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课件:播放胡浩波演唱歌曲乡愁)。  师: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歌是根据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谱曲改编而成,原诗一共是四个诗节,歌曲保留了三个诗节。这首诗歌自1992年以歌曲的形式,从台湾穿越海峡来到大陆以后,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比如到了2002年,一部反映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曲,并且获得了当年金鹰奖的最佳主题曲奖。那么,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呢?今天,我们一

2、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板书这首诗歌的内容,并配有音乐。),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师:有人说,这首诗只有读出它的乡韵,才算将诗歌潜在的感情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哪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学生读。(配乐)  师:哪位同学再试一下?   生:老师,我想和刘岩一起读。  两位女同学一人一段读。(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三位同学的朗读都非常好,情感很饱满,有感染力。三位同学的朗读是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想,如果选一个这个世界上读得最好的人给我们读,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家想一想,读乡愁最好的人是谁

3、? 生:余光中。   师:为什么是余光中?   生:因为是他写的诗歌。    师:好,今天余光中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今年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我们欢迎他给我们朗读这首诗歌。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76岁高龄的余光中朗诵乡愁的录音录像。)师:余光中读得这首诗歌和我们读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何不同啊? 生:余光中读的和那三个同学的感情色彩不同。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不同在哪儿? 生:那三个同学比较有激情,而余光中读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情。 师:什么

4、样的感情?  生:怀念祖国。 师:余光中读的确实没有我们的那份激情,但是他比我们多了一些东西,在感情上多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感觉他多了一种沧桑感。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他比我们少了那么多的激情,也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和凝重。那他读的为什么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感呢?生: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和祖国分离的痛苦。师: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读透文字背后的人生,大家看看屏幕上的文字,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 生:可以看到小时候作者和母亲分离,长大后又妻分离,后来母亲离他而去,现在呢他又和大陆分隔两地。师:说的很好。她说了余光中四个不同的人生经历,说明这位同

5、学对诗歌读的很好。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看师:(老师配合着余光中的图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他再也没有回到大陆。后来在回乡梦 时候他写下了这首乡愁。“我二十二岁离开大陆,对这块土地讲来,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   师:刚才我们同学的发言,和余光中先生给我们介绍的一样。你们读的非常好,透过文字,读出作者的悲欢离合。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我们看到的四个画面,每一个画面

6、都震撼着我们的人心。其中描写的别母愁、别妻愁、丧母愁、大陆愁,哪一画面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6行,写出的时间也只用了二十几分钟,但是在我们读的时候发现,每一个词语都显得那么漫长,仿佛低声地向我们诉说。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刚才老师的解说和余光中的诉说,你的读法可能是不一样的。来,我们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读到了心灵的深处。我们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把其中的关键词语提出来,分类组合,重新排列,就会读出新的感觉来。我们先看第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大家齐读一下(课件:小时长大后   后来啊 

7、60;而现在)。根据大屏幕的这四个词语,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四个乡愁,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关系,还是有所侧重?生: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师: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侧重于哪一个 生:是并列的。 师:说说理由。   生:根据篇幅来看,每一首诗的详略是一样的。生:我不同意她的观点。我认为是有侧重的,侧重在最后一节诗。因为“而”是个转折连词,是对前三个词语的转折。 师:你说的很好。前三个乡愁可以合并在一起,称为是什么样的乡愁?    生:往日的、从前的、昔日的、过去的    师:也就是记忆中的乡愁。你想一想,随着时

8、间的推移,作者还像小的时候那样想妈妈了?想他的妻子?离去的母亲?   生:不。 师:他的母亲1964年去世,1971年写的这首诗歌。七八年之后,这种感情还会像眼前那么浓重吗?大家看一下余光中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怎样的。(课件:在四个时间词语旁分别有四个画面,随便点击就会出现余光中对这节诗的朗读。老师分别点击前三节诗的朗读,并重复点击最后一节诗,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师:他读最后一节诗歌的时候,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生:读“而现在”这节诗的心情比较沉重,并且语速也放慢了很多。我认为,过去的事情他毕竟会慢慢地淡忘,而现在却不能。  师:还有吗?再听(课

