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1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2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3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4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主讲教师鄢建江前言课程的性质、地位、由来与学习意义学科归属与重难点分析课程安排与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关涉的若干新观念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的社会与终身学习第一讲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培养途径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关键。为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进程。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部署,“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公需科目来加以建设。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了“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课题,展开以专业技术人员与团队创新能力为关注点的创新案例调查,并组织撰写了这本公需科目教材。以帮助读者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内含要素,了解提高个人与团队创新能力的某些重要途径。在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⑴什么是创新?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是什么?⑵什么是创新能力?其主要要素是什么?⑶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一、创新概念与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1.创新概念说明创新是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创新”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创新的定义多达400多种。其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与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出。”1.1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⑴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⑷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1.2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的创新理念二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1.3美国的创新理念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1.4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创新概念千变万化,创新理论也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技术创新理论最为丰富和成熟。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结晶,迄今为止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创新理论,不同的技术创新理论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阶段。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条线索,或者说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二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角度出发,两个角度互相补充,两条线索交叉演进。至今大致分别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2.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2.1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关注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第二阶段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研究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主体,在有些产业,产品的制造商是技术创新者,在有些产业,产品用户和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者。同时强调创新依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用户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强调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这是第二阶段的特点,埃里克·冯·希普尔的技术创新理论是其代表;第三阶段是多种组织合作模式,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依赖企业间与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有关(含义)。有学者用国家创新系统来说明这一情况。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含义)。强调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不同领域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作用是第三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特点(特点),费里曼、伦德瓦尔、OECD等人和组织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其代表(提出)。2.2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也有五个阶段的分法)。第一阶段为线性模式:以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与推拉综合说为代表;(参考课件)第二阶段为平行交叉与网络模式:为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和利用其它企业和组织的资源,创新企业不仅在内部实现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各功能的平行交叉作业,而且广泛地同供应商、批发商和用户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增强创新能力;第三阶段是协同演进模式:(参考课件)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全面理解技术创新需要采用包容企业环境要素在内的系统。制度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包含制度、组织和文化等因素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成功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创新的结果。这里的协同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同行和非同行的)不同组织间的协同;二是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2.3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活动六个特征:⑴这类创新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企业簇以与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区域创新机构或国家创新机构。⑵新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新创意的创造或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是某种知识经济行为或知识社会活动。但是,创新不只是指发明,发明是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创新可以在没有发生技术变革的情形下发生,如通过改变组织实施形式(管理上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创新。创新也不只是指创造,创造涉与新思想的形成,而创新还必须将新思想付诸于实施。