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情预测)分析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情预测)分析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情预测)分析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情预测)分析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情预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串 讲讲主讲:胡建升主讲:胡建升考前复习要点考前复习要点 (一)重视目录(一)重视目录1、分段记忆。2、记住篇目和作者。(二)客观题复习(二)客观题复习(4040分)分)1、熟悉每段的文学概说部分。2、熟悉每位作家、篇章前的概述部分。3、熟悉每篇文章的注解一、提示一部分。4、背诵名篇、名句。5、对用典故较多的诗文多加注意。(三)主观题复习(三)主观题复习(6060分)分)本此押题串讲的重点所在。要求在全面掌握全书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重点复习。我在全书180余篇文章中,精选出此次考试的重点篇目40余篇,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使大家集中精力复习

2、,有的放矢,帮助大家重点突破。考前复习要点考前复习要点 先秦部分以诗经、楚辞、史传文学和诸子散文为主。熟悉篇目:熟悉篇目:诗经中的氓、蒹葭。 屈原的国殇、哀郢。左传中的晋楚城濮之战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论语中的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荀子中的劝学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2-3题)题)押题篇目押题篇目(在21篇文章中,精选以下6篇):1、诗经中蒹葭2、 屈原的国殇、哀郢。3、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4、论语中的侍坐5、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诗经诗经(一)常识:(一)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 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

3、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现实主义精神。 (3)重章复沓的章法,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应用。 (4)词汇丰富,韵律和谐。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二)蒹葭(二)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 1、简述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 (1)融情入景,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2)运用比兴手法,获得空灵飘渺的韵味。 (3)重章叠调的运用,在时间的推移中展示感情的逐渐加深。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诗经诗经(一)常识:(一)常识:“楚辞”是战国

4、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西汉末年刘向编楚辞一书。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二)国殇出自九歌,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二)国殇出自九歌,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国殇的艺术特色。(1)动态描写和静态刻画紧密结合。(2)整体描写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3)外形描写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4)战争描写和诗人情感步调一致。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屈原屈原(三)哀郢出自九章。(三)哀郢出自九章。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纪实与抒情相结合。运用了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1、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

5、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具体表现: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屈原屈原(一)常识:(一)常识:西汉刘向整理。 1、战国策艺术特征。 (1)记叙生动,说理透辟。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战国策战国策(二)冯谖客孟尝君(二)冯谖客孟尝君 “狡兔三窟”1、冯谖客是如何为孟尝君营造“三窟”。(1)市义,为孟尝君收买民心。(2)为孟尝君谋取权力。(3)为孟尝君谋求宗庙,以保

6、重位。2、如何塑造冯谖形象。 (1)反衬手法。 (2)细节描写。 (3)设置悬念。 (4)欲扬先抑。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战国策战国策(一)常识:(一)常识:语录体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 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 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二)侍坐(二)侍坐 孔子对子路讥笑,对冉有、公西华表示肯定,对曾皙表示赞赏。 背诵曾皙的志向:“莫春者咏而归”。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论语论语(一)常识:(一)常识:孟子提倡性善论。推行仁政。善辩,长于譬喻。(二)齐桓晋文之事章(二)齐桓晋文之事章“明察秋毫”、“缘木求鱼”。

7、1、文章的中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2、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 (1)仁政的实施有赖于君主的“不忍”之心。 (2)仁政真正的实现,必须“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 (3)仁政的较高级阶段,需要民治教化。孟子提出这些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但他将“制民之产”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道德觉悟,很不现实。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论语论语(二)齐桓晋文之事章(二)齐桓晋文之事章3、孟子的论辩特色。 (1)整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2)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巧妙地引入“仁政”主张。 (3)在论辩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使得道理讲

8、的深入浅出。 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先秦部分先秦部分论语论语秦汉文学散文以政论文和史传文学为主,诗歌有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主。重要掌握作家有李斯、贾谊、司马迁、班固。熟悉篇目:熟悉篇目: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 司马迁项羽本纪 班固苏武传 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12篇)篇)押题篇目押题篇目(在14篇文章中,精选以下5篇): 贾谊过秦论 司马迁项羽本纪 班固苏武传 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一)常识:(一)常识: 政论文还有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有吊屈原赋等。(二)过秦论(二)过

