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日本建筑发展综述_第1页
60年代日本建筑发展综述_第2页
60年代日本建筑发展综述_第3页
60年代日本建筑发展综述_第4页
60年代日本建筑发展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改革创新期60年代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目录一、新陈代谢派二、筱原学派三、日本古老建筑的“集结号”“明治村”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同时,新陈代谢也有吐故纳新的含义。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new)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桢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矶崎新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强调事物

2、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能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都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 同时,还倾向于挖掘城市和建筑自身的内在组织结构,利用有机体的生长作为研究模式来研究城市和建筑成长和发展的“永恒结构”,主张“可生长建筑”和“过程设计”采用结构构件或组织单元预制生产和有机重复的方式。 在新陈代谢理念的背后,是川添登强烈的预感到大众消费社会到来之后,作为永恒象征的“神殿式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的灭亡”不可避免。 换言之,新陈代谢派主张应在城市

3、和建筑中引进成长、变化、代谢、过程、流动性等时间因素,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强调持续的一步一步对已过时的部分加以改造,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丹下健三(1913-2005),为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活跃起来的代表建筑师,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影响了黑川纪章、桢文彦、矶崎新等一代日本建筑师。他先后获得过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七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是亚洲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曾获得日本天皇亲授的文化勋章,美国建筑师协会、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法国建筑科学院的金奖。丹下健三作为日本建筑师乃至日本文化艺术界的代表而为世界所知。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

4、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含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山梨文化会馆地上有8层,地下2层,面积18085平方米,是一幢广播、报纸和印刷业共同使用的综合性建筑。在考虑各企业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彼此方便的联系和将来扩建的可能。它的平面组合就仿照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垂直的圆形交通塔作为主要支柱,楼梯、电梯、卫生间和空调机都布置在圆筒内。柱子之间架设办公室、播音室和印刷工厂。其中广播位于最上层,下面是报社和印刷厂,位置布置很合理。在各层之间还留出了许多空间作屋顶花园,为将来扩建做准备。 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土粗糙质感、楼板和圆筒交

5、接处的梁头,愈加强调了这幢建筑物的结构,暗示着它将来的成长。山梨文化会馆建成后就进行过扩建,这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立体交往空间。 丹下坚持在建筑上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制作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装配改造的结构与房屋,并加以表现。为解决城市问题,出现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大型的、多层和高层的“巨型结构”。“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 丹下健三“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所谓的城市总体规划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除非它

6、被完成,否则整个规划无法被理解。第二,它可能或多或少与社会脱节了。我们这里提出的主体形式的概念是动态的。主体形式是一个持久性的实体,能经历社会的任何变化。“ 桢文彦与高大正人丹下健三东京湾“城市轴”方案巨构(magestructure)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单体建筑存在。每个城市,也可以说每个巨大的单体都具备一个城市应具备的各种功能,能够自给自足,自我更新。菊竹清训塔状城市 菊竹清训海上城市方案空中城市“东京是无可救药了。我不再去考虑高度低于30米的建筑我把低于30米的建筑留给别人去管。如果有人认为他们可以解决这个城市的混乱,让他们尝试去吧。我只考虑超过30米的建筑和城市,因此,我仅仅需要这片陆地

7、上10平方米的空地,我会立一根巨柱在那里,那个柱子既是结构柱,也是一个垂直交通的渠道。” 矶崎新空中城市早在60年代初,基于对日本当时土地紧缺,交通拥堵,资源缺少的社会现实深入了解,矶崎新推出了“空中城市”的设计方案,把东方特色的斗拱和西方额柱式糅合在一起,大胆的将整个城市推向空中,充分体现一位心怀世界的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大跨度探索。由于结构理论和建筑防震技术的突破,1963年日本取消了建筑基准法中关于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1米(100日尺)的限制,此后高层建筑得到很大发展。筱原学派住宅建筑家筱原一男个人简介筱 原 一 男 ( K a z u o Shinohara 1925-

8、2006)日本著名的建筑实践家和建筑教育家,曾任教于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一批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例如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都曾师从筱原一男。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住宅建筑家,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1925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5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后留校任教,1987年后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授。筱原学派 2010年之前,恐怕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日本其实有一个“筱原学派”。伊东丰雄和长谷川逸子虽然是在代表“新陈代谢派”的菊竹清训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他们更愿意承认是筱原一男的弟子。建筑评论家托马斯丹尼尔(Thomas Daniell)这样评价筱原:“一个

