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试题语文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判断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判断中 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形成的时间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 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

2、”的文明,如 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 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 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忽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对中国各地早期 文明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 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 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

3、;出现区域性政体国家。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三要素”中 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 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良渚文明就是实证。几代考古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 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农业已经较为发达。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技术已比较发达且趋于专业化, 玉石制作、制陶、丝麻纺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良渚古城内城的城墙墙基宽达40米到60米,工

4、程量非常 巨大。在城址以北靠近丘陵的地带,修建了由多条水坝组成的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水利系统。这充分表 明,位于良渚社会顶层的权贵阶层拥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除了良渚古城,在太湖东南岸的C.摇曳多姿如诗如画流连忘返交口称赞D.多姿多彩如诗如画依依不舍交口称赞.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B.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和故人的思念呢?C.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乡和故人的思念呢?B.李白的“此夜曲中

5、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和故人的思念呢?C.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能不引发人们对故乡让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不能不引申人们对D.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让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能不引起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19 .请在文中括号处以“柳枝”开头,运用拟人修辞写一个句子,并分析这个句子所用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理学研究发现:智商测试中虽然老年人的总分略低于年轻人,但是在某些方面包括表达能力、 知识广度、分析和判断等

6、。这些智力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如同水晶需要岁月积淀一样,因此被称为“晶 态智力”。老年人相对欠缺的是记忆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些智力往往用来适应新环境,如同流水一 样变化迁移,0) o “晶态智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到60岁稳定在较高的水平,甚至有些人在高 龄期依然有所提升。而“液态智力”在成年后(3),到了 60岁会比20岁有明显降低。老年人神经元数量会略微减少,但神经结构并不比中年人差。脑的功能建立在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的基 础上。人在出生后神经元的数量不再增加,并以每年0.1%的速度死亡。60岁的老年人比20岁的年轻人减 少了 4%的神经元数量,(),这是学习和记忆在细胞水平的表现。

7、年长的人有更多的学习经历和阅历, 保存了更多有效的突触连接,在分析和判断等思维上更有优势。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况且,差异并不显著。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B.差异并不显著。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 突触连接,况且C.差异并不显著。况且,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 突触连接D.况且,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差异并不显著.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文化向来重视自省,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道家认为“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

8、,。中华文化也强调自信,韩非子中说“恃人不如自恃也”,告诉我们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诸 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要“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自省与自信,是广大青年人生路 上需要经常面对和思考的。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兴化蒋庄、昆山赵陵山、上海福泉山等良渚文化的大型遗址。这些地方与良渚古城 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社会结构和资源调配模式。当时,已经形成以都城(良渚古 城遗址)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

9、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 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的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实际上就是最初 的国家。综上所述,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社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5000多 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各地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都 出现了严重的贵贱、贫富分化,相继出现了集军权、神权及社会管理权于一身的王,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区域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大体上在尧、舜、禹 的时期,这种一体化趋势更加

10、明显地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这个时期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和 多品种农作物的耕种,广泛吸收周围文明的先进因素,形成了以明尊卑为目的、以礼仪为主要表现形式、 以开放包容为重要特点的礼制,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统 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 者。(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 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

11、明。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中心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多 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 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 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出现了早期国 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绝非虚言,而是历史真实。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做出了中国贡献。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

12、”理论的桎 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正是按照 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 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城址、宫殿、墓葬、手工业作坊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 美的玉石器、陶器、铜器等,这些遗迹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 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国内外 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

13、辉煌和对世界的贡献。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 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区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 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礼仪制度、天人合一思想等。距今4300年前后,由 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 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一 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的中国。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

14、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把中华文明的 产生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 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 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和社会进入文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长短等关键 问题。B.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有不同之处,可以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

15、展有特殊性的一 面。C.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 展。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出城址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公众才开始了对各地区文明起源的 了解。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发现证实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当时已经形成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行 政控制区域。B.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形成的文明形态更为成熟,使周围的区域文明迅速衰落,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 和主源。C.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等地区已进入区域文明 社会。D.距今500

16、0年前后,祖先崇拜、礼仪制度等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促进了中华大地上的区域文明 的交流。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文明是否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B.玛雅文明C.埃及文明D.印加文明.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文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煤海上有棵勿忘树梁衡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 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