9、秦论主旨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过秦论的论证手法。(1)采用了以铺陈叙事代替议论的手法,用历史事实引起人们的重视。 (2)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3)铺叙排比的句式,加强气势。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贾谊贾谊(一)常识:(一)常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司马迁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司马迁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二)项羽本纪(二)项羽本纪熟悉最后“太史公曰”一段,了解司马迁对项羽优缺点的分析。 1.项羽本纪中项

10、羽形象。 (1)项羽的性格:志向远大,勇武粗豪,缺乏智谋。 (2)项羽的历史功绩:为推翻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推翻秦朝后他成为天下诸侯。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司马迁对他的态度是同情和惋惜。司马迁司马迁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二)项羽本纪(二)项羽本纪 2.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1)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和细节。 (2)运用了反衬和对比手法。 (3)极善通过典型细节和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4)重视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3.熟悉下面四个场景: (1)巨鹿之战 (2)鸿门宴 (3)垓下被围,帐中做歌 (4)

11、乌江自刎司马迁司马迁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一)常识:(一)常识: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完成汉书写作。汉书体制继承史记又有变化,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二)苏武传(二)苏武传 1.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 (1)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命。 (2)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具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班固班固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二)苏武传(二)苏武传 2.如何塑造苏武形象。 (1)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苏武

12、形象的塑造,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朝的自信。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班固班固(一)常识:(一)常识:乐府原指音乐机关,后来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汉乐府主要是杂言和五言。(二)陌上桑(二)陌上桑玉台新咏题为日出东南隅。 1.分析罗敷人物形象。 (1)外表美:外貌美丽,装饰得体。 (2)内在美:勤劳,机智勇敢,具有反抗精神。 2.陌上桑的艺术成就。 (1)正面的描写。 (2)侧面的渲染和烘托。 (3)运用夸张手法。汉乐府汉乐府重点篇目重点篇

13、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又名为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 此诗通过焦刘爱情悲剧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歌颂了焦、刘夫妇反抗封建恶势力的精神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达了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愿望。 汉乐府汉乐府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1)全诗由兰芝遣归、仲卿惜别、刘兄逼婚和夫妇殉情等一系列事件构成完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作者善于通过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

14、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3)通过细节描写和行动描写来塑造人物。 (4)大量运用了铺陈、夸张、比兴等手法。 (5)现实与浪漫相结合。 (6)语言的基本风格是自然、质朴、流畅,还有运用了一些抒情色彩极强的句子,表现了语言的丰富性。 此诗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的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乐府汉乐府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分析刘兰芝人物形象。 (1)刘兰芝是一位聪明美丽、勤劳贤惠的女子。 她嫁到焦家后,日夜操劳,偏执尖刻的婆婆总是故意刁难,迫于无奈,只好向婆婆提出自遣。临行时,温顺的兰芝还恭敬地向婆婆道歉、道别,

15、顾念她的辛苦,充分表现了她贤惠善良的性格。 (2)刘兰芝是一位忠于爱情、富于反抗斗争精神的女子。 刘兰芝对于爱情是坚贞不渝的,先和丈夫相约决不变心,后被兄长逼迫,口头答应改嫁,但她仍忠于焦仲卿,以“举身赴清池”的行动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控诉。汉乐府汉乐府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比较复杂,鲁迅将它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从文体来说,主要有诗歌,赋。 从作家来说,三国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 (王粲、孔融、徐幹、刘桢、阮瑀、陈琳、应玚)。 西晋:阮籍、嵇康和左思。 东晋:陶渊明,谢灵云。 南北朝时期:谢脁、庾信。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

16、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12篇篇)熟悉篇目:熟悉篇目: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王粲七哀诗、登楼赋左思咏史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孔稚珪北山移文郦道元三峡庾信拟咏怀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木兰诗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押题篇目押题篇目(在40篇文章中,精选以下10篇):曹植赠白马王彪诸葛亮出师表左思咏史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谢灵运登池上楼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孔稚珪北山移文庾信拟咏怀南朝民歌西洲曲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特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赠

