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课件_第1页
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课件_第2页
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课件_第3页
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课件_第4页
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走近经典中的精神家园——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杨雅丽2011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走近经典中的精神1题目关涉的两个问题1.“经典”经典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的“最有价值的书”。如苏斯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们的著作;托尔斯泰、普希金、巴尔扎克、雨果的著作;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题目关涉的两个问题22.“国学”提出于晚清至民初,相对于西学而言;指那些承载了中华民族一贯精神并使中华民族保持永久生命力的“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外国:支那学、汉学、中国学国学,吾国之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也。2.“国学”3本课题讨论的是“国学经典”及其现实意义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4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三字经》对国学5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6文化三种形态文献、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经典——元典元典《诗》《书》《礼》《易》《春秋》文化三种形态7“元典”与“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他们对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哲学思考,根据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缔造了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形成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元典”与“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8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诵读经典,感悟母语文化与民族历史的悠久与灿烂。读经典的书9经典,是以母语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母语,也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分不开。经典,是以母语为载体的民族文化。10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蜗牛壳之于蜗牛是居留之所在,语言之于人也是居留之所在。蜗牛将自己的家永远背负在身,人亦将自己的居家永远背负在身。人活在在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钱冠连11西方人是通过《圣经》的文本语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中国人是通过经典的文本语言(圣贤语录)营建自己的精神居所的。=西方人是通过《圣经》的文本语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的;12一、“天人合一”

——自然观与生态忧患意识许慎《说文解字》:“天,颠也。”人头——天空——自然一、“天人合一”131.经典论人的价值: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4《周易》:“天地人三才。”《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周易》:15《尚书·周书·泰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尚书·周书·泰书》:16《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17但是人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但是人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182.道家之“道”与“无为”——老庄的自然观与生态智慧2.道家之“道”与“无为”19《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一章:20《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21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22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23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24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25《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司马迁故里韩城古代楹联:治国若烹小鲜为政不在多言《老子》第六十章:26《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大宗师》: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自然观的诗意表达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知北游》:27《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晋皇甫谧mì的《帝王世纪》之《击壤歌》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

《击壤歌》:283.经典中保护自然资源的礼法政令《周礼·地官司徒》:周代设山虞、林衡、迹人之官,司山林设禁之教。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为守山林者制定各种禁令,“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3.经典中保护自然资源的礼法政令29《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zhè

”;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树木方盛,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礼记·月令》:30《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仲春之月:“祀不用牺牲”,“毋竭川泽,毋漉lù陂bēi池”。孟夏之月:“毋大田猎”。《礼记·月令》31《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岁三田。无事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孔颖达《礼记正义》:若田猎不以其礼,杀伤过多,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礼记·王制》:32《礼记·王制》: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周礼·地官司徒》:迹人“掌邦田之地政,为之厉禁而守之”,畋猎必得听从迹人之令。迹人“禁麛卵者,与其毒矢射者”。《礼记·王制》:33《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礼记·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礼记·王制》:34《礼记·祭义》“夫子曰:‘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义》35《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四书集注》:“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364.“天人合一”与“民胞物吾”——张载哲学的天人观《正蒙·西铭》“天人合一”“天人之本无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提出“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认为人与万物间有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建立了“天人一气,万物同体”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4.“天人合一”与“民胞物吾”37《正蒙·西铭》张载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出发,破除自我与他人、他物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我”作为有限的存在,由于融入生生不息的宇宙洪流,便能超越生死苦乐,达到超然的自由境界。“存,吾顺事;殁,吾宁也。”以“生顺死宁”态度解决了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天人合一”对当代建设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有极重要意义。《正蒙·西铭》张载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出发,38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是中国学术的一贯传统,应从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与社会经济难于持续发展的困境。以古为镜39二、君子人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二、君子人格401.“自强不息”——对天道的效法与追随《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梁启超云:“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1914

1.“自强不息”41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42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43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44《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45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46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47《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

《论语•述而》48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刘向《说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人生境界:少:背诵记忆;壮:顿悟反思;老:彻悟贯通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49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50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悬梁”孙敬,是汉朝有名的政治家。《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51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锥刺股”52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

苏秦53《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字经》54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囊萤”《晋书·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囊萤”55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映雪”《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孙氏世录》:“康家贫无油,常映雪读书。少小清介,交游不杂,后至御史大夫。”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映雪”56《三字经》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三字经》57《论语·宪问》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58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屈原《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010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总理深情地说: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59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遗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60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后人诗祭曰: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611930年11曰14日杨开慧慷慨就义于湖南

