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教案_第1页
2022年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教案_第2页
2022年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教案_第3页
2022年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教案_第4页
2022年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荷塘月色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进而学习运用比喻、 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 1.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 课文情景交融,“ 景语” “ 情语” 浑然一体。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安排 2 课时一、课前预习:(一)背景学习荷塘月色的背景资料 1、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 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2、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朱自清,1927 年 9 月 17 日的一封信)2、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 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 死路 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 1923 年 2 月)3、 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 国民党政府的。在 七七 前夕, 一二九 运

3、动的后一年, 1939 年 12 月 20 日的日记云: 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 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4、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 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 20 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 情。(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5、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 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郁

4、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_散文集导言)6、 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的特别工细。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 剥开来看, 拆穿来看 ,把这个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 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 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细腻。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只不过是两次描写的 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不仅如此,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时 候,还进一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 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 杨昌江工笔画,角度,写出它们的种种性状,从而把景物表现得格外细腻。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二)知识积累 1、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联接本体和喻 体。研究带号的 12 个句子,回答: a、哪几个不是比喻句? b、比喻句中,本体 和喻体的相似点各是什么?c、比喻句中的哪句属 “通感 ”,后文还有哪一

6、句?为 什么?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 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 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绵不绝,令人回味的。(三)整体把握而在语音的延长中, 语意与情感也是绵1、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 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2、有人评论:(作者)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 感觉到的一切, 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的

7、“另一个世界 ” 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你同意吗?为什么?3、 有人把本文的重点四五两段概括为“月下荷塘 ”和“ 荷塘月色 ”,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什么?这里的 “荷塘月色 ”在意义和结构上与课题有什么区别?4、本文写景特别工细, 不但把景物分解为荷塘和月色, 而且在写荷塘和月色时,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对象两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写景提纲。然后逐一描写。 从观察角度和描写5、第五段写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句子是侧面衬托?用哪些事物作 衬托?6、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四)揣摩语言采莲赋 、西洲曲 ?1、文中写荷

8、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 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请分析:泻、浮、洗、笼这几个动词的表达作用。2、词语用得好, 不但绘声绘色绘形, 而且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请分析“脉 脉”一词在这方面的作用。3、“踱” 若换成 “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 “亭亭” 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 ”还是 “裙” ?5、“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从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和前后文风格一致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两个角度考虑)6、讨论下列句

9、子的深刻含意。a、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 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第一课时“景语” ,4 、5、6 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 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 )27 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 救”;(4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济粮 ”

10、“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初步感知课文 1. 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明确: 1927 年。2. 师生共同回顾历史: 1927 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 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3. 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 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4. 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5. 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 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 4、5 、6 三段。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

11、 4 段 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 展 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 1 组)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 出荷叶的风姿。由 “出水很高 ” 联想到 “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 出其动态美。(第 2 组)荷花: “ 层层的叶子中间,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运用拟人、比喻 的手法。 “袅娜 ”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羞涩 ”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 用来

12、描写女子娇美姿态、 羞涩神情的, 现在用来写荷花, 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 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 3 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 ”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 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等, 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香”与“歌声 ”同属美好的事物,把 “ 清香”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 ” ,

13、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 4 组)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 一丝的颤动 ”化为 “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 5 组)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脉脉 ”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 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 “风 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 “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

14、有尽而意无穷。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 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 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泻” “浮” “洗” “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

15、词的特点。(可分成 组讨论后回答)4明确:泻 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 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 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 ”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 ”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 ,写出了投在 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5. 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

16、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三)诵读、鉴赏第 1. 齐声朗读。6 段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同。(阅读比较后回答)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 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 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 阅读后回答)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17、,用语 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 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4. 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 “蓊蓊郁 郁”的树, “阴森森 ”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 再次朗读体会。5. 齐声朗读 6 段,体会其特点。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 1. 阅读全文,参考课后方框内的提示, 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2. 背诵 46 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情的脉络。一、检查背诵(抽查1 2 名同学

18、)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借助背景、 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1. 提问:大家阅读了课后方框里的内容,了解了本文结构上是圆形的。 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2. 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引起的,这是 “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 ”为什么 “颇不宁静 ”?(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明确:( 1 )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 )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1. 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

19、描写的景色却是 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 自己的看法)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 ”,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 ”,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 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 “颇不宁静 ”。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2.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 “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