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大气化学与环境保护hj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1页
北邮大气化学与环境保护hj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2页
北邮大气化学与环境保护hj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3页
北邮大气化学与环境保护hj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4页
北邮大气化学与环境保护hj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 二 章 基 础 知 识 一、 生 态 学 生物环境二、 环 境 科 学 人环境第1页第1页一、 生 态 系 统(一)、 生态系统(二)、 生态系统功效(三)、 生态平衡与失调(四)、 生态平衡几种值得注意问题(五)、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第2页第2页(一)、生 态 系 统1、生态系统概念2、生态系统构成3、 生态系统类型第3页第3页1、生态系统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比如,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脉、农田、水库、都市或其一部分都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即较小生态系统构成较大生态系统,简朴生态系统构成复杂生态系统,地

2、球上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第4页第4页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生态圈) 土壤岩石圈第5页第5页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整体,它在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层(23km)、下到12km地壳,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包层。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下列各约100米厚范围内。在地球上之因此能够形成生物圈,是由于在这样一个薄层里同时具备了生命存在四个条件:阳光、水、适宜温度和营养成份。第6页第6页 生物圈最明显特性是其整体性,即任何一个地方生命现象都不是孤立,都跟生物圈其余部分存在着历史和现实联系。第7页第7页岩石圈和土壤圈 岩石圈:地球地壳部分,常称为大

3、陆圈。 土壤圈:地表岩石经风吹、日晒和雨林,逐步风化分解成为母质,通过化学和生物共同作用,形成了土壤层,即土壤圈。 岩石圈和土壤圈贮藏着丰富资源,是生物所需要各种元素和化合物源泉,是万物生存繁衍基地。第8页第8页水圈 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海洋、内陆水域和地下水,是生命诞生摇篮。 水总量约为1.41018m3,其中淡水仅占2.53%,而当前人类能够直接利用江河湖泊淡水和地下淡水仅占总量0.77%。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机和有机营养物质,以及溶解在水中CO2和O2,它们为植物生长和水生生物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第9页第9页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一个气体圈层,是地球表面向外界星际过渡空间

4、。大气构成包括各种气体和一些悬浮杂质和微小液滴。大气圈厚度可达上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没有严格界线,但是大气质量99%集中在离地表29km之内。第10页第10页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组合,其特性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11页第11页2、生态系统组成(图)(1)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非生物环境:无机物质、自然原因生态系统生命角色有三种,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由不同种类生物充当。第12页第12页第13页第13页 生产者吸取太阳能并利用无机营养元素(C、H、O、N等)合成有机物,将吸取一部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

5、式储存在有机物中。生产者主体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菌类。由于这些生物能够直接吸取太阳能和利用无机营养成份合成构成本身有机体各种有机物,我们称它们是自养生物。第14页第14页 生态系统最明显特性之一是生产力,生产者为地球上一切异养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它们是全球生物资源营造者。而异养生物对初级生产物质进行取食加工和再生产而形成次级生产。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为人类提供几乎所有食品和工农业生产原料。第15页第15页 已知约有8万种植物可食用,人类历史上仅用了7000种植物。当前,人类所需营养75,仅来自7个物种,即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麦、甘薯和木薯。人类向自然取得了巨大财富,但也加速

6、物种绝灭进程,这是人类对自然最深刻、不可逆转破坏活动。如农业生产中追求高产,常推广遗传基础狭窄单一品种,造成病害、虫害频繁发生。并且经常造成大量天生物种灭绝。 第16页第16页 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所制造有机物作为食物和能源,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和无机态营养元素生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生物和腐食动物。消费者以动物为主。异养生物 消费者按其取食对象能够分为几种等级:草食动物为一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为次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等等。杂食动物既是一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第17页第17页 分解者是指所有能够把有机物分解为简朴无机物生物,它们主要是各种细菌和部分真菌。 分解

7、者以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中有机物作为食物和能量起源,通过它们新陈代谢作用,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并最后还原为植物能够利用营养物。第18页第18页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不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和物理环境中无机营养元素,我们称它们为异养生物。 物理环境(太阳能、水、空气、无机营养元素)、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构成部分,而消费者是可有可无。 第19页第19页3、 生态系统类型(1)、依据生态系统形成原动力和影响力(2)、依据环境性质生态系统主要形式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第20页第20页(二)、生态系统功效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3、生

8、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第21页第21页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第22页第22页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1)、规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2)、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3)、生态金字塔第23页第23页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转变为存在于有机物质化学键中化学潜能;动物通过消耗本身体内贮存化学潜能变成爬、跳、飞、游机械能。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毁灭,只能按严格当量百分比由一个形式转变为另一个形式。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能够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并列出平衡式和编制能量平

