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的茶叶(上)_第1页
汉唐时期的茶叶(上)_第2页
汉唐时期的茶叶(上)_第3页
汉唐时期的茶叶(上)_第4页
汉唐时期的茶叶(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PAGE 23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国家。唐宋以来,茶叶作为商品在国内广泛流通,至迟自宋代开始,已成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享有盛名。本文试图探索宋代以前我国茶叶的生产、销售及其有关情况。大致说来,我国人民饮茶始于秦汉之际,六朝时期,在江淮以南喝茶的人显著增加,并在逐步向北方推广。唐代中叶以后全国南北各地都已饮茶成风,也正是这时,封建国家开始征收茶税,日益成为官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一、两汉六朝时期,主要饮用野生茶我国饮茶始于何时?第一部茶叶专书茶经的作者唐人陆羽溯源于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这是不能凭信的。宋人谈到这个问题时,已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蔡绦铁围山丛谈说,“茶之尚,盖

2、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佚名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张涅云谷杂记称,“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莱而已”。近代更有人引周礼地官掌茶条,说明饮茶起源更为古老。晏子春秋和周礼虽为后人伪托,但成书都不迟于战国时,那就是说,至少在战国时人们已知饮茶。饮茶须先知道茶叶的来源,现代植物生理学告诉我们,茶叶的生长环境要求气候温暖,排水畅通。我国现代产茶地区大都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区,而先秦的载籍又不见河域产茶的记载。因此,认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祖先是我国最先的饮茶者,是值得怀疑的。清初顾炎武考

3、查了古代关于“茶”字的记载及其演变,认定“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我们从汉、晋间一些人的记述看来,蜀地野生茶叶甚多。秦灭蜀是在战国后期秦昭襄王吋,因此,说战国秦汉之际人们开始饮茶是比较自然的事。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茶为菠”。西汉宣帝时,蜀郡人王褒所写僮约,规定僮奴任务之一是“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日知录卷7茶。按,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第九章也说,“茶之发现,其最初当在蜀”李老没有引用日知录,上述结论未知是沿袭別人意见,还是本人的揣测。不论怎样,我认为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古文苑卷8:全汉文卷42“武阳”作“武都”义亦可通武阳即今四川彭山,离成都很近,要奴僮买茶,当然是为了饮

4、用。晋人常璩说,犍为郡,“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平夷郡,“山出茶、蜜”。傅咸司隶教说,“蜀妪作茶粥卖”。“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由此可见,我国西南部产茶地区的人民自然是较早饮茶的。当然,野生的山茶也必然在江淮以南的其他山区同样生长。但在两汉时期,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江淮以南人口稀少。生产落后,社会经济状况极少记载留传。自六朝立国江东,江淮以南,生产在迅速发展,这时,也只是在这时,才明确出现了关于山茶的记载。续搜神记说,晋孝武帝时,有人在武昌山中采茗,在山曲发现大丛茗处。裴渊南清

5、初大兴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卷3引赵飞燕别传,记西汉成帝死后,皇后在一天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刘氏据此断定西汉时已知饮茶我认为汉人已的确知道饮茶,但这个例证并不正确。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已指出赵飞燕别传是宋人秦醇所作。鲁迅在唐宋传奇集卷8亦将赵飞燕别传列入宋人作品。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汉代北方人饮茶的记载。皇室贵族决不会孟浪从事,最先去试探饮茶,宋为小说,傅会当代饮茶之事以入于西汉是不足取信于史的。全汉文卷22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荈诧”也只说明西汉前期蜀郡(而不是华北)有茶。华阳国志卷4蜀志。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北

6、堂书钞卷144酒食部引。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引。全晋诗卷4,茶经卷下。艺文类聚卷82草部引。海记云:“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南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说,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又说,浮陵茶最好。张揖广雅说,“荆、巴、阆采茶作饼”。王浮神异记曰:“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获大茗焉”。山谦之吴兴记曰:“乌程县西有温山,出御荈”。杜育荈赋说,“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全国各地记载茶叶的增加,说明自两汉以来,饮茶的人逐渐增多。那时,人们普遍采摘野生茶为饮料,很难看到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甚至到了唐中叶,陆羽还认为野生茶树的茶为上品,种植的茶为次等。因此,他很称赞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野生大茶树。

