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_第1页
女性主义批评_第2页
女性主义批评_第3页
女性主义批评_第4页
女性主义批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1、女性主义批评概况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背景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概述4、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5、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评价1、女性主义批评概况女性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它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次,批评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1970年,凯特米立特长达30万字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的出版,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理

2、论的正式形成主要流派:英、法、美 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精神分析学,它强调压抑;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文本分析,它强调表达。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艺批评(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艾琳肖沃特在荒原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基本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的最基本特点是对女性话语、女性文学的关注。具体到文学批评的专业领域中,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批评定位上的政治性、批评标准的个人性和批评方法的多元性。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下的

3、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目的与策略 美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在自己的房间中指出,如果一个女人要写作,她首先必须有自己的一间房子,即创作空间。她认为,女性有自己的独特处境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应该有自己的、完全不同于男性的文风和语言。具体到文学表现上,简单地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的在于寻求自己的语言,以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从而开辟女性文化的新天地。 基于上述目的,女性主义批评采取了抵制和解构的策略,即在文学批评中抵制父权主义的思想连同它们的评价结果,破除男性作家制造的关于女人的神话,解构男性中心话语,使妇女

4、从精神上排除父权制社会的压制。 美国的凯特米立特最早将“父权制”这一概念引入女权主义理论。她在专著性的政治的第二章引入这一概念,由此成为后来女权主义理论大量使用此概念的起点。“父权制”原指以父亲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机制,米立特为它加入新的含义:第一,它指男性统治女性;第二,它指男性长辈统治晚辈。从20C60S开始,这个概念被定义为男尊女卑的系统化机制。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背景背景现实背景思想渊源现实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首先归功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扩大女权主义的第一个高潮:20世纪初期女权主义的第二个高潮: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的诞生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

5、主义运动高潮的产物。 美国:经历着为争取黑人在政治上与白人享有同等权力和平等地位的民权运动,美国的妇女运动和黑人运动相互呼应;妇女参与到反对美国参与越南战争的反战运动中 法国: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此消彼长,妇女参与进来,与男人并肩作战。 然而,在她们为他人争取平等的社会权益之时,却深深感受到来自男性“战友”们的性别歧视。因此,为争取性别平等,她们展开了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改造社会的角度,对西方的文化、社会、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重新认识和评价,从理论上寻求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思想渊源:1、继承了妇女先驱者的理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

6、f)和法国的西蒙波伏娃(Simon de Beauvoir)是当之无愧的理论先驱者。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在192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一间自己的房子(A Room of Ones Own )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重要理论: 她肯定女性文学传统,认为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和风格,但是女性文学传统由于受到父权制权威的压抑而表现出被迫中断和不具连贯性等特点。这初步显示出了批评家对男性中心文学史的不满; 她深入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即经济不独立。她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抨击了男权社会对妇女创

7、作才能的压抑; 她提出“双性同体”思想。她认为没有纯粹的男人或女人,”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双性的和谐是文学创作最理想的状态。这一思想是对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也显示了对男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的抗议。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 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书中提出:“一个人之所以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即,女人不是先天的,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女人被降低为男人的附属

8、品,她们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成为第二性。 她分析了法国五位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她认为这些男作家所虚构的女性形象是虚假的关于“女人的神话”。她关注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做法为后来的女性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2、思想来源: 女性主义批评在理论思路和方法上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大转折中汲取了营养,广泛吸收和改造了影响甚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诸多批评的思路和理论。例如:女性主义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注重从女性的经济地位中对她们的创作长期被压抑和埋没的原因进行分析,又借助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性别取代阶级,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分析;心理分析学创

9、始人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形成过程的理论既是女性主义攻击的靶子,又是她们借用的理论源泉;女性主义批评家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重视作家的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解构主义企图消解所有的二元对立,这为女性主义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概述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它以开放的方式吸取多种理论的有益成分,因而批评的观点和流派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围绕着批判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他者”而展开。 女性主义批评在其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发展出两支特色鲜明的流派,即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和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在80年代后,两派有融合的倾

