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书本思考题_第1页
中国行政史书本思考题_第2页
中国行政史书本思考题_第3页
中国行政史书本思考题_第4页
中国行政史书本思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东汉思想家荀悦是怎样概括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P65答:总结为:“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是什么?P65-67答:从总体上讲,传统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为核心的。但也有制度性的精华。比如《礼记.礼运》中就有很多德治的内容,同时也强调“正君臣”、“设制度”等带有法治意义的内容。另外,中国自古就重视行政管理;重“治道”而轻“政道”;政治与行政不分、行政与财政不分、甚至行政与立法和司法也是不分的。概述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P68答:尽管中国行政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是仍有一条既模糊又清晰的发展轨迹可寻。总体来说,这条发展轨迹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也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是基本一致的。具体可归纳为几个发展向度:其一,由专制而逐步转向民主;其二,由人治而逐步转向法治;其三,由崇政而逐步转向限政;其四,由无序而逐步转向有序。上篇引论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有哪些特点?P69-70答: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比较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管理与奴隶制时代的异同。P71-72答: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三个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夏商周实行的分封制,各级封君专制权力受限;从战国到清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统一王朝形式,实行郡县制,中央王朝专制王权强大的多。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夏商奴隶制时期,神权色彩最为浓烈,君主一切决策都要占卜,周朝有所怀疑;进入封建社会后,神权色彩依然存在,但已淡化,帝王的神事活动局限于一些大的庆典,以示王权来自上天。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在奴隶制社会,完全凭奴隶主的意志行事,是无所谓法制的;春秋战国开始出现成文法,秦汉以降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分析中西方封建中央集权的差异。P70-71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1,君主专制体制时间长。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持续两千多年且为唯一的政体形式;而西欧封建社会呈现多种政体,其中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仅是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而且持续时间较短。2,权力集中的程度高。西欧国王在实施立法、司法权时,多少会受到代表会议的制约;而中国专制君主的“圣旨”就等同于法律,任何人不得违背不遵。在行政、人事权上,中国君主可以“乾纲独断”;西欧则不然,对那些用钱买得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赎回。在财权上,西欧专制君主从未取得完全征税权,而在中国,“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3,思想控制方法不同。在西欧,思想上的控制由神职人员及教会掌握;在中国,自古就有“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观念,西周统治者将礼乐与政邢相结合,汉武帝后进一步使行政手段与道德教化密切配合,用宗法伦理及儒家礼教进行思想控制。4,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中国封建社会伊始,就逐渐形成严密而完善的以文官为主的专业化的职业官僚体系;而西欧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72-73答: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具有典型性,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管理体制逐步成为历代王朝管理体制的基本形态。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基本矛盾有二: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是该体制最主要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难以克服的矛盾。中国封建国家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有哪些?P75答: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时人所讲的“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二是为防止皇权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约束办法: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尊号”“谥号”“庙号”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开国皇帝所制定的制度的约束等等。第一章夏商周时期中国军事民主制管理时期在管理方式上有什么特点?P77答:1,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分工,大体由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三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2,仍保留有原始民主精神,但已较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大为萎缩,专制主义慢慢孕育。3,公共权力与后代国家行政机关不同,民主的形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分析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P78-79答:商朝前期,在王位继承上缺少详细规定,基本上是一种兄及弟制,兄死弟继,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承。这种方式潜伏着动乱因素,造成商朝前期的王位争夺,即历史上的“九世之乱”。盘庚迁殷后,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始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王位继承制,即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到王的直系子嗣。作用:王子王位继承制较好地解决了最高统治权的顺利交接,避免因内部权力斗争而危害整个王朝的统治。什么是内外服制、分封制、乡遂管理体制?P81-83答:1,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开始实行内外服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及王畿所在地,由商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一方面臣服于商王,同时具有其独立性的一面。2,周王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权利义务关系。