9、明确拒绝西方影响的关键人物,然而,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当代日本建筑的方方面面他作为理论家、建筑家和专业学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住宅建筑家,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研究,实践在他60-70年代间建造的住宅上,如久我山住宅(House in Kugayama 1954)和白屋(House in White 1966)。 受筱原一男的影响,把独具的空间魅力与缜密的哲学思辨相结合的建筑师称之“Shinohara School”(筱原学派)或“Episteme School”(知学派) 。住宅是艺术 筱原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省

10、特质的人,对于这一类建筑师,最好的评论者只能是他自己。他很清醒地思考自己的创作语言,并将之逻辑化,进而影响到他的将来走向。老年时,他将自己的创作生涯界定为了四个样式。 “第1样式”是热衷于日本传统,并从中提取出“分割/连接”、“正面性”的手法的时期。 “第2样式”则转向在无机立方体外壳中加入名为“龟裂的空间”的强烈的垂直性空间。 “第3样式”筱原提出了“裸形的事物”。 “第4样式”:“激进的混沌”、“现代之后”、“随机的噪音”。第一样式 第一样式是以传统为主题,1954年完成的久我山之家是筱原一男的第一个作品,受到了来自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英国杂志评论说“受到了桂离宫及密斯的强烈影响”。而筱原

11、也承认,“从以桂离宫为代表的、日本中世贵族住宅样式的逻辑组合中,我获得了处于其对极的民居样式与之相类似的共鸣。桂离宫 日本17世纪的庭园建筑群。位于京都市西京区 。 这 里 很 早 就 是 王 朝 赏 月 的 胜 地 ,16201624年,智仁亲王在此兴建别墅。1645年其子智忠亲王再次进行整修,遂成为日本各种建筑和庭园巧妙结合的典型代表。 桂离宫的整体布局,是许多优秀建筑经过严密的构思设计组织在一起的。其中的茶室是古茶室之一,分春、夏、秋、冬 4间,与天然景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古书院建筑以轻快、简素的空间构成。庭园模拟名胜风景而设计,还包括有禅宗寺院风味的石庭和茶室的露地庭等,因此可说是各时

12、代、各流派的综合样式。 桂离宫这座370 多年前的庭园建筑,充分显示了日本古建筑和谐的风格。 “这一阶段,筱原一男思考的重心主要是和传统对话,这受到了他的老师清家清的影响,他最早的理想就是帮助他的老师实现传统的日本住宅,这一时期他直觉自己与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他觉得建筑就等同于传统。而此时正值现代主义风潮席卷日本,筱原一男在建造的过程当中发现,日本的现代主义就蕴含在传统建筑当中,于是开始将两者融合起来。 他的作品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极简性和纯粹性。这个纯粹与极简并非刻意定义的概念,而是能够通过肉身感受到的精神气质。筱原一男对此深有感触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一投入就是15年。他用了15年完成了第

13、一样式。” 第一样式关键词:“传统”、“分割/连接”、“正面性”。第一样式白之家(House in White) 1964-1966“白之家”所思考的问题是筱原一男当时提出的“正面性” 的表现(这种“正面性”是日本也包括中国所具有的基本性格之一)。筱原认为东方的建筑一直以来对正面性的关注极高,往往通过正面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营造出视线直视对象建筑的正面性所呈现出的紧张感。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剖面图筱原认为,日本传统的建筑中没有时间和体积,时间呈现片段化,而建筑师平面板片的组合,“正面性”不仅存在于室外,也存在于传统空间的室内。筱原试图将“正面性”的一点转化成多点的“多样性”空间,“白之家”就是从“正面性”到“多样性”的探讨。观者在观看木柱与四片不同白墙时是不连续的,因此时间也被切断。木柱的存在强化了作为支撑的“阶层性”形式,木柱因“支撑”存在被强化而被赋予了象征性。日本古老建筑的“集结号”“明治村”明治时期 明治时期(1868-1912)是日本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并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从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提供依据,又要为其后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还要完成自身的转型,展开文化本身的发展。明治文化大体经历了启蒙与西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