弱柱”,即承载能力弱的煤柱承受岩梁载荷强,而承载能力强的煤柱承受岩梁载荷弱,岩层破断的原因是弱煤柱先压缩变形剪破坏,而强柱端的岩梁产生拉破坏,岩梁断裂垮冒,最终形成冒落带,上方

5、未断裂的岩层基本没有裂隙的产生,保持原完整连续的状态,其作为层间岩层控制层,呈现典型的梁、板结构。(2)在相似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力学、块体理论、弹塑性力学和结构力学等理论,分析并获得了下部煤层开采对层间岩层的损伤影响范围,分别建立了垮落法残采区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的力学模型,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力学解析,分析了垮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的机理,同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验证。(3)针对残采区上行开采的层间岩层,通过理论推演的方法研究了上部煤层开采的采动及其扩散影响,分析了垮落法残采区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的稳定性,进而基于结构的理论分别提出了垮落法残

6、采区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的可行性定量判定方法,并通过现场试用,对该理论及技术的科学合理性与客观适用性进行了验证。(4)通过现场实测的方法,对残采区上行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采区上行开采由于受下部煤层开采的损伤影响,上部煤层围岩整体性会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在上部煤层开采前已把上覆岩层的自重及其载荷部分传递给采空区范围以外的煤岩体,起到了卸压的作用,残采区上行开采的矿压显现不剧烈,周期来压步距不大。同时,引入概率积分法,对残采区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与现场实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照,研究了残采区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规律。(5)用数值模拟和理论

7、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残采区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的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垮落法残采区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上煤底板岩层运移的力学模型,通过力学求解,获得了垮落法残采区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上煤底板岩层运移规律的预测模型。(6)在上述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现场实测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残采区上行开采的理论与技术,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白家庄煤矿进行了试验及工业实施,成功解决了白家庄煤矿8号煤层采空区上方6号煤层回收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该技术在理论上是科学的、技术上是可行的。为残采区上行开采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同主题文章1. 

8、0;  汪理全    ,蔡鸿坡. 城子河煤矿上行开采的研究'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88.(04)    2.    韩万林,汪理全,周劲锋. 平顶山四矿上行开采的观测与研究' J. 煤炭学报. 1998.(03)    3.    李泽友. 缓倾斜近距离薄煤层上行开采可能性的探讨' J. 煤炭工程. 1990.(04)  &

9、#160; 4.    雷明辉    ,宋振骐. 缓倾斜煤层群上行开采的研究' J. 矿业安全与环保. 1992.(02)    5.    王文聪. 通过上行开采的实践略论其可行性及优越性' J. 有色矿冶. 1992.(05)    6.    谢海峰. 柳海矿井上行开采可行性探讨' J. 山东煤炭科技. 1996.(0

10、2)    7.    闻敢年,柳现坤,权景伟. 庞庄煤矿张小楼井深部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 J. 煤炭科技. 2003.(01)    8.    方安炉. 两淮部分矿井上行开采的合理性浅析' J. 煤矿设计. 1995.(02)    9.    雷明辉. 缓倾斜煤层群上行开采程序设计' J. 矿业安全与环保. 1993.(01)    10.    王建强,李晋平,王迁,郭民俭. 残采区综放开采回采巷道布置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