3,周朝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一种乡遂管理体制,即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划分为若干遂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西周行政决策有哪些形式?行政联络有哪些方式?P84-85答:西周行政决策有纵向行政决策和横向行政决策。纵向行政决策联络方式有:巡守、朝觐述职已经天子发布政令,还有聘。横向行政决策联络方式有:朝会和聘问。分析世卿世禄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P87答: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世禄制是巩固“封邦建国”王朝行政体制的一种手段,对等级君主制王朝所固有的分散性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下级封君到上级封君处做官,加强了上下级封君政治上的联系和行政上的沟通。但另一方面也易造成诸侯称霸,强卿专权,使天子、诸侯沦为傀儡。分析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体制产生的原因。P88-93答:西周中期后,周天子频繁向四夷用兵,导致国力逐渐下降。平王东迁后,由于戎狄的侵袭和诸侯的蚕食,周王室的实力更是大大下降,相当于一个二等诸侯的实力,名义上虽仍为天下共主,实则沦落为普通诸侯,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王室的衰弱导致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却逐渐强大起来,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俨然以天子自居,充当一些小国的保护人和盟主,使用天子之礼,接受小国的朝聘和进贡,诸侯对周礼的僭越成为春秋时期的普遍现象。王权的沦落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成为过去,大国诸侯相继为争夺霸权而逐鹿中原,不断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表现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上,列国战争使原有的等级君主制的王朝管理体系趋于解体,同时新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逐渐酝酿。一系列兼并战争后,列国强卿对于分封制下造成的群雄割据的弊端了如指掌,因此,他们掌权后不再实行旧的分封制,而是在原卿大夫一级朝廷家臣制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中央集权制朝廷。总之,分封制固有的弊端导致群雄割据、王权衰微、沦落,对分封制弊端有切身体会的强卿崛起掌权,是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体制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章秦汉时期皇帝有哪些权力?P94答:皇帝的权力几乎无所不包,主要有:1,最高立法权;2,最高司法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5,最高人事权。概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P94-96答:丞相制是秦至西汉初年的制度,这一时期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皇权和相权相互结合,难以截然划分开来。就行政管理而言,皇帝侧重于决策中的决断权与行政执行中的监察权,丞相则侧重于决策的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皇权和相权在体制上存在着明显矛盾,正是这一矛盾推动了秦汉及以后时期中枢决策体制和宰相制度的演变。西汉初年,皇帝对丞相礼遇有加。到汉武帝时,随着皇权上升,汉武帝开始贬斥丞相。先在礼仪上打掉丞相的威风,同时在组织机构上也蓄意分割相权,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朝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所取代,这起到了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作用。中外朝形成后,中朝地位崇高,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以丞相,三公为首的外朝官变成了主要管理常规政务的部门,形成了两汉中后期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随着尚书台的成立及发展,丞相的事权也逐渐被削夺。到东汉刘秀时期,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政机关,三公仅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已。列卿制度是如何促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的?P96答:第一、列卿虽名上隶属三公,但皇帝诏令可以直达九卿,九卿上奏皇帝的表章也无需通过三公。第二、九卿虽然职责清明,分工明晰,但在实际行政运行中职务与实际职责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列卿秉承皇帝的旨意,既可以领兵作战,又可以参加讨论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事务的集议,甚至还可以处理本部门管辖范围以外的事务。由此可见,列卿制度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精神,即不同官员相互制约,以保证效忠皇帝。圣旨有哪些种类?如何下达?P103答:圣旨种类有制书、诏书、诰、手迹几种。圣旨的下达程序,一般是由御史大夫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下达郡太守和诸侯相。东汉建立尚书台后,行文方式出现变化,有时由尚书下达三公,三公再往下转;有时也由尚书跳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而且后者常常成为下文的主要方式。分析秦汉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P101-102答:皇权几乎无所不包,在行政决策中有最后决断权。秦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但在决策方面尚未达到皇帝个人专制的程度,西汉初年也不专制,中央既未过度集权,皇帝亦难乾纲独断,军国大事,例由三公会议讨论,皇帝批准。汉武以降,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稳固,皇帝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决策者。在决策信息获取上,在秦汉时期主要有大臣奏事和监察官汇报两种。决策方式上,对于一般日常事务皇帝常常独自作出决断;但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皇帝常通过各种会议进行,皇帝从会议讨论结果中最后作出决策。虽然在会议制度中贯穿了专制君主独揽大权的精神,但毕竟在对军国大政的处理上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皇帝的独断是一种在兼听前提下的最后决断。秦汉有哪些选官方式?P105-106答:察举、征辟、荐举、博士弟子、任子、赀选。察举制与后世科举制有什么不同?P105答: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其中虽有考试程序,但与后世科举制度下的考试不同,是一种以保举为主,附加复试的考试,但保举是汉朝察举制的最关键环节。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过渡性质。P109-111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体制,是从秦汉三公列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行政体制。这个时期,三公列卿体制逐步解体:首先是列卿职权的萎缩,其次是列卿地位的下降。