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德赫的双重性_第1页
论《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德赫的双重性_第2页
论《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德赫的双重性_第3页
论《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德赫的双重性_第4页
论《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德赫的双重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德赫的双重性

摘要

《无名的裘德》一书由托马斯·哈代所写。在书中,女主人公淑·布莱德赫拥有着现代女性的特点,她敢于追求自由,努力摆脱旧时代的种种束缚,不惜反抗宗教与旧时代封建道德,但是最终又无法真正脱离旧社会的束缚。一方面追求爱情,崇尚自由缔结婚约,蔑视世俗规则;另一方面又妥协于宗教婚姻,屈服于世俗。本文将从《无名的裘德》的写作背景和时代入手,借助文本分析的方法讨论淑的双重性格的表现及成因并同时证明淑·布莱德赫是一位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的双重性格的女性。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淑·布莱德赫;性格双重性

Abstract

“Judetheobscure”WrittenbyThomashardy.Inthebook,theheroineshu,brad,hasthecharacteristicsofmanymodernwomen,shedarestopursuefreedom,tryingtogetridoftheconstraintsofold,willingtorebelagainstreligionandoldmorality,butintheend,andhasnorealfromtherestrictionsoftheoldsociety.Concludedtheengagementontheonehand,thepursuitoflove,freedomandcontemptofsecularrules;Compromiseinreligiousmarriageagainontheotherhand,succumbtothesecular.Thisarticlefromthe“Judetheobscure”writingbackgroundandtheeraofusingthemethodoftextanalysisdiscussesthemethodoftextanalysisdiscussestheperformanceandthecausesofdualperformanceandthecausesofdualpersonalityofshuandatthesametimeproveshu,bradHectorisaconfrontationalandcompromisingthedoublecharacterofwoman.

Keywords:Thomashardy;Shebradh;Characterofduality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一、《无名的裘德》中淑性格的双重性的体现 1

(一)婚姻上:既反抗又妥协 1

(二)宗教上:既叛逆又退却 2

(三)爱情上:既刚毅又怯懦 2

二、造成淑双重性格的根源 3

(一)社会根源 3

(二)宗教信仰 4

(三)男权文化 6

(四)童年经历 7

三、淑性格中的现代主义 8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对于《无名的裘徳》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对裘德形象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探究,而对于女主人公淑的关注比较少。本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讨论女主人公淑·布莱德赫的双重性格的表现及成因。

一、淑性格的双重性

女主人公淑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始终存在着矛盾的思维方式,对立却又不相影响,因此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左右不定。淑的性格中包含着反抗与妥协、叛逆与退却、刚毅与怯懦的双面性。她的性格反复无常,经常自我矛盾,既有冒险精神,但又顺从、懦弱。她反感和厌恶旧时代落后观念对自己的束缚与基督教囚禁人身心的腐朽教义。她深深渴望冲出藩篱,不惜选择对抗的道路,但往往事到临头,她又摇摆不定,下不定决心反抗。淑的这种矛盾特征,其精神世界的波澜起伏,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正是作者竭力塑造的一个拥有着双重人格的形象。

(1) 婚姻上:既反抗又妥协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社会人们的婚姻观念十分陈旧。人们理所当然的觉得婚姻是神圣的,是上帝的恩赐和褒奖,是不可以违背的,并且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恩赐。但是淑不认同,她觉得爱情应当是两个人心与心的交流,灵魂的沟通,这才是淑想要拥有和追求的美好爱情。但同时她又不认为婚姻将是自己最后的归宿。淑强烈的反对依赖于男人生活的方式,她追求自由,期望享受精神上的满足。在淑的婚姻观里,人们就不应该被旧时代的道德与腐朽的宗教教义所束缚,彼此相爱的人就应该自由婚配,彼此尊重对方,为此立下誓言不再有肌肤之亲,唯有如此才能维持纯真美好的爱情,彼此永远相爱。所有一切被旧时代道德所束缚的爱情都不会长久。“这种看似荒谬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封建婚姻观念的反抗,是对扼杀真正爱情的封建婚姻的一种抗议。”[1]淑在勇敢反抗封建落后婚姻制度的同时,也有其懦弱、妥协的一面,这种妥协首先在她与菲洛特桑先生的结婚中表露了出来。于淑自身而言,她是不愿意嫁给菲洛特桑的。但是由于害怕世俗的非议和违抗上帝的意志便履行了对菲洛特桑先生的婚约。即便自己对菲洛特桑先生没有爱情,只有尊敬和敬重,她也仍然选择自欺欺人。之后终于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与自己的婚姻观的指引下,用自己仅剩的那点反抗力离开菲洛特桑先生,奔向自己的情人。但是,三个孩子的惨死成为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伤心和绝望让她无法再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她的妥协又表现了出来。她认为孩子的惨死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把自己看作是罪恶的化身,认定了三个孩子的不幸是因为自己蔑视习俗礼法的行为而造成的。从而导致了后来她与菲洛特桑先生复婚的一幕。淑身上的这种反抗精神以及同时表现出来的懦弱与屈服,真实的体现了她的矛盾心态和双重性格。

