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邵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天监四年,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同年,梁武帝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人仕。南朝选官制度的调整()A.废除了士族子弟人仕特权 B.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色C.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2.《唐书》记录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9%,其他身份1%。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A.仅为选拔士族设立 B.平民身份不能为官C.考试成功难度极小 D.政府官员来源扩大3.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4.赋税制度是古代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关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 B.按户征收粮或绢帛C.保证了农民充足的劳动生产时间 D.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5.《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恕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重,官无闲田。”材料反映出唐朝中期()A.重农政策发生改变 B.均田制将走向崩溃C.人口压力逐渐凸显 D.贫富差距不断加大6.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 B.调整了统治政策 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 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7.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增加了税目,加重农民的负担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8.魏晋以来,佛教高僧大多把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思想纳入佛教教义中,还将一般的提倡普度众生转向了实实在在的爱国孝亲,依附于儒学的基本伦理。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逐渐地本土化9.某学者在谈及中国诗歌时说:“四言蔽而有《楚辞》,《楚辞》蔽而有五言,五言蔽而有七言,古诗蔽而有律绝,律绝蔽而有词。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作,以身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材料表明该学者意在()A.赞叹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 B.探究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C.勾画中国诗歌发展递嬗关系 D.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沿革10.东晋时期,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据此可知,王羲之()A.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 B.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C.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D.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11.六朝隋唐时期盛行壁画,画作为宏伟建筑物的装饰物之用;卷轴盛行后,画成为可以随身携带享乐的一种物品。此变化()A.助长了社会奢靡之风 B.迎合了人民大众的需要C.促进了文人画的兴起 D.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普及12.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A.利于促进学术文化的传承 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 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1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A.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B.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C.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D.注意市场行情的变化14.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15.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A.使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C.加强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D.重建儒家统治理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嘉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1.陆炬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2.唐武刚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3.束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弥(糊名)4.宋真宗案德二年《1005年)殿试誊录5.明宣东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6.明宪家咸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殿文定型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性质发生的变化。(5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摘编自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材料三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奏《论佛骨表》,痛斥佛教,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梁武帝诏令,士族子弟想在30岁之前入仕,必须经学策试合格,为了晋升高官,士族子弟必须尽可能早入仕,为了早日入仕,士族子弟只能勤奋学习儒经,而没有入仕特权的寒庶子弟,更需凭借经学策试入仕,极大地促进了经学发展,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项正确;士族和寒门子弟仍存在等级差别,没有废除士族子弟入仕特权,排除A项;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秦朝之后是官僚政治体制,排除B项;经学策试就是通过考试经学内容选拔人才,所以考试内容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9%,其他身份1%”说明官员来源不是单一的世家大族,故选D项;联系题干所给数据“仅为选拔士族设立”说法错误,排除A项;平民身份不能为官与题干科举考试录取的平民身份9%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供参加考试人数与录取实际人数的比较,不能说明“考试成功难度极小”,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题干材料中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可见他执掌审核权,应供职于门下省,故D项正确;A,B项错误。兵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故C项错误。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按户征收粮或绢帛,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但租调制下成年男子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因此不能保证农民充足的劳动生产时间,故选C项。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重,官无闲田”可知政府手中所掌握的土地减少,而均田制是将政府所掌控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所以这一时期均田制逐渐走向崩溃,B项正确;“改变”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压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B7.答案:C解析: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资产,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C项;两税法简化了税目,排除A项;两税法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B项;两税法按财产多寡收税,财产多者多征税,没有巩固大地主的利益,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佛教高僧大多把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思想纳入佛教教义中”,还将佛教的普度众生和儒家的爱国孝亲相结合,这说明魏晋以来,佛教文化逐渐地本土化,故选D项;其他三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发展。选择B: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意在探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规律。排除A、C、D:材料主旨没有强调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悠久,也不是强调中国诗歌发展递嬉和沿革。10.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从材料“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可以看出王羲之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从材料“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继承,说明他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故C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11.答案:B解析:卷轴的盛行,使画成为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反映了绘画艺术的大众化,B项正确。卷轴画制作简单,相对于“作为宏伟建筑物的装饰”的壁画而言,不能体现“奢靡”,排除A项。文人画重写意,与材料“随身携带享乐”不符,排除C项。卷轴画盛行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但并未做到普及,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可知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经典书籍的印刷,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这些变化促进了儒学世俗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印刷术,造纸术早在东汉时就已经改进,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印刷的是经典书籍,并非只有佛学典籍,并不能反映佛教文化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B解析:材料“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体现的是《齐民要术》对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效益,非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与重视市场行情变化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C解析: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选C;“趋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合一,排除B;D项内容无法体现,排除D。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玄学兴起于魏晋时期,儒者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儒学的“本体论”,体现出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有所加强,C项正确;“根本改变”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排除B项;玄学仅是“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而非重建统治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正,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17.答案:(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中心。(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3)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内容以及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