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期末整理_第1页
“世界经济”期末整理_第2页
“世界经济”期末整理_第3页
“世界经济”期末整理_第4页
“世界经济”期末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经济期末复习整理2013.1.1—2013.1.3重点问题提问: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主张的不同点是什么?归因不同:凯恩斯将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归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有效需求最终是由“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决定的。)供给学派信奉19世纪经济学家扎伊尔的供给(即生产)自行产生需求的理论,认为生产是起点,分配是生产的结果,交换式分配的继续,消费是经济活动的重点。(生产决定消费。应当增加消费者需要产品的生产。)Appendix:“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C/Y),“一般而言,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大。”边际消费呈递减的趋势,结果就形成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单位资本资产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随着投资增加,产品供给会增多,随之产品价格会下降,企业收益减少,资本边际效率趋于下降。凯恩斯认为,受到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应付意外)、投机动机的影响,人们具有用现金(货币)形式保持自己一部分资产的偏好。人们的流动偏好心理影响货币流量。而厂商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时,注意到人们流动偏好大,也会减少投资需求。政府的干预程度不同:凯恩斯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他认为国家经济单靠市场自发调节,不能解决有效需求的矛盾,也达不到充分就业。政府应当担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对严重的深层次危机进行抢救。)供给学派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劳动和商品市场的竞争,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自动调节经济。(企业在市场竞争之中自发感悟市场需求)采取的手段不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a.凯恩斯主张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充分就业和足够的有效需求。具体主张:a.征收累进税和遗产税,使收入有利于穷人的再分配;同时扩大财政支出,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就业。b.“半通货膨胀”是可取的。在“半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部分上涨,但它仍能刺激需求,促使生产,推动就业量增加。在达到充分就业后,再增加货币则会形成真正的、绝对的通货膨胀。(在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的提高跟不上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凯恩斯将这时的工资和物价上涨陈为“半通货膨胀”。)供给学派(里根经济学):a.大幅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以提高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刺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b..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劳动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自动调节经济;c.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货币的增加与经济增长相适应;d.减缓政府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实现预算平衡以防止过多的政府投资与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because政府税收转移了金钱)凯恩斯主义的弊端:凯恩斯主义政策偏重于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以刺激投资和需求,以及利用低利率刺激企业投资。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后果是: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和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在经济学中,当需求在优先次序上取代供应时,必然造成经济的呆滞和创造力缺乏,通货膨胀以及生产力的下降。”过高的边际税率不仅阻碍个人和企业的财富积累,更加重要的是它使个人投资者的革新、发明、创造的精神丧失殆尽。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对于西方国家摆脱“滞胀”(经济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的困境,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政策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从长期趋势看,凯恩斯学派仍是主流。为什么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即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促进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科技革命促使社会分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世界企业制度演变。科技革命引起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市场经济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模式。(政府起辅助作用)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法制?市场经济体制为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a.市场的开放性、决策的分散性、市场体系的完整性以及价格信号指示性特征都需要依靠制度来保证。b.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产权制度,产权就是人们使用资源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它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与其他人发生交易时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交易过程中如何收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如何进行补偿,从而对自己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c.确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就是要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只有个人财产的占有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才足以产生对财产进一步增值的安全感和信心,才可能建立一种长期的、持久的资本积累机制,形成市场经营中必要的资本。而要切实保证私有财产权在社会和其他个人面前时神圣不可侵犯的,就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法律程序予以保证。d.正因为市场经济的一系列特征及其机制作用是依靠制度的建立来予以保证的,所以所有要融入世界经济的国家都必须进行经济改革,需要充分建立相应的制度。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竞争?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离不开自由的市场价格,而“自由价格”又以“自由竞争”为动力。