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13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79323750 引 言 PAGEREF _Toc79323750 h 2HYPERLINK l _top一、苏轼词风的形成HYPERLINK l _top”(一)苏轼的生平及思想 PAGEREF _Toc79323752 h 2 HYPERLINK l ”_Toc79323753 (二)苏轼的词作概况及成就 PAGEREF _Toc79323753 h 3二、苏轼词的风格类型豪放与婉约(一) 豪放风格(二)婉约风格 I2(三)苏词其它风格的补充 HYPERLINK l _Toc79323760 结 论 PAG
2、EREF _Toc79323760 h 4 HYPERLINK l ”_Toc79323761 主要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79323761 h 1论苏轼词风的婉约与豪放摘要 苏轼的豪放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洒脱,豪迈不羁,蕴涵着人生深深的无奈与孤寂,垫定了他在词上的崇高地位。苏轼以抒情和咏物为主的婉约词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的香艳侬软的词风,表现出刚柔相济、刚健婀娜、高远典雅、婉约蕴藉等特点,所抒之情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的范围。本文从苏词的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作了分析,明确了苏词豪放与婉约并举,多种风格并存的特点.关键词:苏轼 词风 豪放 婉约引 言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
3、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其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其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其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尖峰时期的伟大的代表作家。苏轼词历来颇受尊崇.陈延焯白雨斋词话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1】人们对苏词的推崇,又以其豪放词为盛。宋人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的那个著名的红牙檀板和铜琶铁板的故事:东坡在雪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比于十七八女孩
4、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在豪放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确有创制之功,也铸就了他“豪放词人这一美誉,公亦以此为豪.事实上,综观苏词,豪放词所占比例并不大.相反,作为词的固有风格,他的婉约词却占到了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婉约也是其词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风格。豪放与婉约作为苏词最为鲜明的两个风格特征,双峰对峙。除此之外,苏轼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农村生活的农村词,以及少量的戏谑词、回文词和集句词,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点,极大地开拓了词心词境,苏轼也成为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正 文一 苏轼词风的形成(一)苏轼的生平及思想苏轼,北宋初人,号
5、东坡居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书法家、诗人和词人.他的词较之于其诗表现了更大的艺术独创性,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豪放派的词风,成为豪放派词人的鼻祖。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历尽磨难,造就了苏轼旷达超脱的博大胸襟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苏轼词风格形成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学者,苏轼自幼就受到了丰富的文化教养和薰陶,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登进士第,他的“无所藻饰”(苏轼文集卷四十九谢梅龙图书)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宋史欧阳修传)的“浮剽”习气,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
6、阳修的特别青睐,从此步入仕途,可谓一帆风顺、青云直上。30岁时,原配王弗病逝。31岁父苏洵病逝;36岁,轼因在新法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通判杭州。39岁,知密州。42岁改知徐州。44岁(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同年,即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居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未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寻求解脱之法.49岁移汝州团练副使;同年八月,神宗卒,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又起用反对新法的对新法持异议的守旧派旧臣,是年六月知登州。元佑元年(1086)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元佑四年,知杭州;六年入
7、朝为翰林学士承旨,知颖州;七年知扬州,又入朝为兵部尚书、端明侍读二学士;八年六月知定州。这几年苏轼奔波于朝庭和各地之间,辛苦异常。苏轼在定州谢到任表中书:“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说的就是这段生活的写照。绍圣元年(1094),苏轼自定州先贬英州,继贬惠州,接受监督改造.此时的苏轼,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已经看破红尘。绍圣四年四月,复贬儋州。此时,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苏轼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在纵笔三首中写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车、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难境地。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逝,徽宗即位。六月遇赦,北归,途经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所画东坡像时,回顾一生,心潮
8、难平,感慨万千,作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久即卒于常州。 苏轼仕宦数十载,是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几次入朝,几次贬官,饱尝人生的寒凉疾苦,历尽人生的磨难与打击,也造就了苏轼旷达、乐观、超脱的思想性格. 以贬谪黄州为界,前期他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主。到了后期尽管他的思想还以儒家忠义思想为主,但已经融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佛内儒,以儒教思想积极入世,以佛道旷达超脱精神而出世,笑对人生。这种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以及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是其词豪放与婉约并举,多种风格兼备的生活基础和思