17、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 1.赠白马王彪的思想情感。(1)这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愤而成篇”的赠别诗。(2)此诗不仅抒发了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之类的小人,而且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沉痛哀悼,对白马王表示深情的劝慰,同时,也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处境和惴惴不安的惶恐心情。曹植曹植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赠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 2.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1)结构上采用辘轳体,形成一种迫人的气势,创造出条理清晰而又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2)采取直抒胸臆的慷慨倾诉。诗中透露出作者凄凉孤寂之感,抒发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兄弟的离合之悲不过是

18、孤寂而无常的人生的具体体现,在这孤寂和无常之感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对曹丕的极度愤慨。 曹植曹植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赠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 2.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3)借景抒情。诗所写的长路漫漫,泥泞多阻,以及秋风荒野的苍凉、萧瑟,不仅使景物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悲惨气氛,而且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悲戚之情。(4)运用比兴手法,真切淋漓地表达出作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辗转相承的感情旋律,生动而多样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增添了诗篇的情感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曹植曹植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出师表(一)出师表名句

1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出师表分析诸葛亮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回顾平生,表达了自己报答蜀汉政权知遇之恩的渴望,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一个封建政治家的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等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责任感受和使命感受。诸葛亮的际遇及其品质,正是后代士人“明君贤相”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形式,因此,深受后人所推崇。诸葛亮诸葛亮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左思左思 10年撰成三都赋,有“洛阳纸贵”的美誉。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诗,共8篇。主要批判“上品无寒门,下

20、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一)咏史(一)咏史(郁郁涧底松)背诵此诗,能解最后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手法。1.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这是咏史诗的第二首,诗人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露了社会上“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并借汉代金、张家族与冯唐作比,说明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根深蒂固。全诗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腐朽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与不平,也唱出了当时天下寒士的不平之声,表现了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而且这种强烈的不平之鸣和批判精神,也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世许多大作家。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咏史(一)咏

21、史 2.简述咏史的艺术特色。 (1)比兴手法的妙用。 (2)以古喻今,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既形象、明白,又巧妙、深刻。 (3)语言质朴而奇伟,议论大胆而直率,感情慷慨激昂,以深沉的愤怒指责传统的积弊,颇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左思左思陶渊明陶渊明(一)饮酒(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背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思想内容。 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 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心远”为全 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 “真意

22、”,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2.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艺术特色。 (1)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 (2)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 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 (3)造语精到。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二)归去来兮辞(二)归去来兮辞抒情小赋。 1.简述归去来兮辞的内容。 (1)从官场解脱,重获自由。 (2)找到人生归宿。引觞自酌,涉园流观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安逸和悠闲,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历进困惑,终于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惬意和满足。2.简述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征。 (1)在结构上自然流转,体现了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欢快和闲逸之情。 (

23、2)抒情和议论切换自然,对往岁的沉痛反省和当下欢乐的田园感受在文中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语言朴实简净,音节自然谐美,多用四六句式的对偶句,用典妥切,既有骈体文章的整饬、精练,又有散体文章的平易、流畅,显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赢得了后世的普遍推崇。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陶渊明谢灵运谢灵运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山水诗的发展。(一)登池上楼(一)登池上楼背诵此诗,熟悉诗中用典。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 (1)此诗先写自己被贬永嘉的生活和心情,主要抒写了自己官场失意的牢骚不平。 (2)继写生机勃勃

24、的春景引起自己的感受,抒写了自己离群索居的孤寂和怀人思归的心情。 (3)最后直接说理,表示自己可以做到遁世而无闷,其实他是无意归隐而故作旷达,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进退失据的愤愤不平之情。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一)登池上楼(一)登池上楼 2.登池上楼的艺术特色。 (1)成功的景物描写 (2)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 (3)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谢诗的语言特色。 (4)不足主要是堆砌词藻、雕琢太过;全诗几乎都是偶句,呆板而少变化。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谢灵运谢灵运谢脁谢脁 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一)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背

25、诵,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1)此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2)善于借景抒情,景物描写清晰,饱含感情。 (3)诗音韵和谐,一韵到底,极其流畅。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北山移文(一)北山移文骈文。 1.北山移文的思想内容。 本文假借北山神灵的口吻,用移檄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周子隐居时道貌岸然,应诏时志变神动,入仕后追句逐利的虚伪面貌,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身在江湖、心在魏阙、以隐谋官的假隐士。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孔稚珪孔稚珪(一)北山移文(一)北山移文 2.北山移文的艺术特色。 (1)善于运用对比。