只有竞争,才能活跃市场,防止经济呆滞,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必然使物价下跌,导致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受益;另一方面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生产者受益。总之,竞争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通往繁荣的必由之路。只有竞争,才能保证经济协调、顺利地运行。竞争有两方面含义:国内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自由竞争(贸易自由化<初级形态>和经济一体化<高级形态>)为什么国家经济干预和国际经济协调是必须的?国家经济干预和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国范围内,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的干预是在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使用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即通过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工资等经济杠杆和经济立法,调节社会再生产的客观条件,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证国民经济总体的稳定运行。,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彻底宣告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府不干预政策的破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需要运用法律政策手段适当地干预经济,防止市场机制的失败,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保障世界经济稳定、顺利运行,超国家的国际经济协调也是必须的。经济全球化加强政策的“溢出”和“传递”效应,经济危机也会相互波及与传递,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间的宏观经济协调,共同抵御危机的相互“传染”和蔓延。在矛盾与摩擦发生时,国家间及时进行谈判与协调,可以缓和矛盾,保障世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如果将世界经济比作一台机器,那么科技革命是这台机器运行的动力,而市场经济的各类制度则决定了机器运行的机制,国家干预和国际经济协调则是这台机器的润滑油。动力、机制、润滑油三者缺一不可。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3种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什么?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盎格鲁萨克逊模式”):特点:(一)实行以私有制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二)政府为自由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就业和物价稳定。·政府对经济干预以间接性和被动型为特征。(间接性:a.创造一个政策环境,让人们发挥自己的专长。——保证真正的竞争b.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c.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传递信息、开办展览场地、智囊团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开办培训班,收费低,提供人力资源被动性:只在“市场失败”导致经济形势恶化时才进行政府干预,干预的目的只是修改“市场失败”的后果,侧重点是保护市场竞争、减轻经济波动的破坏作用。)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主要手段:(一)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二)用货币信贷政策控制经济运行政策工具:·第一,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D=R/r)·第二,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将未到期的债券换成现金的利率)·第三,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联邦基金利率(三)法律是政府约束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重要手段(四)加强对外经济关系的干预和调节,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一,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推动出口发展·第二,以国内立法形式协调管理,同时通过多边贸易谈判,不仅为美国商品拓展市场,而且保护国内市场。·第三,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谈判。(五)对科学技术的宏观调控,引导与支持国家科技发展。(六)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方式的产业政策·政策措施:a.健全市场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市场竞争。b.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人力资源基础c.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地区政策反映政府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地区发展的意向。·表现在:交通、邮电部门国有化程度高,对农业长期的价格干预。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点:以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这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计划调节、行政指导等手段对资源配置的方式、决策过程,乃至经济运行方向等进行引导和干预的一种模式。从经济管理方式上说,这是一种“官产复合体”模式或“集体协调型”模式,是在经济运行中“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配合较“默契”的市场经济模式。调控方式:(一)经济计划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二)产业政策是政府“行政指导”的重要手段,产业政策的主旨是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私人企业进行“行政上的指导”。(三)政府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为实施国家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提供保证(政府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强大影响)·对风险大、收益低,但对于经济和技术发展影响深刻的产业以投资保证。·政府金融机构还起到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的作用·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对民间银行的资金周转、贷款计划等给予非强制性的建议和劝告。(四)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技术革新·通过发放替补助金——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更新·通过减免税——促进重点产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更新·通过对特定产业和企业实际加速折旧——推动技术进步·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五)执行扶助性的对外贸易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机会在进口方面,实行最彻底的保护政策在出口方面:建立振兴政府出口机构——给出口企业降低赋税和增加补贴,向有关企业提供中长期出口信贷;向出口有功企业发放奖金等。(六)经济立法是政府约束企业行为的准则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特点: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莱茵模式”,或“社会市场经经模式”。