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_第1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_第2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_第3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_第4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大危机分别对德国和日本造成的重要影响: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2.理解: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原因以及德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原因和特点。3.了解: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分析,认识它是资本主义由社会经济危机进而演变到政治危机,是其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二、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通过德日法西斯专政形成的过程,比较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不同特点。2.问题探究:通过对德日法西斯势力建立过程,探究其各自形成的历史根源以及各自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不同特征。3.问题评价:评价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的德国和日本等走上了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由此形成。2.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思想与和平意识。【重难点】重点: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掌握政权的原因。难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利用课本引言导入:“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但莫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但观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很乐观。”这段话是美国总统柯立芝于1928年发表的国情咨文。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黄金时代”。正因为如此,柯立芝才能如此自信和乐观。然而,仅仅一年后,当美国人民重温这段话语时,却彷如隔世,完全没有了这种“美妙”的感觉……。问: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使美国人民“完全没有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一、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年10月从美国开始大危机由1929年10月美国股票行情猛跌而引发,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暗的十月”,由此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带动了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损失达到260亿美元。股票市场的变化,冲击了美国的金融体系,银行出现挤兑风潮,这又动摇了企业界的信心,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状态。1929~1932年,银行破产达到100多家,企业破产达到约11万家。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53.8%。2.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主要原因:社会的贫富悬殊造成社会购买力的下降;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与市场矛盾的激化;美国20年代的经济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一些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和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用。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的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的总收入中不足24%。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制造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股市的崩溃成为大危机来临的信号。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上盛行分期付款的购货方式,以此来刺激消费,但也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局面。这种繁荣并没有反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鼓励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但资本家为了追逐眼前的利润,仍盲目扩大生产,致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4)导火线: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十分普遍,不少普通人也参与其中,将它作为迅速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股市,还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这一投机的结果是导致股票价格被不合理地抬高,有些股票以其账面价格3~20倍的价格卖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体系的崩溃准备了条件。因此,以1929年10月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3.特点1)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1937年又陷入新的危机;2)范围广:在经济领域,大危机期间出现了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并发,相互交织;还指从地理范围上看,危机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日、英、法等国未能幸免,就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也受到影响。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未受冲击。3)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下降2/3以上,失业工人有3000万人之多。二、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1.大危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激化社会矛盾;失业人数增加;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以美国为例,大危机期间,由于工业、农业、商业的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的完全失业和半失业工人达到1700万,还有大约102万农民破产,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8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402亿美元;1933年的商品消费额,下降到1929年的67%。也是在危机期间,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为了应付生产过剩、商品积压,销毁了大量农产品和牲畜,以保持利润;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缺衣少食。据1932年9月的《幸福》杂志估计,在美国有3400万人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无法维持生计。有200万人到处流浪,栖息于破烂的“胡佛村”中。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工人罢工和失业者的游行示威;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2.大危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造成这些地区人民生活的进一步贫困。此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拼命争夺世界市场,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空前的经济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税战。1930年,美国提高了近900种商品的关税,以期阻止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其他国家则采取报复性措施,提高自己的关税壁垒。这种为争夺世界市场而展开的经济战愈演愈烈。3.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①美国:实行“新政”,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②德国和日本:走上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之路。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的情况下,那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比较稳固的国家采用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以缓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和社会矛盾。如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大危机造成的破坏。但在那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那么稳固、资产阶级革命未能完全消除封建势力影响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建立起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内镇压广大劳动人民、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些国家走上不同道路的结果,最终对世界形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特别是这两类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抗,成为维护与破坏世界和平的两种对立力量。三、希特勒的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1.希特勒上台的原因①历史原因:第一、缺乏民主传统,同时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从历史上来看,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危机对德国的打击非常沉重。)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的兴风作浪2.上台的过程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3.上台的表现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四、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1.日本法西斯上台的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日本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比较大。在大危机影响下,世界市场出现了萎缩,使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打击。1930、1931年,日本的出口分别比前一年下降了32%和53%,进口也下降了30%和57%。由于日本资源缺乏,外贸的缩减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农产品价格惨跌,阶级矛盾尖锐,更多的工人农民为了求得生存展开了大规模的罢工和反对地主的斗争。③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军部”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913年2月田中义一少将(时任第2旅团长)致朝鲜总督寺内正毅的信件中。军部是指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它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法西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势力,是与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有关。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而政府无权过问。相反,军部却可以利用陆相、海相等在政府中任职的现役军官有力地影响政府。它依靠陆海军或其总体的军事力量,恣意操纵全部国政。在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中又分为“统制派”和“皇道派”两大派别。前者以高级军官为主,后者以少壮派军官为主。两派在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侵略扩张方面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控制政权的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皇道派”比较激进,主张利用日本社会对当时政党政治的不满,发动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为此,“皇道派”制造了一系列暗杀事件,杀死与他们意见不一致的人,甚至几度发动军事政变,以夺取政权。其功能和作用包括:其一,“军部”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日本近代天皇制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近代天皇制的产物,与近代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二,“军部”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作为近代天皇制国家统治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具有一般军事上国防上职能的军事力量,而且是对内政、外交等国家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政治力量。其三,“军部”既是一种统治机关(如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又是一种军事的政治的势力集团。“军部”势力不仅包括军事机关和军队等军事力量,还包括准军事力量(如在乡军人会等)。它是一个以军事机关为核心的政治力量集合体。2.主要行动(1)侵占东三省: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2)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组阁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在军部法西斯的支持之下,老牌法西斯分子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广田上台后,首先规定内阁中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这就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大政方针要取决于军部,政府的人事安排也要由军部决定。军部拥有巨大权力,可以不受干扰地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这样,以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3)确立“南进”目标:在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军部内部在对外侵略的目标上存在分歧。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联合德国夹击苏联,被称为“北进派”;而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控制太平洋为目标,被称为“南进派”。后来,“南进派”占据上风,在广田内阁制定的《基本国策纲要》中,明确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基本国策。(4)1937年近卫组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合作探究1】德国与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过程与发展有什么异同?原因相同: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策相同:实行极权统治;都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积极对外扩张;方式不同:日本没有法西斯政党,通过法西斯组织军部,发动政变上台;德国建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获得选举胜利而上台。【合作探究2】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日和美、英摆脱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因。历史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而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②国际原因: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而美国是这一体系中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③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在大战后.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可通过国家于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④个人原因: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代表法西斯纳粹势力的希特勒在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讲述了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特点、影响以及在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与以往教材相比,新人教淡化罗斯福新政,而重点讲解了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过程。在讲到导致经济危机的三个原因和根本原因时,可以说明:第一个原因是美国国内贫富悬殊的扩大、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因素导致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低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扩大了。第二个原因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地扩大生产,又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个原因是股票的投机活动最初掩盖了这种矛盾,但当矛盾积累到一个阶段,又促使矛盾最后激化直至总爆发,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但由于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幅度地抬高了股价,使其无法真实地反映生产和市场的情况。只有当工业生产恶化的实际情况被充分暴露出来,并通过股价暴跌反映出来,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虽然当时一些美国的银行巨头也出手企图救市,但根本无济于事,根本阻止不了股市的崩溃。以上这三个原因,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之间紧密相联,但其总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回顾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以点明: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的形势下,对生产关系做出的必要调整。而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既是罗斯福新政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