26、首先是真隐士和假隐士的对比,指斥那些先贞后黩的假隐士是“何其谬哉”。其次,以假隐士隐居的姿态和出仕的情形进行对比,在前后的变化中揭示假隐士的真实嘴脸。 (2)拟人的手法运用。 本文主要以北山神灵之口叙事抒情,本身就充满奇异的特色,文章末段还将山川草木、云雾、泉石、鸟兽等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落寞、羞愧等情感,借以表达对假隐士的愤怒,惟妙惟肖,极有韵味。 (3)文章属对工整,文辞华美、音韵协畅,尤其是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缓急有间,流转自如,使得文章节奏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孔稚珪孔稚珪庾信庾信 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作家。拟咏怀共2

27、7首。(一)拟咏怀(一)拟咏怀写自己久羁北国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怨恨,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明知返回故国无望,但最终也不肯放弃这一信念。 1.拟咏怀的艺术特点。 感情深挚凝重,辞采华美,妙用典故,多有工整的对句,音韵和谐流畅。诗中诗人以思妇自喻抒写乡关之思,“纤腰”、“束素”、“横波”、“红颜”等艳辞的运用,还时露宫体诗之柔美本色,但艺术手法高超,不愧为其后期诗的代表作。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西洲曲(一)西洲曲是南朝民歌最成熟的代表作。 1.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1)在表达方法上,此诗不是靠感情的趋接抒发,主要是紧扣季节物候的变化,通过自然景物和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

28、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缠绵复杂的思念之情,使得景、行、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2)诗中大量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以“梅”谐“媒”,以“莲”谐“怜”等。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一)西洲曲(一)西洲曲 1.西洲曲的艺术特色(3)诗中又多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增加了语言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4)诗中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以“莲子青如水”比喻对情人爱情之纯洁,以“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和热烈,增加了诗歌的婉约与含蓄。 (5)此诗用韵自由,音韵和谐优美,充分表现了民歌清新、自然的特色。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南朝

29、民歌南朝民歌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34篇)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题材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家和流派有初唐四杰、王孟、边塞诗派、李杜、元白、韩柳、小李杜等。熟悉篇目:熟悉篇目: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骆宾王在狱咏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山居秋暝王昌龄出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熟悉篇目:熟悉篇目:李白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孟郊游子吟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师说、张中丞传后叙、进学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始

30、得西山宴游记、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过华清宫、泊秦淮李商隐安定城楼、无题温庭筠菩萨蛮杜荀鹤山中寡妇李煜虞美人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押题篇目(在押题篇目(在101篇文章中,精选以下篇文章中,精选以下22篇):篇):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骆宾王在狱咏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山居秋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师说、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31、、始得西山宴游记、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李商隐安定城楼、无题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押题篇目(在押题篇目(在101篇文章中,精选以下篇文章中,精选以下22篇):篇):王勃王勃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一)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赠序,骈文。成语较多,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 1.滕王阁序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篇借登临之会感怀世界的赠序文。文章通过对饯别宴会盛况的记叙,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

32、情。文中对所谓的“圣君”、“明时”,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不满。文中虽流露了明显的宿命悲观情绪,但又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虽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明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健康的。 2.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 (1)文章构思精妙,布局严谨,条理清晰。全文以滕王阁饯别宴会为中心展开叙述,采用铺叙手法,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为一体,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王嘉宾,再写时令景物,然后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之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转到自己,抒怀言志,以逊词作结。 (2)写景雄伟壮丽,抒情真挚委婉,情景交融,境界阔大,气势奔放、充分表现了文章工于写景,长于抒情的特色。

33、 (3)本文虽为骈文,但能突破六朝骈文的旧格局:文章辞采华美,但不流于繁缛、晦涩,佳句迭出,为人传诵;用典虽多,但贴切自然。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王勃王勃骆宾王骆宾王 初唐四杰之一。(一)在狱咏蝉(一)在狱咏蝉咏物诗,名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在狱咏蝉的艺术特色。 (1)通过咏蝉,抒写了自己高洁的品性和无罪入狱的愤郁不平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辩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形神兼备、寄托遥深。诗人咏蝉是实写,不是单纯模写物态,而是侧重写其身世处境和居高饱洁的特征,蝉既是自然之物,又是诗人人格、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化身。 (3)前六句均对仗,而且十分工整,语言也概括、凝炼。

