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_第1页
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_第2页
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_第3页
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_第4页
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总复习资料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又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巨行星:木、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

2、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外表、最亮。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爆发生于太阳外表。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2地球自转:

3、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线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3地球公转:绕转中心:太阳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公转轨道:椭圆形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4. 地

4、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5. 地球运动的计算: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解题的三个方法:1求时区:时区序号=经度/15o,余数7.5那么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点以东用“+,以西用“日界线:原那么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

5、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局部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2某地昼长2 x,那么日出为12:00 x,日落为:12:+x。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正午太阳高度:H=90()说明:为所求地纬度,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研究手段:地震波地震波又分为

6、:纵波P和横波S。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2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2. 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

7、吹陆风。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3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风向:高压低压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二、气压带和风带1形成: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2海陆热

8、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气压中心北半球: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季风: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3气候类型: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比拟重

9、要的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枯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高原气候青藏高原三、常见天气系统1锋面天气: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

10、交汇面。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锋:锋面和锋线。类型: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2高压低压天气: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定那么,南半球是左手定那么,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1台风是气旋

11、的一种特殊形式。2影响我国的气旋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3影响我国的气旋主要是: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四、全球气候变化:1表现:事实: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原因:人口增加、森林减少、矿物燃料燃烧等2气温升高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3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技术、植树造林等等。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水体: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水体类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1海水是

12、主体 2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利用不多人类主要利用的水体:陆地水中的淡水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那么湖泊补给给河流。反之。2水循环: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其中海陆间的循环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环过程:水循环的意义:1促进各种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平衡2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3改造地表形态4促进地球表层化学元素的迁移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洋流形成:盛行风是主要动力类型:1按成因:风海流主要、密度流、补偿流2按性质: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寒流刚好相反。分布规律:1冬季洋流的分布:

13、图3.25;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2西风漂流:在南半球高纬度海区,是最大的洋流。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洋流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上下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平衡全球热量。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如,四大渔场的形成 eq oac(,1)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eq oac(,2)受离岸风影响:秘鲁渔场。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4对海洋污

14、染物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引起秘鲁、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旱灾。其大气环流图: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2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亚洲。水资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我国位于第六位。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影响经济活动、水资源利用历史的开展4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危机用水措施:开源、节流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

15、作用是主导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2垂直运动:形成上下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3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风蚀柱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趋于平坦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二、山岳的形成1褶皱山:褶皱: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的弯曲就是褶皱。其根本

16、单位是褶曲。褶曲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2断块山:断层: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面发生明显的位移成因: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火山:构造: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4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在山岳地区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本钱的问题。影响线路的分:布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

17、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三、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侵蚀作用:由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组成。侵蚀地貌:河谷。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后成槽形。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凹岸可建码头,凸岸可淘金。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聚落分布聚落形状高原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明显的条带状山区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漫滩平原明显的条带状平原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带状、团状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交换途径:水循环、

18、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示意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形成要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要素:热量、水分、土壤和植被分布特点: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主要自然带:1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2地域分异规

19、律:地带性分异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根底自然带在东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根底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普越完整。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复习知识点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节 人口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 决定性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2. 其他影响因素:人口基数。3. 时间特

20、征:近百多年来增长迅速。4. 空间特征:存在地区差异。5. 两类国家人口增长情况比拟:两类国家人口增长情况比拟自然增长特点增长快慢的原因今后变化趋势经济兴旺人口数量比兴旺国家增长缓慢社会福利保障完善较稳定,一教育文化水平高些国家还会生育观念淡薄逐渐减少。政治上独立采取控制人口开展中国家增长较快民族经济的开展的措施,人口增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长将趋于缓慢。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 构成指标和类型: 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类型: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1、增长缓慢。2. 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开展。3. 空间差异: 兴旺国家已步入现代型。 我国根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源于方案生育政策的实施。 世界仍处于传统型像现代型过渡。注:人口增长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判断依据:居住地的变更,时间的持续性约一年以上,超越一定行政界限。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流向兴旺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影响因素迁移

22、特点流向地区新中国成立到20方案经济,有方案无世纪80年代中期严格的户籍管理有组织20世纪80年改革开放自发,从农村向城市代中期以来数量大从内地向沿海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展、交通和通信等。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注:人口迁移图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因素:正相关因素:

23、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开展水平。反相关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它:社会分配制度。 估计值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二.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估计值不确定。影响区域的经济开展战略。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形成原因:集聚效应。主要功能分区: 住宅区: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位置: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点状、条状。特殊形式:CBD中心商务区。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 工业

24、区:运输量大 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经济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社会因素 历史因素 行政因素: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根底设施后招商引资。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开展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付租水平: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注:风玫瑰图、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城市的不同等级等级划分标准: 超级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

25、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城镇型居民点: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城市的效劳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效劳范围越大。城市开展的条件:地形、资源、交通。城市等级体系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原因:城市等级越高,效劳范围越大。注:枣强镇图、上海市图、德国图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及特点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开展的动力: 推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开展水平 体现 城市化水平 表示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开展特点: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兴旺国家起步早开展中国家

26、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建设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开展农业的区位选择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 概念: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区位: 绝对区位:该事物所在的位置,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联系,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