10、向。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重视文本批评 学术界对美国女性主义批评通常采用历史性的描述,即将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妇女形象”批评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妇女中心”批评理论反思“身份”批评1、“妇女形象”批评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重新阅读和批评文本为主要方法,以文学和读者个人生活相互关系的研究为主要特点。主要作品:玛丽艾尔曼(Mary ellmann)思考的妇女、凯特米立特(Kate Millett)性别的权术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

11、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视。凯特米立特是美国女性文艺批评之母。她分析了欧美著名男性作家对男女性行为的描写,认为其中明显的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充分表现了两性关系中的权力分配和权力使用的不均。男子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一理念,通过作家的描写,通过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传递下去。她认为必须解构男性作家的权威描写和理论观点,以自己的经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2、“妇女中心”批评阶段: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批评家意识到:几千年来,妇女的作品经由男性标准的褒贬,绝大多数被排除在经典之外,所以必须夺取重建经典文学书目的权力并付诸实践。所以这一阶段也成为“重修文学经典”阶段。这一阶段,女性主义

12、批评在写作、阅读、评论方面重新挖掘大批被遗忘的女性作家,把她们的作品提升到经典作品的位置,使之与男性作家并驾齐驱。主要作品: 埃伦莫娥斯(Ellen Moers)的文学妇女 伊莱恩肖沃特(Elaine Showalter)的她们自己的文学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合(Susan Gubar)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莫娥斯将已为世人所知的妇女作家放在了被男性作家长期独占的中心位置,着重考察了妇女与文学及历史的关系,并认为妇女作家享有共同的“文学传统”。 肖沃特进一步总结出了妇女文学的变迁和进化过程,将妇女文学划分为“女性特征的,女性主义的和妇女的”三个阶段。她已进入重写妇女文学阶段。女性特征阶段

13、以女作家模仿占主导地位的男作家为主要特点;女性主义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反抗男性的文学标准和价值;妇女阶段,即“自我发现”和寻找自我身份阶段。 吉尔伯特和古芭从新的角度去理解19世纪“妇女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共性,创立了妇女文学创性的新学说。3、理论反思阶段批评家们开始对文学批评的目的与功能进行反思,对批评理论的本质进行再认识,同时也开始了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对文学理论的冷漠、轻视、怀疑甚至敌对态度的反思。肖沃特对60、70年代的理论给予总结和发展,创立了“妇女批评学”理论。迈拉杰伦和安妮特科劳德尼均将多元化的批评方式视为女性主义批评的模式。 安妮特科劳德尼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

14、自由选择多种文学理论所提供的阅读策略。 迈拉杰伦提出女性主义批评应该冲出它的界限,对整个社会性别问题或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在思考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造。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整个文艺批评领

15、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重视理论建设 吸收和解构了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的精髓,并极富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截取妇女文学史的横截面,对诸如女性的身体、欲望、欢愉等进行探索。她们以男性理论家,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拉康、解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理论源泉,考察人类下意识、语言以及女性与写作的关系。她们批判地利用男性理论家的思想,揭示出妇女受压怕的实质。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因其批评家的学术个性而为学界所瞩目。 代表人物:海伦娜西索(Helena Cixous,1938)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16、 Kristeva,1941) 露西依利加芮(Lucy Irigaray,1930) 1、海伦娜西索是“女性写作”理论的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美杜莎的笑即以女性写作的特点阐述女性写作的理论。她认为,女性写作不应受传统思想和形式的束缚,妇女作为受压抑的性别,其文字具有真正强大的革命力量。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3、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以心理分析和社会主义为理论框架,对

17、于男女欲望根本不同的概念提出质疑,她不同意盲目接受弗洛伊德和拉康有关男女区别的理论。她的妇女的时间对欲望、语言、历史和政治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妇女运动和妇女欲望的关系。她认为,女性身体具有独特的语言。4、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思潮传入中国。经过30多年的理论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产生的背景(内