⑶创新过程往往是一个系统变化过程,涉与多种类型的主体或创新参与者(生产企业、供应商、创新企业外部的科技研发人员等)之间的合作,涉与科技知识的形成与传递,新产品的定位、生产线的设计、市场开发等。但是,创新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效益或其他类型的社会效益来体现。⑷创新被看作是一个组织之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是指企业、企业簇、甚或是政府。⑸创新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创新组织内部各种人员的创造力,并使整个组织处于创新活力的状态。⑹创新意味着创新系统内部结构会发生某种整体性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创新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会获得某种重整。2.4其它类型的创新活动——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整体创新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也必然涉与经济创新与社会创新。经济模式的转变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生活现象,而触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从企业创新发展到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同构放大的简单的经济过程。经济创新活动是社会改良工程的一部分,是通向社会改良的路径之一;但真正的社会改良必定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进行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应在科技、文化以与教育等方面同步实施创新活动。今天,当人们将“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并置使用时,创新一词已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同时,科学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已不再仅限于指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进展。知识创新不但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研究的组织、活动过程以生产出更多、更具有突破性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的社会运作模式,使其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本书所采用创新概念是一种广义的的创新概念: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这一创新概念涉与三层含义(三个环节):⑴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入(新知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⑵利用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流程或管理方式等新事物(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设计⑶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所追求的价值并不只限于经济价值(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应用)。这一创新概念既包容熊彼特源自其技术创新提出的定义,又兼与目前广泛开展着的各类创新实践。据此概念,本书在征集案例时涉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案例。创新有多种类别,也有多个级别。按照最简单的划分,创新有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里程碑式的创新三个级别。其中,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只有10%的创新属于突破性创新乃至里程碑式的创新。这三类创新呈现出金字塔分布。类似的创新等级分类与分布可见于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TRIZ是基于对美国数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而展开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研究没有像熊彼特那样区分发明与创新,采用了较宽泛的发明或创新概念;但却就发明或创新的等级作出了明确区分,它们被分为5个等级:第1、2等级均属于小型发明或创新;第3等级为中型发明或创新;第4等级为大型发明或创新;第5级则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无一般规律可言。因而,TRIZ主要研究与第2、3、4级发明或创新相适应的一般方法或规律。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要素一般说来,能力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1.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亦有三重含义:1.1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1.2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1.3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2.创新能力的构成创新能力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与整合多种能力等十种的能力。2.2.1学习能力: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2.2.2.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与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与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2.2.3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与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2.2.4想象能力: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像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像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2.2.5批判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做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作出的。2.2.6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它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2.2.7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解决问题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2.8实践能力: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2.2.9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2.2.10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在实际创新实践中,不可能要求参与创新活动的每一位成员均具备上述各项创新能力。事实上,目前盛行的分科式教育也不可能大量地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在我国,重知识贮备、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在各类创新实践中培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2.1创新能力四大特点:⑴综合性。它把多种能力集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⑵独创性。它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⑶实践性。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⑷坚持不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与创新者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环境,要取得成功需要反复试验和探索,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三、创新者个人、团队与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我们在此拟重点探讨创新者个人、团队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建设问题。