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用_第1页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用_第2页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用_第3页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用_第4页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加强(1)2017·全国Ⅱ卷,27:从宦官集团干政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2)2015·海南卷,7:从明初刑罚特点考查朱元璋加强专制集权(3)2014·全国Ⅱ卷,27:从明代内阁地位变化考查君主专制加强(4)2013·海南卷,6:朱元璋重视礼乐制度(5)2011·海南卷,6:明代恢复旧制继承华夏传统1.高频考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尤其是内阁制。2.教材空白点:明清地方管理体制,清代内阁。3.备考策略:(1)重视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养成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历史本质的历史学科能力。(2)抓住明清时期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祖国统一历史潮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政治制度的关系;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如明、英的内阁等。(4)注意明清时期一些体制变革(如地方体制变革,法律发展等)及其积极作用。考纲考情分析清代君主专制加强(1)2014·海南卷,8:从内阁实权被削弱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2)2012·课标卷,28:以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规制考查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3)2013·全国Ⅱ卷,41: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考查中英制度比较明清地方管理(1)2018·全国Ⅰ卷,41:从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考查基层治理(2)2016·全国Ⅰ卷,27:从巡抚的变化考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3)2015·海南卷,8:雍正帝关注地方稳定(4)2014·全国Ⅱ卷,40:以清代封禁与解禁东北为线索考查清朝维护统治(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清代君主(1)2014·海南卷,8:从内阁实权被削弱考查清代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1)原因:

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

和丞相,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

负责。(3)影响:

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目的:减轻皇帝负担,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中书省六部皇帝君主专制主干知识整合(2)过程:明太祖设

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

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

。明神宗时内阁职权加大,首辅张居正权压众臣。(3)地位: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4)评价:内阁是

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

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3.宦官专权: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批红之事,

局面逐渐形成。宦官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皇权利用宦官牵制

的产物。殿阁大学士内阁票拟权内侍机构君主专制皇帝宦官专权内阁(2)过程:明太祖设作为侍从顾问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1)康熙帝设

,挑选翰林院学士参与机要事务。①目的:强化君主专制,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②职权: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③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皇权得到加强。(2)雍正帝设置

。①职能:军机大臣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

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南书房军机处皇帝旨意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南书房军机处皇帝旨意②特点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

进一步得到巩固。中央集权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②特点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重理解1.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丞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重理解1.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内阁首辅权力来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延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3.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3.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与军机处材料一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它们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要点史料探究材料二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舍“仅屋一间半”。人少精干,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问题】(1)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并分析其实质。【解析】第(1)问“特点”从地位、职权、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作用”从加强皇权和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分析。第(2)问解读材料二信息概括职能,从“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可以得出其实质。【参考答案】(1)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2)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问题】(1)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解深化拓展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深化拓展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主题二巩固与统一——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地方治理材料一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材料二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主题二巩固与统一——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地方治理材料一【问题】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解析】据材料中“三司”“巡抚”“总督或巡抚”“户籍制度”概括。【参考答案】措施: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实行三司分立;后三司由巡抚统领,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代实行督抚制度,督抚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权力归属中央。通过户籍制度、里甲制度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问题】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深化拓展

一、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1.明初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这种分理其政的办法,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2.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的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深化拓展一、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3.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得以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督抚,在洋务运动中,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又进一步膨胀。晚清时期的督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3.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明内阁权力的扩大【典例1】(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高考教材连线【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地位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内阁大臣仅是皇帝顾问,没有决策权,且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其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故内阁的设立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会威胁皇权;材料中“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现象,正是皇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后果,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地位的理解,旨在考查学角度二明代宦官专权【典例2】(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角度二明代宦官专权【试题分析】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答案:A【试题分析】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角度三清代内阁状况【典例3】(2014·海南卷,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角度三清代内阁状况【试题分析】清代虽然承袭明制,设立内阁,但是前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期有军机处等机构,所以,内阁的实权被大大削弱。故D项“新的权力机构出现”为正确选项。A项“清朝前期以武立国”,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也与所学知识不符,故可排除。清代六部各有职掌,但是军政大事,主要权力还是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等机构手中。所以,清代的六部相比明代,权力是被削弱了,且由“六部分掌行政权力”也推不出内阁权力削弱,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B项可排除。C项“贵族特权不断削弱”与内阁权力削弱不构成因果关系,且与所学知识不符,故C项亦可排除。答案:D【试题分析】清代虽然承袭明制,设立内阁,但是前期有议政王大臣【教材补缺】清代内阁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同时出于削弱诸王贝勒权力以及加强皇权的需要,沿袭明朝内阁制度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教材补缺】清代内阁角度四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巡抚)【典例4】(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角度四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巡抚)【试题分析】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不是课程标准的内容,大部分历史教材也没有涉及,但是,解答本题可以借鉴宋元地方机构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类似于明初,实行地方分权,地方权力受到削弱,但是,效率低下;元代实行行省制,类似于明中叶以后的地方制度,地方权力相对集中,效率提高,但是不利于中央控制,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就可以顺利解答本题。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往往是一对两难的问题。地方分权过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往往会降低行政效率;而集中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往往会削弱中央集权,二者很难两全,明代也没有摆脱这一规律。答案:B【试题分析】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不是课程标准的内容,大部分角度五明初立法指导思想【典例5】(2015·海南卷,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角度五明初立法指导思想【试题分析】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明代还表现为建立特务组织、大兴文字狱、实行严峻的法制,明朝的严法重典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日趋衰弱的大势。从材料看,朱元璋是因“世乱”而“刑不得不重”,就是说其使用重刑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奠定专制集权理论基础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A项错误;从材料看,儒学家主张慎用刑罚治国,但朱元璋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运用重刑的,因此不能说明朱元璋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说明朱元璋执法无准、量刑无据,C、D两项错误。答案:B【试题分析】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教材补缺】明初立法指导思想1.刑乱国用重典(1)吸取元代“宽纵”亡国的教训。(2)以“重典”为消灭异己巩固皇权、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3)“重典”是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2.礼法结合、明刑弼教在明朝统治者看来,法律是推行教化的必要措施。教化与刑罚不应有主辅之分,而应是并列的统治手段,并非必须“先教后刑”,也可以“先刑后教”。【教材补缺】明初立法指导思想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初废丞相1明监察制度特点2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3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南书房4军机处5清代加强对地方控制6考点即时演练1.(2018·江西上饶一模)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解析:C