34、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陈子昂陈子昂 反对齐梁诗风,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背诵。(一)登幽州台歌(一)登幽州台歌 诗歌前两句纵贯古今,第三句俯仰天地,以广袤无垠的空阔背景,有力地突现了第四句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二)感遇(二)感遇(兰若生春夏)五言古诗 1.感遇(兰若生春夏)的艺术特色。 (1)诗中以兰若自比,隐寓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 (2)托物寓意,纯用比兴。 (3)语言在平淡中见精警。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陈子昂陈子昂张若虚张若虚和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

35、中四士”。(一)春江花月夜(一)春江花月夜七言古诗,背诵。 1.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容。 这首七言古诗虽沿用乐府旧题,写男女离别相思之事,但却能脱出前人窠臼,写出了新意。诗中展现了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邃、恬静优美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慨叹,并着力抒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憧憬。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2.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1)构思新颖巧妙,结构自然谨严。 (2)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创造出空灵渺远、皎洁静谧的意境。 (3)词彩精美清丽,韵律和谐,婉转流畅。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

36、唐五代文学张若虚张若虚孟浩然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一)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背诵。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特点。(1)写景生动。前四句写洞庭湖的景色,气势壮大,体现了作者的胸襟。“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八月的洞庭湖因为秋水上涨,水面与两岸齐平,烟波浩淼,远望与天空练成一片,水气蒸腾,洞庭湖附近面积广大的云梦泽都笼罩其中,水波激荡,仿佛整个岳阳城都被撼动了。景象阔大,浑荡壮观,给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格调。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一)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构思巧妙,运用比兴手法。这首干

37、谒诗写的不卑不亢,既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赞美了对方。诗人不愿闲居,目的是要有所作为,这就使他的愿望有一种豪壮之气,以眼前的湖水作比兴,用欲渡无舟、观钓羡鱼来表现积极从政的热切之情,这就使得这请求和希望显得大气、自然贴切、委婉含蓄。 (3)语言生动,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妥帖、生动。如“八月湖水平”的“平”字,“涵虚混太清”的“混”字写出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水气蒸腾;“气蒸云梦泽”的“蒸”字,“波撼岳阳城”的“撼”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壮大。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孟浩然孟浩然(一)山居秋暝(一)山居秋暝背诵。要会论述。 1.山居秋瞑的艺术特色。 (1)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笔致简约生动。这

38、是一首山水诗,一、二句点出季节时令、雨后、山中新凉、空气清爽,让人感到秋意渐生。三、四句写山中月下景色。月光照在松树上,光影流连在树枝之间,泉水淙淙地流,水清石见,五、六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傍晚时的人物,竹林喧闹,推想是浣女归来,这是诗人耳中所闻,渔船顺流而下,莲叶为之分披,莲花为之摇动,这是诗人目中所见。最后两句表达诗人愿意留在山中的感情,暗寓归隐之意。王维王维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一)山居秋暝(一)山居秋暝 (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构成一幅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明用了动词“照”和“流”,但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月照无声,泉流有响,动静相衬。“竹喧归浣女,莲

39、动下渔舟”两句视听结合,充满画意,表现出诗人对物态的体察极其精微,符合感觉的顺序。先听到喧闹声,然后才会推想,或看见浣女归来;先看到莲叶摇动,然后才看见渔船驶出来。这几句对景色的描写充分显示出诗人的心境是从容而空明的。 (3)对仗工整,句式富于变化。“明月松间照”四句章法错落,句型变换,确为传世名句。 (4)语言生动、凝炼,而又自然流畅,朴素无华。王维王维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岑参岑参(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背诵。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点。 此诗以西北边地奇寒的雪天为背景,描绘了北国异域的酷寒和奇瑰的雪景,表达了诗人与武判官之间深挚的友谊和浓重的惜

