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肝脏的CT表现 肝脏的CT表现 五、肝脏弥漫性病变(一)肝硬化(二)脂肪肝(三)肝血红蛋白沉着症(四)Budd-Chiari综合征 五、肝脏弥漫性病变(一)肝硬 (二)、脂肪肝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病因: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Cushing综合征、妊娠、肝炎、激素治疗、化疗和营养不良等,诱发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等脂类物质在肝内聚积、浸润和变性。 (二)、脂肪肝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临床与病理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多出现肝大,高血脂症。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和范围,脂肪肝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肝。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或更多,颜色变黄,油
2、腻感。镜下肝细胞内出现脂肪空泡。也可见肝细胞坏死、多核细胞浸润和胆汁潴留。临床与病理CT表现:CT扫描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CT平扫:肝实质密度减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但走向、排列、大小、分支正常,没有受压移位或被侵犯征象。CT值测量低于正常,严重者出现负的CT值。CT表现:CT检查中,通过与脾的CT值比较来评价肝密度异常。正常人肝脏密度总是高于脾的密度。肝脾比值:肝脾CT值之比085,则可诊断脂肪肝。也作为治疗后的观察指标。CT检查中,通过与脾的CT值比较来评价肝密度异常。正常人肝脏弥漫性脂肪:全肝密度减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 局灶性浸润:肝叶或肝
3、段局部密度降低。CT增强:增强的肝内血管在肝实质内显示特别清晰。弥漫性脂肪:全肝密度减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弥漫性脂肪:全肝密度减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早期可无症状,或出现过敏反应。【临床与病理】(4)特征性表现: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五、肝脏弥漫性病变下腔静脉造影DSA,下腔静脉肝段呈盲端闭塞(箭头),肝静脉通过侧枝回流短期内动态观察也是与肝癌鉴别的要点。Budd-Chiari 综合征(图)MRI
4、 T2WI全肝信号明显均匀降低,呈所谓“黑肝”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早期可无症状,或出现过敏反应。肝组织含铁浓度大大超过250g/g以上。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1、动脉期肿瘤变边缘呈斑状、结节状、花朵状明显强化进展期出现腹胀、食欲减退、肝大弥漫性性脂肪肝CT平扫CT增强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弥漫性性脂肪肝CT平扫CT增强脂肪肝病例脂肪肝病例 脂肪肝病例 脂肪肝病例脂肪肝病例脂肪肝病例(三)肝血色素沉着症 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先天性铁代谢缺陷,或某些慢
5、性贫血、溶血、输血等原因,引起铁的代谢混乱,使大量的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并沉积在肝、脾、胰、肾、肾上腺、甲状腺、皮肤等处,也称血色病 原发性血色素沉着症:由于先天性铁代谢缺陷所致。 继发性血色素沉着症:由于其它疾病所致。(三)肝血色素沉着症 【临床与病理】 肝硬化、皮肤青铜样色素沉着和糖尿病为本症三大临床特征。肝组织含铁浓度大大超过250g/g以上。 晚期发生肝硬化,5.8% 42.9%继发肝癌。【临床与病理】 肝硬化、皮肤青铜样色素沉着和糖尿病为本【CT表现 】 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上,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 原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肝密度增高的同
6、时,也可表现为胰腺、肾上腺密度增高。 继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同时表现为肝脾密度增高,而无肾上腺密度增高。 【CT表现 】 肝血色素沉着症(图) MRI T2WI全肝信号明显均匀降低,呈所谓“黑肝” 肝血色素沉着症(图) M(四)Budd-Chiari 综合征 Budd-Chiari 综合征 :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肝静脉回流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分别由Budd(1899)和Chiari(1945)先后报告。 (四)Budd-Chiari 综合征 Budd-Chia【临床与病理】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为上段下腔静脉出生后未退化的蹼膜引起;后者与外伤、炎症、肿瘤压迫和血
7、管内血栓形成有关。 临床表现:肝大、脾大、腹水、下肢静脉曲张、浮肿等门静脉高压和体循环回流障碍。病理:肝大、淤血,肝窦扩张,肝静脉淤血,最后出现淤血性肝硬化。【临床与病理】【CT表现】 肝大、脾大和门静脉高压,肝密度不均 尾叶代偿性增大并密度增高 增强后,肝段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不能显示 【CT表现】 Budd-Chiari 综合征(图)a. CT对比增强扫描,肝实质不均匀增强,肝静脉显示不清,下腔静脉变窄(箭头);b.下腔静脉造影DSA,下腔静脉肝段呈盲端闭塞(箭头),肝静脉通过侧枝回流 Budd-Chiari 综合征(图)a. 肝脓肿肝脓肿:是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病 因:肝脓肿病因按致病
8、微生物分细菌性、阿米巴性、霉菌性、结核性,以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做多见。 六、肝脓肿 肝脓肿肝脓肿:是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一)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以及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脓肿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 (一)细菌性肝脓肿 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MRI T2WI全肝信号明显均匀降低,呈所谓“黑肝”3、延迟扫描肿瘤均匀强化,增强程度逐渐下降,可高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充填时间:一般大于3分钟、通常715分钟、最高达2060分钟肝脏的CT表现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
9、tosis):先天性铁代谢缺陷,或某些慢性贫血、溶血、输血等原因,引起铁的代谢混乱,使大量的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并沉积在肝、脾、胰、肾、肾上腺、甲状腺、皮肤等处,也称血色病病变进展:脓肿不断扩大,穿破,形成膈下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四)Budd-Chiari 综合征后者与外伤、炎症、肿瘤压迫和血管内血栓形成有关。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肝棘球蚴病(hydatid disease of liver):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而发生的寄生虫病。(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增强扫描:脓肿壁无增强或少
