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渔泽镇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渔泽镇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渔泽镇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渔泽镇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渔泽镇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渔泽镇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参考答案:B2.下表为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无42121联合收割机无无211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生铁565432钢565432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参考答案:C【考点】“斯大林模式”材料中是和世界对比,不能说明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故A项错误;表格中体现不出苏联重工业的弊端,故B项错误;材料表格中显示苏联从1913年世界第5位、1928年世界第三位,1932年世界第二位,1937年世界第一位,说明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表格中体现不出农业机械化实现的信息,故D项错误。3.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将民主制度一分为二,从而解决了最难缠的问题。”这体现当时美国A.强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B.联邦政府解决了各种复杂的矛盾C.推动完善了1787年宪法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参考答案:D【详解】“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这体现出中央和地方的分权,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权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该项内容是1787年宪法的内容,体现不出对1787年宪法的完善,故C项错误。4.2018年1月,黄浦区光启南路在市政道路改造中,发现两根粗大石柱,据专家初步推断是徐光启“阁老坊”的遗物。与徐光启相关的史实是A.榷场贸易B.丝绸之路C.朝贡贸易D.西学东渐参考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徐光启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故D项正确;A项是北宋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是汉朝开通的,排除;C项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徐光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5.“光荣革命”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给批人的共同执政。这表明英国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B.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C.现代民主体制需要完善D.议会无法限制国王权力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给批人的共同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权利法案》遭到破坏,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D选项排除。6.读《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规模示意图》,指出促进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②政治和军事的需要③近代工商业发展④交通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参考答案:B7.罗马法中规定“被监护的女子和被保佐人,不经监护人、保佐人同意不得出让其要式转移物”。这说明在古罗马A.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

B.关注对私人利益的保护C.注重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D.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参考答案:B8.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轩然大波,涌现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表述准确的一项是①“中华民国与中华帝国不同……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②“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④“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参考答案:B9.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参考答案: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从封建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中央形成君主专制政体,在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争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的准确理解。10.“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它提出了百家争鸣和信仰多样这两个问题;它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它提高了方言的地位……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通过促进向海外新世界的移民使西方和西方文明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展。”文中的“它”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文艺复兴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它提出了百家争鸣和信仰多样这两个问题”可以推断该运动为宗教改革运动,故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11.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参考答案:答案:A分析:试题分析:《新青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主要是因为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C项是题干中《新青年》如此回答的内容之一,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排除;D项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的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排除。点睛: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A项。12.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农民状况调查”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后推出了“农民状况调查”专号,集中刊载了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征文节录”(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乡村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背离化”趋势更为凸显ks5u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参考答案:A13.“无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摘自《共产党宣言》)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

B.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C.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解放

D.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有效途径不是暴力革命参考答案:A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参考答案:D15.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人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参考答案:考点:6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解答:“抢占了先机”是在17世纪,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所以说是“傲视全球”,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故选B.16.《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w.w.w.k.s.5.u.c.o.m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1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该结果之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朝国力衰退无法承受巨大的航海费用

B.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C.当时的航海行为缺乏必要的经济动力

D.明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参考答案:C18.五届人大—次会议指出,要在1978-1985年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在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随后,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中央提出了大干快上的指导思想,要求“三年大见成效”。这表明A.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B.经济工作中冒进思想有所滋长C.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保障D.改革开放助推了经济快速增长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五届人大—次会议”“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可知是1978年,根据材料“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在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三年大见成效”等信息可知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故经济工作中冒进思想有所滋长,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而非思想解放,排除C。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与材料会议内容无关,排除D。所以选B点睛: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一是材料时间“五届人大—次会议”“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二是抓住“大干快上”“三年大见成效”;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左倾”思想的影响。19.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

B.经历时帝制的腐朽C.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D.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参考答案:C20.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参考答案:D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21.民国十四年《革命》半月刊刊登了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该文章

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B.用阶级分析法研究中国社会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参考答案:B2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对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参考答案:D23.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阐释和论证能力。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这是它最大的缺点,因此答案为C。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A项错误;人才选举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时期无法进行比较,B项错误;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D项错误。24.“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是A.宗法制 B.世袭制 C.小农经济 D.三纲五常参考答案:A【详解】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袭制,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25.如图为1941年12月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B.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C.美国利用中国进行反苏反共D.中国抗战国际影响力扩大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宣传画表达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认可,可见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选项D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美国宣传画体现的是美国认为中国抗战于美国有利,因此提出要帮助中国,而非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认可,选项B排除;二战期间美苏合作对抗法西斯,选项C排除。26.近代以来,影响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①西方文明的传入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③中国政府的推动④新旧事物长期并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是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排除;①②③是原因。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影响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27.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高兴地说:“自共和告成,合五族为一家,享同等之权利,我四万万人,亦可以仅存国民之名称而不复有种族之界限矣。”下面对他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全体国民实现了权利平等

B.境内各民族已融合为一家C.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等级差别

D.现代国家观念已经出现参考答案:D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五族为一家”、“不复有种族之界限”可知,孙中山在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属于现代国家民族观念的内容,故选D项。其他选项说法与基本史实不符。2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参考答案: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C项错误。故选D。29.下面是一幅抗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了

A.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B.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破产C.中国抗战急需国际支援D.中国军队已经扭转战局参考答案:A【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国共两党共同抗击日军侵略,是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指的是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材料中图片不能体现,排除;CD项,图片信息没有体现“国际支援”“战局扭转”的相关信息,排除。【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0.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参考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如何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什么,成为近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严复认为,洋务运动的缺点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三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俱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材料四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核心主张并说明其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严复、张树声是怎样批评洋务派的?这些观点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3)材料四反映了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哪些内容?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8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4分)(2)康有为认为洋务派只知变器、变事,不知变政。严复认为洋务派只知学新,不知变旧。张树声认为洋务派舍本求末。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经发展到政治制度的层次。(8分)(3)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8分)(4)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学习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的成长。(6分)32.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当时行商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乾隆采取一口通商后,中国海外贸易非但没有衰弱,反而成倍增长。康熙四口通商期间(1685~1757年),72年间来华欧美商船共312艘。乾隆一口通商后至鸦片战争前夕(1758~1838年),80年间来华商船共5107艘,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商船。英国取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角。清廷海关关税也从1686年的122万两,增至1845年的551万两。十三行鼎盛时期形成了潘振承(同文行)、卢观恒(广利行)、伍秉鉴(怡和行)、叶上林(义成行)等四大巨富家族。其中又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最为显赫。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1843年,伍秉鉴临死前将大笔资金转移海外,投资美国实业,条件是每年利息要支付给他的后裔。美国人约翰·福布斯代表伍氏家族投资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并成立了美国股票投资公司,投资阿尔巴尼和波士顿矿业公司。福布斯因此成为美国“铁路大王”,晋身波士顿名门望族之列。——搞编自《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鼎盛局面的成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成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导致大量海外贸易集中在广州一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由于英国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大。(2)影响:不利于国内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加速美国的实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发展,促进美国新兴阶层的崛起;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中国与世界眹系更加紧密。(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十三行鼎盛局面的成因要从只集中在广州一处独家经营、英国急需中国市场、英国也急需中国的产品等多方面分析即可,既要从中国方面分析也要从英国方面分析。(2)十三行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外国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十三行形成的四大巨富家族把资本投往美国,所以不利于中国国内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资本投往美国加速美国的实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发展等。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w.w.w.k.s.5——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请同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人变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3)川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