9、衡表。 第24页第24页热力学第二定律: 表示相关能量传递方向和转换效率规律。能量流动特点是: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是沿着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顺序逐层被减少; 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第25页第25页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大部分被各个营养级生物利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形式散失。散失到空间热能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参与流动。由于至今尚未发觉以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有机物生物。 从太阳辐射能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草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再到大型肉食动物,能量是逐层递减过程,这是由于:(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也许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生物量;(2)各营养级同化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总有一部分不被同化;(3

10、)生物在维持生命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第26页第26页光能生产者 呼吸 分解者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分解者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图第27页第27页(2)、能量流动渠道第28页第28页(2)、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贮存在有机物中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组员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序列,称为食物链 (Food chain)。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组员称为营养级(trophic level)。普通食物链都是由45个环节构成,如鹰捕蛇、蛇吃小鸟、小鸟捉昆虫,昆虫吃草。简朴食物链是由3个环节构成,如草兔狐狸。 第29页第2

11、9页食物链分成四种类型:1)捕食食物链:草原上青草 野兔 狐狸 狼;在湖泊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2)碎食食物链:碎食物 碎食物消费者小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森林中,有90%净生产是以食物碎食方式被消耗。3)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 原物动物 细菌病毒。4)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链起点,腐烂动、植物遗体被土壤或水体中微生物分解利用,后者与前者是腐生性关系。第30页第30页在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含有以下特点: 1)在同一个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性和其它生活习性极不相同各种生物。2)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长短不同,营养级数目不等。3)

12、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比重不同。4)在任一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第31页第31页食物网(Food web) 生态系统中食物营养关系很复杂。由于一个生物经常以各种食物为食,而同一个食物又经常为各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食物网不但维持着生态系统相对平衡,并推动着生物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动力。这种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结构,称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第32页第32页物种减少是人类劫难 由于食物链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物种丧失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改变

13、条件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第33页第33页(3)、生态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量按照能量流方向沿食物链递减,处于最基层绿色植物量最多,另一方面是草食动物,再次为各级肉食动物,处于顶级生物量至少,形成一个生态金字塔。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能量与消耗能量大体相等时,生态系统结构才干维持相对稳定状态,不然生态系统结构就会发生猛烈改变。 第34页第34页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第35页第35页食物链利用 生物防治,简朴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个生物治另一个生物。它是减少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一个办法。它利用了

14、生物物种间互相关系,以一个或一类生物克制另一个或另一类生物。它最大长处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办法所不能比。第36页第36页利用天敌防治。 每种害虫都有一个或几种天敌。 预计全世界生产农药一年耗资至少200亿美元。提倡利用益虫吃害虫以虫治虫和用其它天然办法消除害虫。 小菜娥天敌蜂很小,不用放大镜是难以看见它。它在产卵时,会把卵下在小菜蛾幼虫体内。当蜂卵孵化成幼蜂时,幼蜂便会吃掉小菜蛾幼虫,假如把一个惯用不污染环境天然杀虫剂与这种以虫治虫办法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第37页第37页利用作物对病虫害抗性防治。 即选育含有抗性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品种、抗麦杆蝇小

15、麦品种等。 另外,利用耕作办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等也取得了成功。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含有辽阔发展前景。 第38页第38页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第39页第39页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周期性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两个基本过程,它们使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和各种组成成份之间组织为一个完整功效单位。不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性质不同,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停地从外界取得能量;而物质流动是循环式,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形式重返环境。同

16、时二者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第40页第40页 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周转时间大约是一年左右(光合作用从大气圈中移走二氧化碳);分子氮周转时间则需100万年(主要是生物固氮作用将氮分子转化为氨氮为生物所利用);水周转时间为10.5d; 在海洋中,钠最长,约2.06亿年。第41页第41页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毕一个由简朴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后又还原为简朴无机物生态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物质是能量运载工具,又是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结构基础。 第42页第42页依据物质循环线路和周期长短: 生物小循环 地球大循环依据循环物质形态和存库: 气

17、象循环:氧、碳、水 沉积循环:磷、钙、钠、钾 水循环 氮循环 碳-氧循环第43页第43页第44页第44页有毒物质循环 某种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人或生物时,就称为有毒物质或污染物。有毒物质种类繁多,它们进入生态系统路径也是各种多样,有些被人们直接抛弃到环境中,有通过冶炼、加工制造、化学品贮存与运输以及日常生活、农事操作等过程而进入生态系统。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浓缩,愈是上面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残留浓度愈高。因此,应尽也许避免有毒物质进入食物链。 第45页第45页水体中DTT浓度约为0.00005ppm浮游生物 0.04 ppm刚毛