魏晋以降,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格局基本确定,但三省决策地位却游移不定:东汉尚书台已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魏晋时期中书省因接近皇帝,地位日趋重要,其实际权力开始超过尚书台;魏文帝时门下机构定型,既钳制了中书省职权的行使,又使门下机构被授予“共评尚书事”的权力,参与具体政务的处理。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权力处于上升态势,但中间又起伏不定,而且三省在行政决策与执行程序中的作用并未有机结合起来,三省机构间的分界也尚未严格。这些状况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度尚处于初创和试运行阶段,远未形成成熟的体制。但此时的三省制度从体制上已为隋唐确立三省制奠定了基础。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体制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体制。分析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端。P113答: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宾客、宗族、乡党等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流人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作用:一方面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中有什么特点?P111-114答:1,地方行政管理层次上有所调整:一是在州上设官,二是强化县级行政管理。2,地方行政管理中呈现出军政合一的特点3,出现了王国、侨州郡县、左郡县三种特殊行政区形式。4,基层行政组织情况:世家大族的庄园制比乡里制度作用更大、以宗族为单位的宗主督护制保留有较多氏族社会组织的残余、孝文帝时期以三长制为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北魏时期流行的选官原则是什么?P116-117答:初期是“唯才是举”,后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分析九品中正制的意义及其沦为士族门阀政治工具的原因。P117答:九品中正制的意义在于:保护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维护了门阀士族作为政权支柱的各政权的统治秩序。正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呈现出贵族政治的特点,门阀士族是各政权的支柱,各政权势必十分重视和保护世家大族的利益,九品中正制正是适应了这一时期政治特点而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沦为了士族门阀的政治工具。第四章隋唐时期隋文帝对国家行政体制作了哪些改革?P119答:首先,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而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其次,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隋文帝将“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三省分工确定下来,并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并确定尚书省总署都省为“政本之地”。这一措施将魏晋南北朝时期试运行达三百余年的新体制加以定型,奠定了隋唐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分析六部在唐朝中央职能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P122答:在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以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辅。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而无政令之权,六部处于总领地位。从制衡上看,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六部可以制约诸寺、监。但是,诸寺、监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并在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看法时可以直接上奏请示皇帝,因此六部也受到诸寺、监的反制约。分析隋唐道制的复杂性。P123-124答:隋朝统一后,地方行政层级由三级裁减为州(郡)、县两级,但中央管理多个州(郡)相当困难,道因此而设。唐初,道具有地方监察区划性质,但并不固定,旋设旋废。贞观十年起,道作为监察区的制度虽然稳固下来,但职权范围却一直游移不定,道之监察官名称变化频繁,权力处于不断调整中,时大时小:称巡察使、按察使时职权较小,仅巡视而已。称采访处置使时权力日益加重,除变革旧章须呈准外,余事皆可先行后奏。称采访使时权力萎缩,只察善恶,无权干预具体地方政务。至于安史之乱后设立的观察使,权力则进一步缩小。唐中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辖区亦称道,但这种道与前述作为监察区的道有性质的不同,是由军事机关演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总之,隋唐道制非常复杂,不断变化。羁縻府州属于什么性质?P125答:羁縻府州是属于一种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这是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什么是“内制”?什么是“外制”?P127答:“内制”是指由翰林学士撰拟诏书,经皇帝认可后,直接由禁中下发执行。“外制”是指由中书舍人中的“知制诰”草诏,经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程序,制作形成诏书。什么是律、令、格、式?P127答:律是国家的基本法。令是依法制定的行政规则,以诏制的形式颁布。格是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涉及范围较为具体,是对律、令的补充。式是包括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为事章程,行政执行须信式而行。唐朝行政决策有哪些特点?P126答:唐朝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始终掌握着最后裁定权。唐朝科举考试有哪些种类和程序?P129-130答:种类:常科和制科两类。程序:一般经过两道考试程序,先是州考,合格者成为举人,举人有资格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主持。武则天时又在省试基础上增加了殿试。分析差遣任职法的利弊。P131答:差遣任职法是唐朝的一种特殊任职方式,即皇帝针对临时性任务进行的非程序化的任官方式。这种任职法有利有弊,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皇帝为控制政权,直接插手国家庶务的一种手段,造成国家庶务管理的随意性,具有破坏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统治者用临时处置使、随事补订的方法,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应变能力,使职差遣正是在不改变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对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第五章五代、宋时期比较宋朝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异同。P139答:宋朝中央行政体制虽是从隋唐制度演变而来,但两府三司制与三省宰相制还是有原则区别的。三省宰相制是中书掌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掌执行的一种决策程序上的分权制,而两府三司制则是在皇帝直接控制最后决策权的前提下,由中书门下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枢密院处理军政军令事务,三司使掌管财政事务,形成两府三司分类进行管理的格局,两府三司均可独立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事务。