(二)宗教上:既叛逆又退却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思想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占统治地位,基督教的教义限制人的行为规范,束缚人的言谈举止。淑思想开放,天资聪慧,受过良好的教育。作为一个知识女性,一个生活在社会变革时代的人物,她思想超前,反抗传统,蔑视旧习,不愿接受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这种反抗在外国商人向淑推销雕像时首次表露了出来,她拒绝了外国商人让她买的国王和王后的半身像,诗人的像以及爱神丘比特像,最后却选择了维纳斯和阿波罗两个异教神像。这两个雕像是盘子中最大的,而且是裸体。包括她后来不顾伦理道德与表哥裘德相恋。由此我们都能看到淑身上所具有的叛逆精神,显然她是一个勇敢挑战封建传统思想的少女。但同时她又不能摆脱世俗观念对自己的束缚。例如她把买来的雕像包裹着怕别人看见以及与情人裘德最终悲惨分手,表露出了她性格中退却的一面。淑代表着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人们,遭受着种种不公与压迫。她是无辜的被压迫者,本应奋起反抗暴力,但世人的指责,让她迷失了方向。她不甘于封建礼教,宗教伦理的束缚,却要承受“道德”的压力,世人的唾弃,命运的捉弄。以至于最终自己都分不清是非善恶,老是把自己当作是罪恶的化身。这种“灵魂”有罪的思想,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疚感。以至于裘徳临危之际,拖着极度虚弱的躯体冒着大雨前去看淑。结果淑看到裘徳却一直往后退,全然没有了之前的勇敢和无畏。她爱裘徳,但却退却于世俗礼教。

(三)爱情上:既刚毅又怯懦

淑在爱情上,她既刚毅又怯懦,既有情又无情。淑对裘德的情感态度,可以说一直都是一种矛盾的状态。她对裘德忽冷忽热,变幻莫测,时而非常温柔,时而又冷漠无情。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过后总是反悔自责,没完没了的无限循环。面对裘徳的亲吻,已婚的她欣然接受,而后又立刻意识到自己不该那样做,那是违反传统的事情,是不道德的,总是这样没完没了的恶性循环。在淑前后矛盾的行为中,隐含着淑不能言说的痛苦和灵魂深处的挣扎。后来在淑做出大胆的决定,撤销她与丈夫菲洛特桑先生无爱的契约式的婚姻时,我们看到了淑性格刚毅果敢的一面,敢于无视传统道德法令,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为了爱情放弃合法婚姻于裘德是有情的但同时对裘德她又是无情的,她的爱是自私的。在爱情上她一贯要求得到的多,而付出的少,只讲究爱情的享受,而不懂得给予。淑虽然刚毅果敢,但在和裘德结婚这件事上,却失去了勇气。“一则由于对于表亲关系的结合产生质疑;二则按照老姑太太的说法,他们的家族不适合结婚”。[2]尽管她曾经对裘德说“这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这一家人近些年来在选择配偶上运气不佳——就这么回事而已。”然而后来裘德多次求婚,想要婚姻合法化,淑却总是摇摆不定,没有勇气踏出最后一步。淑是一个不会爱,更不能给予他人完整爱的人。可以说她的爱是不健全的,所以最终才会使裘德走向毁灭,自己走向枯萎。淑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让她走在两个危险的极端,她的内心极度渴望纯真美好的爱情,却又无法下定决心真正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美好爱情,如此反复,不可避免的使得她与裘德走向爱情悬崖,迎来悲剧。