材料中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更加缺乏约束,不能保障皇帝决策的正确性,A项错误;材料说明六部可参与大政、大狱的研究,没有体现六部权力范围的扩大,B项错误;“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项正确;朱元璋废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项错误。1.(2018·江西上饶一模)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解析:D

材料中“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体现的是以小驭大,A项错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如汉代的刺史,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御史职责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C项错误;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监察御史低官阶下的大职权,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3.(2018·湖南长沙模拟)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以下各项对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特征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解析:D

根据材料中没有丞相和中央层面的隶属关系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君主专制加强,但是A不能涵盖地方层面的情况。近代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与明代显然不符,排除B。材料反映出地方机构互不统属、分别隶属中央不同部门的史实,这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强,但得不出C。D正确。3.(2018·湖南长沙模拟)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4.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解析:C

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皇权受到压制。康熙帝设南书房,“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因参与“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体现了清朝的决策中心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南书房转移,其实质是皇权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4.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5.(2018·河北衡水摸底)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雍正十三年,命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恢复军机处。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在权力构建上发生了实质变化C.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分权制衡D.逐渐成为强化皇帝权力的利器5.(2018·河北衡水摸底)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解析: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成立之后的演变。结合材料与所学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初,是一个专门筹办军务的临时性的军事行政组织,后经历裁撤复设,最终取代总理事务王大臣,演变成辅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D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加强皇权的重要表现,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清初的权力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B项错误;由材料“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可以排除C项。解析: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成立之后的演变。结合材料与所【新知生成】总理事务处:是乾隆初年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清世宗胤禛去世,遗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助皇四子弘历即皇帝位,是为清高宗乾隆帝。遂以辅政王大臣为总理事务王大臣,暂罢军机处之名,改称总理事务处,在皇帝三年守丧期间赞襄政务,亦即代行原属军机处办理的一切政务。【新知生成】总理事务处:是乾隆初年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6.(2018·安徽蚌埠一模)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6.(2018·安徽蚌埠一模)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解析:C

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的打击,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情况,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宗族修订宗族法并报官备案,说明宗族有利于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族观念、宗法制度是维护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秩序的根基,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D项错误。解析:C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法律对点击进入巩固练点击进入巩固练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加强(1)2017·全国Ⅱ卷,27:从宦官集团干政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2)2015·海南卷,7:从明初刑罚特点考查朱元璋加强专制集权(3)2014·全国Ⅱ卷,27:从明代内阁地位变化考查君主专制加强(4)2013·海南卷,6:朱元璋重视礼乐制度(5)2011·海南卷,6:明代恢复旧制继承华夏传统1.高频考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尤其是内阁制。2.教材空白点:明清地方管理体制,清代内阁。3.备考策略:(1)重视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养成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历史本质的历史学科能力。(2)抓住明清时期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祖国统一历史潮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政治制度的关系;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如明、英的内阁等。(4)注意明清时期一些体制变革(如地方体制变革,法律发展等)及其积极作用。考纲考情分析清代君主专制加强(1)2014·海南卷,8:从内阁实权被削弱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2)2012·课标卷,28:以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规制考查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3)2013·全国Ⅱ卷,41: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考查中英制度比较明清地方管理(1)2018·全国Ⅰ卷,41:从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考查基层治理(2)2016·全国Ⅰ卷,27:从巡抚的变化考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3)2015·海南卷,8:雍正帝关注地方稳定(4)2014·全国Ⅱ卷,40:以清代封禁与解禁东北为线索考查清朝维护统治(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清代君主(1)2014·海南卷,8:从内阁实权被削弱考查清代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1)原因:

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

和丞相,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

负责。(3)影响:

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目的:减轻皇帝负担,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中书省六部皇帝君主专制主干知识整合(2)过程:明太祖设