元丰改制对中央职能机构产生了什么影响?P138-140答:1,元丰改制在名义上恢复了三省制度,诸相之间表明上事权分离,相互制约,实际上共执发令、审核、执行之权。2,三司被撤销,其职权并归户部,枢密院保留不变,原差遣职的诸院官被裁撤。3,原中书、门下二省长官均为宰相兼职,不理省事。中书舍人的草诏权和门下给事中的封驳权均受到很大限制,故中书、门下二省基本形同虚设。三省中唯有尚书省职权有所扩大,各部职权均有相当程度上升,唯有兵部因枢密院保留而变化不大,但尚书省及其下属六部的行政权仍不完整。4,诸寺、监职权也得以恢复。分析宋朝未出现地方割据的原因。P139、P141-142、P145答:1,加强君主专制,收回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枢密院总理全国军务,对皇帝负责,以文人充任枢密院长官,轻易不容武将插足。2,加强中央集权,收回节度使权力,由中央直接统领州、府、军、监。增设路之后,也采取各种分权制衡措施使路之长官无法形成地方割据之势。县的知县由京官出任,为朝廷所命,提高了县官的地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强化监察体制。不仅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自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在地方行政监察上,不仅平级互相监督,还要受下级监督。地方监察中的过分分权,也使各级地方政府的活力消失殆尽。总之,以上情况说明,宋朝汲取了前朝地方割据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地方割据难以出现。宋朝决策中的朝议制度有哪些具体形式?P142-143答:例行常朝、便殿议政和临时朝议三个大类。例行常朝还分日朝、三日朝、五日朝、朔望朝等。分析宋朝行政执行的特点。P143-144答:宋朝皇帝控制行政执行的实权,三大中枢机构长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务执行官,从两府三司长官到地方州县,都在皇帝设置的监察网络之中,各级官员均按一定的程序严格执行政务。首先,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其次,知制诰在有疑问时可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了皇帝的本意。这为皇帝的真实意图得以贯彻提供了保障。第三,宋朝地方的分权制衡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严格。但这也极大影响了地方政府活力的发挥。宋朝殿试登第者有哪些等级?P146答:殿试登第者分为五等:一、二等称“进士及第”,三等称“进士出身”,四、五等称“同进士出身”。宋朝科举制的严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46答:为防止考试作弊,省试考官从受命之日起到取定名次之时止,需同外界隔绝,闭锁于宫院,称“锁院”。试卷需糊名并经人誊录后,再送考官批审。此外,还订立了若干项“不准”,如:不准朝官推荐考生,主考官子弟亲属不得与其他考生同场考试等。第六章辽金元时期什么是勃极烈制?P154-155答:女真族开始设官时,所设官职都成为勃极烈(勃堇音的转讹)。勃极烈制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倚重国相级别的高级官员统治国家的制度。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后,将女真族当时由都勃极烈、国相、各勃极烈参与的相对较庞大的议事会,改组为皇帝朝政和少数国相级别的高级核心官员共议国事的勃极烈制度。什么是猛安谋克制?P156答:猛安谋克制,是金太祖时期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立的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的一种制度。猛安谋克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金太祖时,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作为相当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辽北南官制在体制和职权上有什么不同?P150-151答: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南宰相府是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北、南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关,兼管行政事务,也是辽朝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大林牙院是辽中枢中执掌为皇帝撰修契丹语文告、监修国史的机构;还有大于越府;其他职能机构分掌各项行政职能。南面官制是辽统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也有契丹人。南面官系统不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杂采了几朝制度,官号及其紊乱,隶属关系错综复杂。汉人枢密院是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机构,掌管汉族军事事务;尚书省仅掌财政和赋税;中书、门下有名无实;翰林院掌管皇帝汉文文书;还有一系列其他事务性职能机构管理各项事务。辽金时期“因俗而治”原则在地方体制中是如何体现的?P151-152、P156-157答:辽朝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在五京道下存在三种地方行政体制:一是以民政为主的系统,即汉人、渤海人居住区域;二是军政、民政兼理的系统,即契丹等游牧族居住的区域;三是单纯的军事系统,即招讨、统军等司辖地。金统治区域内也存在不同的地方行政体制。长城以北地区实行女真旧制,长城以南地区实行中原汉制,黄河中下游伪齐地区基本实行北宋的行政体制。以上辽金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充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分析辽金元三朝行政决策中氏族制度残余的影响。P153、P157、P163答: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相当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1,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朝廷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辽太祖平定化哥叛乱,就曾“召父老群臣正其罪”。2,母权制的遗留。皇(太)后在辽朝具有异乎寻常的尊崇地位常参加军国大事的决策执行。金朝建立前夕,女真社会尚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凡是重大决策均由全体部民共同讨论决定。金建国后,创立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勃极烈制,勃极烈贵族会议是少数金室贵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但其中仍有古老议事制度的痕迹。经勃极烈会议议决的国家大事,皇帝也无法更改。元朝皇权有所上升,但元朝决策体制同样保留较多旧俗残余:1,皇(太)后对政治的干预。蒙古时期,大汗死后到新汗产生前由前大汗之后摄政。元朝建立后,重大决策甚至皇位继承均须太后认可。2,元朝宗亲贵胄对朝政影响巨大。蒙古国时期,忽里勒台(一种贵族代表大会)有选举大汗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权力。元朝建立后,皇帝即位仍需忽里勒台认可。元政府重要决策官员大都由蒙古贵族充任。由贵族子弟组成的侍卫军(怯薛歹)也能对决策发生影响。总之,辽金元三朝行政决策中氏族制度残余影响明显。第七章明朝时期分析司礼监在明朝中枢机构中的地位。P169答:司礼监是宫中掌管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各一员,秉笔、随堂太监若干员。司礼太监因掌握对内阁票拟的批红大权而成为皇帝的代言人。不仅如此,司礼太监常作为皇帝的代表到内阁议事,以监控外廷,其权力超过内阁和其他任何中央机构。可见,司礼太监虽非正式政府组织,但从它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看,实际已成为中枢机构的一部分。在决策权力上,它与内阁平分秋色,甚至压倒内阁。