7、唐以前,记载饮茶的主要是封建上层人士。这不是他们有什么发现,只不过是在劳动人民多年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模仿罢了。孙吴时,韦曜饮酒量小,每逢宴会,吴主孙皓给予特殊照顾,“密赐茶荈以当酒”。晋朝并州刺史刘琨喜欢饮茶,他让别人再给他寄些安州干茶去。夏侯恺死后,还显形“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这固然属于迷信,但也反映出那时饮茶者已不少,所以才有可能出现关于“觅茶饮”的传说。温峤上表,贡茶千斤,北堂书钞卷144酒食部引。齐民要术卷10茶引。太平寰宇记卷139(山南西道巴州)。太平寰宇记卷98江南东道台州天台县。艺文类聚卷82草部下茗引。全晋文卷89;艺文类聚卷82茗。三国志卷65吴书韦曜传。全晋文

8、卷108与兄子书;太平寰宇记卷132淮南道。干宝搜神记卷16;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引晋书,按,今本、晋书,不记此事。茗三百斤。吴兴太守陆纳设茶果宴招待来访的卫将军谢安,扬州牧桓温宴饮时,也常伴以茶果。左思的娇女,“心为茶莢剧,吹嘘对鼎沥”。南齐武帝临死前,遗嘱不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酒傭而已”。其子萧子懋还将茶、米等分送其他官吏。饮茶的人多了,来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以茶为题材,晋人杜育的莢赋便是著名的事例。其次,饮茶主要盛行于南方。裴渊说,茶茗“南人以为饮”。西晋末年,任瞻自华北渡江而南,宰相王导等至石头亲迎,瞻坐席便饮,且问旁人,“此为茶为茗”?那时,“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

9、辄命饮之”。王肃自南齐逃奔北魏,在洛阳仍“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过较长时期,才习惯北方的羊肉酪粥。梁武帝乘北魏大乱,派陈庆之送元颢人洛称帝,庆之为侍中,中原士族杨元慎嘲笑说,“吴人之鬼,住居建康茗饮作浆,呷啜莼羹”。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把“茶”放在“非中国物产者”一卷内叙述,这都说明华北不产茶,而且饮茶的人较少。当然,情况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前所述。至迟自魏晋以来,北方已有饮茶的人。北魏的给事中刘缟也居然仿效王肃,“专习茗饮”。梁武帝的儿子萧正德逃奔北朝北魏的执政元叉正式设茶宴招待。王肃刚去北魏时,洛阳已有茶茗供应,说明南方所产茶叶已因北方有需要才被不断输入。晋书卷77陆纳传;太平御览卷86

10、7引晋中兴书文义同。晋书卷98桓温传。全晋诗卷4左思娇女。南齐书卷3武帝纪。全梁文卷60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酒等启。北堂书钞卷144酒食部引。世说新语卷下之下纰漏。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引。洛阳伽蓝记卷3。洛阳伽蓝记卷2。洛阳伽蓝记卷3。总之,秦汉时期在南方民间开始的饮茶活动,到六朝时期已逐渐传及于华北。那时候,人们除采摘野生茶而外,有以茱萸、柜子之属冒称为茶的,所以,晋人张华、刘琨等人非常强调要饮用“真茶”。那时,茶的制作技术不精,茶经说,“采不时,造不精,饮之成疾”。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说,“茗苦涩”。处在饮茶初期的情况下。这是难以避免的。另外;据广雅说,“饮茶时,用米汤浇覆之”。广志说,或以米

11、和膏煎之。弘君举很欣赏食茶面,傅咸说,有人“作茶粥卖”。可见当时的饮茶方式非常多样化。二、唐人谈种茶方法人工栽培茶树的方法到唐代始见诸记载。陆羽是第一个对它有所涉及。唐末五代,韩鄂进一步谈得比较详细。茶叶是多年生长的木本作物。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植茶的土壤以酸性土腐植质多,土壤疏松者为优;其次,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以及丘陵地区的红土、黄土都可以种茶。茶树由茶籽播种繁殖,每年农历霜降节前后,采摘已成熟的茶籽,阴干去壳贮藏,以便适时播种。如何下种他仅简单提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没有讲明具体载的栽种方法。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引。全晋文卷138食檄;太平御览卷86

12、0饼。北堂书钞卷144酒食部引。茶经卷上一之源。陆羽以后,经过百多年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了,韩鄂便比较详尽具体地谈到了茶树的种植方法: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傺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力冻