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1930年11曰14日杨开慧慷慨就义于湖南

长沙浏阳门外识字622.“厚德载物”——从大地的广阔与温厚获得道德感悟《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梁启超云: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2.“厚德载物”63三、“崇德”精神中国文化是道德核心文化三、“崇德”精神64《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65《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范宣子问来访的鲁国大夫叔孙豹:“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阐述了他的“三不朽”思想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范宣子问来访的鲁国大夫叔孙豹:66中华美德之本——仁《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中华美德之本——仁67《论语》中“仁”出现109次《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指爱人,也指包括“仁”在内的一切美德。“仁”首先指爱亲,爱亲情感集中体现为“孝”“悌”之德。其次是通过“忠”“恕”推及他人。

《论语》中“仁”出现109次68《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69《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识某数,识某文。”《论语·学而》:70《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论语·为政》:71《礼记·祭义》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pǔ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皆准,推而放诸西海而皆准,推而放诸南海而皆准,推而放诸北海而皆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礼记·祭义》72《礼记·三年问》:“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礼记·中庸》:“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礼记·三年问》:73孝、悌推演出忠、恕、谦、慎、忍、敬、恭、让、勤、俭等。《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孝、悌推演出忠、恕、谦、慎、忍、敬、恭、让、勤、俭等。74《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75《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梁惠王上》:76《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礼记·礼器》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黑,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论语·颜渊》77礼在丧礼中的缘饰功能《礼记·檀弓下》卫大夫公叔文子死,其子请君赐之谥号。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脩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

礼在丧礼中的缘饰功能78《礼记·礼器》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79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德核心文化,中国人素有以伦理道德代宗教的优良传统,可以说中国人素有宗教般重视道德的传统。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发生了极为重大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德核心文化,中国人素有以伦理道德代宗教的80司马迁故里韩城门额题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德”字。如“富德居”、“树德居”、“树德务滋”、“滋德”、“种德”、“经德”、“敦德”、“尊德”、“厚德”、“蔚德居”、“勤德居”、“德业居”、“恒德堂”、“世德惟新”、“陋室德馨”、“聿修厥德”、“德重乡评”等。

司马迁故里韩城门额题字81司马迁故里韩城门额题字“仁让教家”、“仁厚宇”、“安仁居”、“居仁由义”、“忠恕”、“忠信”、“忠厚”、“孝弟”、“孝弟慈”、“敬舒”、“笃敬”、“谦受益”、“谦和”、“谦益居”、“谦益光”、“谦慎第”、“勤谨和缓”、“克勤厥家”、“勤俭”、“俭素”、“勤俭持家”、“勤俭忍”、“安忍之”、“百忍堂”、“慎修永思”、“惠笃叙”等。

司马迁故里韩城门额题字82陕西韩城党家村门额题字陕西韩城党家村门额题字83陕西韩城党家村门额题字陕西韩城党家村门额题字84陕西韩城党家村家训陕西韩城党家村家训85陕西韩城党家村陕西韩城党家村86陕西韩城党家村陕西韩城党家村8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88以古为镜经世致用经典阐释的意义:传承文明,将古代智慧现代化,增进学养,培育人文精神,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以古为镜89谢谢!欢迎批评指正!谢谢!902011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走近经典中的精神家园——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杨雅丽2011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走近经典中的精神91题目关涉的两个问题1.“经典”经典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的“最有价值的书”。如苏斯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们的著作;托尔斯泰、普希金、巴尔扎克、雨果的著作;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题目关涉的两个问题922.“国学”提出于晚清至民初,相对于西学而言;指那些承载了中华民族一贯精神并使中华民族保持永久生命力的“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外国:支那学、汉学、中国学国学,吾国之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也。2.“国学”93本课题讨论的是“国学经典”及其现实意义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94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三字经》对国学95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96文化三种形态文献、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经典——元典元典《诗》《书》《礼》《易》《春秋》文化三种形态97“元典”与“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他们对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哲学思考,根据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缔造了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形成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元典”与“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98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诵读经典,感悟母语文化与民族历史的悠久与灿烂。读经典的书99经典,是以母语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母语,也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分不开。经典,是以母语为载体的民族文化。100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蜗牛壳之于蜗牛是居留之所在,语言之于人也是居留之所在。蜗牛将自己的家永远背负在身,人亦将自己的居家永远背负在身。人活在在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钱冠连101西方人是通过《圣经》的文本语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中国人是通过经典的文本语言(圣贤语录)营建自己的精神居所的。=西方人是通过《圣经》的文本语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的;102一、“天人合一”