9、想根源。 (二)苏轼的词作概况及成就苏轼留存下来的词有东坡乐府(“疆村丛书”本),计三百五十余首。对于苏轼的词,向来褒贬不一,议论殊异。但苏轼在词上的地位是独特而无可代替的,对宋词的发展革新有重要意义。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 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倾到. 这一记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轼之词有别于柳词的豪放风格。但最早以“豪放”一词评论苏词的当推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
10、多不协律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词的起源以及词的本源风格特点决定了“词为艳科”这一特点.“要眇宜修”、“细美幽约”的体性,说明了“婉约才是词的本来面貌.直至北宋中叶,在正统文人看来,词始终被视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诗庄词媚”的传统认识决定了词鄙俗的地位。词的创作最先有所突破的是柳永和欧阳修,但也只是增加了羁旅行役和山水之乐以及市井繁华的内容。及至苏轼,词风突变,其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在宋代即被认为脱去窠臼,“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在词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苏轼对词体的全
11、面革新,提高了宋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2】其贡献突出表现两个方面: 对词境的拓展。在苏轼以前,词为应歌曲子之词,多写男女相思、花间酒下的伤别,抒孤独寂寞惆怅之情,题材狭窄,至苏轼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之声,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写狩猎、写怀古、尚武的题材,以雄浑博大的境界,表现豪迈奔放的个性及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词之有苏轼,如同诗之有李白,运用自由的天才创造力,采集新的题材,开辟新的词境。他用词展示自已的政治抱负,吐诉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写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叙述生活中的事件,
12、表现了亲人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描绘山川景色的农村生活声场景,创作出技巧高度成熟的咏物词等等,显示了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在词坛进行的巨大创新。 以诗为词。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即“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了,苏轼有意识地将词看成是与诗具有同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完成了词从“歌者的词”到“士大夫词”的重大转变。 苏轼一面革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体声调协律,句式参差和用韵错落等长处,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未
13、能有的独特词诗。苏轼既“以诗为词”,正其本源,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使创新获得极大成功。二、苏轼词的风格类型-豪放与婉约(一)豪放风格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綖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
14、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以“豪放论词,很可能源于苏轼。他在答陈季常书中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这是评论陈季平的话,也是夫子自道,可见“豪放”一格是在针对传统词“柔媚”的风格之上进行的一种大胆的创新和突破.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不余,运斤成风。这种“豪放”即是不拘泥于前人成规,在对词的风格和内容进行创新之时却又符合自然规律.苏为豪放之字,主要是指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用笔气象恢宏,清旷豪迈.豪放之词从内容题材上来
15、看当写怀古咏今、狩猎,写怀古、尚武的题材,以雄浑博大的境界,表现豪迈奔放的个性及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从风格上来看,当以雄放不羁、天马行空之积极浪漫主义为特色.豪放之词虽为异军突起,非词之本色,然而苏轼的豪放词却垫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崇高地位,其影响远远大于其婉约词,故在此当先论其豪放词的特点。苏轼的豪放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洒脱,豪迈不羁,蕴涵着他人生深深的无奈和孤寂。正如前人所说,东坡词:“慨寄天地,别有天地。”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被公认为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用“元气淋漓”四个字形容苏轼,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而这四字准确地点出
16、了苏轼豪放词激荡奔放、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的特点,正如一石击破水中天,引起北宋词坛的大震荡。苏轼在此词写罢数日后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3】他显然是对自已这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的自是一家“之作颇感自豪,其主动拓展词的题材的风格,对于丰富词的表现内容,提高词的传统品味,都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更为苏轼豪放词的扛之作。词的上阙描以描写赤壁叽风起去涌的雄奇景象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深沉凝重,起笔凌云分健举,包举有力,浩荡江流与千古人
17、物并收笔下。与花间诸词“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惊“的幽约怨怼相比,此词远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为词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唐宋名家词导读)还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俚俭,词人在快哉亭上,远观江天无限风尘,浩气满怀,溢于言表。该词以豪迈之笔颇尽跌宕之法,在太开大阖之中,抒写了作者坦荡的胸襟,表达他面对逆境时的达观和超脱。代表了苏轼豪放词雄浑不羁的艺术风格。晁以错谓“曲终,觉天海雨逼人”,正是指苏轼这类词作而言。(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 虽然苏轼词中真正称得上“豪放”之作并不很多,更多的词在豪放中体现出旷达超脱的特点.如刘熙载艺概所说具有“寄劲于婉,寄直于曲的特点。【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比较苏辛之
18、异即说:“东坡之词旷。【5】苏轼在经历了许多的沉浮之后,已把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认识及乐观豁达的个性、飘荡流离的遭遇融入词中,在“豪”外,在“旷”中赋予了深沉的感情,这与苏轼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密不可分。 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词前小序云“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中途遇雨,本系平常之事,词人却偏从中写出不寻常的生活情操和人生哲理,风狂雨骤:众皆狼狈,唯独词人“吟啸徐行”,任凭雨打,表现出超然、悠闲、洒脱的气度。面对人生之风雨无常,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作者却坦然说道:“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示出他坚持操守的倔强品格和以不