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

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

。明神宗时内阁职权加大,首辅张居正权压众臣。(3)地位: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4)评价:内阁是

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

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3.宦官专权: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批红之事,

局面逐渐形成。宦官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皇权利用宦官牵制

的产物。殿阁大学士内阁票拟权内侍机构君主专制皇帝宦官专权内阁(2)过程:明太祖设作为侍从顾问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1)康熙帝设

,挑选翰林院学士参与机要事务。①目的:强化君主专制,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②职权: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③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皇权得到加强。(2)雍正帝设置

。①职能:军机大臣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

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南书房军机处皇帝旨意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南书房军机处皇帝旨意②特点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

进一步得到巩固。中央集权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②特点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重理解1.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丞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重理解1.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内阁首辅权力来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延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3.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3.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与军机处材料一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它们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要点史料探究材料二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舍“仅屋一间半”。人少精干,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问题】(1)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并分析其实质。【解析】第(1)问“特点”从地位、职权、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作用”从加强皇权和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分析。第(2)问解读材料二信息概括职能,从“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可以得出其实质。【参考答案】(1)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2)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问题】(1)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解深化拓展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深化拓展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主题二巩固与统一——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地方治理材料一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材料二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主题二巩固与统一——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地方治理材料一【问题】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解析】据材料中“三司”“巡抚”“总督或巡抚”“户籍制度”概括。【参考答案】措施: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实行三司分立;后三司由巡抚统领,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代实行督抚制度,督抚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权力归属中央。通过户籍制度、里甲制度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问题】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深化拓展

一、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1.明初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这种分理其政的办法,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2.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的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深化拓展一、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3.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得以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督抚,在洋务运动中,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又进一步膨胀。晚清时期的督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3.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明内阁权力的扩大【典例1】(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高考教材连线【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地位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内阁大臣仅是皇帝顾问,没有决策权,且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其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故内阁的设立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会威胁皇权;材料中“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现象,正是皇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后果,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地位的理解,旨在考查学角度二明代宦官专权【典例2】(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角度二明代宦官专权【试题分析】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答案:A【试题分析】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角度三清代内阁状况【典例3】(2014·海南卷,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角度三清代内阁状况【试题分析】清代虽然承袭明制,设立内阁,但是前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期有军机处等机构,所以,内阁的实权被大大削弱。故D项“新的权力机构出现”为正确选项。A项“清朝前期以武立国”,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也与所学知识不符,故可排除。清代六部各有职掌,但是军政大事,主要权力还是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等机构手中。所以,清代的六部相比明代,权力是被削弱了,且由“六部分掌行政权力”也推不出内阁权力削弱,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B项可排除。C项“贵族特权不断削弱”与内阁权力削弱不构成因果关系,且与所学知识不符,故C项亦可排除。答案:D【试题分析】清代虽然承袭明制,设立内阁,但是前期有议政王大臣【教材补缺】清代内阁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同时出于削弱诸王贝勒权力以及加强皇权的需要,沿袭明朝内阁制度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教材补缺】清代内阁角度四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巡抚)【典例4】(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角度四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巡抚)【试题分析】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不是课程标准的内容,大部分历史教材也没有涉及,但是,解答本题可以借鉴宋元地方机构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类似于明初,实行地方分权,地方权力受到削弱,但是,效率低下;元代实行行省制,类似于明中叶以后的地方制度,地方权力相对集中,效率提高,但是不利于中央控制,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就可以顺利解答本题。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往往是一对两难的问题。地方分权过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往往会降低行政效率;而集中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往往会削弱中央集权,二者很难两全,明代也没有摆脱这一规律。答案:B【试题分析】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不是课程标准的内容,大部分角度五明初立法指导思想【典例5】(2015·海南卷,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角度五明初立法指导思想【试题分析】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明代还表现为建立特务组织、大兴文字狱、实行严峻的法制,明朝的严法重典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日趋衰弱的大势。从材料看,朱元璋是因“世乱”而“刑不得不重”,就是说其使用重刑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奠定专制集权理论基础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A项错误;从材料看,儒学家主张慎用刑罚治国,但朱元璋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运用重刑的,因此不能说明朱元璋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说明朱元璋执法无准、量刑无据,C、D两项错误。答案:B【试题分析】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教材补缺】明初立法指导思想1.刑乱国用重典(1)吸取元代“宽纵”亡国的教训。(2)以“重典”为消灭异己巩固皇权、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3)“重典”是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2.礼法结合、明刑弼教在明朝统治者看来,法律是推行教化的必要措施。教化与刑罚不应有主辅之分,而应是并列的统治手段,并非必须“先教后刑”,也可以“先刑后教”。【教材补缺】明初立法指导思想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初废丞相1明监察制度特点2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3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南书房4军机处5清代加强对地方控制6考点即时演练1.(2018·江西上饶一模)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解析:C

材料中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更加缺乏约束,不能保障皇帝决策的正确性,A项错误;材料说明六部可参与大政、大狱的研究,没有体现六部权力范围的扩大,B项错误;“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项正确;朱元璋废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项错误。1.(2018·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