——自然观与生态忧患意识许慎《说文解字》:“天,颠也。”人头——天空——自然一、“天人合一”1031.经典论人的价值: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04《周易》:“天地人三才。”《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周易》:105《尚书·周书·泰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尚书·周书·泰书》:106《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107但是人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但是人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1082.道家之“道”与“无为”——老庄的自然观与生态智慧2.道家之“道”与“无为”109《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一章:110《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111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12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13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14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15《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司马迁故里韩城古代楹联:治国若烹小鲜为政不在多言《老子》第六十章:116《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大宗师》: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自然观的诗意表达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知北游》:117《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晋皇甫谧mì的《帝王世纪》之《击壤歌》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

《击壤歌》:1183.经典中保护自然资源的礼法政令《周礼·地官司徒》:周代设山虞、林衡、迹人之官,司山林设禁之教。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为守山林者制定各种禁令,“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3.经典中保护自然资源的礼法政令119《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zhè

”;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树木方盛,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礼记·月令》:120《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仲春之月:“祀不用牺牲”,“毋竭川泽,毋漉lù陂bēi池”。孟夏之月:“毋大田猎”。《礼记·月令》121《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岁三田。无事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孔颖达《礼记正义》:若田猎不以其礼,杀伤过多,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礼记·王制》:122《礼记·王制》: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周礼·地官司徒》:迹人“掌邦田之地政,为之厉禁而守之”,畋猎必得听从迹人之令。迹人“禁麛卵者,与其毒矢射者”。《礼记·王制》:123《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礼记·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礼记·王制》:124《礼记·祭义》“夫子曰:‘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义》125《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四书集注》:“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264.“天人合一”与“民胞物吾”——张载哲学的天人观《正蒙·西铭》“天人合一”“天人之本无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提出“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认为人与万物间有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建立了“天人一气,万物同体”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4.“天人合一”与“民胞物吾”127《正蒙·西铭》张载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出发,破除自我与他人、他物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我”作为有限的存在,由于融入生生不息的宇宙洪流,便能超越生死苦乐,达到超然的自由境界。“存,吾顺事;殁,吾宁也。”以“生顺死宁”态度解决了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天人合一”对当代建设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有极重要意义。《正蒙·西铭》张载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出发,128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是中国学术的一贯传统,应从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与社会经济难于持续发展的困境。以古为镜129二、君子人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二、君子人格1301.“自强不息”——对天道的效法与追随《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梁启超云:“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1914

1.“自强不息”131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132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133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134《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35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136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137《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

《论语•述而》138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刘向《说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人生境界:少:背诵记忆;壮:顿悟反思;老:彻悟贯通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139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140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悬梁”孙敬,是汉朝有名的政治家。《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141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锥刺股”142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

苏秦143《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字经》144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囊萤”《晋书·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囊萤”145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映雪”《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孙氏世录》:“康家贫无油,常映雪读书。少小清介,交游不杂,后至御史大夫。”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映雪”146《三字经》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三字经》147《论语·宪问》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148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屈原《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010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总理深情地说: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149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遗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150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后人诗祭曰: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1511930年11曰14日杨开慧慷慨就义于湖南

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1930年11曰14日杨开慧慷慨就义于湖南

长沙浏阳门外识字1522.“厚德载物”——从大地的广阔与温厚获得道德感悟《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梁启超云: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2.“厚德载物”153三、“崇德”精神中国文化是道德核心文化三、“崇德”精神154《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155《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范宣子问来访的鲁国大夫叔孙豹:“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阐述了他的“三不朽”思想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范宣子问来访的鲁国大夫叔孙豹:156中华美德之本——仁《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中华美德之本——仁157《论语》中“仁”出现109次《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指爱人,也指包括“仁”在内的一切美德。“仁”首先指爱亲,爱亲情感集中体现为“孝”“悌”之德。其次是通过“忠”“恕”推及他人。

《论语》中“仁”出现109次158《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159《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