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淑是一个既反抗又妥协、叛逆又退却、刚毅又怯懦的人,她在大胆抵抗传统道德和腐朽思想的同时,又囿于它的守旧观念成为传统的维护者,无力反抗。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在旧社会道德观念束缚下想要追求自由却又无法摆脱各种道德观念束缚,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的女性形象,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普遍的心声。

二、造成淑双重性格的根源

(一)社会根源

哈代生活的时代是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其作品《无名的裘徳》以英国古典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为历史背景,在这个中产阶级统治的时代里,人们必须按照社会的意愿循规蹈矩的生活。英国在进行了工业革命之后,社会转型,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手工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机器应运而生,渐渐成为生产的主力。“农民丧失了自己拥有的土地和生活资料,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不同的生活道路。”[3]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却又是个充满了苦难与悲剧的社会。作者哈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目睹了无数的苦难,深深的同情着那些即将走向深渊的破产农民。哈代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摸清时代进步的脉络,对社会发展趋势有了准确预判。以此为依据,为我们展现了威塞克斯破产农民如何在这个苦难的社会中找寻方向,寻找出路,生动的描绘了一副农民转化为手工业工人的画卷。

哈代笔墨下的淑,深具现代女性的特质,她敢于反抗旧社会的压迫与不公,勇于追求自由与爱情,拥有独立的个性,追求解放思想。她和裘徳是哈代全部小说中一个崭新的形象——工人阶级的形象。“裘徳到基督寺谋生和求学即象征着从一个农民阶级的代表向一个城市工人的转变,而淑是一个制作金工圣物的手艺人”。[4]她做事简单直爽,未经世俗浸染,在温柔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勇敢的心。接受过教育的她凭借着自己优越于常人的智力广泛阅读着各种书籍。这对于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解放了她的思想,更让她轻蔑鄙视旧时代的腐朽道德观念和朽化的宗教教义。她追求自由,向往人人平等,反抗剥削和压迫,为此淑不惜选择走上反抗的道路,挑战旧时代的种种束缚和不公。言语上,她大肆地指责旧时代的腐朽观念。行动上,她偷拆重组《新约》,偷买异教的神像,发出自己对旧时代僵化习俗的挑战。这些大胆,离经叛道的行为是为宗教思想浓重,道德观念森严的社会所不容的。海尔曼对淑的评论恰如其分,思想上淑是自由的,但是在行动上淑仍然遭受着旧时代道德观念的种种束缚。她的张扬个性,她的活泼灵性,惨遭旧时代的严酷扼杀。

如教堂圣物工艺铺老板方德芬小姐砸烂了淑的异教神像,梅尔彻斯特师范学校严厉的规章制度对淑的打压以及之后和情人裘徳同居等。这些社会习俗、旧时代道德观念对她的约束,完全的扼杀了淑追求自由的灵魂,她失去了斗志和叛逆的个性,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念彻底沉沦。

可以想象,在旧时代的封建思想约束下,人们对拥有着张扬个性的淑,对这个思想上走在了旧时代前方的人,会是怎样的不解和排斥,不容于世!淑和裘德的爱情,他们的婚姻,正是引领他们走向了毁灭的重要原因。

追求并实践“自然”的婚姻,结果是被世人指责有伤风化、亵渎神灵。淑因此无法成为老师,而裘德更是被驱逐出了教堂,“工匠进修互助协会”也将他排斥在外。年纪幼小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整个社会的恶意。世人的冷眼与责备,最终打败了淑,打败了这个勇敢挑战整个旧社会腐朽观念的女人,失去信念的她最终成为了婚姻的奴隶,一个守经卫道的伪君子。

总之,不论淑多么勇敢无畏的反抗旧时代封建传统,都始终无法永远的背离整个社会,更不能超脱于这个时代,她一直被时代束缚,被传统道德所约束,无论内心如何极度渴望超脱藩篱,却始终被束缚着。

“她身上所体现的矛盾特征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所面临的困惑”[5]“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女性在追求自我的解放和被传统道德观念约束二者之间的对立冲突”。[6]在这个时代中,无数女性像淑一般,内心极度的渴望寻求自我的解放,追求自我的发展。但是,旧时代的道德藩篱,僵硬而又坚硬,无法被冲破,她们的意愿始终是无法实现的。淑也只能悲叹“现在这个世界还不够开明,不能接受咱们这种实验”。[7]由此看来,淑成为新旧社会交替的牺牲品是必然的,这种新旧交替的文化困境也是造成淑的性格的双重性的原因之一。

