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西厢记》PPT课件_第1页
王实甫《西厢记》PPT课件_第2页
王实甫《西厢记》PPT课件_第3页
王实甫《西厢记》PPT课件_第4页
王实甫《西厢记》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实甫 西厢记一、西厢故事的创新(一)西厢故事源流唐传奇莺莺传:写崔莺莺的爱情悲剧。莺莺与张生自由恋爱,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作者对张的薄幸行为进行辩护,称张是“善补过者”。宋赵令畤以鼓子词和秦观和毛滂也以调笑转踏词歌咏崔张故事,但主题不脱旧俗,只是对崔张爱情表示遗憾。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说唱文学形式说唱崔张的爱情故事,在故事结局、人物性格、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崔张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戏剧冲突:把原崔张的冲突变为以崔、张为一方与老夫人、郑恒为另一方的冲突; 故事结局由原来的“始乱终弃”变为私奔出走最后大团圆。 人物形象:张生不是原来的无情无义,而是有情有义对爱情忠贞不渝;莺

2、莺反礼教束缚的反抗性格加强了;老夫人成为一个背信弃义的封建势力代表;红娘不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多了法聪这一角色。 (二)王实甫西厢记的创新戏剧结构: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安排了以老夫人、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主题思想:王西厢跳出了董西厢“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模式,提出“愿天下有情者都成了眷属”的爱情愿望,强调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肯定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情”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不遗余力,难能可贵;而一旦成为眷属,则能忠贞不渝,更可歌可赞。王西厢这主题,显

3、然与门当户对,才子佳人的传统观念相悖,体现了一种追求婚姻自主,无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重物质地位的新的婚姻观念。舞台人物形象更典型完美。体制的创新: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体例,以五本二十折演出一个长篇故事;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男女主角可轮番主唱或对唱,且次要角色也加入唱。这种体制创新,大大丰富了杂剧的内容涵量,利于更完美安排戏剧冲突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二、西厢记剧情与戏剧冲突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楔子:普救寺。老夫人自报家门,交待人物(莺、红娘、欢郎、郑恒)和崔相国停柩普救寺之因。莺、红上场,红交待老夫人之托“与莺莺佛殿闲耍一回去来”;莺莺独抒“闲愁万种”

4、。 第一折:“惊艳”(张游学到普救寺,偶遇莺莺,惊其貌美;莺莺离开时回眸一盼)第二折:“借厢”(张向法聪借西厢读书,设法接近莺莺)第三折:“联吟”(莺莺夜焚香,张生隔墙偷窥莺风采。张吟诗,莺回一首。张撞出,莺、红慌走)第四折:“闹斋”(道场上张卖弄俊俏,二人眉目传情) 故事开端,崔张二人一见钟情(爱情与礼教的冲突)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第一折 : “寺警”(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楔子(张生计退贼兵)第二折:“请宴”第三折:“赖婚”(剧情冲突第一高潮)第四折:“琴心”(红娘怂恿莺莺烧香祝愿,为二人牵线。张弹凤求凰,二人互诉衷曲时,老夫人寻小姐)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楔子(张相思成病,莺莺央红娘代为看望)

5、第一折:“前候”(红娘看望张,张修书简请红娘代为转达情思)第二折:“闹简”(莺看张书简,反责红娘)第三折:“赖简”(赴约,莺反脸抢白张。本戏性格冲突的高潮,也是全剧冲突第二高潮)第四折:“后候”(张病重,红探病,送药方(莺的情诗)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楔子(红催莺莺赴约,莺表面怪红娘放刁,内心已到西厢。)第一折:“酬简”(佳期)第二折:“拷红”(主要矛盾冲突剧情发展第三高潮:老夫人拷打红娘,红娘反责老夫人失信;老夫人虽然不得不同意婚事,却提出:张须得上京应考求官!)第三折:“哭宴”(长亭送别)第四折:“惊梦”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第一折:“报捷”第二折:“缄愁”(张得官,思念莺)第三折:“争婚”(