1.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通过持续学习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升其创新能力,是该企业或科研机构迈向创新型组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要求该机构重组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机制;同时在组织内部着手进行创新制度安排与创新文化建设,确立创新理念并将之落到实处。须知,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项目赖以实施的“试验场”,是持续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组织在实施各种具体创新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和聚集创新人才,要针对创新项目进行创新人才编队,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实现创新目的。⑴以组织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致力于创新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至少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确立组织之基本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是因为有其基本价值理念。确立价值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其制度化――以制度形式表达基本价值理念;◆确立创新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创新理念是变不可能为可能之关键所在,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只有建立适于创新活动的资源分配原则、组织实施原则和评价原则,创新活动才能够顺利展开;◆领导要具备多方面的创新素质,要有全局观念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灵魂,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合力。⑵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多方面的创新人才、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创新由新知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以与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应用这三个环节组成。因此,创新需要这三方面的人才乃至综合型人才。第一类人才有着梦想家的气质、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全局观念,他们善于捕捉和产生新思想或创意,对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有着全面而适当的了解,他们是创新蓝图的绘制者;第二类人才是工程师型的实干家,他们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或工艺;第三类人才在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方面有着特别的禀赋,是企业家型的实干家。梦想家拥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全局观念,而实干家拥有化梦想为现实的能力并且对创新风险有着敏锐的意识和承受力。创新的品质、等级和成败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发挥以与相互之间的合作。因此,一个创新组织应善于发现、聚集这三方面的人才并合理地使用这些人才,应选择兼具梦想家和实干家素质的人才作为创新组织或机构的领导者或决策者。2.创新者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他或她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与其个人创新能力,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取决于其所在机构的诚信制度安排与创新文化。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与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者个人可以同时用以下三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2.1自我锤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锤炼是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与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重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秘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换。创新的灵感每每产生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过程之中。2.2在协作中锤炼在协作中锤炼是指以我们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者个人通过参与有组织的创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群体意识淡漠的人是很难甚至无法完成这种修炼过程的。因此,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必须时刻保持开放而宽容的心态,必须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构想或见解,同时必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参加共同探讨、研究和行动。2.3在学习中锤炼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是探索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个人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通过学习专家学者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人的创新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成功的创新案例,特别是通过学习借鉴创新环境大致相同情况下的成功案例,对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创新案例中有个人、也有团队集体的思维与行动特点,有个人和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分别从我和我们的角度去揣摩和借鉴。撰写本教材的目的也就在于此。3.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团队是介于创新组织与创新者个人之间的创新行为单元或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并非指该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能力的总和,而是指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创新能力。3.1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发挥如同创新者个人一样,也需要有适宜的创新制度安排和创新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团队的编队形式、工作方式和效率。在我国,许多创新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均曾致力于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国内有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建设经验。我们在此主要探讨创新团队的编队理念和方式、内部结构与工作模式。从理论上讲,由于创新组织类型的不同,创新团队的编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导向。譬如,企业内的创新团队可能主要围绕企业R&D(研究与开发)目标来进行编队,而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则可能以学科建设为指向,以科研项目为工作载体。3.2创新团队编队理念与方式在特定的目标指向下,创新团队也存在多种编队理念和方式。在此,可以将编队理念与方式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1)强调思想互动:这种编队理念与方式常见于小型科研团队的组建过程;(2)强调纵向管理:这种编队理念与方式创建于企业部门大型研发团队的组建过程。在第一种模式中,创新团队由核心人物以与环绕在核心人物周围的其他创新成员构成,所有成员均享有较为充分的信息互换权利。在第二种模式中,整个创新团队可以区分出一些子创新团队,而创新团队负责人与子团队负责人合在一起构成核心团队,整个创新团队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只有核心团队成员才享有较多信息互换权利。