(二)宗教信仰

宗教教义是教导人们向善、向美的。维多利亚时期宗教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相信宗教,相信上帝能够带给人们福祉,能化解人们心中的痛苦,能让人们淡泊名利,当然也能惩罚恶人,让人们相信善果终有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这种宗教思想浓重的大环境下,显然买阿波罗和维纳斯这两个异教神像的淑·布莱德赫被人们看作是怪物,是另类。从教堂圣物工艺铺老板方德芬小姐砸烂了淑的异教神像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淑生性活泼、思想开放、眼光犀利。她无情的揭露宗教伪善的面目,批驳宗教婚姻对人的束缚,认为法律上的婚姻是一方对另一方实施特权的法律保障,毁灭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淑一直向往着自由平等的爱情。她不仅有这样的思想,并且将这种大胆的思想化为行动使之得以实践。

淑和裘德的爱情,被世人所不齿,被认为是伤风败俗。遭到世俗和宗教道德的排斥,如“面包师的小徒弟和杂货商的小伙计,最初出来送货见着淑时,还殷勤地向她表示敬意,而后来也懒得那样做了。附近那些手艺人的老婆遇见淑时,也两眼平视前方沿着人行道走去。”[8]裘德在教堂的工作也被辞去,认为用他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在教堂工作,有辱宗教,亵渎神明。淑的教书工作更是不能再做,即便是她的前夫菲洛特桑先生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菲洛特桑被邻里指责,工作受阻。坚强勇敢的淑,也不免有着软弱的时刻,满含伤感与无奈的对裘德述说“在文明社会里,恋爱本身就经常是一种悲剧,但是我这种情形可不是那种自然发生的悲剧,而是一种由人制造的悲剧。”[9]由于他们没有按照习俗举行结婚仪式,因而他们遭到社会与宗教道德的迫害,四处流浪,十分凄惨。所谓的宗教道德把他们逼的居无定所,没有经济来源。虽然谁也没有去骚扰他们,但是一种压抑的空气始终笼罩着他们的心灵,逼的他们窒息,直至酿成悲剧。宗教道德上的罪恶感,造成淑强大的心理压力。

所谓的“宗教道德就是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归之于神,宣扬神“按照自己的模式和类似物”创造并给人类制定了道德戒律。它是一种建立在禁欲主义和男权主义基础上的道德观。”[10]宗教道德对人们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人们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因此,“基督教的教义往往成为判断人们道德行为的标准”。[11]

世人认为,婚姻是上帝的恩赐和奖赏,神圣不可侵犯,有德之人才可享受。即使是具有超前思想的淑在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惨死后,也不由得怀疑自己是错误的,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教会在其教义里是不承认离婚的,上帝所许配的不可让人分开。任何违背婚姻的行为都是离经叛道的,是罪恶的。因此,淑感到迷茫,她在心理上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断的对自己做出道德上的谴责,将自己幻想成了“罪”的化身。为了赎罪和取得世俗的宽恕,她只能与前夫菲洛特桑复婚。正如菲洛特桑所说,这样做可以改进他们的社会地位,所以应该这样做。在强大的宗教道德压力和悲惨的境遇面前,叛逆的淑不得不顺从,不得不妥协,不得不屈服于上帝。由此可以看出,宗教信仰也是造成淑性格的双重性的根源之一。

(三)男权文化

纵观西方的文明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女性一直作为一个不受关注、不受重视的阶级存在着。女性就像商品一样,附庸于男性生存。在男权为尊的社会中,女性的形象完全由男性的想象来塑造,所有离经叛道的女性必将被丑化为恶妇等等。她们像奴隶一样任人摆布,对男性顺从,为男性奉献,甚至为男性牺牲。女性成为一个被忽视,却又不得忽略的群体而寄生。无论是夫权还是父权,对她们来说,都不是能够解救她们生存状况的钥匙,她们的独立,她们的自由,她们的开放思想,对于男权主导的社会大潮流来说就是叛逆,是违背传统道德,离经叛道的行为,被传统礼法所不容。淑·布莱德赫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境遇中,但是淑又是一位饱读诗书、具有一定新思想的新女性,她渴望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争取独立的自我,渴望拥有自由和理想的生活。最终反抗了19世纪压迫女性的维多利亚婚姻并冲击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淑·布莱德赫是一位有着自己特有的个性活力和魅力的知识女性。虽然生活在旧时代但是在淑身上蕴藏着新女性精神。她追求个性解放、思想开放、言行举止超越纲常伦理,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她对爱情、婚姻以及经济,有着自己的独特想法,完全不容于旧社会,这是一种反抗和挑战。淑向往和追求的爱情,是希望两人能相互尊重,灵魂沟通,超越世俗的爱情,在精神上能够更为紧密的融合。