18、部原因) 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即本土化过程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产生的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产生,一方面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即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女性问题。中国妇女解放经过漫长的历史,各行各业的妇女也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然而这个社会依旧是男性的天下,男性用他性别中固有的强悍来统治社会,性别的社会差异被突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存在的女性问题。波伏娃认为:女人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人可以克服女性气质,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中国的女性问题也是社会造成的,是后天的,这些女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女性自己去寻求出路。中国的女性问题期待着中国女性采取某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19、另一方面有它产生的思维来源,即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女性文学的兴盛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80年代以前)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历史悠久,然而在20世纪以前,妇女的文学活动仅作为男性的中心文学传统的附庸而存在。五四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是女性文学研究的萌发阶段。这一时期的批评实践开启了20世纪女性文学批评的先声。五四文坛上有影响的女作家有冰心、庐隐、凌淑华、丁玲和谢冰莹等,对这些女性创作的评论文多见于报刊,整个20年代的相关评论不过数十篇。20世纪3040年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初建阶段。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关于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专著相继问世:黄英(钱谦吾)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是出版最早、评论范围较广的女性

20、创作研究著作;鲁迅对女作家的创作也发表了评论,论及的作家有冯沅君、凌淑华、萧红和葛琴等;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对女性创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发表了庐隐论和冰心论。茅盾的评论更多的把作家作品当做特定的社会现象来进行研究,着眼点在辨明作家作品的与时代的适应程度,对女作家创作的艺术特点、审美特征较少论及。冯雪峰作为左翼文艺批评家,针对丁玲的水和葛琴的总退却发表过评论文章。对张爱玲的创作亦有评论。20世纪3040年代的女性文学评论,突出了文学的工具论,批评内涵由注重启蒙主义的功利性渐向强调阶级斗争、民族抗战的功利性迁移。其特点有:1、紧密结合女性文学创作实际;2、部分评论者能在

21、肯定女性“人”的存在的着眼点上,关注女性生存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女性本位观念;3、一些评论家开始具备自觉的文本意识,并具体体现于女性创作的批评实践中;4、在批评形态上,多种探索并存,并取得一些成果。解放后,茹志鹃是“十七年”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成名作百合花。作协专门举办过茹志鹃作品讨论会。但是无论作者本人还是评论者,基本上都持中性立场,即使在探讨作家艺术个性成因时,也极少从“女性创作”的角度思考问题。“文革”时期,文坛遭遇空前浩劫,根本谈不上女性文学创作及其研究女性文学的兴盛 中国文学创作在经历文革十年后走向它的兴盛期。一时间人类压抑多年的思想被放飞,大量的作家作品不断涌现。

22、女性文学也尤为兴盛。女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自身问题,描绘女性所拥有的两个世界即外部世界和女性自我世界。 张洁在文革结束后步入文坛。其作品沉重的翅膀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写的一部关注社会问题的小说;在此之后的一阶段,张洁主要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作品有祖母绿七巧板方舟等;在90年代初的作品日子、红蘑菇、上火、她吸的是带薄荷味的烟等则不仅关注女性生活、女性情感,而且将男性社会的种种卑劣与丑陋的行径无情地暴露出来,以消解男性中心话语,从而为女性赢得尊严与权利。 堪容的一部人到中年阐释了文革后职业女性所肩负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后期褪色的信、错!错!错、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懒得离婚等则是

23、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堪容总是力图规劝主人公们要正视现实,而不要把爱情诗意化,要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作品深刻地显示了女性的生存与情感困境。 张洁与堪容的女性作品是解放后最初显露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表现出了女作家们对现实生活中女性问题的最初探索。 王安忆的文学作品一直都在着力刻画女性形象,关注女性问题,用她的性灵和女性独特的感受去描绘各类女性。 王安忆早期的“雯雯系列”较为真切地表现了女知青在插队及返城以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构筑了一幅纯美的女性世界。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以较为深刻的视角更多地关照社会、人与情感,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小鲍庄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24、之后的“三恋”一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感性的笔触来描绘女性的私人生活,这是女性作家文革后首次坦然地创作以性爱题材为主的小说。性爱题材的出现冲击着中国妇女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王安忆塑造的女性形象上看,她所关心的女性不再是社会生活中女性的生存状态,而是比张洁和堪容更深入一层,将视角放在女性自身,包括女性自身的内在意识和私生活等方面,作家以女性视角从女性自身来反映女性问题。 九十年代成名的女作家群有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被认为是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个人化、私语化倾向。她们从性别自觉过渡到了话语自觉,被认为是中国文学中反传统的代表。这种反男性