13、不生,至二月出种之。四时纂要卷2。泽咸案,四时纂要全书四万余字体例略同汉代的四民月令,逐月列举所做的事情,综观全书所载农事。大多偏重于北方有关农业技术的内容,经过查对,也以引自齐民要术者为主,但文字常有变动。还有一些是齐民要术所没有的。种茶法便是很突出的事例。此书自五代至宋、元,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册府元龟卷553献替,宋史卷263窦俨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天禧四年四月癸卯,玉海卷178食货王祯农书卷10茶。都很强调四时纂要的重要性。有的还删节其中部分文字入其书。(农书引作四时类要从引文看,实即四时纂要)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1958年中华书局印本)说,四时纂要“似南宋末年已然少见,后世流传

14、更少清马国翰曾有辑本。现在只在太平御览中尚得见原书的点滴。”这部在国内早佚的农书日本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已据万历十八年(1590年)朝鲜重刻本影印。本文所引该书即依据影印本。韩鄂所介绍的是穴播种茶法,它谈到了保护种子、选择耕地、施肥、下种、中耕、追肥、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特别着重谈到了种茶适宜的地方。“树下或北阴之地”、“桑下、竹阴地”、“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这是因为茶树生长需要较高的气温,但又不能长期烈日暴晒,尤其是幼嫩的茶苗,不能经受高温的太阳照射,所以在北阴的地方或者树阴下开穴播种为良。茶树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适宜积水多的土壤,所以低洼平坦排

15、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并非茶树的乐园。“宜山中带坡峻”,这种倾斜缓慢的山地既能排水畅通,又能水土保持和防止强风,以免强风损害嫩芽。因此,我国南方广大丘陵和山坡地是茶树的理想生长环境。宋代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也说,“茶性恶水,宜肥地斜坡阴地走水处”。可见唐宋人对茶树的认识也比较一致,直到现代,我国产茶地区的分布情况也还是如此。韩鄂说,秋收后的茶于要用湿沙土拌,穰草覆盖,至明年二月出种。否则便将经冬冻坏不生。由此可以看出,他所介绍的可能是江淮间即较北地区的情形,如果在长江以南是不需要如此护理而不会冻坏的。湿沙土拌,又覆盖草,既是妥善保藏了种子。而且用筐笼盛之,是避免种子含水多了,容易发霉,三者结合处理,可以

16、保持种子的一定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促进种子发芽,以便到农历仲春月开坎下种。每坑种六七十棵,覆土寸厚,茶籽聚集在一块,在适当气候条件下易于突破土层,较快地出苗。施肥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供给植物所需养料,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都不能缺肥。茶籽下种时和以粪土,中耕时也要上肥。一般说来,下种前最好用腐熟的堆肥作基肥,中耕时用沤熟的小便、稀粪作追肥,以便促使茶叶迅速生长。但由于茶树苗嫩,一次不能施肥太多,以免肥多伤害嫩苗,因此,在小便中多加些水使之稀释是必要的。书中还提到茶园内可以间种套种雄麻、黍、穄等作物,既是合理利用土地以增加农业收入,又可以对幼嫩茶苗起着蔽阴和助长的作用。另外,穴播的树苗到一定时期需要间苗

17、和移栽,茶园内还要中耕除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韩鄂同样提到了人工栽植茶树三年后便可采摘。但是,他没有谈如何采摘以及如何加工茶叶。陆羽和唐宋其他人士谈到了不少,本文将在下节讨论它。就种茶方法来说,正如前面注文所已指出的,四时纂要所介绍的办法自五代经两宋以至于元是一直沿袭了下来。因此,它在我国植茶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转贴于三、唐代的茶叶生产我国现代茶叶的产地是江、浙、皖、赣、湘、川、滇、黔、桂、粤、闽、台、陕、豫等十五个省区。陕、豫产茶主要是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地带,台湾在唐代是否产茶不见明文记载。除此而外其他各省区在唐代都已产茶。当然,茶区的分布和茶叶的品种现在早已远远超越了唐代。唐五代时期的产茶

18、地区,综合唐、宋人们的叙述,有陕、襄、荆、衡、金、梁、光、申、舒、寿、蕲、黄、湖、常、宣、杭、睦、歙、润、苏、彭、绵、蜀、邛、雅、泸、眉、汉、越、明、婺、台、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归、夔、庐、饶、怀、江、循、岳、抚、洪、安、潭、和、朗、容、邕、封、高、巴、渝、涪、简、池、汀、漳、扬等六十九州。为避免烦琐,六十九州的资料来源。不一一分别作注。概括地说,它们出于陆羽茶经、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国史补、全唐文、全唐诗、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事物纪原、蛮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画墁录、东斋纪事、能改斋漫录。对于唐代的产茶情况,下面作几点简单说明。第一,我国

