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 面试 说课稿 《再别康桥》_第1页
招教 面试 说课稿 《再别康桥》_第2页
招教 面试 说课稿 《再别康桥》_第3页
招教 面试 说课稿 《再别康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再别康桥说课稿一、说教材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备教材。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学科课程 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为上好一堂课打下牢固的基石。因此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分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 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 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 这首诗歌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学生首先是初步感知,按自己的理解自 由朗读;其次是在想象意境,品味情感的基础上作深情朗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通过反 复朗读和吟诵

2、,深化学生的对诗歌的理解,在读和听中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欣赏新诗的一般方法,能理解这首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并且能体味主要 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音乐美,再从篇章结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建 筑美,最后从整体意境上体会诗歌绘画美。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能够体味到意象背后隐藏的情感,引发共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熟读体会,分析理解课文,一方面学生可

3、以提升自身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 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写作新诗的创作热情。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解这首诗的三美一一建筑美、音 乐美、绘画美。难点设定为体会重点意象背后隐藏的情感。二、说学情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J所 以,在教学之始,我来进行一下学情分析。在心理层面: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 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开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 主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知识,并帮助他们规范学习方法。在知识能力:从初中到高

4、中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出知识量增大,理论 性增强,系统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强的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恰当的导入新课,把 握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内容。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到达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我准备采用 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 可以诱发学生展开思考。四、说学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 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

5、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五、说教学过程在此次教学过程当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讲授本节新课。(一)创立情景,导入新课我将采用歌曲导入,播放音乐(林宥嘉再别康桥),请学生谈歌词内容是什么,有 什么感受。(夕阳、金柳、离别。感到忧伤、留恋、不舍等)。说明这首歌的歌词即今天要学 习的诗一一徐志摩再别康桥。高中生具有丰富的业余文化,对现代歌曲的敏感程度较高, 因此采用歌曲导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析诗歌,深入学习紧接着带着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学习文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三 步走,第一步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对名家作者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 学习,所

6、以我会安排学生自由提供他们课前的关于徐志摩先生的生平资料及本篇文章的 创作背景,列举徐志摩的名作,教师进行补充。着重介绍徐志摩的英国留学生活及他的康桥 情结。第二步,讲解诗歌,安排学生朗读诗歌,从诗歌的排列上找出特点之建筑美。我 将带着学生总结建筑美表达在:每小节内诗句错落有致,诗句长短不一;节与节之间又非常整齐。表达了整齐中有错落,错落中又见整齐,看起来非常有美感。并标明闻一多新诗“三 美”一一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徐志摩推崇闻一多的新诗观,故而继承并实践了这三美。第三步感受诗歌。师生一起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找出押韵特点。学生听完录 音彳笈可能找出某些地方需要停顿,如轻轻的,油油的

7、,沉默,悄悄的。同时,容易发现每一 节押韵都相同,但节与节之间押不同的韵。这种换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比拟灵动,富有音乐 性,因此读起来非常动听,表达了这首诗的音乐美。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也是把握诗歌情感的方式之一,因此我将安排学生模仿录音练习朗 读诗歌,小组之间合作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师生共同明确诗中写了金柳、 艳影、青苻、清泉、浮藻等等。这些意象的特点是辞藻华丽,意境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 的手法,将景物写的如梦如幻,极具画面感。这就是所谓绘画美。(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诗歌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外表,更应该深入学习诗歌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徐 志摩先生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情感

8、,请学生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思考第一节同最后一节之 间的联系。第一节同最后一节内容相似,但是蕴含的情感不同。这种写法符合孔子所说的哀 而不伤,含而不露等传统诗教。同时,回环往复的写法,前后呼应,与诗经的表现手法 相似,形成一种悠远、含蓄、绵延的感情。诗中最后一句是“不带走一片云彩”是本首诗歌的诗眼,因此需要着重分析,我将向学 生提问这样一个问题“云彩本来就不能带走,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 论,得出前面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云彩,仿佛是在同老朋友告别。而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是说就要离开了。但是我忍住悲伤,不带走一片云彩。作者对自己心爱的景物, 表现出了克制。喜欢的东西

9、、好的东西我们需要保持他本身的完整和静谧,我就算离开了, 但我的感情永远留在这里,我不想打破和康桥之间的默契。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 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 象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四)课外延伸,拓展知识对诗歌的学习结束不代表学习的终止,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将提 问学生“这首诗和传统的送别诗相比,对意象的描摹有何异同? ”并向学生明确这首诗没有 执手相看泪眼般的伤感气氛。传统送别诗在景物描摹上皆渲染为孤寂悲凉的景,而这首诗在 画面渲染上却描述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图景,所有的只是潇洒飘逸的留恋和淡淡的离愁。接下来请学生复述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再次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节奏、情感,并在课上尝试背诵全诗。(五)课后延伸徐志摩先生的名作有很多,例如翡冷翠的一夜,描写的是美好的爱情故事,请学生 课后找来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