9、件:点击画面朗读,让学生听读比较。)读最后一节诗中的“乡愁”与前三节诗中的“乡愁”一样吗?   生:第四节诗的“乡愁”读得很重、很慢,读出了它的沧桑感。    师:对,最后一节诗带着沧桑,带着凝重,所以整首诗侧重于最后一节诗,那么前三个诗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师:这四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

10、#160;                     生:叠词、形容词。                           

11、60;  师:还有呢?                              生:把所描写的对象都写的非常微不足道。               

12、               师:看这四个词语后面的词语,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不是都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13、 生: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是小的,但是海峡却不是那么“浅”。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虽然海峡浅却难以到达。                              师:嗯,这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肯定不浅,但是他把它写的这么浅,就说明它很容易渡过,而实际并不容易渡过。那么他把这么深的海峡写得这么浅,合理吗?从地理的

14、角度说,这海峡有100米深,这么写,不矛盾吗?                              生:我觉得不矛盾。“浅浅的”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的,是发自内心的,他希望回归祖国的感情很强烈。         &#

15、160;                    师:你说的很好,从感情上说海峡是浅浅的,是能够渡过的。但现在这海峡使他和大陆天各一方,突出了有乡不能返的愁苦。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16、;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这是一组表意象的词语。作者想家的时候,这四个词语起的作用是什么?  

17、60;                           生:邮票是和母亲之间的来往,通过写信;船票是想念妻子的一种方式,有船票就可以坐船和妻子团聚;坟墓是他和母亲隔绝的障碍;海峡把他和大陆分隔开,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

18、#160;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前两个是一样的,后两个是相同的。前两个能够沟通甚至相见,而后两个有障碍甚至阻隔。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课件:四节诗配四幅画面。)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相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可

19、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谁说呢?只能向母亲深深的鞠躬。而第四个“海峡”又不相同,“浅浅的海峡”和前面的“坟墓”一样,把作者和大陆分隔开,坟墓阻隔了两个人。坟墓和海峡的阻隔程度相同吗?前者是死别,后者是生离,但却痛于死别。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就是过不去。就此,诗歌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对家乡像思念母亲、思念妻子那样眷恋,因此他把家乡又称为“母乡”、“妻乡”。而这“浅浅的海峡”却不能让他回去,他只能眷恋。因此,他只能像眷恋母亲、新娘那样眷恋自己的大陆,但比眷恋母亲更眷恋自己的大陆。他为什么这么眷恋大陆?   

20、;                           生:大陆就在对岸却不能回去,自己感到很无奈。                    

21、          师:下面我们听听一位游子的心声。(课件:“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了单薄的。我慢慢得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22、;                                            作者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文化。

23、现实虽无法穿越,但是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当中写李白、写回乡梦春天,遂想起,(课件:板书这些诗的内容。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给与热烈的掌声。)                              师:现在我们知道,两岸相通了。余光中也可以回来了,我们接他回家,和他说几句话

24、,好吗?                              生:您现在可以回家了,海峡变成了真正的“浅浅的海峡了”。               

25、60;              生:您回来以后,会发现,祖国现在变化很大,变得更富强了。                              生:江南的儿子啊,欢迎你回家。

26、                              师:有人说: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头一定朝向出生的山丘。草木尚且如此,动物尚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这种感情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这个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我们现在一起以目光欢迎余光中回家。(课件:余光中“回家”的录像,并配以歌曲

27、回家。)                              师:诗人余光中终于回来了,回到了这片土地,回到了这片满载着历史的土地,满载着文化的土地。其实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漂泊,我们都拥有着土地这个家乡,但是我们真正拥有那片历史的故乡、那

28、片文化的故乡吗?最后,把这个问题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用一生去思考。                              教学反思              

29、0;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30、0;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内容短小却含义深刻。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反映的是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团结的主题。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极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