淑和阿拉贝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形象。阿拉贝娜是维多利亚婚姻的俘虏,她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可以依附的对象,而淑追求的是真情至上。当她发现嫁给菲洛特桑先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自己真正爱的人是表哥裘德时,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丈夫菲洛特桑先生,背弃自己合法的宗教婚姻与情人裘德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婚姻经历以及耳闻目睹的婚姻现象,淑发现现实婚姻粗俗不堪没有人性。她认为婚姻不过是女性获得依靠男性的权利从而得到经济保障和纵容男性性压迫的一种契约。重新获得自由的她不愿再进入婚姻的牢笼,宁可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生活。”[12]因而与裘德缔结“自然”的婚姻,不愿使他们的婚姻合法化。淑一直在追求自由、平等,不愿做男人的性奴役。哪怕她和裘德有了爱情的结晶——孩子,但她从未曾有过依赖于男性生活的思想。即使在于菲洛特桑先生的婚姻中,淑也一直在为不愿做男人的性奴役而奋力抗争,例如淑与菲洛特桑先生在同一屋檐下分房而居。

在经济上,经济独立是女性获得社会独立的基础。淑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并为此不断努力,使自己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生活,因此获得自己的人格独立,拥有尊严。

她曾在教堂圣物工艺铺和学校工作,帮裘德做过石器工艺活,还在车站摆过糕点姜饼摊。她不满维多利亚社会的现状,男尊女卑,她努力的追求自我的解放和独立生存空间。尽管她幻想着通过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独立解放的抱负,但最终的结局是残酷的,她终究没能实现愿望。在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女性的思想仍被男性控制着,就业的环境对女性来说更为恶劣和严峻。

在话语权上,父权制要求女性温顺沉默,剥夺她们的发言权。这样一来女性没有了说话的权利从根本上就无法争取自身的平等地位。但是一向不拘世俗的淑毫无掩饰的对丈夫菲洛特桑先生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她让丈夫放弃对自己的约束,答应自己分居甚至离婚的要求。在维多利亚社会这显然是对父权制的挑战和反抗。菲洛特桑先生在给淑的纸条中写道“你的请求使我无法专心工作。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的请求是当真的吗?”[13]由此可以看出菲洛特桑先生在用自己的男权压制淑,指责淑影响到了他的工作,而淑本应该是顺从他,服从他,配合他工作的。

最终孩子的惨死让淑精神崩溃,再也无法和严酷的现实社会进行抗衡,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淑向父权制妥协。她的离经叛道,她的勇于反抗,终究抵抗不住世人的冷眼和批判。在父权制的压制下,淑的性格反复无常、极其矛盾,刚毅又懦弱,叛逆又妥协。由此可以看出,男权文化也是造成淑性格的双重性的原因之一。

(四)童年经历

淑性格的双重性的形成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精神分析学派成立者弗洛伊德认为,这和淑童年遭遇过惨痛的经历(称为早期经验)有关。这种创伤性的早期经验,表现为过早失去母爱和家庭的关怀。

淑童年时期父母离异,过早的失去了母爱和家庭的关怀。这点在小说中第二部分“在基督寺”有所体现,裘徳在他年老的姑婆那里第一次见到淑的照片,他问姑婆她是谁。姑婆生硬的回答说是他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属于这个家族敌对旁支中的一员,“是他们家爱争吵打架那一门里的孩子。”