第一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成员以展开创新思维的空间;而第二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注重纵向管理,能够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大的控制空间。3.3创新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体现方式创新团队整体创新能力既取决于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以与团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以与协作的强度和有效性,亦取决于创新团队的管理、评估以与激励机制。有了良好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机制,创新成员的个人创造力就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有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非创新或反创新的文化潜规则或制度就将得到改变,创新者的创造热情就将得到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就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之主导动力的国家,生活在这里,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投身于创新实践并在创新实践中学习、锻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虽然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的创新人才协作奋斗的艰难过程,但对于那些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们来说,创新其实就在他们身边。第二讲北京佑安医院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研究摘要:2008年科技部特别将病毒性肝炎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重大科研专项任务。早在2001年,在北京市科委的组织下,由佑安医院牵头启动了“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建立了北京市病毒性肝炎诊断规范、北京市病毒性肝炎治疗规范和北京市肝病技术服务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各医院在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预防和服务等环节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病毒性肝炎一直是我国最严重和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约l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携带者,有3000万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每年死于肝炎与其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达40万人。1988年~1991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曾导致30多万人发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混乱。2000年~2002年在浙江发生的公务员遭拒录事件与后来安徽芜湖发生的乙肝就业歧视案件,都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今,肝炎已不再是简单的疾病与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为此,2008年科技部特别将病毒性肝炎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重大科研专项任务,并与艾滋病、结核病等一起列入政府未来要努力控制的三种重大传染性疾病。其实,早在2001年下半年肝炎问题就引起了北京市科委的重视,并启动了“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期通过建立北京市病毒性肝炎诊断规范、北京市病毒性肝炎治疗规范和北京市肝病技术服务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各医院在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预防和服务等环节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经过在京的解放军、卫生部与北京市属共17家单位96位专家近5年的联合攻关,防治肝炎项目取得了以下技术成果:①完善了肝炎的病因学筛查程序与规范,建立了B超诊断、病理诊断半定量评分系统与诊断规范,使以往所谓的“原因不明病毒性肝炎”的确诊率提高50%以上,肝炎病原学诊断的“死角”大大缩小;②筛选出肝炎化验项目的6个优化组合,成功使肝炎化验项目实现了“瘦身”的目标,达到“两少一高”(化验项目减少、化验费用减少、诊断效率提高)的效果;③变“马后炮”为“马前炮”,例如以往注射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效果只能在治疗半年或更长时间后判断,现在根据项目组发现的数个与乙型肝炎病情发展、预后和干扰素疗效相关的遗传位点,可以提前预测干扰素对肝炎病人的有效性,便于提前选取更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家“十一五”专项与863项目已经把这一领域列入其中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入的研究;④提出新的慢性乙肝抗病毒和中西医结合抗纤维化治疗方案,病毒变异和耐药发生率显著降低,肝纤维化与肝硬化更不容易发展;⑤提出重型肝炎营养支持治疗方案、人工肝治疗方案,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一年死亡率下降13%,住院时间缩短16天,费用减少近l/4,重型肝炎综合治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⑥该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其中SCI/EI论文26篇,中华系列论文79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6项;举办全国性学习班10期,培训肝病相关技术人员2100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证书3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会诊了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疑难、急症、重型肝炎患着4300多人,为15万人提供了不同方式的技术咨询。特别指出的是,借助项目搭建的专家、技术、标本与信息资源的良好平台,建立了北京市应对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与综合服务的技术支撑、合作研究与快速反应体系和网络,肝炎与类似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得以加强。回顾肝炎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细节,项目负责人段钟平教授都如数家珍。在2009年早春二月的第一场春雨声中,段钟平教授从肝炎防治项目的萌生娓娓道来,讲述了这次创新活动。一、立项: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握需求,充分体现科技支撑作用2001年,北京市科委转换科技管理思路,决定改变以往“遍地开花式”的做法,集中力量上一批大项目,并将目光瞄准长期以来治疗效果不好、而且涉与社会上一多半人利益的肝炎项目。此后,在数次立项讨论会上,前后有40多位专家提出60多项课题,其中亦不乏如“建立转基因鼠揭示乙肝病毒发病机制”等既前沿而又较为偏重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由于专家见解各不相同,难以达成共识,一时间肝炎防治项目成为北京肝病学界的热点话题。为将有限的人力与资金用在与肝病患者的治疗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同时避免再出现变相的、更大范围的“遍地开花式”的课题,佑安医院在北京市科委指导下进行了近半年的调查分析,并组织了肝病病人到医院诊疗的全程模拟演习,确定肝炎诊断治疗的“肝功生化化验——病毒病原化验——超声检查诊断——病理诊断——急性肝炎预后判断——慢性肝炎预防肝纤维化肝硬化治疗、抗病毒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综合治疗”的完整流程。专家们也逐渐形成共识:肝炎涉与千家万户居民,是非要研究不可的重大疾病,目前存在的最大、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是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的问题。一方面是现自技术应用不规范,另一方面是关键技术存在瓶颈,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研究。由此,北京市科委最终确定了“肝炎”这一总投资1500万元的项目,并紧密围绕诊断与治疗设立了10个密切关联的研究课题。