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ⅱ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_第1页
历史必修ⅱ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_第2页
历史必修ⅱ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_第3页
历史必修ⅱ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_第4页
历史必修ⅱ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如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3.(2013·徐州模拟)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

2、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4.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利用市场机制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D.按劳分配产品5.(2013·汕尾模拟)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

3、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6.(2012·福州二模)列宁曾说:“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体现这一设想的是苏俄(苏联)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体制7.下图为1913和1937年英国、美国、苏联(俄国)和法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代表苏联(俄国)的是()A.B.C.D.8.据张君劢史泰林(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

4、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的政策依据是()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D.市场经济的确立9.( 2013·湛江模拟)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失望而归。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不能吃了。这揭示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10.(2013·南平模拟)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年)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是()A.政策指导的失误B.

5、土地所有制的变革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D.自然灾害的影响1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12.(2013·福建四地六校模拟)下表是苏联某一时期内经济的增长率(%)年份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人均实际收入1966-19707.88.53.95

6、.91971-19755.77.42.54.41976-19804.34.41.73.41981-19853.63.51.02.1影响上述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运动B.美苏争霸C.农业集体化运动D.戈尔巴乔夫改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

7、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

8、,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2分)并分析共同原因。(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2分)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4分)14.近代中国曾错失四次现代化良机,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测,2015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9、识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1)十月革命后,苏联(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4分)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有什么显著特点?(4分)(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

10、方式的?(6分)(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的历史。(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A。由图片中“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结合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可以看出,本图片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C、D表述均不正确。2.【解析】选A。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故选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政策,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

11、D。3.【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就是退回去。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践的后果,列宁提出“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政权在握,可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实际出发,新经济政策应运而生。4.【解析】选A。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在于联系实际,注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列宁讲话中所说的“新经济”指的是工业,它同农业的联系主要靠商品交换与商品贸易。故选A。【变式备选】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

12、活节同日。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这反映了当时苏俄()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B.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发展贸易C.实行了按劳分配日用生活品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品交换【解析】选D。根据时间和材料内容可推断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商品交换得以恢复。A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商品交换;B属于新经济政策中工业所有制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主题无关;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答案是D。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根据列宁提出的公式,涉及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制度,说明列宁主张吸收不同国家的进步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3、。6.【解析】选C。材料揭示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际上就是后来的斯大林模式。7.【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在世界工业产值中跃居第二位,因此正确。8.【解析】选C。“民国十七年春”即1928年春。1927年苏联开始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共同耕种为条件”与农业集体化的内容相符,故选C。9.【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说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A、B、D在时间上就可以排除。10.【解析

14、】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而苏联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偏离了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了农业发展,故选A。11.【解析】选A。“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指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错误在于赫鲁晓夫在大权独揽后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C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D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变式备选】赫鲁晓夫阐述苏共二十二大的改革纲领:“忽视物质利益原则,就意味着毁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可能性来控制利润,更广泛地利用利润来奖励自己为

15、集体良好地工作,来扩大生产。”据此可知()A.赫鲁晓夫并未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B.赫鲁晓夫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C.赫鲁晓夫主张恢复列宁新经济政策D.赫鲁晓夫反对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A。解题的关键在于“更好地完成计划”以及“为集体良好地工作”,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仍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1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述时期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结合所学史实可以排除A、C、D。美苏争霸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第(1)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其次从时间可以看出这时是斯大林模式在起着重要作用。第(2)题

16、要紧扣要求分析问题,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苏农业发展曲线,以及此时期中苏两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方面来回答。第(3)题注意此时间段的时间和农业发展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8分)(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2分)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

17、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4分)(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长;苏联总趋势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2分)原因:中国: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2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2分)14.【解析】本题以现代化切入,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第(1)题考查苏联(俄)工业化的进程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题,注意紧扣时间信息,结合此时期两人制定的主要措施来回答。第(3)题,注意关键词“内部变化”,从苏联来说,主要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美国来说,主要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寻找答案,同时注意结合对外的经济发展策略。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于1928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4分)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2)列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