目前,该模式在德国、瑞典、荷兰、瑞士等西北欧国家比较盛行。“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国家完全不加以干预的自由经济,也反对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经济,它主张所谓“第三条道路”,一方面通过法制保障经济自由,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公平。阿尔马克:“市场自由原则同社会均衡原则的结合”。公式: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政府调节+社会保障(一)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制订与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设立反垄断的政府机构——卡特尔局·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主张国际竞争——积极推进地区和全球经济自由化(二)坚持私有制,限制国有化(三)政府适度干预1.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政府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但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和货币稳定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2.中央银行高度独立于政府,政府信贷监督局对金融信贷机构进行适时的监督。3.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竞争,促进竞争,建立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4.对与国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与劳务进行直接价格管理。5.通过一些公有企业的活动机构执行国家经济政策。(与垄断企业竞争;在经济低迷期增加就业率;所占股份是主要的。)(四)坚持货币稳定的调控目标(五)强调社会均衡原则,实行社会保障和推行劳资“社会伙伴关系”。1.公正分配2.建立完备的社会福利网(社会保险、社会照顾、社会救济)3.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实行具有特色的“工人中产阶级化”,制定“联邦补习教育奖励法”,“联邦建筑法”。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3种市场经济模式的相同点是什么?1.都以私有制为主导,都在本质上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促进经济发展。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作为政府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3.都通过经济法规约束企业与个人行为以保护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稳定。4.都加强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干预。美国与德国都积极倡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创造外部发展环境,日本政府则一直致力于提高企业出口能力。三种模式在加强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同时,都努力保护国内市场。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点是什么?1.调控目标与调控方式上的差异a.美国一般将失业或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目标,而德国则偏重于将货币稳定作为主要宏观调控目标。(日本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在保证国家安全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在国际协调中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b.美国政府干预体现被动性;而日本政府则更主动、更直接干预,更强调事前的规劝和引导;德国政府则主张适当干预,体现以严谨的法规约束经济主体以及在在经济运行中的适时监督。c.日本与德国都以国家计划给予私人企业以方向性指导,但日本的国家计划有效性更突出,美国则不实行计划管理。2.经济主体关系上的差异美国模式更强调个人主义,经济主体之间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关系,独立性强,彼此对对方的限制较少;德国力求达到经济效率的社会公平兼顾,个人对社会和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日本政府与企业、企业集团和企业内部均坚持协商原则,个人依赖于企业,企业受制于银行和政府,经济活动受政府影响。3.产业政策的差异美国与德国的产业政策重点是为企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日本政府则在产业发展规划上给予企业更多的“行政指导”与“建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比较三种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共同点三种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差异三种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历史文化基础差异美国:美国的资本主义是在没有封建制度阻碍的“空地”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时期。联邦制的历史传统,没有统治经济特定时期,政府权力分散,不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企业之间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垄断竞争格局。职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市场性的契约关系。由于美国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政府只需要为企业保持国际竞争力创造相应的条件。日本:日本的市场经济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出去侵略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政府管制,国民经济完全置于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战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政府在战后的经济复兴中作用显著。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作为后起国要实施跨越式赶超战略,单凭市场调节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配合强有力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支持和干预,企业之间也要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关系。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是日本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储蓄率,以及家族式的企业管理,都可以从儒家倡导的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崇尚节俭、敬业自律、和谐团结、家族主义的等理念中找到依据。德国:二战时期,德国经历了中央统治时期,但中央统治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造成企业效益低下、原材料匮乏以及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和生产能力瘫痪,统治管理制度最终不能保证人们最低限度的生产必需品的供应。二战结束后,德国人都非常痛恨统治经济,要求经济自由化。但人们也反对回到魏玛时期的“资本主义”道路上去。这些历史历史因素使德国能接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走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即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借助政府干预来协调。政府只需要为德国企业提供一个自由的国内和国际竞争环境。