自此开始,北京市科委、佑安医院和项目组也开始学会在大家审视的眼光与压力下进行一系列艰苦的管理与研究工作。二、选人:始终坚持权威性、先进性、连续性、互补性原则项目、课题确定后,如何选人又成了摆在面前的棘手问题。为此,专家组针对要研究的内容,首先确定选择课题承担人的基本原则:权威性:以保证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先进性:技术是北京甚至全国领先的。连续性:课题组有一个团队而不仅仅是个别顶尖专家,避免课题实施中因个别专家变动而使课题中断。互补性:课题组需紧密围绕预期目标,尽量实现基础与临床互补,参加单位技术与资源互补。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讨论与公开竞争,课题组专家的框架基本搭建起来,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围绕专家把北京市不同系统的专家与技术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其中汇集了佑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17家大医院的力量,包括96位北京市肝脏研究方面的专家,如友谊医院王宝恩教授、协和医科大学李辉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等。三、搭建平台:从“管理”到“服务”理念的转变作为肝炎重大项目的依托单位,佑安医院如何既能把科委的思路、参与单位的思路不断得以贯彻落实,同时又能使专家觉得松紧适度、井然有序呢首先,资源共享的平台成为联系专家的纽带。项目组在佑安医院建立了“肝炎重大项目血清库与标本资源共享中心”,一个患者只抽一次血,再分成几小份供不同课题组应用即可,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各课题组各自为政、各自掌握部分病例的“小作坊”式的做法,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抽血、化验次数,节省了科研经费,并使数据更具可比性。借助这一平台,不同课题组、不同学科的专家互相交流、研讨,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经过数年经营,资源共享中心收集了3000多个病例的资料,组织专家对4300多个病例进行会诊,有效地解决了小课题或分散课题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资源共享平台自然也成为联系专家的最有效、最受欢迎的“纽带”。其次,转变理念,实现从项目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佑安医院一方面积极与科委沟通,与时把上级的想法、要求向专家传达,较好地起到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另一方面,肝炎项目办公室从主任做起,自觉成为专家的助手与参谋,尽量协助大家克服课题研究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不仅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也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四、实施“1234”过程管理模式:各司其职、独立自主、量化考核,公平透明“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肝炎项目顺利进行,在科委、卫生局密切关注与指导下,依托单位北京佑安医院基本形成了“1234”组织管理模式,其基本构架是:1个依托单位:即北京佑安医院,代替了以往事事都由科委去管去抓的被动局面,解决了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人手紧张、难免疏漏的矛盾,减少了过去多头干预、责权不清、科技人员无所适从的问题,更便于从专业的角度把握课题的进展,推动课题研究。2个管理机构:即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多数是没有参与课题的专家,其中有不少专家曾经申请过肝炎项目的课题,然而由于与项目研究方向不符而未进入课题组。项目组聘请这些专家做技术顾问,既可以公允地对课题进行评估,也对已参与肝炎项目的专家形成一个无形的督促。另有少数人虽然是课题组成员,但在评估时不能评估自己所在组的课题,采取回避制。项目管理委员会由北京市科委、卫生局与各医院的人员组成。在大的人员调整问题上,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杜绝了少数专家以个人意志代表集体意志的做法。这两个委员会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完全服务于项目的需要与进展,以科委为代表的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3套管理制度与措施:即组织管理制度和措施;技术考评制度与措施;财务管理制度与措施。通过管理制度与措施保障了课题在管理、技术、财务方面的科学与规范。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双百分考核制度”,即管理100分,技术100分,用量化的指标来验收课题。项目负责人段钟平教授指出:“通过科普宣传多少分、核心论文多少分、成果多少分、资源共享多少分等量化的考核指标,无论是著名专家甚至院士,谁都有可能不与格,这样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4个附加协议:科委与依托单位、依托单位与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与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与主要参与人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与附加协议。四个附加协议以合同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从信誉和制度的角度强化了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在项目评估时直接对照协议内容,评价课题进展,课题评估公正透明,被评专家心服口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05年10月,肝炎项目顺利结题,实现了专家、百姓、政府、依托单位的“四个满意”。一是专家满意。本项目的专家通过研究,培养研究生数10名,发表论文著作160多篇(本),申办成果和专利4项,举办全国学习班多期,提高了专家的知名度与学术地位。二是群众满意。项目边研究边推广,显著提高了北京市肝炎诊治的水平与效率,为百姓节省了费用,受到肝病患者的欢迎。三是政府满意。通过科技攻关与创新真真切切为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北京市在重大传染病方面的科学研究与防控能力,实现了科技改善百姓生活的基本目标。四是依托单位满意。佑安医院作为项目的全程组织、管理与实施单位,锻炼与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将近40多位专家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培养出40多名硕士、博士。项目也为佑安医院带起十几个科室,不仅临床治疗能力有提高,而且科研能力也有很大进步。如项目中有关超声的课题把北京市肝脏B超领域的顶尖专家打包形成一个团队,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方案,在病人身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经过4年的磨合,佑安医院B超科室的年轻小姑娘都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肝炎项目也给佑安医院培养了七八位优秀的管理人才。过去这些人仅是医院各个科室的专家,多数仅管理一些小课题,压力并不大。但是如何把北京市上百位专家组织成一个团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比较难。在肝炎项目中的磨砺使他们具备了组织管理大项目的能力。肝炎项目也增加了佑安医院的业内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病人和专家。课题申请水平和数量也有所增加,仅2008年佑安医院一次就拿到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二)_实践证明,“肝病研究”的实施体现了“大北京”的理念,使基础与临床、中央与市属的优势医学资源得以进一步整合,形成“政府推动、民间组合、合作创新”的科技工作组织模式。通过联合攻关,在原来北京市单位、人员、设备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了技术的重要突破与显著创新。因此,肝炎项目与其说是技术创新,更应该说是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产生的立项与管理经验对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点评:病毒性肝炎一直是我国最严重和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肝病研究”的实施体现了“大北京”的理念,使基础与临床、中央与市属的优势医学资源得以进一步整合,形成“政府推动、民间组合、合作创新”的科技工作组织模式。通过1234过程管理模式,在原来北京市单位、人员、设备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了技术的重要突破与显著创新。(撰稿人:韩晋芳)第三讲黄伯云:十五年自主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摘要:“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这个奖项上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目前只有美、英、法三国拥有这种技术,我国飞机使用的这种刹车器材全部依赖进口,黄伯云20年磨一剑的成功,打破了垄断。