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05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_第1页
专项05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_第2页
专项05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_第3页
专项05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项(五)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类型一确定物质化学式及元素组成1.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A.Na2CO3和H2B.Na2O和O2C.NaOH和O2D.Na2CO3和O22.氢氟酸(HF)可用于在玻璃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SiO2+4HFX+2H2O,则物质X为()A.SiOB.O2C.SiF4D.SiF3.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 g 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 g D,则C的质量为()A.9.6 gB.8.8 gC.6.8 gD.4.4 g4.某有机物在

2、9.6 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和5.4 g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5.物质X在5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3O2RO2+2SO2,测得生成R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2.2 g和6.4 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B.X中含有R、S、O三种元素C.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4.3 gD.X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6.(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

3、氧化硫等污染物,有可能会导致降雨的酸性增强。我们把pH(填“>”“<”或“=”)5.6的降雨称为酸雨。某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用石灰石浆来吸收二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X2CaSO4+2CO2,则X的化学式为。 (3)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类型二微观反应示意图7.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如图G5-1所示。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G5-1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D.发生反应前,一氧化碳和

4、氧气的质量比是748.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G5-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G5-2A.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B.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原子C.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39.工业上生产尿素CO(NH2)2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图G5-3(1)写出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化学方程式:。 (2)锂是一种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化学式为Li。已知锂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写出锂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类型三数据分析型10.如图G5-4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在

5、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G5-4A.a是氯酸钾B.b是氧气C.d是二氧化锰D.t1时反应开始11.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此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G5-5中所示。一段时间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图G5-5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乙一定是此反应的催化剂C.甲、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8D.丁的质量等于甲和丙的质量之和1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G5-6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图G5-6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13.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

6、闭的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物质MNPQ反应前的质量/g16241520反应后的质量/gxy010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B.x+y=65C.当x16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y的最大值为7514.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容器中各物质质量变化如表所示,其中未知数据错误的是()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

7、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物质阶段甲的质量/g乙的质量/g丙的质量/g丁的质量/g反应前404000反应中m1m2m310.8反应后23m4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

8、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

9、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3027A.m1=33.2B.m2=24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10、,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C.m3=10 D.m4=0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

11、员”。参考答案类型一1.D2.C3.B解析 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可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8a。设与2.8 g A反应的B的质量为x。A + 3B2C+3D7a3×8a2.8 gx7a3×8a=2.8 gxx=9.6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2.8 g+9.6 g-3.6 g=8.8 g。4.C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8.8 g 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8 g×16×244×100%=6.4 g,5.4 g H2O中含有氧元

12、素的质量为5.4 g×1618×100%=4.8 g,生成物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为6.4 g+4.8 g=11.2 g,该有机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 g-9.6 g=1.6 g,则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5.A解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知,生成物的分子中共含有6个O原子,而反应物的3个O2中含有6个O原子,因此,X物质中不含O元素,B错误;根据X+3O2RO2+2SO2和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2.2 g+6.4 g)-4.8 g=3.8 g4.3 g,C错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13、4.8 g,没有完全反应,D错误。6.(1)CH4+2O2CO2+2H2O(2)<O2(3)CO2+3H2CH3OH+H2O类型二7.B解析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因此属于化合反应,A错误;从图示看出,该反应中共有两种不同的小球,代表两种不同的原子,故该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B正确;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变化,C错误;从图示可以看出,发生反应前,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8×2)(32×4)=716,D错误。8.D解析 由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6H2C2H4+4H2O;

14、该反应有单质氢气参加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A错误;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分子,B错误;该反应是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错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26=13,D正确。9.(1)2NH3+CO2CO(NH2)2+H2O(2)2Li+H2SO4Li2SO4+H2类型三10.B解析 反应物是氯酸钾,质量从反应开始会不断减少,故a是氯酸钾,A正确;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质量不断增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知,生成氯化钾的质量要比氧气的质量多,故b是氯化钾,B错误;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d是二氧化锰,C正确;t1时a的质量

15、开始减少,说明反应开始发生,D正确。11.C解析 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A不正确;乙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B不正确;甲、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9%-17%)(41%-25%)=18,C正确;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D不正确。12.A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 g-2 g=12 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 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 g-5 g=31 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 g-12 g=19 g,故x=26-19=7。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 g19 g=1219;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13.D解析 参加反应的P和Q的质量比为(15 g-0 g)(20 g-10 g)=32,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6 g+24 g+15 g+20 g=x g+y g+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