分析明朝内阁制度与前朝宰相制度的异同。P167-168答:在明朝内阁体制完善是时,内阁的品秩提高,权力增大,内阁大学士已有宰相之实。内阁制度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虽无权相之名却有权相之实的内阁首辅。但是从制度上讲,内阁制度与前朝宰相制度有根本的不同。从职务设置上来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而明朝内阁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从地位上来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朝内阁仅充当皇帝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且不稳定。明朝六部在中央体制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P169-170答:六部是明朝重要的职能机构,其地位和权力因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空前提高。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其间再无转承机关,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朝道有哪些种类?P172答:明朝的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布政司系统的分守道,二是按察司系统的分巡道。另外还有一些专职道。什么是票拟和批红?P175-176答: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分析明朝监察制度的建树和弊端。P179答:明朝的监察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和成熟,设置了一系列具有监控职能的机构。中央有都察院和六科,地方有督抚、各道监察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还有厂卫特务机构。明朝在监察制度上的建树是突出的,监察机构的设置更加严密和规范,形成了科道并举的新格局。但是,明朝监察制度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机构的重叠,致使钦差大臣满天飞。其次是职权混乱,造成互相牵制,以至出现明中期后科道官员把持朝政的弊端。第三皇权无限膨胀使监察官员行使职权失去保障,厂卫机构和廷杖制度使监察官员望而生畏。因此,这样的监察制度不可能长期维持。分析科举制度在明朝选官制度中的重要性。P180答: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考生只得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经义解释来答题,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经此禁锢人们的思想,使整个科举制度完全服务于皇帝专制的需要。第八章清朝时期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初政治体制中的地位。P185答: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宗室贵族,八旗旗主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清军入关前,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枢决策机构充分地行使其决策职能。清军入关后,随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消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也起伏不定。康熙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达到顶峰,但这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成为旧政治势力的代表和康熙帝加强皇权的阻碍,并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康熙帝设南书房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功能逐渐丧失,雍正设军机处后其权力更加衰落,乾隆后期被取消。清朝军机处有哪些职权?在决策中处于什么地位?P187、P195-196答:清朝军机处的职权有:政务的裁决,官吏的任免,用兵之方略。军机处是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政务的裁决,官吏的任免,用兵之方略均由军机处掌理,其实权远远超出于内阁之上。这是一项重要的体制变革,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使清朝的军事、财政、行政大权经由军机处而为皇帝直接掌控。理藩院有什么职能?P188答: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还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分析宗人府在中央机关的特殊地位。P189答: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排在政府机关的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掌管皇族属籍、纂修“玉牒”、议叙或议处皇族官员、审理皇族内部的诉讼案件。什么是盟旗制度?P192答:盟旗制度是清朝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制度。旗是行政单位,若干旗组成盟,盟不是旗的上级行政单位,而是旗上的监察机构。清朝改土归流有什么意义?P193答:改土归流是雍正时期改变原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废除世袭土官、改设和内地相同的地方官,进行直接统治的政策。改土归流反映出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已经深入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统治,减少叛乱因素,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什么是庶吉士?PP180、199答:明朝科举进士二、三甲可参加翰林院的馆选考试,馆选考取后称为庶吉士。清朝科举因袭明朝,但庶吉士地位较明朝进一步提高,有了庶吉士身份,官场上称为翰林,取得庶吉士身份是取得高级官阶的一种途径。下篇引论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05-206答:近代中国行政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2,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3,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行政管理有哪些特点?P207-212答:近代中国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总体来说有如下特点: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变。2、民主的形式和专制的实质。3、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严重。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P212-215答: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九章晚清政府时期分析总理衙门的性质、职权和管理上的特点。P217-218答:总理衙门就其性质来说,它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现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总理衙门职权比较广泛,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1)管理外交事务。(2)办理洋务。(3)负责边防事务。(4)负责有关官吏的选任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总理衙门与旧部院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点:(1)简化办事机构。