他成功的原因除了必不可少的个人禀赋之外,主要在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的持续创新动力、坚持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正确理念、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十几年如一日的团队协作。黄伯云,1945年生,湖南南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校长,全国科协副主席。2005年3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黄伯云,以表彰其对“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工作所做的杰出贡献。黄伯云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粉末冶金材料以与其他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居于世界前沿。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一、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只有自主创新,因为竞争的关系,没有那个高水平同行会把科研机密告诉你。黄伯云的经历就是典型。1988年从美国学成回国后,黄伯云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当今世界航空制动领域最先进的材料——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即飞机刹车片)的研制上。这既是技术前沿难题,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飞机的起降和滑行都离不开安装在飞机轮子里面的刹车片,如果刹车片失灵飞机就会冲出跑道,造成机毁人亡。国际上通用的航空刹车片有金属盘和碳/碳盘两种。用碳/碳复合材料知道的碳盘,耐高温、性能好,使用寿命是金属材料的4倍,重要只有其1/4,被称为“黑色的金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英、法三国实现了金属材料向碳/碳复合材料的升级换代,它们垄断着制备技术,我国飞机使用的这种刹车器材全部依赖进口,一旦国外实行禁运,将严重威胁我国航空战略安全。黄伯云的选题正确,但是在起步阶段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从屈辱开始的。为了节省时间、少走弯路,黄伯云曾想学习、借鉴国外的技术,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他想到与一个航空大国进行合作,在到该国很有名的公司去访问时,接待他的公司负责人说:“很抱歉,你们不能参观我们的生产车间。”黄伯云听了,心理很不是滋味,但为了加快研究进程,他还是买回了一个开价几百万美金的产品。可课题组对产品进行解剖发现,这个产品竟是个废料,黄伯云当即把废品退了回去。在另一个国家的遭遇也是“异曲同工”:“我们问的关键问题,他们既不回答‘是’,也不说‘不是’。”课题组成员易茂中教授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外国专家轻视的话语和欺骗、防范的做法,使得黄伯云在气愤之余,体会到深深的屈辱——被人瞧不起的屈辱。他自问:“没有自主创新的东西怎么能在世界上立足”面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黄伯云气愤地说:“他们瞧不起我们,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靠他们靠不住,我们只有自己干!中国人不仅应当自行研制开发这种产品,而且在技术性能上要超过他们!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外国人能干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而且要干得更好!”二、研究天赋加勤奋苦干像许多领域一样,取得顶尖的技术成就也需要天赋加勤奋,两者缺一不可,否则至多是二流成就。在留学美国期间,黄伯云很快就显示出突出的研究才能。在他进人田纳西爱阿华(IOWA)州立大学不久,一个名叫McGee的教授就丢给黄伯云一个困扰了McGee与他的几位研究生好几年的课题,让他独立完成。没想到让黄伯云做成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美国教授这样称许道。3天后,McGee教授郑重其事地找黄伯云谈话,希望黄伯云能成为自己的研究生;并随后McGee教授亲自给中国教育部写信,提出:“黄先生有出色的研究才能,IOWA州立大学愿为他提供全部奖学金,为其攻读博士学位。”中国教育部很快给予了答复,于是黄伯云开始了从研究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学习之路。在美国8年,黄伯云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了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美国有序合金权威、历届国际有序合金主席称赞:“黄先生对钛铝合金的脆性机理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拥有出色的研究才能加上勤奋苦干才使得黄伯云在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自主研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回国不久,黄伯云被任命为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破格晋升为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黄伯云执掌“碳/碳航空制动材料”课题组的帅印。所谓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有点像织篾墙,先用1/10头发丝粗细的碳纤维编织框架,再让碳材料在高温下挥发,用一个一个的碳原子填满碳纤维框架间的空隙。要控制数以亿万计的碳原子规则地“生长”在碳纤维表面,才能达到耐高温耐摩擦等效果。用黄伯云的话来说,如果碳纤维是钢筋的话,碳原子就是水泥,钢筋浇注了水泥,建成的房子才牢固结实。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研究,十几年来,8人组成的课题组,夜以继日地工作,围着24小时不间断烧制的实验炉,轮流值班,通宵看守,昼夜检测,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没有双休日,甚至连元旦、春节也是在炉膛旁度过的。直到1996年完成了实验室基础研究、掌握了基本制备方法之后才开始出现显著进展,第二年通过了成果鉴定,申请工业性试验;1998年即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投资1.5亿元,开始从实验室小样品,到实验室一比一的样品的工业性试验。三、百折不回,坚持到底有了大笔经费,黄伯云排兵布阵,调集60多名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等6大类的工程技术人员,将项目分解成制造方法和工艺技术、制造关键工艺设备、抗氧化涂层和涂层技术、材料的组织结构摩擦磨损性能、性能测试技术和评价方法、适航和地面惯性台实验技术等6大子课题同时攻关。1999年,6大子课题组相继完成任务,一些关键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曙光似乎就在前面。这一年的夏天,黄伯云与同事们到桂林、襄樊两个基地进行刹车检测试验,但是失败了,样品在强度、性能等方面,都比国外产品差了许多。黄伯云对大家说:“有困难和失败很正常,我们要马上赶回去继续做。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7个月后,黄伯云和科研组再次到桂林和襄樊,但是功败垂成。飞机在正常情况和超载情况下,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要求,可是在做“中止起飞(飞机起飞达到最大速度时突然要求停下来)”试验中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大幅下降。用一个月的时间做试验,最后还是失败了。这给黄伯云很大打击,他身边的一位同事回忆说,“我们再一次地失败了。2000年初的前后一个多月,在桂林、襄樊来回地折腾,春节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过,可是最后……”那几天,同事们望着黄伯云眼中的血丝,脸上的皱纹,两鬓的白发,拖着肌腱撕裂的伤腿守在现场,一个个悄然落泪。黄伯云以顽强的意志顶住了压力,把同事们再次召集到一起,坚定地表示:“我们搞科研的,只有踏着失败的阶梯,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这个项目关系到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意义格外重大,我们松不得劲呀!活着就要拼命干,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把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2年,黄伯云与其创新团队在理论上发现了原子有序排列的微气氛控制和制动过程摩擦膜形成机理,在世界上首创了定向流热梯度式碳原子沉积等技术,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3年1月20日、9月20日,他们研制的某型号大型客机国产碳/碳刹车副装机试飞先后成功。