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_第1页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_第2页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_第3页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_第4页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仔细查看国家卫生计生委 7月 31日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方案后,从中医角度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不能拘泥于伤寒、运气埃博拉临床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坏,致死率高,可 达 50%90%。急性起病,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 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 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中医注重四诊合参, 目前尚未见到详尽的中医症状描述, 根据国 家卫计委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来看,埃博拉的传染性强,致 死率高,明显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那么必须根据温疫的理论来指导, 不能再拘泥于伤寒、普通温病、五运六气等解

2、释。也不能掉以轻心地 认为根据中医理论“随证治之”即可。参看国士无双伍连德中, 1910年哈尔滨发生鼠疫,中医也无良策,对于急性烈性传染病,只 是依靠辨证论治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只得依靠隔离来阻断。 温疫感受 的是中医所谓的“疫疠之邪” ,而非伤寒、普通温病所感受的天地间 之常气,如外感六淫等。对于温疫,需尽早攻逐邪气,若邪热毒盛, 则采用余师愚清瘟败毒饮法清热解毒。若湿邪重,则开达膜原,促邪 溃败,若热邪与肠腹糟粕互结,则吴又可大承气汤攻逐邪气法可用。 邪毒热盛为病(非洲热带雨林 -湿热埃博拉的病情进展快,迅速出现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症状,属于热在血分,表明其邪热毒盛。埃博拉病毒致病急性起

3、病,高热、 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学界内 有观点认为可从伤寒六经辨治考虑, 认为属于伤寒少阴病。 其实这里 的头痛、肌痛并非表证,并非伤寒论少阴病。而是邪热炽盛,邪 热浮越于外的一种假性表证。里热结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即四末 未免厥逆,又何况头痛、肌痛?试问伤寒初起,能有里热症状的咽痛 表现吗?此处的畏寒也是热盛的表现而非表证的恶寒发热, 如白虎汤 证亦有恶寒症状。 埃博拉初起的症状是有表证而无表邪, 绝对不能发 汗治疗。在温病学中,亦强调不能辛温解表,否则加重热势使病情恶 化,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告诫。夹杂湿邪、莫忘清营凉血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随后可出现恶

4、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 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表明可能存在湿邪的夹杂,但因埃博拉出血 热的热邪炽盛,即使存在湿邪,也很快湿热化燥,进而入营入血,出 现多部位的出血。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因邪气传变迅速,所以治疗仍 以大剂量辛凉清热为主,稍佐以祛湿之法。埃博拉进展迅速, 出血动血的症状明显。 因此其病邪属于火热之 邪,传变迅速,入营入血快,很快出现多窍道的出血,属于血分热毒 炽盛。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掌握疾病 发展规律, 有助于整体动态地去治疗, 可以在气分邪毒炽盛尚未进入 营血阶段时,就应该在辛寒清气分之热的同时,佐以清营凉血之法, 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天灵注射

5、液和强脑净注射液(双黄莲、穿琥宁、 莲花清瘟胶囊 等, 达到延缓甚至阻止传入营血, 即截断治疗。 未病先防、防重于治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因此对于一般疾病的防 治,重在于充足正气,即可以预防外邪的侵入致病。但对于毒邪强烈 的疫疠之邪而言,更重要的是避免接触传染源,取法于“虚邪贼风避 之有时”的理念,需借助于西医学的隔离防控。限于学识尚不足,也未能见到有关埃博拉出血热的中医症状描 述,只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而进 行的中医思维揣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对于传染性疾患,中医 需要格外重视,及早参与治疗,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对于一些西医尚 无有效疗效的疾患, 也

6、恰恰属于中医的优势病种。 中医药对防治埃博 拉病毒有效吗中医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受到了普遍 认可。非典时出现的板蓝根脱销、全民喝中药防治非典的“中药热” , 会不会在埃博拉病毒防治上再现? 8月 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卫 组织就应对埃博拉新药召开记者会, 发言人回应记者提问时称, 并不 知道中医药是否对防治埃博拉病毒有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生物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崔晓兰教授一直 致力于中药抗病毒机理研究,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埃博拉是人类 的新发传染病, 人类对埃博拉的认识还很少。 中药是否对埃博拉有效, 目前没有临床依据, 没有相关数据支撑, 国内也没有动物模型可以参