(2)分工办事,人有专责。(3)严格挑选职员,禁止捐纳。(4)建立住宿值班制。(5)节约行政经费,杜绝奢靡。(6)简化办稿手续,加强保密。(7)奖惩分明,激励勤勉。分析中央资政院的性质和职权。P233答:1910年10月中央资政院成立。在性质上,资政院不是立法机关,对法律没有最后决定权,也无法真正监督政府行政,它对行政活动仅仅起到咨询协商的作用。职权:议定国家预决算;讨论有关税制和公债发行事项;修订或废除法令;讨论咨议局和督抚有争议的事项以及皇帝提交的其他事项。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在内容和性质上有什么不同?P219-221答: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在内容上大致相同,但两者实质却不尽相同。戊戌变法多少带有一些资本主义改革的色彩,而新政改革基本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抑制列强,内图苟延的补救措施,带有较为明显的买办性和封建性。新政的推行,标志着清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已半殖民地化。皇族内阁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其成立有什么意义?P223-224答:皇族内阁是事权统一的中央政府机构。皇族内阁是清政府抵制革命和应付立宪派而作的垂死挣扎,但就取消军机处,改造六部,建立统一的政府组织形式来说,无疑是对封建专制行政体制的改良。皇族内阁的建立和军机处的撤消,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的萎缩。新疆和台湾设省有什么特别意义?P226答:1884年11月17日设立新疆省,1885年10月设立台湾省。新疆和台湾设省是晚清行政管理中的大事,它说明了加强边疆区域的控制和管理,已成为清政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分析评价太后垂帘听政体制和决策程序。P228-229答:太后垂帘听政指两宫皇太后隔帘并坐皇帝身后听政决策的一种体制,这本来是皇帝年幼无力亲政的一种临时措施,但在清末,由于慈禧太后的权欲熏心,加上时局动荡,太后垂帘听政体制竟延续了四十余年。它给晚清政局及行政管理造成了深刻影响,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封建君主制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太后垂帘听政的程序:各省及军营奏报应请示皇帝的,均应先呈两宫太后批览,然后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详议,提出处理意见;再交两宫皇太后裁决;两宫裁决后,由军机大臣按裁决意见拟旨;谕旨拟好后再交两宫皇太后审定;最后由军机处下发。分析晚清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P231答:晚清前期,中央政府的行政执行是比较混乱的,原因是军机处、六部和总理衙门的职能关系未理清。本来,在总理衙门设立前,军机处与六部之间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关系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总理衙门设立后,由于它是一个集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于一体的机构,又由于军机处大臣与总理衙门大臣相互兼职,所以军机处与总理衙门的职能难以划清,造成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执行比较混乱。第十章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组建中遵循了哪些原则?P239答: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按照西方民主共和国的模式改革中国政体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基本上是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来的总统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行政各部和直属机构组成。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有什么职权?P239答:军权、和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设置法院权。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有什么特点?P240-241答: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要求。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内容。P241-242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内容:不再采取总统制,而采取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在参议院、大总统、国务员三者关系的规定中,参议院有广泛的权力,国务员有实际的责任,只有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省军政府有哪几种类型?票42-243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湖北类型,基本上属于总统制类型。二是福建类型,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内阁制类型。分析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P244答:临时参议院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但是由于实行总统制,临时参议院与临时大总统的行政决策关系密切。临时参议院实际上是参与行政决策的。当时二者关系协调得比较好,使立法和行政工作能够保持一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的南方革命政府有哪些?P248-254答:中华民国(护国)军务院、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中华民国(护法)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第十一章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有哪些职权?P256答:《中华民国约法》又称“新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政治权、有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缔结条约、统率海陆军、制定海陆军编制及兵额、宣战媾和、发布带法律性的紧急命令、宣布大赦、特赦、减刑、复议以及颁发爵位、勋章及其他荣典等权力。文人总统徐世昌的组阁原则有哪些?P259答:徐世昌的组阁原则是扶强抑弱,兼顾平衡。其一,在内阁总理的选择上,当各派军阀强弱明显时,选较强派系的人;各派军阀力量平衡时,选无军阀背景的人。其二,在内阁阁员的选择上,当各派军阀强弱明显时,较强派系的人占比大;各派军阀力量平衡时,各派的阁员大体平衡。简述东省特别行政区和京兆特别自治区的建制特点。P264-265答:东省特别行政区,是1922年12月,张作霖在东三省内划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为“东省特别行政区”,以朱应澜为行政长官,所有区内的军警、外交、行政、司法各机关归其管辖。京兆特别行政区,是袁世凯上台后,沿袭清制,将京师附近的二十四州县划为一个特别的行政区,称顺天府。1914年5月,又将其边远的四县划归直隶省,10月改顺天府为京兆特别行政区。京兆尹为其最高行政长官,京兆尹公署为行政机关,内设总务、内务、教育、实业四科,公署外设财政分厅。1912年11月《公文程式令》中规定的公文程式有哪些种类?答:令、布告、状、咨、公函、呈、批。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P270-272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第十二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概述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及其职权的变化。