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他们研制成功的碳/碳刹车副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l%。同年12月,中南大学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碳/碳刹车副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和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产品开始在飞机上批量应用。“大风险的背后,就是大收获。”黄们云颇为感触,“2000年两次实验都失败,真是山穷水尽。可只有山穷水尽,只有走到山里面,才能看到山后面的风景。有些人刚走到山边,就不愿意走了,他只看到一座山,而后面还有好多山。”黄伯云和他率领的创新团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结束了我国飞机要依靠进口航空制动材料才能降落着陆的历史,同时也结束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急中生智,信念也能产生智慧,而且信念能够产生奇迹。世界上许多奇迹并不是仅仅依靠智慧创造的,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和感召力与由此进发出的团队力量,也是创造奇迹的关键。四、信念、智慧、锲而不舍与团队协作回顾黄伯云和他率领的创新团队成功的原因,实际上与世界上许多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有相似之处,在本案例中有四点十分突出,那就是信念、智慧、锲而不舍与团队协作。为国家解决重大难题、为国家航空事业不受制于人的强烈信念始终是完成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的动力,突出的研究才能和20年磨一剑的锲而不舍以与贯彻始终的团队协作,造就了成功。作为创新团队的灵魂人物,黄伯云的执著和感染力,使整个团队拧成了一股绳,一干就是十几年。例如,1995年就当了教授的课题组“副帅”熊翔。他的博士学位读了10年才拿到,那是因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攻关离不开他,不允许他一心二用,就这样耽误下来了。再接再厉、永无止境。处于世界上碳/碳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大量新的科研任务,等待着获奖后的课题组。黄伯云说:“任何新技术都有生命周期,碳/碳复合材料还要创新。”此时,作为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黄伯云很清醒:“我们会的毕竟只是飞机上的关键零部件——刹车片,我们还不会造最好的飞机。”团结一心,奋发向上,努力实现创新和跨越,是中国科技界的历史使命和不二选择。正如黄伯云所说:“搞材料的,将航空刹车副做到了第一。搞飞机外壳的,再把外壳做到第一。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愁做不成大事?”点评:技术史表明,重大技术发明需要一系列有利因素凑在一起。20年磨一剑而成就的“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这个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是由下列因素共同决定的:黄伯云过人的才智、勤奋、钻研精神、组织能力和挫折承受力,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正确理念,十几年如一日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的持续创新的动力。(撰稿人:刘益东)作业1、如何理解创新能力中所包含的各种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与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一、学习能力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二、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与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与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三、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与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四、想像能力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出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五、批判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六、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七、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八、实践能力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九、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十、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作业2、结合实际,就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撰写1篇学习体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单位也是这样,特别是对疾控中心这样一个集保障、科研、培训为一体的事业单位来说尤为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难以提升保障能力。现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就如何培养防疫医生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思考。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衡量一个单位发展的重要标志。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就是从转变思想观念人手,时刻想着创新。(1)树立开拓进取的观念。一个单位,特别是一个专业技术保障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单位全面建设就难以创新发展。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在谋求科研发展和业务建设上,要拓宽思路,创新思维;在提高技术保障水平上,要突破条条框框,克服老经验、老方法,要针对多样化公共卫生事件提出新的保障方法;在管理上,要创造性制定一些有利于促进科技发展的规章制度;在开发有偿服务项目上,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大胆偿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平时要加强对防疫医生科技创新教育,教育大家从那些陈旧落后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中解脱出来,营造人人想创新、个个讲创新的氛围。(2)树立敢为人先的观念。一些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不强,关键是缺乏创新思考,缺乏敢闯的勇气。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必须敢为人先、敢闯新路,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在科研任务重、编制员额少的情况下,可以聘用地方有用人才来做实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与企业建立多方位协作,争取经费,促进单位科研持续发展。平时,要结合疾控中心职能,对工作人员以给任务、压担子、指令研究项目等,逐步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想着创新,不断强化创新意识。(3)树立争创一流的观念。要注重从成绩中找差距,切实把工作标准定在创造性地干出一流成绩、建设一流单位上,不能满足现状。在中标课题、获奖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要牢牢树立争创第一的思想,各方面要走在同行的前列。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推进单位建设不断创新发展。2把握创新重点,着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专业保障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医学救援的应急机动力量,也是预防医学科研与培训基地。基于以上职能任务,疾控中心科技创新的重点应放在专业保障、人才培养、预防医学研究等方面。