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不平衡发展的时期:美国“新经济”繁荣发展与调整,日本泡沫经济崩破深陷长期衰退与萧条,欧盟成员国长期受高失业、低增长的困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特点: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经济持续增长在正统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很难同时实现的。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断定,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反比关系,即失业率降低的同时通货膨胀会提高,反之亦然。但90年代的美国却实现了超出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解释的现象,这种伴随低通胀、低失业的持续增长,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新经济”。产生原因: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调整。采取节支和增税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并采用中性、“微调”(减缓利润调整幅度)和透明为特征的货币政策,消除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鼓励消费与投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在降低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促进市场竞争。(供给学派观点)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大规模实施企业重组、企业兼并并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推行“国家出口战略”,扩大出口,推动经济增长。(了解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为出口创造条件;国家举办展览邀请企业展出展品)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如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日本泡沫经济后深陷长期衰退与萧条现象:日本投资者、消费者在股价、地价暴涨以及日本政府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诱导下,过度投资、过度消费,由此推动了旺盛的总需求,呈现一片虚假“繁荣”,从而导致“泡沫经济”出现。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元升值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日本产品出口受阻,导致实业发展受限制,人们的投机心理使炒股票、炒地皮、炒房地产成为席卷全社会的滚滚热潮。后遗症:需求萎缩、企业亏损破产、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投资乏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坏账,大量不良债权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出现借贷现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日本造成更为不利的贸易环境,使本已衰退的呃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从1991年至2002年,日本先后发生三次经济衰退。为了摆脱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不景气,日本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流动性陷阱”(在人们预计资产回报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投资与消费不受利率变动影响、利率变动不受政府金融政策影响的现象。人们在低利率水平下,仍愿意选择储蓄,因为货币比债券更便于交易)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未能奏效。日本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和增加政府投资把沉淀在银行的储蓄动员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需求,但这又使日本财政赤字持续高涨,最终使财政政策缺乏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欧盟成员国长期受高失业、低增长困扰现象:90年代欧盟成员国的平均失业率在10%左右。1999-200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1%.原因:用于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的社会公共福利税负担,加上高额的劳动保护以及僵硬的不能下调的工资等级等问题的长期积累,使欧盟成员国劳动成本的总体水平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面对高劳动成本,企业不愿多雇佣员工,高失业救济又养育了一批“懒汉”,因此高劳动成本和高失业救济的长期作用势必带来高失业。投资者在高税率与高成本的作用下,对国内投资缺乏信心,抑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发生经济衰退?如何解决经济衰退的难题?亚洲金融危机(1997)的内外因是什么?内因:(1)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收入水平提高,廉价劳动力丧失。成本提高+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2)经常项目长期逆差(维持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与出口的前提是保证关键零配件和机器设备的进口不断增加。进口增加伴随出口受阻的结果是,经常项目赤字急剧恶化,要平衡国际收支就需要依靠引进外资)(3)依靠高利率和开放金融市场吸引外资,造成银行融资高风险。(高利率使银行借贷成本增加,银行不得不向高收益行业贷款和投资。而高收益行业往往是高风险行业,特别是房地产和证券业。)(4)政府干预过多,对资本市场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亚洲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政府过多干预使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严重后果就是企业过多依赖政府而失去市场竞争力。政府的监管不力和政府担保的条件下,银行向外高度借债,并对国内高风险行业放贷;外资贷方有恃无恐,不进行借贷风险评估。一旦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外资迅速撤离,金融机构大量呆坏账无力偿还,政府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偿还债务时,就酿成金融危机。)(5)汇率制度存在缺陷(东亚大多数国家钉珠美元,泰国的一篮子货币的联系汇率主要是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期美元大幅上扬,泰铢跟着上扬。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5至1997上半年,泰铢明显高估,给外国投资者有可乘之机)外因:(1)同类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的改革开放,直接投资环境改善,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有竞争力;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出口美国免税)(2)多变的短期国际债务(短期债务对借款国来说是具有风险的。如果外国债权人对借款国经济或货币前景不看好,就可以在短期内撤资,要求债务国立即偿还贷款,如果债务国不能迅速还债,金融危机便会发生。)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与拉丁美洲发展战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发展战略:相同点:开始都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开始阶段都采用进口代替抑制进口,保护本民族的弱小工业;都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不同点:进口代替发展战略在拉丁美洲持续了40年之久;而东亚国家一般不足10年。