10、数边缘轻度增强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根据瘤 壁的厚薄分为-正常人肝脏密度总是高于脾的密度。(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上,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临床表现腹水、脾大、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平扫: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晰。病理:肝大、淤血,肝窦扩张,肝静脉淤血,最后出现淤血性肝硬化。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分期: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 浸润,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肉芽组织 增生形成
11、脓肿壁。病变进展:脓肿不断扩大,穿破,形成膈下 脓肿、脓胸、肺脓肿等。 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 临床分期:CT表现:1.平扫(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数可见气体影(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3)20%的脓肿内出现气泡,有时可见液平面。CT表现:CT表现:2.增强扫描(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 (4)特征性表现: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CT表现:肝脏的CT诊断课件肝脏的CT诊断课件肝脏的CT
12、诊断课件肝脏的CT诊断课件1、动脉期肿瘤变边缘呈斑状、结节状、花朵状明显强化肠系膜、肠壁增厚、钙化;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为上段下腔静脉出生后未退化的蹼膜引起;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二)慢性血吸虫肝病CT对比增强扫描,肝实质不均匀增强,肝静脉显示不清,下腔静脉变窄(箭头);(三)、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或更多,颜色变黄,油腻感。病理:下腔静脉造影DSA,下腔静脉肝段呈盲端闭塞(箭头),肝静脉通过侧枝回流脓肿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早期可无症状,
13、或出现过敏反应。肝脾CT值之比085,则可诊断脂肪肝。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尾叶代偿性增大并密度增高(4)特征性表现: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病理:肝大、淤血,肝窦扩张,肝静脉淤血,最后出现淤血性肝硬化。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上,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USG首选方法,敏感度可达100。1、动脉期肿瘤变边缘呈斑状、结节状、花朵状明显强化肝脏的CT诊断课件诊断与鉴别诊断 USG首选方法,敏感度可达100。对未液化的早期脓肿,USG易与肝癌相混淆。CT的特征性改变是脓肿壁的环形强化及脓腔内气液成分可诊断肝脓肿。短期内动
14、态观察也是与肝癌鉴别的要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霉菌性肝脓肿 霉菌性肝脓肿(fungus abscess of liver):霉菌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引起感染而形成,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二)霉菌性肝脓肿【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肝大、发热以及肝功能损害 【CT表现】 CT平扫:显示肝实质多发、散在分布的小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脓肿壁无增强或少数边缘轻度增强 肉芽肿愈合可出现钙化肝脏的CT诊断课件【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发小脓肿内点状高密度影和散在肉芽组织内点状钙化影 囊性转移瘤与之鉴别困难,抗霉菌治疗后脓肿缩小、数目减少,或穿刺活检图片。肝脏的CT诊断课件(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
15、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薄壁型(壁薄腔大)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早期可无症状,或出现过敏反应。(二)、脂肪肝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根据瘤 壁的厚薄分为-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或更多,颜色变黄,油腻感。病理:肝大、淤血,肝窦扩张,肝静脉淤血,最后出现淤血性肝硬化。CT值约-14HU20HU,可见环状、半环状,条索状或结节状钙化。肝血色素沉着症(图)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上,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后者与外伤、炎症、肿瘤压迫和血管内血栓形成有
16、关。(4)特征性表现: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和范围,脂肪肝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肝。临床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个别有发热、贫血、腹痛等症状,巨大肿瘤可引起上腹部胀痛不适;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3、延迟扫描肿瘤均匀强化,增强程度逐渐下降,可高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充填时间:一般大于3分钟、通常715分钟、最高达2060分钟CT平扫:肝实质密度减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但走向、排列、大小、分支正常,没有受压移位或被侵犯征象。肝硬化、皮肤青铜样色素沉着和糖尿病为本症三大临床特征。八、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七、肝脏寄生虫病
17、 (一)肝棘球蚴病 肝棘球蚴病(hydatid disease of liver):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而发生的寄生虫病。 原因:吞食绦虫卵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酶作用,蚴虫脱壳而出,穿入肠壁小静脉,随门静脉到达肝脏寄生,发育成棘球蚴囊。 (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 【临床与病理】 主要流行于牧区,我国新疆、青海、宁夏、甘 肃、内蒙古和西藏等地多见 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早期可无症状,或出现过敏反应。进展期出现腹胀、食欲减退、肝大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肝脏的CT诊断课件 【CT表现】 平扫: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大小