(1)基于任务,抓好“四个能力”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务重点是疾病预防控制,因此应着力围绕重点任务抓好疫情预警、快速侦检、现场处置和早期干预“四个能力”的培训,努力在先进性、快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上创造性开展工作,在保障中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在创新中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在培训疫情预警能力上做到与时了解国内外疫情动态,与时掌握本地地疫情,科学分析,并与时提出预防措施;在培训快速侦检能力上做到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对疫情或疾病作出初步的判断和鉴定,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在培训现场处置能力上做到流调与时、分析科学合理、推断准确、指导方法得当,落实措施有力;在培训早期干预能力上针对平时可能发生的疫情早期实施预防措施,防止疫情发展。(2)结合需求,加强预防医学研究。坚持以使命任务和卫生需求为牵引,依靠科技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积极开展预防医学实用性成果研究。一是选题立项要新。以解决预防医学实际问题选题。二是使用技术要新。在研究过程中,加强高新技术知识的学习,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最科学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三是科研管理机制要新。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协作,建立资助课题奖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疾控中心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狠抓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发展路子。(3)注重能力,抓好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保障力,关键是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实践证明,人才对促进单位发展,保障任务完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确立以职能任务、专业需求、特色优势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通过参加学科带头人培养、岗位锻炼、科研协作、攻读学位、出国留学等方式,努力培养实验能力和保障能力。其次强化激励机制,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冒尖,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大胆创新培养。第三要积极为科研人员搭建科技创新平台。(4)注重实效,抓好创新性成果向现实保障力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根据本市需求,在创新性研究的同时,梳理已取得研究成果,尽快把一些实用高效价廉的创新性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多年来,齐齐哈尔市疾控中心在成果转化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在卫生学、流行病学本底调查、快诊试剂、消杀灭等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许多成果列入全市推广,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效促进了专业技术水平提高。3加强条件建设,扶植科技创新发展加大创新投入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创新性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都离不开投入,有投入,才有产出。(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条件。我单位在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和努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支撑条件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工作环境,为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疾控中心先后投入基本建设经费近百万元,进行实验室改造,添置先进设备,建有一批符合空气净化、恒温恒湿、生物安全等要求的先进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2)搭建技术平台,积极为科技人员提供科技创新舞台。科技创新离不开技术平台,搭建技术平台,就是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技术保障服务,因此,单位要想方设法加强技术平台建设。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技术平台建设,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紧紧抓住申报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锲机,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先后建立了通过全省验收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侦检与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中心、媒介生物学与控制研究中心等,积极为科技人员搭建科技创新平台。(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多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地建立多种激励措施,对于中标课题和获奖成果、获得专利以与发表高档次的论文等实施重奖,同时还在调级晋衔、评功评奖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单位创新发展。4加强信息素质培养,提高知识创新能力(1)普与信息知识教育,培养信息意识防疫医师的信息知识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造成在科研选题,信息搜集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对有价值的信息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服务机构应开设一些针对防疫医生的计算机检索,期刊出版、科技成果申报等专题讲座,普与计算机知识、文献检索知识,了解论文发表、科研管理的程序和方法,使医生们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传播、利用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将来利用信息,进行知识创新打好基础。医生们可以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寻找突破口,将遇到的问题作为信息需求提出,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关注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应密切关注学科进展,不断发现新热点,开拓思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准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或申请科研项目,使自己开发利用信息的活动与预防医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信息利用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使自身信息素养得到逐步提高。(2)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树立信息更新意识生活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知识的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将是每个现代人必然的选择。疾控医生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进行知识的更新。医师们应学会如何使用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如医学索引、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等等、了解医学文献数据库结构和检索方法,如CBM、CMCC:维普数据库等,以与网络环境下医学文献资源的利用。通过文献信息获取技巧的培训,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养成利用信息的习惯和不断更新信息的意识。总之,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3)加强信息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信息创新能力在获取和掌握大量信息的前提下,防疫医师如何对文献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这一环节体现医生们对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现代医学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方向转变,防疫医生的整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