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课件_第1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课件_第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课件_第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课件_第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心理学 主讲: 2 第三章:学 生 心 理3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让.皮亚杰(jean.piajet1896-1980),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关于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科学)的创始者。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4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心理结构即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反复,

2、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就需要理解他提出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概念。 图式(schema):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52同化(assimilation)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adaptation),而适应的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来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从而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63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4.平衡(equilibration):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当个体的经验不能

3、与预期相匹配时,它就会出现。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已有的图式-同化-不平衡-顺应-平衡-认知不平衡(cognitive disequilibrium)7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the sensorimotor stage, 0-2岁)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物。本能性的反射发展到目的性的活动。出现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婴儿能意识到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它们仍然存在。延迟模仿:榜样离开,间隔一段时间如隔天后,表现出榜样的行为。8910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

4、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11第二分阶段(14、5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12第三分阶段(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

5、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13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14第五分阶段(11.5岁)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

6、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15第六分阶段(1.52岁)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16(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是心理运算。儿童开始产生表象或形象图式,语言的发展,使儿童用表象符号来代替事物,思维仍受直观表象的束缚。思维有如下特征:1)单维思维:指儿童在认识时,总是倾向于从单一维度考虑问题,而不能从多维度、多方面综合起来考虑问题的思维形式

7、。172)不可逆思维:指儿童的认识过程中,只能往单一方向思维,而不能进行反向思维。3)自我中心思维:指儿童从围绕自我的角度认识事物,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184 ). 泛灵论 (animism):把生命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 5 ). 转换推理 (transductive reasoning)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我没睡午觉,因此这不是下午。” 1920(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运算是一种和真实的、具体的物体相关的可逆的心理活动。与前运算阶段相比,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的问题,即能够进行逻辑

8、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但需要事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这一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211.去中心化(decentering):能够考虑事物的多个感知特征,得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儿童在认识过程中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念。2.可逆性(reversibility):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指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使其回到出发点。指儿童能够进行正向和反向思维。 3.守恒(conservation):当物体的外观在某些表面上发生变化时,仍能够认识到物体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224.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归入不同类别的过程。

9、 5.序列化(seriation) :是指能够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其它的一些特性对一系列要素进行心理上排序。6.推断事实(inferred reality):透过表面现象对于事物真实意义的推断和理解。 23(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有直接从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能力,思维有以下重要特征:1)演绎思维:能在考虑现实情境影响的同时,考虑潜在因素的影响,凭借假设的情境或条件进行思维。2)抽象思维:指运用概念或符号通过判断或推理而进行的思维,也称命题思维。3)系统思维: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中,能够分离出所有影响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有关变量和这些变量的组合。比如解决钟摆问题。 24皮亚杰所揭示

10、的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研究表明,11岁以上的个体有可能达到形式运算水平。大多数人只能在他们有经验和有兴趣的少数领域达到形式运算发展水平。25发展阶段观点总结:感知运动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而存在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而且不能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一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为后者所取代。各个阶段不是截然的阶梯式,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26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贡献:皮亚杰的

11、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理解为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认为发展是有阶段、有顺序的,他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儿童认知发展许多重要方面,揭示了儿童每一阶段的一些显著的特征,许多方面无疑是正确的。27局限:(1)皮亚杰可能低估了他所认为的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而高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2)皮亚杰提出形式运算出现于青春期早期,但近来研究表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推理,尽管是不完善的。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但也可能认知发展还存在第五阶段。28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虽然并不旨在解决教育问题,事实上,他也的确很少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12、。但它的认知发展理论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如下概括:291不主张交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的加速儿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的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鉴于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略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30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个相应的阶段相适应,才有可能达到最良好的教育效果。儿童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表现为,一方面儿童具有完成一定的典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

13、有犯一定典型错误的倾向。313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分为物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有关物体特征如体积、重量等的信息)和逻辑数理经验(理解动作与动作相互协调的结果)两种。32(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33(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里产生不平衡状态

14、。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改变。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该级水平发展。34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虽然四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可逾越和颠倒的,但通过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发展的进程。35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896-1934)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点

15、。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点36(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点1心理活动工具-语言符号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tools)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工具有生产劳动工具与心理活动工具即思维工具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够使得传递社会文化知识经验成为可能,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372.两种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

16、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38(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39(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40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斯基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

17、-语言符号这一中介(mediation)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41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域”(the zone of proximal)是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关键概念之一。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常处于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认知水平,这一水平就是实际发展区域。与之相比较,他认为有些时候,儿童在帮助下可以解决问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域。 425.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一种学习的机制,它有助于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即当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看到幼儿不断对自己说话,他们在

18、重述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建议。后来,尽管个人言语变成无声的了,但它仍很重要。 436.支架(scaffolding )维果斯基同样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支架起了重要作用。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认知、社会情绪和行为的支架可以明显促进其后来的认知发展。44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他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另外,他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他的思想启发了建构主义者进行着大量的学习和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45另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着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1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有能动性的。他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2学生的学习受背景影响。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463 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挑战性的任务是指处在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