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林庚望月怀远,或思念亲人,或孤寂难返,或落寞惆怅,暗含月圆人不圆的愁绪。下面诗句中的“月”有何言外之意?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③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④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我们古典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像月这样的意象,由于表达的感情和使用范围的稳定,形成了固定的审美习惯,于是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学过《说“木叶”》,相信大家就更能了解这个道理了。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章说理的层次和逻辑。2.细读文章,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借此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文集。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活动1.初读文章,找出文中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1)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灼灼()寒砧()窸窣()不落言筌()亭皋()征戍()任务一:阅读文章,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章说理的层次和逻辑。shùquánzhuózhēnxī

sūgāo(2)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钟爱喜爱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飘零飘落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飘零:(花、叶等)坠落;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书面色彩更浓些。飘落:飘着降落下来。使用对象范围较广。活动2.阅读文章,说说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理清文章说理的层次和逻辑。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浏览全文,找出关键句。①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④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⑤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⑦“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2)依据关键句理清思路。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2)依据关键句理清思路。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3)思考:“木叶”与“树叶”在意象上有怎样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文章怎样的观点?进行概括后与同学进行交流,纠正自己的理解偏差。木叶疏朗树叶绵密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活动1.阅读课文,比较下面两句诗的意境,思考“高树”和“高木”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与周围同学交流你的认识,要注意文中作者的观点。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任务二: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饱满,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活动2.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课文诗句: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②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③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⑤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⑧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木叶”或“落木”的意象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色彩上有“干黄”的感觉。“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活动3.迁移延伸。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写出你的理解,并与周围同学交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示: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活动1.参照前面关于“月”的诗歌,思考:诗句中的“月”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变化;诗人以月光流逝比喻生命的逝去。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来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任务三:借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借此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活动2.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与同学谈谈你的理解。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④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周邦彦《兰陵王》、晏几道《清平乐》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韩愈《早春呈水部帐十八员外》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贺知章《咏柳》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又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活动3.找一找你读古诗词时常见的意象,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示例:(1)夕阳①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词)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的《忆秦娥》)③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④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抒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得见的失落。(2)芳草①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土》)②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④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用“萋萋”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以“青青河畔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李煜《清平乐》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3)长亭①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③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4)杜鹃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