40、别之情。 (1)此诗构思新颖,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全诗咏雪送别,以雪为中心线索,以写雪开始,又以写雪结篇,全诗“雪”字凡四见,将雪后的军中生活,独具特色的别宴和情深意浓的送别自然而紧密地串联在一起。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点(2)此诗通过多种手法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既有精彩的实景描绘,又有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而合理的夸张,加上作者有意的色彩点染,使得景物画面生动。 (3)全诗通过写景来抒情,融情入景,使得至情真情的表达既淋漓尽致,又含蓄蕴藉。结尾形象鲜明,余韵悠长,而人寻味。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

41、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岑参岑参李白李白 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风格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一)蜀道难(一)蜀道难 1.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1)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加上神话传说的穿插运用,描绘了蜀道的雄奇峻伟、高耸险恶。“连峰去天下盈尺”、“六龙回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的夸张描写;天梯石栈、太白鸟道、飞瀑鸣雷、枯松倒挂的动人心魄的描绘;豺狼、虎蛇的比喻;蚕从、鱼凫开国,五丁力士劈山等神话传说的运用,都给诗歌增添了神秘奇幻、光怪陆离的色彩和雄健奔放的气势。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一)蜀道难(一)蜀道难 1.蜀道难的艺术特色(2)此

42、诗感情色彩强烈。诗歌一篇便用“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连串的强烈慨叹,创造了笼罩全诗的感情气氛,先声夺人,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共三次出现,分别表达了这一感情的爆发、深化和收束,贯穿全诗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艺术感染。 (3)此诗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诗中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以至十一言句子,使诗歌的节奏缓急相间,且具有明显的散文化色彩。此诗用韵灵活,不但多次换韵,而且有地方不大讲究用韵,有时又连用仄声字,如“历井仰协息”;连用平声字,如“愁空山”。由于诗句和声韵的变化莫测,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对表达诗人激情奔放、淋漓酣畅的感情

43、起到了极好的作用。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李白李白(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1.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想内容。 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其实并非游山玩水的兴寄之作。诗歌通过梦游天姥的精心描绘,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理想的热烈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以及自己傲岸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当然,诗中也流露了诗人人生如梦的消极虚无思想情绪。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李白李白 2.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 (

44、1)此诗构思新巧,以描写梦游为主,而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画龙点睛。 (2)此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手法,描绘出亦虚亦实、亦奇亦幻的天姥山的雄奇壮丽风光和神仙境界,在令人目眩神迷、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中,寄托自己的主观感情。 (3)此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兼用楚辞句法,使语言既有波澜起伏的气势,又灵活多变,自由流畅。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李白李白(三)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三)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借饯别以咏怀。抒写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思想痛苦。整首诗起止无端,断续无迹,

45、思绪跳跃的幅度极大,体现了作者心理活动的急遽。本诗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李白李白韩愈韩愈 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背诵。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是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所作。首联、颔联写自己左迁之由,抒发了自己忠而获得罪的满腔悲愤,以及为国家兴利除比弊、老而弥坚的凛然正气和刚直不阿精神;颈联即景抒情,伤时念家,抒写了英雄失路之悲;尾联从容交待后事,倾吐了难言的酸楚激愤之情

46、。 (1)以“文章之法”行于谨严的格律之中,运用直叙的写作手法,笔势纵横开合。 (2)境界开阔,对比鲜明,气势磅礴,使全诗意境高远。 (3)此诗感情色彩强烈,人物形象生动,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有老杜沉郁顿挫之风范。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韩愈韩愈(二)师说(二)师说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表现了他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文章富有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纲目清晰、结构严谨。 1.韩愈师说的对比论证方法: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从师而学,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童子之学与成人解感:愿童子学于师,而自己不要解惑之师。 (3)

47、“巫医百工”与“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巫医百工之人肯从师。通过三层对比,批判师道之不传,批评士大夫不肯从师而学的不良学风,对比鲜明,论证充分。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韩愈韩愈(三)张中丞传后叙(三)张中丞传后叙 1.张中丞传后叙的思想内容。 张巡和许远是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并慷慨就义的两位爱国将领。安史之乱平定后,朝中有人利用两家子弟年幼无知,屡次制造事端,散布谣言,诋毁英雄,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文章以满怀敬意的心情,表彰了坚守危城、为国损躯的英雄,谱写了一曲悲壮慷慨的赞歌;以满腔的义愤痛斥了那些弃城图存、坐视不救的无耻之徒和制造流言蜚语诽谤英雄