27、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1. 农业地域: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开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 混合农业: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且两者规模与收益大体相当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暖湿,土地肥沃社会经济因素:悠久的历史,引进良种羊,农场规模大,政策,机械化水平高 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珠江三角洲的混合农业:桑基鱼塘 主导区位因素:地形、气候3. 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地域:亚洲季风区主要农作物:水稻主导区位

28、因素:气候、地形、市场饮食习惯生产特点:劳动密集型农业,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典型:东南亚 商品谷物农业地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开阔,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先进,地广人稀生产特点: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农业典型: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畜牧业美洲美国、阿根廷:牧牛业非洲南部、大洋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牧羊业欧洲西部:乳畜业亚欧中部:游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优势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

29、草类茂盛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科技先进创造冷冻船,培育良种牛,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乳畜业 地域:西欧 主导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紧邻消费市场,布局在市郊原因分析:盛行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 西欧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气候温湿 多汁牧草地势平坦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开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因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本钱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

30、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本钱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兴旺的地方2、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廉价、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二、工业区位的选择工业区位的开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开展 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 区位因素开展变化 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

31、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 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鞍钢宝钢交通因素铁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便捷主导因素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地位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科技进步的影响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时间主导因素原因区位特点举例早期煤炭资源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煤炭较多靠近煤炭产地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铁矿资源冶金技术的改

32、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靠近大铁矿中国的鞍钢、武钢、攀钢等二战后消费市场科学技术飞速开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本钱大幅度降低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选择要求举例环境要求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拟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的工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污染程度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储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污染类型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当地

33、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 水泥厂、酿造厂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区及河流上游,尽量布置在下游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扶梯废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钢铁厂、发电厂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政策因素: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根底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决策者因素: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关系工业集聚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

34、现象。优点: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本钱,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根底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根底,以降低生产本钱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生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经济、环境效益较高,先建成根底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开展趋于饱和

35、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开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表现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本钱,提高工作效益结果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动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36、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概念一般是开展历史比拟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根底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开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典例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和北部工业区地位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开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开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 问题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开展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德国鲁尔工业区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

37、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开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开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异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运输便利,煤炭资源丰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短缺,公有制结构单一 ,水资源缺乏辽中南工业区:交通运输便利 鲁尔工业区:内河航运兴旺市场体制薄弱 消费市场广阔 大量廉价劳动力 水资源充足 市场体制健全二、新工业区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新开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

38、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开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相关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产品面向世界刺激“硅谷迅速开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

39、化、大型化、专业化开展。特点:*14由优到劣运输量运价(运距长)速度(运距长)灵活性铁路大222水路大144航空小413公路小331 (1) 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本钱最低。 (2) 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二、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网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生的根本要素。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沿交通干线扩展、根本不变或萎缩。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

40、路运输的开展而变化。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 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区位原那么:交通最优原那么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3、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电信通信、商业贸易。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忆1、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2、农业文明时期:对抗环境生产力水平很大提高。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环境。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模式图

41、 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环境对人类的反应作用人类社会环境环境物质能量废弃物索取再生排放自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2、实质:开展问题。3、表现:城市:环境污染 乡村:生态破坏三、可持续开展1、概念:可持续开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开展。2、内涵:生态持续开展根底、经济持续开展条件、社会持续开展要求。3、原那么:公平性原那么、持续性原那么、共同性原那么。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开展实践一、走可持续开展道路的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二、实施可持续开展的途径循环经济1、工业经济结构中:清洁生产。2、

42、农业经济结构中:生态农业。3、中国的可持续开展实践图: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中国的可持续开展实践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方案生育零排放低消耗适度消费清洁生产,生态农业4、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局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地理

43、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图,答复以下问题。 1比拟

44、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开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根底上,开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开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兴旺;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开展畜牧业。(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开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兴旺的农业根底开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开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

45、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开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进,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开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开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长作为全国

46、“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假设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

47、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局部组成:空间局部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局部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局部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48、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在荒漠化的发生、开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

49、致。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开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那么: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例题:读以下图,完成以下要求:9分(1)图中 沙漠的名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50、,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图中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以下推测成立的是ABCD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2)图中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51、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表达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

52、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12) 右图所示地区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 例题:读

53、“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答复以下问题。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局部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拟落后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原始森

54、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拟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5、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开展的需求。直接原因是:

55、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6、亚马孙开发方案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方案: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7、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消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例题:读巴西人口分布图,答复以下问题。1巴西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北部是茂密的雨林,开发历史较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2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保存较完整的原因: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开

56、展中国家,开展水平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生活在其中的印地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少,对自然索取不多。3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开展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

57、田优质主焦煤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位置适中,交通比拟便利。3、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开展炼焦业。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 缓解运输压力 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经济效益。4、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

58、结构 “三废的治理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例题: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答复以下问题。(1)山西省结合全区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煤一焦一化。(2)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拟便利。(3)图中输出的产品是原料工业部门的产品。(4)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开展;大力开展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例题: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

59、图,答复以下问题。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采煤业。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便利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奉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开展;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科

60、技投入,走可持续开展道路,使经济开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开展。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2、田纳西河概况: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拟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局部,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