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重点深化 探究命题 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7讲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步步高】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重点深化 探究命题 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7讲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步步高】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重点深化 探究命题 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7讲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步步高】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重点深化 探究命题 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7讲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步步高】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重点深化 探究命题 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7讲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7讲两次工业革命考点清单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背景2成就整体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易混易错手工工场与机器生产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在手工工场里,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规模不同,通常情况下,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3影响工厂的出现:随着机器的增多,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城市的出现,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以英国

3、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知识图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整体把握用三个一巧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归纳总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出现,蒸汽机只是为大机器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深层点拨工业革命的两大视角(1)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生产组织形式上看:工业革命使大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革命后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

4、工业为中心。(2)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2.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的广泛应用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相关发明: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

5、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人们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钢铁工业: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3影响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垄断组织的形成: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贸

6、易额增长,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世界各地,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知识图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史论共识(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推动了新技术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突出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2)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质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

7、族融合、各种文化的撞击和交流、各种社会形态的冲击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特别强调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基准考点一英国工业革命主题一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史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

8、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全球通史史料二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大国崛起解说词信息解读两则史料从多个方面揭示了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如图:主题二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视角1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史料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信息解读本史料以拟人的语言说明了蒸汽机与英国的关系,蒸汽机是英国人发明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在英国得到广

9、泛使用,并传播到世界其它国家。视角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1)制度先进: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2)殖民霸权: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争夺,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3)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4)经济政策:英国政府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主题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视角1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史料英国就业人口比重1851年,英国全国1 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这一年,英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

10、人口达到230万。信息解读史料表明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视角2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史料一19世纪中期,有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对当时的大英帝国是这样描述的: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史料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信息解读史料表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不仅具有广阔的原料产地,而且具有广阔的世界市场,也表明了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居于这个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史料三19世

11、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信息解读本史料从资本流通、掠夺性贸易、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介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视角3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史料到17、18世纪之交,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

12、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信息解读史料表明工业革命造成享乐主义盛行、道德信仰滑坡、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尖锐、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基准考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题一电力的广泛应用史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都市信息解读这幅图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纽约百老汇大街的街景,图上是有名的西部联邦塔(Western Unions tower)。街头上方,电线横七竖八,拉得满街

13、都是;街面上,马车、行人煕煕攘攘,好不热闹,一派繁忙、兴旺景象。它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美国都市的变化。电的广泛应用,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在明亮的电灯下看书学习,坐电车出行,观看电影,享受生活,听留声机里传出的美妙音乐,打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问好。主题二科技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史料20世纪前半期,创新的源泉发生了变化创新的来源更为多样:工业部门建立研究和开发机构,使寻求技术变化机会的拿薪俸的工程师、科学家阶层的人数增加,而使个体发明家、小企业家人数减少,不过后者作为一种竞争性的创新仍然存在随着战争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创新不再只是一种商业活动(不过其目标往往是商

14、业性质的),它同样会发生于诸如医疗和战争之类种种非商业活动中。查尔斯·辛格等主编、姜振寰等主译技术史第六卷信息解读这份史料说明,进入20世纪后,技术革命发生了变化。第一,工业部门建立的研究和开发机构,组织工程师和科学家集体从事科学技术发明工作。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主要区别: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第二,科学技术发明不仅是为了商业目的,而且被广泛地运用到诸如医疗和战争之类种种非商业活动中。主题三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1相同点: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不同点(1)主要成就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

15、的发明主要是纺织机械、蒸汽机、火车、轮船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是发电机、内燃机、汽车、飞机、通讯工具等。(2)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之后扩展到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3)科学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大都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4)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5)对生产力和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

16、蒸汽时代”,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并成为工业强国。(6)对中国的影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同时列强入侵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又一次丧失了追赶世界科技潮流的机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推动事件主要特征重大作用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萌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改造全世界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使殖

17、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壮大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进一步拓展早期殖民扩张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依靠便捷的交通和廉价的商品,以武力和实力作后盾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手段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史中,“东方衰落”先于“西方崛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答案第一种看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科技逐渐落伍,中国盛极而衰。此时,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民主制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西方崛起。第二种看

18、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英国的大量贸易顺差,不难看出,在西方崛起时中国并未衰落。第三种看法:全球史中不同部分的“衰落”和“崛起”都是相对的现象,是由整体内部深层次合力的变化决定的,不能孤立地进行表面的比较。16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带来的“整体崛起”导致了全球失衡,促成了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西方崛起”。例1 (2012·福建高考)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审题突破审题干“18411870年间出口猛增”是关键信息析选项A

19、15;奴隶贸易兴起于16世纪B自由贸易政策为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现象C×内燃机发明于19世纪80年代D×垄断组织形成于19世纪末期答案B“原因、背景和条件”类问题解题方法(1)概念点读:“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2)解题要义: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

20、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例2 (2012·安徽高考)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审题突破题目材料大意: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最终确立西方国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答案A例3 (2010·北京