18、藻 0.08 ppm网茅 0.33 ppm螺 0.26 ppm 蛤 0.42 ppm 鱼 1.24 ppm燕鸥 3.42 ppm河鸥幼体 55.3 ppm 成体18.5 ppm秋沙鸭 22.8 ppm鹭鸟 26.4 ppm银鸥 75.5 ppm图 :DDT在食物链中生物放大第46页第46页 推进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即能量流。与物质循环运动不同是,能量流是单向,它从植物吸取太阳能开始,经过食物链逐层传递,直至食物链最终一环。在每一环能量转移过程中都有一部分能量被有机体用来推进本身生命活动(新陈代谢),随即变为热能耗散在物理环境中。 第47页第47页3、生态系统

19、中信息传递(1)、营养信息(2)、化学信息(3)、物理信息(4)、行为信息第48页第48页 生态系统除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外,还存在着众多信息联系。在生态系统各个构成组员之间及各个组员内部都存在着信息交流,彼此间进行着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又称为信息流。生物信息传递、接受和感应特性是长期进化结果。信息传递目的就是要使接受端取得一个与发送端相同复现消息,包括所有内容与特性。 第49页第49页物理信息: 光信息:光信息对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极其主要。如黑暗中生长马铃薯或豌豆黄化苗幼苗,在生长过程中,每昼夜只需曝光510分钟,便可使幼苗形态转为正常。又如烟草种子萌发时必需有光信息。 声信息:声波

20、在生物体中传播时,将对生物体本身产生某种影响,如声波能使种子表皮松软乃至破裂,以提升吸水率,增进新陈代谢,从而提升发芽率 。 接触信息:生物与环境接触而感知到环境信息。如有些生物能感知到电存在。 第50页第50页化学信息: 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和促老激素等,经外分泌或挥发作用散发出来,被其它生物所接受而传递。 这种含有信息作用化学物质诸多,主要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以及各种甙类、芳香族化合物等。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信息传递,表现为威慑作用、诱引作用。如有些植物体散发出气味和花颜色对昆虫或其它动物有吸引作用;鸟类和爬

21、行动物常避开含强心甙、生物碱、单宁和一些萜类植物。 第51页第51页营养信息: 营养信息就是在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生物由于种种原因而变少了,另一营养级生物就发出信号,同级生物感知这个信号就进行迁移以适应新环境。 行为信息: 也是借光、声及化学物质等信息传递,同类生物相迁时常表现各种有趣行为信息传递。如草原上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第52页第52页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流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信息传递协调。动物之间信息传递是通过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行,决定着生物取食、居住、社会行为、防护、性行为等一切过程。 第53页第53页信息在

22、农业生态系统中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同样,含有各种各样信息传递。其中最主要信息是科学技术。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物质和能量是守恒,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人们只能利用势差。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加入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后,能够提升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率。 第54页第54页光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应用 利用光信息调整和控制生物发生发展。比如,利用各种昆虫趋光特点进行诱杀。昆虫都有趋光特点,但不同昆虫对各种光波长反应不完全相同,因此可用不同光来诱杀害虫。各种害虫活动时间不同,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棉红铃虫、梨小食心虫、小地蚕等,都在22时30分至4时30分活动盛行。草木蛾、桃褐斑夜蛾及葡萄实紫

23、褐夜蛾,都在夜间飞入果园刺吸果汁,因此夜间点灯诱杀效果好。 第55页第55页化学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应用 自然界生物一些行为是由少许化学物质刺激引起,如粘虫成虫含有趋光性,对蜡味尤其敏感。生产上就利用这一点,在杀菌剂中调以蜡类物以诱杀之。声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应用 用一定频率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能够提升发芽率,取得增产。法国园艺家用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天天欣赏三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重达2.5kg。前苏联、美国也有类似报道。 第56页第56页(三)、生态平衡与失调 1、生态系统平衡动态、发展 2、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与失调 3、影响生态平衡原因第57页第57页1、生态系统平衡(Ec

24、ological equilibrium, ecological balance) 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期间内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效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靠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整(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稳定状态。第58页第58页生态平衡概念包括两方面含义: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它是建立在各种成份结构运动特性及其互相关系基础上; 生态平衡反应了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关系所表现出来稳态特性,一个地域生态平衡是由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效统一表达。第59页第59页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标志是: 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必须相对平衡; 生

25、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营养结构。 生物种类和数目要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稳定: 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涉及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第60页第60页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猛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结构也保持相正确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当然,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即它各项指标,如生产量

26、、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往返改变。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含有自我调整和维持平衡状态能力。第61页第61页2、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与失调 生态系统是个耗散结构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对外界干扰进行内部结构与功效调整,以保持系统稳定与平衡能力,成为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 生态平衡失调和破坏: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现象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第62页第62页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连锁性后果。比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毁灭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虫灾,使农业生