19、变应万变的旷达情怀。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亦是苏词中“旷达之词”的典范。此词写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夜饮东坡、三更归家之事,是当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反映。“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词中出现了一位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他醉复醒,醒复醉,态意所适;时间对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表现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二)婉约风格 “婉约”是词的正宗本色。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的意思.具体一点来说:“婉”为柔美、婉曲。
20、“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到婉约的范畴。因此,我们把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大都以精美的语言、柔美的形象、幽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的一类词称为婉约词。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苏轼虽以“豪放”著称,但他的婉约词在数量、质量上仍是居于首位.清代词学家周济就说,别人欣赏苏轼的“粗豪”,他欣赏
21、的却是“韶秀”,并认为正是这韶秀才是苏轼佳词的代表。近代词学家陈廷焯也说,苏轼与柳永都是言情的高手,但苏轼的特点是在于“情得其正”,也就是说苏轼的词所表现的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他的这类以抒情和咏物为主的词在传统“婉约词”重香艳侬软的词风上仍然是有所突破,表现出刚柔相济、刚健婀娜、高远典雅、婉约蕴藉的特点,所抒之情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的基调。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内容,包括表现夫妻情、兄弟情、友人情及山水情等多种题材的词。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就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夫妻之情在古代人伦中占有重要位置,很庄重,但苏轼却用“难登大雅之堂的歌词来抒发对妻子的深情,是一大创造。苏轼与妻
22、子王弗感情深笃,王弗不仅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也是学问上的道友和仕途上的帮手.也正因如此,在其妻病逝十年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乙卯,苏轼知密州,词人结合自已十年来政治生涯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用此词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之情,以心血写出这让人唏嘘不不已的深情篇章。 词前小序说:“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妻子虽然已去逝十年之久,作者却无法割舍对她的深深思念.无奈仕途艰险,四处漂迫,却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极写夫妻死别后的孤苦与思念,令人无限伤心!下阙即从梦境写起,作者选取当日面窗梳妆的细节.当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画面出现在梦境之中,足见其思之深、爱之切!最后三句折回现实之中,写
23、梦醒后的感慨,也是对死者的安慰.全词以情起笔,以景结尾,意境幽微,情深意切。 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极写兄弟手足之情.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无际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词的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全词情感数折,意思层深,而在矛盾中归于旷达
24、是此词的情感主线。昔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此词奇逸之思和开合之笔确实非常人可及。【6】唱和酬答,互通友情之作,在诗来说,并不罕见。但在苏轼前的词坛,却并不多见。苏轼“以诗为词,弥补了这一不足,他的友情词,一般说来,具有语新意浓,一扫陈词浮调的特点。“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南乡子送述古)这是设想别后孤灯独处的情景。“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对前辈师长的深沉缅怀。尤应称道的是,他在赠别词中还以政事国事相勉,如“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桐乡”(浣溪沙赠陈海州),“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浣溪沙彭门送梁
25、左藏)。这实际上已开南宋爱国词人以词唱和、相互激励的先河。 咏物也是婉约词的重要题材.张炎词源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7】如何合理而准确把握所咏之物描写得形神兼备,又能达到“借物以寓性情”的艺术效果,确实需要比较高超的洞察力和笔力。东坡乐府中咏物词达三十首,苏轼凭其才识和学力,其咏物词数量多、范围广,成就之高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即以“孤鸿”为咏写对象,在不即不离中写出了鸿雁的清高与孤傲的心性,晚清陈廷焯论这首词“极虚极活、“可喻可不喻”,应该正是从此着眼的。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更被王国维誉为咏物词中的经典之作,苏轼
26、妙在能将情感打入咏物词中,如“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等句,写物写情已浑不可分,沈谦评论苏轼此词“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大约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苏轼的咏物词完全可说为后人提供了精确的创作范例。 (三)苏词其它风格的补充:大量将农村田园风物景色写入词中,苏轼也是第一人。苏轼常年在外宦游,对地方风土人情、民生疾苦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元丰元年(1078)他在徐州任职期间所作的一组浣溪沙,可以体现出苏轼农村词的特点:一是对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民生活图画的深情描写,二是对农民的劳动形象的塑造.另外苏轼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游戏自乐,展示才华,怡情养性之作。苏轼张扬的个性、睿智的思维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语
27、言对活跃气氛、改善人际关系起到了很大作用,无怪乎他朋友众多,各阶层都有。不管是顺利通达时,还是贬谪流落时,他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幽默可喜的因素,这也是他人生智慧和乐观精神的体现.苏轼学问广博,才思机敏,戏谑时出口成章,就事吟诗作词也就成为一种很平常的现象。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风格的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以旷达超脱为主的豪放词是苏轼词风格的基调,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北宋后期词人对苏轼豪放词的肯定还是零散的,只言片语的,到了南宋,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变,家国面临危难沦亡之际,词人内心的慷慨悲愤之气需要抒发,苏轼词的巨大影响立即显示出来.同时,苏轼词也获得南宋词人、词论家的一致肯定。苏轼豪放旷达的词风直接开启了南词坛豪放词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叶梦得、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相当一批成就斐然的南宋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