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测人民版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测人民版_第2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测人民版_第3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测人民版_第4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测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测人民版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利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2.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土地1000千亩150千亩100千亩60千亩军队六军三军三军一军A.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 B.分封制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D.分封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3.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方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

2、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

3、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6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7.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8.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元朝有十个行中书省,并还有两

4、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腹里”和“理藩院”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枢密院C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但能更改赋税D中央以监察机构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9.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行省制度的确立 D军机处的设立1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

5、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1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2“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13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

6、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4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A地方享有自治权 B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C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15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

7、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鼎是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16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A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1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18假如有一名秦朝的

8、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19.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20.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较为符合实际的是21. 在谈到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假如皇帝与大臣发生矛盾,“

9、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依据这一论述得出的结论是A.废丞相降低了行政效率 B.皇帝加强了对百官的掌控C.内阁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D.废丞相直接导致皇权削弱22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23. 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民主政治:两党

10、合作;民主力量不断发展;国民政府开放民主经济管理:政府经济职能增强国家主权:废除英美的治外法权,维护国家主权尊严民族凝聚力增强。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24. 行省制度是我国自元朝开始的重要地方制度,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下列地区最晚设置行省的是A.岭北 B.云南 C.新疆 D.甘肃25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

11、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2619世纪晚期,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27下图分别是西方列强发动的19世纪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的明显相同点是A遭到中国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 B都曾经攻占中国的心脏地区C西方列强均以“救助驻华使馆”为借口 D战后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28.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

12、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29“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30.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

13、军 D抗日联军31“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国民政府发表这番谈话的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3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私有的武力,是太平天国内战的意外副产品。”下列所述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洪秀全视太平军为自己的私人势力 B袁世凯用新法编练的北洋陆军成为自己的权力基础C曾国藩的“湘军”更多听命于领袖 D李鸿章主持成立北洋舰队成就了他的政治地位33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

14、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34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3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

15、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36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37.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该春联反

16、映的历史本质是 A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清王朝B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38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竟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具有片面性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3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

17、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40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41胡适说:“辛亥革命以后,从前所有一切维系统一的制度都崩坏了。中央政府没有任官

18、权,没有军队,没有赋税权;而各省的督军都自由招兵,自由作战,自由扣留国税,自由任命官吏。到了后来,有力的督军还有干预中央的政治,中央政府就变成了军人的附属品了。离心力的极端发展,造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由此可见,胡适A认为辛亥革命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 B意识到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C坚持走社会改良的道路 D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42某教授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同盟人物战黄花,英雄仗剑起中华。厌穿缁衣住草庐,爱闻枪弹敲盔甲。铁窗十道冷庭院,刑场一笑暖千家。”请问该诗歌歌颂的是哪个时期的英雄志士A.辛亥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43. 1912年3月2日,南京

19、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民主平等的观念 B人际和谐的观念 C自由博爱的观念 D互助互济的观念44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45.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

20、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46.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47.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

21、。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48.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 - 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

22、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49.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50. 清梁廷楠在夷氛闻记中写道:“(夷兵方舍命突围)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此处说的是哪个历史事件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抗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51.(16

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

24、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一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6分)(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2分)(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

25、”、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6分)(4)概述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2分)51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9分)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材料二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材料三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