17、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 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 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歼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 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 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 里拔不出来。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 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当年王

18、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 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 又过了 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 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 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 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

19、到裂缝 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 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 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 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 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 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

20、谐音,他们在这里修 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 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 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 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 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 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

21、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 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 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 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 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 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 界级

22、大矿的活的纪念碑。(有删节)文本二:文章的意象梁衡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 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 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 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 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 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o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

23、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 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 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 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 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 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24、。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1 .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2 .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3 .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4 . “象”要小,“意”要大。5 .“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6 .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 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东煤炭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矿之一,文章将其比作“黑色的地下海洋”,既强调煤

25、年产量高,也 突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B.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下文的“觉悟”,为写 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C. 30年、500万株、58万亩文章用具体的数据,翔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神东矿的地表上林涛滚滚、水草 丰美的图景。D.称呼工程师王义,文章起先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 的工作人员的亲近。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的“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意”具有象征性,可指作者从形象中抽出的思想,使 用意象耍努力追求独创性、新颖性。8 .立意、意境、意象是三个不

26、同且相互联系的概念,立意赋予文章以思想,意境使文章更美,意象能把文 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C.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 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D. “涅槃之后 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盛赞意象是经过 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8 .文本一的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称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9 .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本一中对“勿忘树”这 一 “意象”的选择与使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27、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影楼诗集序【清】查慎行秋影楼诗集者,余房师东山汪公所作也。 癸酉秋,公举京兆,与余同出德清徐先生、庐陵彭先生之门。后三年丁丑,公成进士;又三年庚辰, 以第一人及第,而余坎壤失职,连不得志于有司。惟公于聚散之际,执手欷歙,所以劳苦而慰勉之者,甚 真且挚。迨壬午冬,余被召入内廷,癸未三月,俸举南宫,实出公分校礼闱本房所荐。既释褐,登堂修敬,公 迎笑日:“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 ”余拜,公答拜,终不肯以师道自处,仍以执友待之。甫一月,而余居从赴口外,公亦于是年八月奉太安人南归。明年车驾渡江,特命公居家食俸,校刻全 唐诗。丙戌七月,书局未竣

28、,而公讣忽至。余时适请假葬亲,急装遇返,取道虞山,哭公于寝,遗孤尚在 乳抱,太安人出编见属,余受而藏之。会还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及癸巳秋,长假返乡,及检诸箧笥,亟命楷书生缮写,仿宋本开雕,距公下世已八年矣。追维癸酉以 后托同谱者十年,在门墙者四年,其间执弟子礼,从容邸舍,亲承色笑者,无过一月中之三数日耳。此余 于校阅之下,不禁抚卷心伤,泪流承睫者也。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 手泽存焉耳若夫公诗之体格,位置当在大历以后、长庆以前诸名家间。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 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注】东山汪公:汪绎,字玉轮,

29、号东山。南宫:古代称代尚书省,后亦借指礼部。太安人: 汪绎之母。安人,朝廷给妇人封赠的称号。清制,六品官之妻得以封安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 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B.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C.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伸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 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D.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

30、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 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师:明清乡试、会试时,分房阅卷的同考官被录取的生员尊称为房师。B.内廷:清朝,内廷通常指乾清门内,皇帝召开臣下、处理政务的地方。C.礼闱:闱,试院;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因为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做官者,文中指在同一年做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影楼诗集是汪绎的作品集,一共九卷,本文是作者为该诗集撰写的序言。全文清徐简古,然一往 情深,低回无穷。B.文章记叙作者与汪绎若干年间的交情,赞美汪绎的出众才华,表现了汪绎忠于友谊、谦退不矜等高贵品 性,感人至深。C.汪绎中举三年后考中进士,庚辰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及第。对因任官未尽职责而仕途坎坷的作者,汪绎安 慰劝勉,情真意切。D.汪绎受命居家领取俸禄,校印全唐诗,尚未完工而身亡。作者闻讯,前往吊唁,汪绎的母亲拿出汪 绎的诗作托付给作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日:“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 ”(2)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14 .作者收下汪绎的诗稿,为何八年后才开始刊刻?请简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