48、的奸邪小人,表现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态度;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政治勇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韩愈韩愈 2.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点。 (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 (2)抓住典型细节、用富有个性特色的言行来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又一特色。如写南霁云,只用三个场面,三段话,三个典型动作,即刻画出一位忠勇义烈、肝胆照人的英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张巡、许远的形象,也都栩栩如生。 (3)文章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

49、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都很浓厚。 (4)语言精炼准确,丰富而多变。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韩愈韩愈(四)进学解(四)进学解 记忆本文成语:“提要钩玄”、“含英咀华”、“同工异曲”、“细大不捐”、“俱收并蓄”、“贪多务得”、“爬罗剔抉”、“佶屈聱牙”、“动辄得咎”、“投闲置散”、“业精于勤”等等。 1.试论进学解的艺术特点。 文章借国子先生之口,表达了作者的人才观,借太学生之口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虚构主客问答,从两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思想。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韩愈韩愈(四)进学解(四)进学解 1.试论进学解的艺术特点。(1)文章有意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巧妙地通

50、过自嘲来表达对现实的讽刺。嬉笑怒骂之间,包含着深沉的现实感慨。 (2)大量运用比喻和反语,又与扬雄将怀才不遇归因于时代变迁不同,而是从自己才能低下的反话入手,为自己的坎坷解嘲,通过解嘲讽刺现实,抒发牢骚。 (3)本文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形式技巧,又加以革新改造,遣词造句尤为精粹。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韩愈韩愈柳宗元柳宗元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评“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 (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背诵。名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

51、诗。此诗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无比忧愤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守旧派对革新派的迫害。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 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诗中有精彩的景物描绘,有远景,有近景,景物形象生动,同时处处渗透着诗人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怀,情景交融,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抒情方式委婉含蓄。“海天愁思正茫茫”是全诗主旨所在,直抒其情,但直而不露:“惊风”“密雨”是眼前实景,但又明显是以象征手法写诗人险恶的政治处境:“岭树”“江流”的丰富想象和比喻,“音书滞一乡”的不尽余味,都

52、使得感情的表达深沉含蓄。 (3)语言精工而明快,情调凄清而哀怨,构成简洁清峻的风格,是柳宗元七律的代表作。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柳宗元柳宗元(二)始得西山宴游记(二)始得西山宴游记 记叙了游览西山的经过,更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作者善于绘景状物,笔墨简洁而描述形象。 1.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艺术特色。 (1)将自然山水之美和作者人格之美相映照,突出作者在游览中的精神感悟。 (2)为了突出西山之异,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首先以永州其他山水与西山构成对比。其次以众山和西山进行对比,烘托西山的高峻和非凡气势。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柳宗元柳宗元(三)段太尉逸事

53、状(三)段太尉逸事状 本文是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传主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 1.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艺术形象。 (1)第一件逸事:勇服郭晞,集中表现段太尉之勇。 (2)第二件逸事:仁愧焦令谌,集中表现段太尉之仁。 (3)第三件逸事:节显治事堂,集中表现段太尉之廉。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柳宗元柳宗元 2.段太尉逸事状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1)纯用人物自身富于特征性的动作和语言刻画及性质。 (2)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中心人物形象。 (3)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纯用客观写实。 (4)打破时间,采用倒叙手法,结构颇具匠心。

54、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柳宗元柳宗元(四)种树郭橐驼传(四)种树郭橐驼传 主旨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种树郭橐驼传的艺术特色。 (1)将传记与寓言融为一炉。作品以传为题,并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结构全文,但文章的意旨则并非为人物作传,而是以种树之法来喻治民之道,体现了寓言的表现特征。 (2)本文说理,采用了类比和对比方法。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柳宗元柳宗元白居易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作。”和元稹并称“元白”。 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一)长恨歌(一)长恨歌 1.论述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答:长恨歌是白居易有

55、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这首长篇歌行以“长恨”为中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及它的悲剧结局。诗人从批判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一)长恨歌(一)长恨歌 1.论述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情节曲折,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56、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划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唐五代文学唐五代文学白居易白居易(一)长恨歌(一)长恨歌 1.论述长恨歌的艺术特点。(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理。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重点篇目重点篇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