19、地形分布,丘陵地区主要在长江以南。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茶。杜牧说:“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在唐代,“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还有人说,“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天柱山、霍山一带,自唐宋以后长期来是茶叶著名产地,六安茶至今驰名全国。黄山所在祁门一带,“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四川“泸州所管五县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嘉陵江南的“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由于社会上有专业以茶为生的,所以唐、宋时的户籍中出现了“茶户”,可见,自唐代开始,我国盛产茶叶的基本局面已经形成。第二,上述唐五代六十九州产茶是不同时期许多著作的

20、综合,其中有些产茶地区是诸书记载比较一致的,如峡、金、梁、寿、蕲、申、常、湖、睦、福、雅、婺、明等州,反映出这些州郡产茶量较多,而且是长期出产茶叶的。至于记载当时各地茶叶品种的以国史补所列举比较全面,参照唐宋人的诗文所述。可知最负盛名的有雅州之蒙顶,湖州顾渚及常州阳羡,义兴之紫笋,绵州之昌明,峡州之碧涧,寿州之黄芽,岳州之含膏,蕲州之团黄,建州之蜡面、京铤。那时,江南不少驿中设有茶库,“诸茗毕贮”。充分反映茶产的丰裕。册府元龟卷510重敛;樊川文集卷3题茶山。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册府元龟卷494山泽。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全唐文卷772李商隐

21、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全唐文卷795孙樵书何易于。另外,(宋)吕陶净德集卷l奏置场买茶施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说“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情况与唐代相同。国史补卷下。第三,唐五代的产茶地域在逐步扩大。如祁门产茶,茶经列为下等,新唐书和国史补等也都不载。但至少自唐文宗以来,祁门“茶货实多”。“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直到现代,祁红、屯绿,仍驰名国内外。又如云南产茶,史传不书,唐末樊绰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滇南墨江乃至普洱地区在唐后期已盛产茶。建州产茶,茶经不予重视。唐

22、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诏,福建今后停贡橄榄,“只供进蜡面茶”。说明中唐以后,福建早有名茶进贡。宋人著作也反复称赞自唐代以至南唐,建州盛产蜡面、京铤、北苑茶,他们纷纷指责陆羽的记载不符合实际情况。第四,唐代每年的产茶量现在无从查考。封演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些不同品种的茶叶,是由于采摘有迟早和加工方法不同的结果。人所共知,种茶是为了采摘它的嫩芽,由于茶树品种不一,特别是由于各地气候以及土壤等条件的制约,茶树不断生长新芽,需要及时采摘。晋人杜育说:“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若春敷。”说明秋摘茶宛如全唐文卷871刘津婺

23、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蛮书卷7云南管内物产;续博物志卷7文同。参看向达蛮书校注190页(中华书局1962年印本)。旧唐书卷20下哀帝纪。参看马令南唐书卷2嗣主书;事物纪原卷9;铁围山丛谈卷6;独醒杂志卷9;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吴曾能改斋漫录卷8;黄儒品茶要录;沈括补笔谈卷1。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全晋文卷89杜育穄赋。春茶。唐人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始抽凌露采焉”。他还详细记载了当时采茶所有的工具。事实上,现代江南的茶树,大致在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摘柔嫩新茶,陆羽只说二、三、四月,可能存在和宋代官榷茶

24、有某些类似之处。苏辙说:“昔茶未有榷,民间采茶,凡有四色,牙茶、早茶、晚茶、秋茶是也。采茶既广,茶利自倍,自榷茶以来,宫中只要早茶,其余三色茶,遂弃而不采,民失茶利过半,今既通商,则四色茶俱复采。”当然,一般说来,茶叶采摘过嫩,会减少产量;采摘过老,产量虽多,又要影响成茶的品质。因此,要做到适时茶摘新茶,借以保证茶的质量。第五,摘下嫩茶后,加工方法是与日改进的。现代,我国茶叶通常是加工为红茶、绿茶二种。唐代不是这样,宋人常说陆羽所烹的是草茶,朱翌说,“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茶经记载了唐代茶叶加工所用之灶、甑、杵臼、规(捲)、朴等工具,唐人诗文中也有很多谈论加工

25、茶叶使用臼碾磨的。但也存在宋人重视的蒸熟焙干法。张舜民说:“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白居易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顾况说,“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茶经卷上三之造。栾城集卷39申本省论处置川茶未当状。参看黄儒品茶要录;张舜民画墁录;佚名南窗纪谈。猗觉寮杂记卷上。画墁录卷1,按:常衮死于建中初此记有误。全唐诗卷436白居易题施山人野居。全唐诗卷267顾况过山农家,而同书卷242张继山家,文字相同,未知确为谁作,参看茶经卷上三之造。当然,总的说来,唐人很重视炒和焙,宋朝更重视蒸和焙,把摘取的鲜茶蒸之使软,再冷却焙干即成。自唐后朝以至于宋,一般都以碧绿色茶为贵。

