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_第1页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_第2页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_第3页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_第4页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过程的生化特学习目标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运动后恢复的生化特点以及不同物质代谢恢复的规律;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学习目标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疲劳:机体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暂时下降的 生理过程2022/10/2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疲劳:机体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暂时下降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运动性疲劳是衡量运动(训练)负荷是否足以刺激机体产生适应变化的可感

2、知的指标。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一)运动性外周疲劳 定义: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可能发生的部位: 从神经肌肉接头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部位。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二)运动性中枢疲劳 定义: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 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发生部位: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二节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一、脑内代谢变化 ATP被大量消耗,ADP浓度上升, ATP/ADP比值下降; 氨的产生量增加

3、。第二节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一、脑内代谢变化二、神经递质的变化1、-氨基丁酸(GABA) Glu/GABA的比值却下降,说明脑内的抑制过程加强了。2、5-羟色胺(5-HT) 5-HT浓度增加。3、多巴胺(DA) 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引起中枢疲劳。二、神经递质的变化4、乙酰胆碱(Ach) 是胆碱能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在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对调节机体运动具有重要作用。4、乙酰胆碱(Ach)5、某些酶、受体和蛋白质分子三、其他因素 某些感染与疲劳有关,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三节 运动

4、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2022/10/2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2022/9/28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 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二、耐力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二、耐力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第四节运动性疲劳的机制2022/10/2第四节运动性疲劳的机制2022/9/28一、疲劳链学说一、疲劳链学说1. 肌细胞膜 运动时,多种代谢物引起的膜电位发生改变,导致骨骼肌细胞对兴奋性冲动的应答出现障碍。2. 线粒体Ca2+超载时,就会抑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影响能量的生成,从而造成肌肉收缩机能的下降,引起疲劳的产生。1. 肌细胞膜3. 肌质网 在运动疲劳时,肌质网上Ca2+

5、- Mg2+ - 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下降,肌质网转运Ca2+的能力明显下降,导致肌肉的力量下降。3. 肌质网二、突变理论 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二、突变理论 肌肉疲劳的突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有3点1.肌肉收缩能量消耗限制供应速率;2.膜功能损害能量供应,如肌膜动作电位和传导受损,肌浆网钙泵受损;3.代谢产物的堆积 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有3点1.肌肉收缩能量消耗限制供应速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运动性疲劳网络主要研究依据是:1.中枢疲劳的主要生化因素。 2.内分泌调节紊乱。 3.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运动性疲劳网络主要研究依据是 恢复过程:人体在健身

6、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第五节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恢复过程: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 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时 能源物质消耗能源物质合成,恢复消耗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 能源物质的消耗消耗第三阶段: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过程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还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一、超代偿(一)超代偿规律 一、超代偿(一)超代偿规律(二)超代偿的生化机制1. 先是能源贮备增加,然后磷脂和蛋白质等逐渐增加,

7、达到平衡。2. 酶活性提高,这是超代偿的代谢基础,也是不同能源物质超代偿异时性原理的基础。 各种酶活性升高的程度和速度是不平行的(二)超代偿的生化机制1. 先是能源贮备增加,然后磷脂和蛋白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半时反应: 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半时反应:(一)代谢产物的消除1.乳酸的消除 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大约为2530min,运动后12小时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活动性休息可以加快血乳酸的消除。(一)代谢产物的消除1.乳酸的消除1.乳酸

8、的消除 与其产生的数量和恢复方式有关 氧化成CO2和H2O(70%) 转化成糖原和葡萄糖(20%)乳酸消除的途径 转化成蛋白质(少于10%) 从尿和汗中排出(12%) 1.乳酸的消除 与其产生的数量和恢复方式有关 2.氨的消除氨的消除主要有三种方式: 在肝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在脑、肝脏和骨骼肌中合成谷氨酰胺; 用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2.氨的消除3.自由基的消除 耐力训练 摄入某些抗氧化营养素3.自由基的消除(二)能源物质的恢复1.磷酸原的恢复 运动中消耗的ATP、CP,其恢复的半时反应为2030s,23min可达到基本恢复。(二)能源物质的恢复1.磷酸原的恢复2.肌糖原的恢复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9、 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 膳食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规律 需要24h,而且在前5h恢复最快。长时间运动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规律 如果用高脂或高蛋白膳食5天,肌糖原恢复很少;若用高糖膳食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而且前10h恢复最快2.肌糖原的恢复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六节 运动应激与适应一、运动应激学说 警觉期是机体对应激的最初反应,也称动员阶段; 抵抗期又称适应阶段。如果运动继续进行,应激的持续作用使机体进入适应阶段; 衰竭期持续大运动量训练或过强的刺激使身体的抵抗力耗竭。第六节 运动应激与适应一、运动应激学说二、运动适应不同方式的运动训练后机体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二、运动适应三、运动适应的生化机制(一)蛋白质合成 的适应性变化三、运动适应的生化机制(二)能源物质的代谢适应 能源物质代谢能力的适应,一方面包括前面所讲的蛋白质合成适应中相关酶合成的改变;另一方面还涉及对适应的代谢途径调控的改变,如酶活性提高、肌纤维内能源物质(肌糖原等)储量增加等。(二)能源物质的代谢适应(三)运动训练的整体适应机制(三)运动训练的整体适应机制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供应系统-蛋白质代谢-免疫系统-骨骼肌结构蛋白-酶蛋白合成增加。2022/10/2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