由此可以看出淑的父母感情不和。正常来说,父母感情不和容易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阴影,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创伤性经验的主要根源。弗洛伊德觉得这种现象会对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以后很难再找出办法来治疗,尤其是这种创伤发生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影响更为严重。如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塑造的女主人公——苔丝。由于出生在一个贫穷,不幸的家庭,父母愚昧,麻木,没有责任意识。小小年纪的她不仅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维持家里的经济来源。这一切使她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导致她长大成人后自尊又自卑,性格软弱,甘受命运摆布等。这表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往往能很大程度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情,并且在今后的行为深受这部分童年经历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的挫折和创伤,影响最为巨大和深刻。淑成年后,她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创伤对她的心理结构和性格走向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如小说中写到在淑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就教导她叫她恨她妈妈那一边的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不仅缺乏母爱,也同样缺乏父爱。因为她的爸爸并没有真正爱过他,关心过她。从她出现在小说中,她就是一个人生活在基督寺,只耳听过她的父亲,却从不见出现过。淑只不过是父亲利用来反对她母亲的工具。因此才养成了她独立自强的性格,使得她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成熟,懂事。如她和一群男孩子溜冰,她对他们说“孩子们,规规矩矩地,不要放肆。”这也反证了她因缺乏母爱而产生的一种补偿需求。

淑成年之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仍然能看出她童年爱的残缺和补偿的欲望。例如主动结识裘徳,对她与裘徳之间血缘上的表兄妹关系颇感高兴。另外,在众多的神像模型中,偏偏买了爱神维纳斯和日神阿波罗,而这两个神像又都具有“瑰丽雄伟的特征”。

在婚姻上,淑的童年生活中父母二人感情的不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淑的判断,这让她误以为婚姻是不幸福的。基于这种认知,长大后的她畏惧婚姻,并且厌恶传统的包办婚姻。哪怕后来遇到了裘德,深陷情网,她也多次拒绝了裘德的求婚,不愿意走合法程序,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童年经历中父母不和谐的婚姻,她害怕自己的爱情也会被束缚毁灭。

由以上多种事例可以看出淑的双重性格根源于她创伤性的童年经验,不幸的童年给她的思想深处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永恒性伤害,促使她形成了矛盾的双重性格。

三、淑性格中的现代主义

国内研究哈代的专家聂珍钊说“淑是哈代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最现代最敏锐和反抗最强烈的人”,“淑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和旧传统的叛逆者”[14]淑的性格可以概括为反抗性和现代性。

在淑的双重性格中,现代性的一面蕴含着现代主义文学常津津乐道的“异化”主题,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并深刻反映一个孤独、痛苦的自我。每个人应该都是统一的整体,身心和谐统一。但是淑·布莱德赫因为追求自由个性、反抗男权专制,因为内心的创伤与执着,使心灵的有效能力之分配遭受永恒的扰乱(弗洛伊德),从而没有办法保持自我肉体与心灵的完整和统一,最终成了人性异化的“存在物”。

“侯维瑞先生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中认为,现代主义小说的两个基本主题是危机感和异化感,”[15]意即社会的转型期,各种信仰的危机,社会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大,人们找寻不到方向,看不到明确的道路,逐渐的在心理上出现失望和恐惧。

而文中的主人公淑·布莱德赫正是生活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个时期农民向工人转化以及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淑广泛的阅读书籍,接受着新思想,裘德都感叹“她太具有伏尔泰精神了”像她这样富有先进思想,眼光犀利,感觉敏锐的新女性在社会危机开始萌芽还没有广泛弥漫、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就已经嗅到了变革的危机,想当然的成为了新社会的开路先锋。作为时代的先驱者,在勇往无前的路上往往会对社会的前途和个体的生存感到困惑、迷茫、焦虑以及努力挣扎而没有结果的无望感。在文本阅读中,我们知道女主人公淑源于种种经历造成她双重性的性格,尽管她对社会正在萌生的危机感受比她的情人裘德更为敏锐、深刻和清醒,但在社会外部因素对她的严厉打击和压制下,使她的人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悲剧的深渊。尤其是最后,裘德至死还在对他曾经渴望的圣道之路怀有幻想,而淑早就看穿了虚伪的宗教骗人的本质并无情的揭露和坚决的反抗它伪善的面目。即使在她的孩子惨死后,面临巨大的命运重击,一时走投无路,投入宗教的怀抱。但是从她复婚后依旧爱着裘德和日渐憔悴的面容以及无法平静的内心显然可以确定她并不是真心皈依宗教,心甘情愿屈服于世俗。只是在社会危机面前,作为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人”的先驱者,一个新社会的开路先锋,不得不处于一种无法把握自己的尴尬境况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淑·布莱德赫身上具有一定的“现代主义痛苦”的烙印。淑对传统的挑战和反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