东亚国家抓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环境污染产业的契机,由进口代替迅速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而拉美国家长期发展内向型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债;而东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储蓄。东亚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拉丁美洲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调整:1.在发展速度的选择上,从突出追求增长速度,转向追求适度增长,寻求经济增长与资本供求平衡、货币稳定三者之间的适当结合。2.在市场重心选择上,从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逐渐转向出口为主的发展战略;从内向型经济模式转向外向型经济模式,或内向与外向相结合的经济模式。3.在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选择方面,从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向减少参与;从政府对经济高度集权管理转向适当分权管理;从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严格宏观调控转向依靠市场力量,但完善和发挥市场作用机制作用的同时,并不放弃政府对市场的适当监管。比较拉丁美洲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的经济发展战略80年代前:1.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2.长期坚持内向型进口代替发展战略(在保护政策下实行进口代替工业化)3.坚持走负债发展经济的道路80年代:经济危机,恶性通货膨胀80年代后:1.由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为追求经济质量的效益的适度增长战略2.由长期内向型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进口商品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放宽对外国投资限制。实行贸易自由化。)3.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a.减少国家定价的范围,放开物价,以便价格反映出正确的市场信息。b.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国有企业的股权;以优惠价向本企业雇员转让股权;债务危机后,债务与股权互换,用债务资本化形式卖给外国投资者;将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无偿地归还给国有化之前的主人)c.改革税收制度,增加财政收入(裁剪政府冗员、出售国营企业、进行税制改革——节支增收;扩大税收征收面,合理调整税率,以鼓励储蓄和投资,促进金融部门的竞争)d.实行金融自由化(国有银行私有化、利率市场化、放松外汇管制)从亚洲经济危机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金融开放度要与国内(或地区内)金融体制相适应。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开放更要慎重,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如国内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稳定,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状况良好,中央银行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等。不能因为亚洲金融危机而全盘否定东亚国家和地区所选择的经济发展道路。亚洲金融危机只不过表明:“东亚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它们的成功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总结。从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会自动改善收入分配,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措施加以调控,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趋势会随经济增长的加速迅速大,从而加剧收入分配不公的象。重新认识市场和计划关系,积极推行“负责任的市场经济”。市场化和私有化是经济改革的众多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选项。经济改革的路径和目有多种多样,改革就是对多种经济形式的兼收并蓄,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设计中国的制度。三.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不能随意动摇。拉美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至上,片面追求自由化和私有化的一个极端做法是敌视和排除政府的作用。正确看待市场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市场既不能保证公平,也不一定能提高效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应当完善适当的政府退出机制,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市场的退出。要做到有进有退,因地制宜。不能过分强调经济的“稳定”,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才是最终的目标。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因沉重的债务负担陷入债务危机。原因:内因:自身经济发展战略不切实际。——依靠借外债片面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外因:1.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2.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加大了债务负担。3.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急剧上升,加重了债务国利息负担。4.许多债务国对外债缺乏宏观管理。解决方式:“贝克计划”:通过对债务国增加新贷款,或将原有债务的期限延长等措施来促进债务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要求债务国调整国内政策。——失败“布雷迪计划”: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成功“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上。拉丁美洲经济回复的一个主要支撑点:债务危机后,外资的大规模重新进入,带来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使拉丁美洲国家国际储备增加,金融体系得到扩张。经济的对外依赖性1.经济开放又引起富人更严重的模仿性消费,使总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更高,储蓄率比债务危机前的1980年更低。外资的流入又进一步助长国内消费、减少国内储蓄。2.经济开放使进口增长大于出口增长速度。关税大幅度下降和取消非关税限制,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消费倾向的加剧,刺激了进口的扩张;外资流入使得本币升值,促进出口扩张,出口受到打击。亚当·斯密和弗莱堡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什么?他们的主张的不同点是什么?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或奥尔多自由主义学派又名联邦德国新自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流派。是在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是不同于凯恩斯国家干预和亚当·斯密放任自流的“第三条道路”。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本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主要代表人物:瓦尔特·欧根、弗兰茨·伯姆、汉斯·格罗斯曼、卢茨、艾哈德、罗布凯等。政策主张:1、既反对经济上的放任自由,又主张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