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篇_第1页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篇_第2页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篇_第3页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篇_第4页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篇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力量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已有肯定的文言文根底,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忙,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

2、学生已经积存了一局部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根底学问有肯定的熟悉。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月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深厚,只求把握文言学问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闻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是最终一篇。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外形、布局和奇异的风光,谈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行逾越的顶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日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终一篇《小石城山记》,看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索: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局部,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其次局部,谈论与抒发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本文依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谈论两个段落。

三、诵读想像,品赏奇景。

生读第1段,思索:

1、在山水游记中,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笔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字答。

明确:“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答复)

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外形,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觉了如此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制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感慨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慨,而且更进一步在其次段通过谈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是如何谈论的。

生齐读,思索:

1、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疑心经受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答复。

明确:经受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柳宗元在谈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争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说明了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为何这样说?不信任这两种说法,那么信任什么呢?(小组争论)

明确:柳宗元不信任第一种说法,说明他并不满意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信任其次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成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方说柳宗元自己,他应当到中州实现他的理想。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其次段是由景而发的谈论,暗含了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闻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首领,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见。

五、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境况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像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际)。

2、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行和境况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在其次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共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六、动手实践,连续情感

1、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出神入化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假如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传世名著《离骚》的问世。同样,假如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谈谈你对中国“贬官文化”的看法?

2、修改、完成学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存文学常识,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积存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征

2、对“造物者”的争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美天地造化的奇妙,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放情山水,寄予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熟悉力量。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纳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展选修课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纳“发觉(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当留意文言词语的积存,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根本力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存、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究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根底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留意对课文内容进展拓展,联系学过的学问,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当重视采纳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育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当留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将“夯实根底,注意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本设计的思路是,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根底上,从课文中发觉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学问,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熟悉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熟悉到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了解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把握学问点。

一、导入:

之一: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祖国山川的漂亮风光,无不成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文人们在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不行避开得要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或品德,如李白的潇洒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

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水,走进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板书文题和)

之二: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行逾越的顶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写水的,那我们今日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终一篇《小石城山记》,看是如何写山的。

之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对对联:中国有哪些闻名的山?明确: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中国有哪些闻名的水?明确: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岛湖,日月潭。

请拟一幅对联表达对锦绣河山的赞美:(要求宽对,PPT播放风景名称。)

参考:

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2、教师引导:江山如此多娇,引很多英雄竞折腰。历代文人,尽情山水之间,徜徉松林之中,吸取创作灵感,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胸中郁闷。李白气壮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意怀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神伤于“杨柳岸,晓风残月”。华夏河山,培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开掘了中华一到处胜景的情韵。

今日,让我们和唐代宗师柳宗元一起,发觉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作品相关简介:

1、对于柳宗元,大家已不生疏了。而一提到他,许多人都说他是个诗人,这毋庸置疑。其实,他首先是散文家。

众所周知,柳宗元与韩愈,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散文家。柳宗元对散文奉献巨大。在唐中叶,他就与韩愈发起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见。他们主见“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在形式上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等。

2、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孤独郁闷的十年。为了医治心灵的创痛,他常常流连山水,正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可以说,柳宗元将自己的心放入了山水,也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山水,于是,中国散文史上,游记散文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更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扛鼎之作,其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灵有性,不仅寄予了情怀,也表达了的人格。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进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当说始于柳宗元。

在初中,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写水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永州八记》中的最终一篇《小石城山记》,看看是如何写山的!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留意一些字音)

2、师: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散文,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请大家在预习的根底上,再听我的朗读(MP3)。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参照课文的旁批,思索一下这两个段落各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和描写,描绘了小石城山的景致;其次段,谈论和抒情,面对景物时,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本文依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谈论抒情两个局部(板书:景情)

写景为谈论抒情做铺垫,而谈论抒情则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无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无不从柳宗元这里吸取了丰富的养分。

四、品读课文

(一)赏景

1、在山水游记散文中,,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抓住了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一段,然后用文中的一个字来答复。

明确:奇(板书)

2、那么,小石城山的“奇”详细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四个方面

(1)土堡的外形: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山洞的深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其疏数偃仰。

(4)树竹的奇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这四个方面板书,而表现小石城山的“奇”的语句,先让学生翻译,之后其重点字词、句式大致讲解)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眼里,真是自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觉如此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好像智者的有意安排)

(二)体情

面对如此的秀丽之景,不仅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慨,而且,更进一步地在其次段通过谈论而引发联想、思考和抒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是如何谈论的。

1、现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次段,在该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其余同学重点思索,在这一段中,以什么作为谈论的话题?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2、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其次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其次段的“造物者”所指应当一样,都指制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开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3、设问: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疑心经受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答复。

明确:经受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4、设问:既然曾很长时间疑心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看到小石城山后会信任造物者的确有呢?假如思索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查找答案

明确:那是由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秀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制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信任造物者的确有。

5、设问:那么,又是什么缘由使由信任造物者的确“有”又疑心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索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明确:那是由于造物者将原来应当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正的,由造物者这种不公正的安排疑心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确实切答案,或许的用意并不在于争论造物者的有无。

6、设问:那么,的用意何在呢?思索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为什么要疑心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疑心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常的阅读阅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索这个问题。

参考: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累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境况困难就追念根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乏、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苦痛、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理想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乏“劳累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由于柳宗元遭受到这么不公正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谈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争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五、总结全文,提升境地

之一: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加绚烂的光荣。

我想,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局部,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局部!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爱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渡过这样孤独、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同学们,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局部,甚至当成生命的一局部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