7、 考。 ”由于埃博拉病毒和非典病毒传染途径并不相同, 埃博拉出血热是 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 感染动物的体液、 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 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中医几千年来在防治疫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埃博拉对 国内来说, 还没有临床治疗经验或实验室的数据, 只能是在理论上探 讨。 但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预警方案, 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埃博拉病 毒感染。 ”崔晓兰说。8月 1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组织中医专家讨论制定中医药防治 埃博拉出血热预案。 专家认为, 埃博拉出血热符合中医理论的疫病特 点,参考以前该省制定出的中医药防治甲流

8、、 H7N9等方案,研究制 定出甘肃省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诊疗预案, 预防方案主 要根据易感人群制定, 诊疗方案着重根据疾病的特点, 强调中医辨证 分型施治。“中医药并没有抗病毒概念, 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有其独特的理 论体系,需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而发挥作用。如果 中医药能在临床一线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 也主要是针对病症, 通过 调动全身抗病能力, 阻止或逆转器官衰竭和病理损害为主的治疗, 同 时兼有抗病毒作用。 ” 崔晓兰说, “现有中成药是否对埃博拉病毒感染 有效,有待于临床应用和实验室证实。 ”国家卫计委此前的新闻发布会称, 埃博拉病毒毒性强, 传播性低, 传入

9、非洲以外风险低, 目前我国境内没有埃博拉出血热病例。 但国家卫计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在密切关注此事, 已多次组织专家讨论, 探讨应对措施。中医药对防治埃博拉病毒有效吗中医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受到了普遍 认可。非典时出现的板蓝根脱销、全民喝中药防治非典的“中药热” , 会不会在埃博拉病毒防治上再现? 8月 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卫 组织就应对埃博拉新药召开记者会, 发言人回应记者提问时称, 并不 知道中医药是否对防治埃博拉病毒有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生物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崔晓兰教授一直 致力于中药抗病毒机理研究,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埃博拉是人类 的新发传染病, 人

10、类对埃博拉的认识还很少。 中药是否对埃博拉有效, 目前没有临床依据, 没有相关数据支撑, 国内也没有动物模型可以参 考。 ”由于埃博拉病毒和非典病毒传染途径并不相同, 埃博拉出血热是 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 感染动物的体液、 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 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中医几千年来在防治疫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埃博拉对 国内来说, 还没有临床治疗经验或实验室的数据, 只能是在理论上探 讨。 但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预警方案, 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埃博拉病 毒感染。 ”崔晓兰说。8月 1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组织中医专家讨论制定中

11、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预案。专家认为,埃博拉出血热符合中医理论的疫病特 点,参考以前该省制定出的中医药防治甲流、H7N9 等方案,研究制 定出甘肃省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诊疗预案, 预防方案主 要根据易感人群制定,诊疗方案着重根据疾病的特点,强调中医辨证 分型施治。 “中医药并没有抗病毒概念,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有其独特的理 论体系,需进行辨证施治,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而发挥作用。如果 中医药能在临床一线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也主要是针对病症,通过 调动全身抗病能力,阻止或逆转器官衰竭和病理损害为主的治疗,同 时兼有抗病毒作用。 ”崔晓兰说, “现有中成药是否对埃博拉病毒感染 有效,有待于临床应用和实验室证实。 ” 国家卫计委此前的新闻发布会称, 埃博拉病毒毒性强, 传播性低, 传入非洲以外风险低,目前我国境内没有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但国家 卫计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在密切关注此事, 已多次组织专家讨论, 探讨应对措施。 发病抗制: 1、病毒进入抗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 噬细胞和其它单核吞噬系统(MPS)的细胞。 2、当病毒释放到淋巴式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 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3、感染的 MPS 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