21、高考,节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英国煤产量增长图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审题突破本题以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低碳生活”为切入点命题。分析原因则要用足材料信息,如:“木炭短缺”“工业革命”等,同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而普及了机器生产及交通

22、工具变革,极大地解决了工业革命前及工业革命初期的能源困扰问题,煤炭的产量因此剧增。答案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数字表格趋势图试题的一般解法(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意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按表中所给信息找备选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

23、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细审题、扣而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而作答。命题感悟寻找时政热点和历史主干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相关历史主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和道德角度认识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现实新闻焦点隐含的历史信息)2012年,低碳环保是媒体最热的名词,倡导从节电、节气、回收等几环节改变生产、生活细节。低碳环保针对的现象不包括 ()A工业革命煤B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C现代交通汽车D当

24、代航天太阳能答案D解析紧扣“低碳环保”内涵思考,太阳能属于绿色新能源,不可能成为低碳环保针对的目标。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立意工业革命与政治变革的关系)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促成英国选举权扩大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革命的推动B启蒙思想的传播更为广泛C政党政治的完善D工人阶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答案A解析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受

25、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影响。3(立意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表中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国家代号1871年1900年煤炭钢铁煤炭钢铁117.06.7225.013.937.91.75149.815.141.91.77240.824.0A.美国、英国、德国 B德国、美国、英国C英国、德国、美国 D英国、美国、德国答案C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能力最强,拥有“世界工厂”之称,故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发展相对缓慢,美国、德国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

26、美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故是美国。4(立意世界市场的形成)一篇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D解析论文隐含了“物资、人员、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及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内涵一致,故D项正确。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5(立意工业革命对文明史观的冲击)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

27、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两句信息分析,在世界文明逐渐走向一致的趋势下存在着不同文明的发展。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6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门去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

28、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A BC D答案A解析“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说明正确;“但是当各自走出家门去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说明正确。对点训练考点一蒸汽时代1“上天赋予人以光荣的职能,使他能以聪明才智大量提高自然的生产,并以尽可能小的劳力支出将它们造成舒适的、雅致的器物这一状况是不可否认的工厂制的基础。”安德鲁·伍尔所说的“工厂制

29、的基础”指的是()A资金 B技术C机器 D市场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以尽可能小的劳力支出将它们造成舒适的、雅致的器物”可知该“器物”节省劳力,可排除A、D两项;从手工工场向工厂制过渡过程中,由于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C项最佳。2下图反映了英国1720年到1806年间棉花进口和生铁产量变化情况,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17201789年英国棉花输入量(万吨)17201806年英国生铁产量(万吨)A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比例相同B英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尤为迅速C重商主义政策被彻底打破废除D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图表反映了棉花和生铁的产量,都属于上升状态,故正确答案为D。3(2

30、012·天津高考)下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期,蒸汽机尚未发明。故阿克莱特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所用的动力显然是水力。4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共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31、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B大量吸引外来移民C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是:时间“从1820年到1830年”,城市“利兹、曼彻斯特”等,所以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从而改变了人口布局。考点二电气时代5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而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6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了流水线作业。流

32、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得原来需要花12小时28分钟的汽车底盘组装时间缩短至1小时3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平民汽车”。下列对流水线作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流水线作业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B流水线作业不能从根本上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C从此工厂开始取代工场,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D流水线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的进步答案C解析工厂开始取代工场,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而1908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7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

33、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答案A解析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新兴行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B、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可排除。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

34、生负面影响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答案C解析“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表明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加速了疾病的蔓延。A项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B项与材料不符合。D项应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深化训练1据文献记载,“1835年,在英国一棉纺厂219 000名工人中,13岁以下儿童占49 000,1318岁的少年占66 000,成年妇女占67 000,怀孕女工为了不被克扣工资或解雇,不得不进行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产后一个星期就要上工。工人们的子女六七岁就得进场做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工人的工

35、作与生活状况主要是()大量使用童工和未成年人工人的寿命很短工作时间很长缺乏劳动保障A B C D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13岁以下儿童占49 000,1318岁的少年占66 000”“工人们的子女六七岁就得进场做工”说明正确。又从怀孕女工不得不进行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等可以判断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工人的寿命,可排除。219世纪晚期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还出现了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机器生产需要简便的工作服装B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C工业

36、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D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答案D解析19世纪晚期欧洲服饰的变化与当时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服装简便化、成衣大众化和时装平民化,与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数量的增加、生产能力的提高、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密不可分;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反映“社会的贫困化”。3以下是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2%36.5%1855年85(万)1856年87(万)普通群众80%40%1863年109(万)1866年130(万)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信息是()A中产阶层在壮大B贫困人数在增加C工业革命引起社会

37、贫富差距拉大D有产者对社会的贡献率不及普通群众答案C解析从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收入日益增多,普通民众日渐贫穷,由此可知C项正确。4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答案D解析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存在着市场竞争,殖民资本千方百计想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禁止向中国输入机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5有学者认为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过程,就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工商文明”战胜或者说取代以传统农牧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桑弘羊盐铁论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