P278答:国民政府主席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在训政初期,拥有较大的权力。职权变化:前期对外代表国民政府,主持国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兼任海陆空军总司令,有权签署公布法规,发布命令,提请任免五院院长,副院长,陆海空军副司令及各部、会长官。后期权力大大削弱,只对外代表国民政府,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不得兼任其他职务,成为虚位元首。南京国民政府五院院长是怎样选任的?P279-280答:均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并向其负责。分析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P280-281答:中政会有确立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和政务官的职权。中政会处于国民党和政府之间,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实行训政、领导政府而设,既不属于党务机关也不属于政府系统。国民政府在实施训政计划和方案上对中政会负责,但在法理上仍为最高国家机关,并非中政会的下属机关。中政会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工具,其中心任务是保证国民党对国民政府的控制,进而实现对全国的专制统治;同时,它是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发源机关,国民政府的一切施政方针均来源于此,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P281-282答:全国有28个省,6个特别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2个特别行政区(东省、威海卫),2个民主地方政府(蒙古和西藏),共计38个省级行政单位。分析国民党中政会决策的形式、程序和特点。P284-286答:中政会的决策一般以会议形式进行,会议主要有常会和临时会议两种。决策程序:会前由各部专门委员会就内政、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法制等方面提出议案;开会时就各专门委员会所提议案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交议事项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以决议的形式作出。中政会的决策范围十分广泛,其特点:有权议决建国纲领,训政的根本政策方针,确定立法原则,决议军事大计,财政计划,决定施政方针,任免重要官员。什么是省府合署办公制度?P287答:指把省政府下属的重要办事机构集中起来办公,以方便政令、公文传递,提高行政效率的制度。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官员有哪些种类?P288-289答: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官员分为文武两大类。文官中根据从事工作的不同性质分为行政官、外交官、司法官、技术官、警察官等类别。按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官等。按官员职务职性质和任用方式不同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分析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P294-295答:性质:国防最高委员会实际上是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职权:国防最高委员会在国民党中面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特点:第一、集治权于一身,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第二、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操有国民党的最高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分析军事委员会的特殊地位和领导体制。P295-296答:抗日战争开始后,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作了较大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军事委员会的地位。首先,改变领导体制。取消了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只设委员长一人,由陆海空大元帅兼任,行使“统率陆海空军”职权。其次,进一步扩大编制。成为国民政府直属机关中最庞大的机关。第三,进一步加重职权。不仅是最高军事机关,还是统辖全国军民作战的大本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待从室,还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安排和调动。可见,军事委员会在抗战期间已经发展成为国民政府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实际权力远在其上。什么是新县制?推行新县制的宗旨是什么?P297-298答:新县制是指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于1939年开始推行的,以保、甲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县的地方行政体制。新县制的层级结构: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区为县政府的辅助机关;乡(镇)以10保为原则;保以10甲为原则,设保办公处,设保长、副保长各一人;甲以10户为原则,设甲长一人。推行新县制的宗旨:目的是把地方的政治、财经、教育、武装和民众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基层统治网,强化专制独裁统治。什么是行政三联制、分层负责制、幕僚长制?P301-302答:行政三联制是指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并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将三者统一和联系起来,以期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制度。分层负责制是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都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查核。幕僚长制:这是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着重负责事务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称为幕僚长。而这种由幕僚长负责机关事务工作的制度叫幕僚长制。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调整党政关系的原则是什么?P303答: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配合总裁制的建立,对党政机关进行了调整。调整党政关系的原则是:1、中央采取以党统政的形态;2、省及特别市采取党政联系的形态;3、县、市采取党政融化的形态。第十四章战后南京政府“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体制有什么变化?P308-310答:“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体制的变化:1、设立国民大会;2、设立总统和总统府;3、五院的行政体制与从前有所变化。“行宪”后总统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变化?P312-313、P309答:“行宪”后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但不同时为行政首脑,总统的权力多数不能单独行使,而要受到立法院和行政院的制约。但总统处于行政决策的中枢地位,给予总统很大的“核可权”。