27、产受到巨大损失。麻雀是吃害虫好手。毁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造成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后果。 生态系统平衡往往是大自然通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恶果也许是人努力无法填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容易去破坏它。第63页第63页 当生态系统某个要素出现功效异常时,其产生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调整所抵消。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各种渠道进行着,假如某一渠道受阻,其它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对污染物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整结果。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路径越多,其调整能力

28、,或者抵抗外力影响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朴,生态系统维持平衡能力就越弱。 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例子。 第64页第64页 自然界任何物种都必须同时具备“自主生长”与“自我保护”两种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德国谚语:“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有些人甚至怀疑罂粟花会不会让昆虫成为“瘾君子”,好长期为它工作。 防卫各有绝招:有长刺,有含毒,有恶臭,有干脆以极大繁殖力,产下成千上万后代,只要有一、二成活就不会绝种。凭借着天赐本事,在天敌存在环境里,每个物种才干有效地抵抗各种侵害,在大自然中立足,生生不息,并与其它物种动态平衡,偕同繁衍。有时没了天敌反而会泛滥成灾。第65页第65

29、页园田农业上养弱引害 人类不断地将原本野生植物移入田园。受到特殊保护植株也逐步自行解除武装,退化自我防卫能力,完全依赖人类呵护。它们按照人类意愿,使自己长得叶肥、果大、粒饱、味美、株高,奉行“全力发展,不要防卫,依托保护”政策,使自己成为“不设防”物种。它们这种体态特质不但满足了人类口福,也成了各种动物伺机捕食首选目的。第66页第66页 先有些人类育出无防卫能力肥美之物,然后才引出“害虫”概念。它们训练有素,能飞、能游、能穿地、能爬树、能疾跳,会钻树心、咬树根、啮硬壳,机动善变,各自为战。它们立体作战,从空中、地面、水上进行偷袭,让我们防不胜防。在这场斗智斗勇人虫大战中,似乎虫越战越强,越斗越

30、勇,越灭越多。 第67页第67页 对付害虫,我们人类唯一法宝杀虫剂也越来越失灵了。我们对手不但是一个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群体,更是一个繁殖周期短,快速更新种群。无论人类施用什么药剂也只能灭其一部,留下来却成了抗药性一代胜过一代,为害能力越来越强品种。人类更新药剂速度永远也赶不上它们应变出新速度。第68页第68页 据悉现已出现不怕任何鼠药老鼠。这个自人类之初就已与我们结成生死冤家鼠辈,颇为让人敬畏。拥有如此先进高科技手段人类,最多只能说是跟它打了个平手。我们无所不有,它是赤脚空爪。倘若它也能打造一两件合用兵器,结局又会如何呢?第69页第69页3、影响生态平衡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有三种

31、情况: (1)生物种类成份改变。 (2)环境原因改变。 (3)信息系统破坏。第70页第70页生物入侵“生物移民”:细菌、植物或者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由于失去了天敌制衡取得了辽阔生存空间,生长快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 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甚至艾滋病,这些都是生物入侵一个。一些动植物,对一些地方来说,也都是入侵生物,如牵牛花、水葫芦、地中海潜蝇、飞机草、马缨丹、银鱼等等。 生物入侵分故意和无意两种。伴随物种引进,这些外来移民首先也许造福人类,首先也也许给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第71页第71页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859年,英国人托马斯奥斯

32、汀引进了24只兔子,为打猎而放养了13只。到19,兔子已遍及整块大陆。由于兔子和牛羊争夺牧草,澳大利亚畜牧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人们想尽了办法,筑围墙、打猎、捕获、放毒等等兔灾仍然无法消除。以后生物学家从美洲引进了一个靠蚊子传播对欧洲兔是致命病毒。在这没有天敌国度里,已繁衍亿多只后代,这些兔子经常把数万平方公里植物啃吃精光,造成其它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危机,许多野生植物也存在绝种也许。 第72页第72页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月在瑞士通过预防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中指出,“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演变提供了隔离性天然屏障。在近几百年间,这些屏障受到全球改变影响已变得无效,外来入侵物种远涉重洋到达新生境和栖息地,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第73页第73页 100种入侵性最强外来生物,包括水生和陆生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包括:家猫、北美灰松鼠、尼罗河鲈、水风信子和家褐蚁,世界危害最大引入异域物种还包括灰鼠、印度鹩哥、亚洲虎蚊、黄色喜马拉雅悬钩子和直立仙人果。之因此称它们是入侵者,是由于它们活动极度活跃。 第74页第74页 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并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代价极大,费用极为昂贵。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造成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574亿元人民币。第75页第75页 一个生态系统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