26、转贴于四、饮茶遍及全国茶叶是经济作物,它的产量大增,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饮用的需要。如果说,直到南北朝后期,华北饮茶的人不太多。那么,到唐中叶情况便显著不同了。“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说明华北地区的不少城市已开店铺卖茶。王敷茶酒论说,“茶贱三文五碗”,投钱取饮,茶价还是比较便宜的。日本高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文宗、武宗时,他路经现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苏北等地时,多次沿途“啜茶”,唐代首都长安永昌里便设有茶肆。玄宗时,长安城东穿广运潭,运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其中豫章郡船装运的名瓷多为茶釜、茶铛、茶碗,大

27、量茶具运到华北,显然是了供应社会上饮茶的需要。北方饮茶的多了,茶叶从江淮以南源源运来。李珏说:“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他说的情况是概括了南北各方面,很值得注意。参看郑侠西塘集卷8耆旧续闻。封氏闻见卷6茶。敦煌掇琐上辑,琐一四。旧唐书卷169王涯传;并参看太乎广记卷341韦浦又卷70茶姥。旧唐书卷105韦坚传。旧唐书卷173李环传。(甲)说饮茶象饭、菜一样为人生所必需,这是广大人民重视饮茶的真实写照。其后,赵宋君臣也有若干类似的论述。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

28、。说明自唐宋以来,饮茶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了。(乙)饮茶的人,“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明确讲出了广大农村人民大众嗜好饮茶,这是比王公朝士远为广阔发展茶叶的群众基础。陆羽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说明自唐代开始,南北城乡已经饮茶成风了。(丙)饮茶祛渴乏,这是说出了饮茶的重要作用。经验证明,人们在劳动烦累口渴时,喝杯浓茶,口液生律,精神振奋,消除疲乏。晋朝人杜育早已指出,饮茶“调神和内,倦懈慵除”。刘琨给弟侄信中说,“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南北朝时,王肃“渴饮茗汁”。唐人封演引本草说,茶能止渴。常鲁公说,茶“涤烦疗渴”。徐铉也说,“解渴消

29、残酒,清神感夜眠”。陆羽谈饮茶,“茗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都充分说明饮茶有解渴和消除疲乏的作用。王临川集卷70议荼法。茶经卷下,六之饮。全晋文卷89杜育荈赋。全晋文卷108。洛阳伽蓝记卷3。国史补,卷下。全唐诗卷755徐铉和门下殷侍郎得薪茶二十韵;白居易说“渴饮毗陵新到茶”。茶经卷上一之源。人们如此喜爱饮茶,除了解渴而外,还有别的作用。第一,饮茶提神止睡。早在三国时,张揖说,饮茶“醒酒,令人不眠”。晋初张华说,“饮真茶者,令人少眠”。说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认识到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本草也说,茶令人不眠。自南北朝以至隋唐,信佛者众,寺院内盛行饮

30、茶。南朝新安王刘子鸾和豫章王刘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大设茶茗相待。李石续博物志卷5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教禅者不以寐,人多作茶饮,因以成俗。”信佛要坐禅,夜不能寐,饮茶令人止睡,于是人多作茶饮。白居易深有体会地说,“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第二,茶有消食之功。唐玄宗时,一位并不喜欢饮茶的官员毋煚也承认饮茶有“释滞消壅”之用。王建诗,“愿师常伴食,消气有姜茶”。李德裕说,“茶可消酒肉毒”。那时候,不仅汉人饮茶,边境少数族人民也大量饮茶,吐蕃境内有内地各处所产的茶。契丹常以羊马卖与南唐,买茶药等北归。封演说,饮茶之风,“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太平御览卷867引广雅。齐民要术卷10茶引博物志。茶经卷下七之事引宋录。封氏闻见记卷6所记,文字相同。分别见全唐诗卷448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又卷451白居易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大唐新语卷11褒锡。全唐诗卷299王建饭僧。参看蛮书卷7;续博物志卷7。中朝故事;又玉泉子。国史补卷下。陆游南唐书卷18契丹传;又卷17段处常传。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其实,这是不足怪的。回鹘、吐蕃等族人饮酪食牛羊肉,油腻饮食,不易消化,茶特别是浓茶,有助于消食。宋史卷167职官志:“元符末,程之邵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