另外,总统还有控制军队的大权,同时,《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还赋予总统以“不受宪法有关条款的限制”的紧急处置权,蒋介石利用这种特权,牢牢控制了行政决策权。“行宪”后总统依法行使如下职权:(1)统率全国海陆空军;(2)公布法律,发布命令;(3)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4)宣布戒严;(5)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议之权;(6)任免文武官员;(7)授予荣典;(8)国家遇到天灾人祸或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发布紧急命令之权;(9)解决院与院之间争执问题。“行宪”后五院性质和职权发生了什么变化?P309-310、P279-280答:“行宪国大”后,五院的行政体制与从前也有所变化。1,行政院:现在行政院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行政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行政院主要对立法院负责;原来行政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行政院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2,立法院:现在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立法委员为人民选举,正、副院长由立法委员互选;原来立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正、副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立法委员由院长提前国民政府主席任命。表面看,现在立法院有较大权威性、独立性、民主性,实际上立法权仍操在国民党中常会和总统手中。3,司法院:现在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正、副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原来司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司法机关,正、副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并向其负责。4,考试院:现在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正、副院长及委员均由总统提名并经监察院同意后任命;原来考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正、副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5,监察院:现在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监察委员由各级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正、副院长由监察委员互选;原来监察院为国民党的最高监察机关,正、副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主席任命。比较“行宪”前后南京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的异同。P312-313答:(一)“行宪”前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1,战后初期,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发源机关仍然是国防最高委员会,决策权仍掌握在身兼三职(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手中。2,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重设的国民党中政会为行政决策的发源机关,扩大职权的国民政府委员会成为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关。3,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会采取委员合议制,通过召开国务会议进行决策,决策结果以会议决议案的方式作出。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委员均由主席选任,主席又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因此,实际决策权仍操在身兼国民党总裁、中政会委员长、国民政府主席三职的蒋介石手中。(二)“行宪”后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1,总统处于行政决策中枢的地位。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但不同时为行政首脑,总统的权力多数不能单独行使,而要受到立法院和行政院的制约,但总统处于行政决策的中枢地位,给予总统很大的“核可权”,另外,总统还有控制军队的大权,同时,《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赋予以“不受宪法有关条款的限制”,的紧急处置权,蒋介石利用这种特权,牢牢控制了行政决策权。2,行政院的决策。行政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有大量的决策活动,决策均由行政院会议作出。凡行政院提交立法院通过的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的重要事项,或涉及到各部、会共同关系的事项,均须经院长、部会首长提交行政院会议议决。,此外,总统依《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行使紧急处置权,仍须经行政院讨论。但是,行政院决策多带有技术性,是为总统或立法院提供方案和建议,供总统或立法院决断。3,国民党对行政决策的控制。宪政时期,国民党已“还政于民”,理应不再干涉行政事务,但实际上国民党及蒋介石采取各种手段,以党统政的局面并未改变。分析南京政府行政执行困难的原因。P313-314答:战后,由于时局动荡,南京政府行政执行遇到一系列困难,原因是:1,领导班子不力。行政院领导班子更迭频繁,难以保证行政决策的有效执行。2,系统紊乱。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不相谋。3,指挥失灵。南京政府后期,各种危机日益加深,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权威,陷入混乱。1949年南京政府颁布实施了哪三部公务员法?P317答:《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和《公务员俸级法》。第十五章工农民主政权苏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有哪些职权?P318-319答:苏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权:(1)人民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2)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的范围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但与大政方针有关者,必须事先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或其主席团审核批准;(3)有权审查、修改或停止各人民委员部所提法令及决议;(4)设立各种人民委员部和各种职能性的委员会。苏区地方行政区划有哪些类型?P319答:苏区的横向行政区划比较复杂,依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同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处于直接领导之下的苏区。二是受中央政府指挥,但以当地党组织和军队的领导为主的苏区。三是以地方党的领导为主,无省建制但又直属中央政府的苏区。四是基本同中央政府没有联系的苏区。分析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P320-321答: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概述苏区政府行政监督体系。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