18、不等、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晰。CT值约-14HU20HU,可见环状、半环状,条索状或结节状钙化。 【CT表现】 【CT表现】特征性表现:囊内囊,即母囊内有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子囊,形成多房或蜂窝状。可靠征象: “双边征”:内外囊分离 “水上百合征”:内囊悬浮于囊液 “飘带征”:内囊分离脱落于囊液增强扫描:无强化 【CT表现】肝棘球蚴病CT(图) 肝右叶巨大囊性肿块,其中可见“S”形条带影,呈所谓“飘带征”, 为内囊完全分离脱落于囊液中肝棘球蚴病CT(图) 肝右叶巨大囊性肿块,其中可见“S”形(二)慢性血吸虫肝病 【临床与病理】 在我国,急性血吸虫病少见,慢性血吸虫性肝病仍
19、可发现,多为日本血吸虫虫卵沉积肝脏,引起以肝硬化为主 要改变的晚期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腹水、脾大、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二)慢性血吸虫肝病 【CT表现】 肝硬化; 肝内钙化,呈线状、蟹足状、地图边界状钙化; 腹水; 门静脉系钙化; 肠系膜、肠壁增厚、钙化; 脾大; 合并肝癌等 【CT表现】 八、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一)、肝海绵状血管瘤(二)、肝细胞腺瘤(三)、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四)、肝囊肿八、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一)、肝海绵状血管瘤(一)肝海绵状血管瘤概述病理临床CT表现(一)肝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肝脏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多见于30岁6
20、0岁。临床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个别有发热、贫血、腹痛等症状,巨大肿瘤可引起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肝脏出血。肝脏的CT诊断课件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2、门静脉期增强区域进行性向心性扩展MRI T2WI全肝信号明显均匀降低,呈所谓“黑肝”五、肝脏弥漫性病变(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多发小脓肿内点状高密度影和散在肉芽组织内点状钙化影(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3、延迟扫描肿瘤均匀强化,增强程度逐渐下降,可高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充填时间
21、:一般大于3分钟、通常715分钟、最高达2060分钟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上,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病理:CT检查中,通过与脾的CT值比较来评价肝密度异常。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先天性铁代谢缺陷,或某些慢性贫血、溶血、输血等原因,引起铁的代谢混乱,使大量的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并沉积在肝、脾、胰、肾、肾上腺、甲状腺、皮肤等处,也称血色病CT值测量低于正常,严重者出现负的CT值。(一)、肝海绵状血管瘤脓肿、脓胸、肺脓肿等。增强后,肝段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不能显示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早期可无症状,或出现过敏反应。增强扫描:脓肿壁无增强
22、或少数边缘轻度增强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或更多,颜色变黄,油腻感。病理: 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根据瘤 壁的厚薄分为- 薄壁型(壁薄腔大) 厚壁型(壁厚腔小、个别呈裂隙状或完全闭塞) 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临床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个别有发热、贫血、腹痛等症状,巨大肿瘤可引起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肝脏出血。肝脏的CT诊断课件 CT表现 平扫 1、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23、肿块、CT值30Hu 2、较大的血管瘤中央有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的更低密度(瘤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坏死、囊变、陈旧性出血等所致) CT表现 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 1、动脉期肿瘤变边缘呈斑状、结节状、花朵状明显强化 2、门静脉期增强区域进行性向心性扩展 3、延迟扫描肿瘤均匀强化,增强程度逐渐下降,可高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充填时间:一般大于3分钟、通常715分钟、最高达2060分钟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 肝脏的CT诊断课件肝脏的CT诊断课件肝脏的CT诊断课件肝脏的CT诊断课件肝脏的CT诊断课件Thank youThank you临床与病理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
24、上多出现肝大,高血脂症。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和范围,脂肪肝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肝。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或更多,颜色变黄,油腻感。镜下肝细胞内出现脂肪空泡。也可见肝细胞坏死、多核细胞浸润和胆汁潴留。临床与病理 脂肪肝病例 脂肪肝病例【CT表现 】 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上,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 原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肝密度增高的同时,也可表现为胰腺、肾上腺密度增高。 继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同时表现为肝脾密度增高,而无肾上腺密度增高。 【CT表现 】 CT表现:2.增强扫描(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 (4)特征性表现: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CT表现:肝脏的CT诊断课件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 1、动脉期肿瘤变边缘呈斑状、结节状、花朵状明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