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_第1页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_第2页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_第3页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_第4页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 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2021 全国甲卷 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 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 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 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

2、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 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 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 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 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 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 B项;二 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 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 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2021 全国甲卷 26)宋代盛行蜡姻论财,遭到一

3、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 学家张桢认为,“蜡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蜡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 理学家A.淡化焙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蜡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从“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反 对蜡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 B项;由“二姓之 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蜡姻中的宗族观念, 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焙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

4、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 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焙姻习俗变革表现为蜡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 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促成焙俗变革,排除D项。(2021 全国乙卷 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 土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 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善书”由土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 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

5、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 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 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 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 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 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 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2021 广东高考选考 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 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 “规 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

6、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解析】材料中“比德于玉”是指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玉一样的品 德,材料中“规言矩行”是指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这反映了 明代生员的穿衣风格深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明代八股取土的影响,并且科举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 B项;题干 比较的是庶民和生员的服饰,和社会等级有关,但只从这两类人,无法得出明代 整个社会结构日益固化,排除 C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主体是市民, 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与材料中的“生员”身份 不一致,排除D项。(2021 山东高考选考 1

7、)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 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 “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 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大意是: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 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 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 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 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 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 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

8、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 A项;儒家和墨家对 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 C项; 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D项。(2021 浙江高考选考1月 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 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 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 .“天行有常”;“仁政”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 .“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解析】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人道有为,即“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孟子提出“民

9、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这一 “民贵君轻” 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故选D项;庄子的“齐物”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荀子的“天行有常”指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没有突 出人的地位,排除B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 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墨子的“非攻”指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排除C项。(2021 浙江高考选考1月 5) 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 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 落、扫除。该理学家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10、”B .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答案】C【解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 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故选C项;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 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排除B项;程颍、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天理”,排除D项。(2021 浙江高考选考 6月 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 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D .重新确立儒学

11、为正统思想【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 方教育系统,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 制度,排除A项;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汉武帝改变了汉初 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 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重新”说法错误,排除D项。(2021 浙江高考选考6月 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 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B.“宇宙便是吾心”C. “人是万物的尺度”D.“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解析】王夫之

12、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选D项;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外无 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排除A项;南宋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宇宙”,排除B项;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是人类自我 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排除C项。(2021 广东高考选考 1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 ,植根 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 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

13、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 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 他“言无实用耳”。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 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 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 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问,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已之 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

14、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 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 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答案】(1)背景: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原因: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态 度和方法。(2)原因:宋明理学学风空疏;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阮元经世致用思想。 内涵: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

15、秦火保留 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大量 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 士,重视文化教育建设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汉书评价献王修 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可知,河间献王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 态度和方法等。(2)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 不可究话之境可知宋明理学学风空疏, 脱离现实,僵化教条;根据材料二中“阮 元进一步评论道,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可知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吸 收佛道思想,违背了儒

16、学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商品经济活跃,经 世致用思潮兴起等。第二小问新内涵,根据材料二中“近人来启超也认为清儒以 实事求是为学鹊,颇饶有科学的精神”,可知在民族危机与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梁启超提倡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思想启蒙,探寻救亡图存之路。(2021 浙江高考选考6月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中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先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

17、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 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 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 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 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5分)【答案】(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中不害、韩非。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 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解析】(1)第一小问代表,据材料一 “中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引自韩非子”结合所学得出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吴起、中不害、韩非。第二小问 命运,结合所学得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