25、经验写作的真正“女性叙事”,被看作是法国埃莱娜西苏“躯体写作”理论(“女性写作”)在中国的体现。她们的作品清一色以女人为主,写女人自身。陈染的作品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私人生活等描写了女人的种种私生活;林白的守望空心岁月、子弹穿过苹果、回廊之椅等小说则写女性同性恋、自恋、恋父等近似病态的女性内心世界,作者对此直言不讳,将私生活撕碎给读者看。一个人的战争更是把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中个别的东西渲染到极致。 陈染和林白等女性作家将目光投向更私人化的女性世界,将女性文学引入女性的私人空间,在作品中注入对自我身边琐事的咀嚼,更能突出女性特点,以女性的角度去抒写女性的个人世界,完全突出女性写作的个性。

26、二是以徐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徐坤放弃了对女性身体的热爱与自恋,而是将视角转向男性世界,用解构男权社会的叙事来彰显女性主义。白话、斯人、狗日的足球、厨房中,作家通过日常生活来体察男权社会的强悍与冷酷,于不经意间揭穿男女平等的真相,暴露男性主流社会的内幕。徐坤的女性文学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并不直接弘扬女性,而是在解构男权社会的同时暴露身为女性的脆弱和无力反抗。 其他女性作家像张欣、毕淑敏等更侧重地通过现实生活来反照女性世界的困惑与无奈。还有铁凝玫瑰门、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自己所关注女性生活的一个层面。 如此多的女性作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女性世界的理解和关注,大力推

27、动了女性写作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女性写作是在没有类似西方女权运动的情况,女性作家处于自我的性别意识和关注弱势群体的责任感,依据中国现存的女性问题自觉地走向女性文学创作,从而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即本土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此时中国女性的性别意识正从“男女都一样”的政治话语遮蔽下苏醒,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提供的批判男权秩序及文化的立场和方法,正与这种苏醒相契和,因而对中国的女性书写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历经3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28、。一、“译介引进阶段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被引介入中国,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 1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 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发表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较大的影响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一个转折点。l980年至1987年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作为一种批评范式,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开始陆续被译介进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

29、1980年6月)等。 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术期刊陆续刊发对此类文论的介绍和评述的文章,如文学评论等,加快了对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引介的步伐。一些学者编译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集、汇编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论文集以及出版的一些相关学术论著,如张京媛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等等,都曾通过积极地译介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引介者还介绍了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对自身缺陷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对该批评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时期:1988年前后进人到第二个引介活跃和深化阶段。相对而言,这一时期

30、的引介更系统化和专业化,更注重学科性和可操作性的兼容。二、“批评实践勃兴”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学界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而是积极地将相关的批评理论运用于对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解读,进入到一个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的批评实践的勃兴期。其批评视角主要来源于女性主义批评所提供的性别视角和重读策略,这一批评实践使得中国的女性文学开始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考察对象。同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为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拓宽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批评研究视野,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如1989年出版的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娜拉”

31、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刘思谦,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徐岱,学林出版社, 2002)等三、“研究深化”阶段 经过20多年的积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到研究的深化期,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脉,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大多供职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将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概念、流派、方法等引入,启发和带动了一批批年轻学者。再者,一些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组织机构也在许多高校成立,如1987年由李小江发起在郑州大学成立的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妇女研究中心。目前,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10多所高校均成立了妇女研究或性别研究文化性质的机构,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立项研究等等。这些均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深入发展研究提供了保障。5、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评价主要贡献:1、从性别角度探讨社会文化的构成,反对性别上的本质主义,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女性和女性文学。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扩大了批评的范围,将性别、社会性别、种族、阶级、话语、权利、文学经典书目的建立等问题全面引入到文学批评中,使文学批评走出学院派的狭窄天地,直接面对各种社会实际问题,以一种介入社会的姿态成为改造社会的一股力量。3、促成了批评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女性主义批评家以多种身份,关注和探讨文学批评的多重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