6、郑恒到普救寺求莺莺圆婚,老夫人许婚;红娘痛斥郑。剧情第四次冲突高潮)第四折:“团圆”(张衣锦还乡。张、郑堂上对质,杜确将军作证;崔张大团圆)小结从以上故事可看出,西厢设置了两组矛盾冲突: 一是以老夫人、郑恒为一方与以莺莺、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爱情与礼教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它们相互联系和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老夫人“赖婚”是主要矛盾冲突的激化;崔张“酬简”,私自结合,虽是爱情战胜了礼教;而“拷红”,主要矛盾再次激化,虽然红娘巧言善辩,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但老夫人又提出张生须得上京应考求官,崔张爱

7、情又面临着新考验;等到张高中得官,郑恒半路闯入“争婚”,主要矛盾又一次激化;最后莺莺力争,杜确将军作证,崔张才实现团圆。矛盾冲突一环扣一环,一波连着一波,起伏有致,开阖自如,扣人心弦。“有情者终成眷属”,封建势力的失败,在颂扬与嘲弄中,观众得到快意的艺术享受,领略到戏剧的审美意蕴。应该说,西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出色的喜剧。三、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和语言艺术(一)人物形象1、崔莺莺: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为了爱情,敢于叛逆传统。 “惊艳”:佛殿邂逅,(张“魂灵儿飞在半天”)“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红娘催她离开时,她“回顾一觑末(下)”(礼教的“非礼勿视、勿听”) “联吟”:隔墙和

8、诗;张撞出,她“笑脸相迎”。 “闹斋”:道场眉目传情 “琴心”:听琴诉衷曲 “闹简” 、“赖简”:传简约会 “酬简” :自荐枕席,叛逆传统 “哭宴”:渴望真情,无视家庭门第和功名利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叛逆。 追求爱的真情,大胆叛逆传统;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动摇、反复、羞怯、恐惧 “闹简”,对红娘的责怪;“赖简”,对张生的抢白。作为相国千金,既有爱的渴望,又限于礼教束缚,惧怕老夫人;既想利用红娘,有怕红娘告发,言语真真假假,遮遮掩掩。但最终能战胜了自己,勇敢跨出那一步。而正是这样,更体现这一形象的丰满动人。2、张生 : 聪慧、痴情 的书生。“志诚种”

9、 “ 傻角” “银样蜡枪头” “志诚种”:大胆执着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联系“借厢” 、“联吟”、“琴心”、“哭宴”、“惊梦”理解)。 “傻角”: 佛殿上邂逅莺莺,惊呼:“我死也!”(“惊艳”);然后是呆看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正月十七日子时生,并不曾娶妻。”(傻冒,坠入情网后的痴迷冒失)“赖婚”一折,退了贼兵,喜不自禁,早上起来精心打扮:“皂角也使过了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铮铮的。”可老夫人赖婚,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最后跪在红娘前声称自尽。等缓过气来,便要“告退” ” “闹简”张生释莺莺诗谜: “待月西厢下”(说要我月下

10、赴约) “迎风户半开”(半开花园角门等我)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要我跳墙过来“户半开”,为何还要跳墙?确是傻冒。) “银样蜡枪头”:软弱、痴迂 总之,在戏剧情节处理上,作者意在表现张追求爱情热烈大胆而又鲁莽痴迂的“傻角”特点。并通过红娘的多次揶揄,增加喜剧效果。3、红娘 热心肠 正义感 机智泼辣 品格高尚的卑贱者形象 主要表现:一是帮助和促成崔张的爱情婚姻;二是同老夫人和郑恒的斗争所表现的智慧和胆略。 红娘光彩照人的形象,历来被誉为热心助人,玉成美事的媒人代名词。(二)语言艺术特色“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池,绿珠之采莲洛甫”。(明朱

11、权)西厢曲词”才情富丽”。(何俊良)“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王骥德)“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曲之冠。”(徐复祚曲论)综合各家评论,西的语言特色: 一是“当行”,即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与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特点。 二是本色而典雅富丽,即文采与本色相生,白描与词语华艳兼备,诗意浓郁,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 “哭宴”中的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晚,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