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第二次大统一时期,此时的中国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的活跃,推动了制度上的创新。隋唐大统一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农业发展表现创新一:选官制度【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思考一下,从请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制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选官制度隋唐战国魏晋汉朝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科举取士制:才能九品中正制:从家世、才能到单纯看家世军功

2、授爵制:军功察举、征辟制:德行,才能趋势: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选官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农业发展表现 它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东汉末年,曹操当政,提倡“ 唯才是举 ”。后曹丕采纳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 中正 ”,将当地士人,按“ 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图请思考: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家世道德才能只看 家世选官标准: 其实质是汉代察举制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的

3、创立奠定了基础。 评价:消极:选官的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为主要看家世,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得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最终走向衰落。 察举制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

4、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1)注重道德修养、分科选人做官、地方推荐。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2)被选拔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被

5、世家大族把持,门第标准。发展成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它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与明清。 雁塔题名曲江宴饮科举制科举制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设置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预设】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

6、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王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1870年枢密院关于王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浩制度史等想一想、议一议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预设】 积极: 一方面,科举制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统治者延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

7、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是我国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造,有利于保证中华帝国长期的繁荣昌盛,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评价科举制: 【预设】 消极: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评价科举制:农业发展表现创新二

8、:中枢政务机构【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思考一下,从请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西汉武帝时:中朝中 朝 外 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决策机构皇 帝执行机构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中书门下)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历史影响: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有利于保证

9、政治清明,减少腐败。4)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的标志之一。 唐代三省位置图:图片解读:宫城和皇城是唐代长安城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宫城位于城的最北部,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皇宫),称作“大内”,是皇帝居住和办公地,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

10、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 唐代三省位置图:图片解读:唐代的三省有两个层次的分权,一是中书主草诏制令、门下主审复封驳,这成为辅助决策的两道程序;二是在此基础上两省共同行使的辅助决策权与尚书省行使的行政管理权的分立,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由此,三省担负不同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决策的失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加强。 但君主专制下,离皇帝越近越容易得到权力,故后中书省、门下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超过了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

11、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应用时代丞相职权地位作用地位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比一比: 创新三:赋税制度【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思考一下,从请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

12、: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5.其他杂税创新三:赋税制度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时期-汉代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北宋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租调制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制度形成)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征收的标准:人丁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多种成分单一货币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地丁银 【前期】租庸调制 隋唐时期: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

13、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 租调制,指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后期】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2内容(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

14、额,分配到各地征收。(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后期】两税法 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4影响(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

15、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堂训练一、选择题2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C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大族子弟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16、”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当堂训练一、选择题C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当堂训练二、材料题 (2013年高考全国卷45题)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当堂训练二、材料题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