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答案教学教材_第1页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答案教学教材_第2页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答案教学教材_第3页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答案教学教材_第4页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答案教学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答案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zhǒngdòuzhìkuígēngyíchōng理解字词、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始:才。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实义。

冢:坟墓。累累:形容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狗窦:狗洞。雉:野鸡。中庭:庭院中间。旅谷:旅,野生。旅谷,野生的稻谷。羹:汤。贻:送给。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持:拿来。作:当作。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句是什么描写?译文:在回家路上遇到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谁在世?”语言描写: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的地方,就是你的家。)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动乱的年月,他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看到: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松柏冢累累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译文:这几句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由遥看到近见,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做的: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捋了些野谷舂了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译文: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译文: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情感----两个“阿谁”“家中有阿谁”是指老兵久征回归,近乡途中问人的话,表现了老人那满怀悲怯、犹存侥幸、终归绝望的心情,颇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味道。“不知贻阿谁”是指老兵回家做饭,孤苦伶仃,连个一同吃饭的亲人都找不到,我们可以体味到他那渴盼亲情、渴求慰藉却又举目荒坟的孤凄处境。能有“阿谁”呢?苍茫天地,荒旷世界,唯老人孑然一身而已,这真是惨不忍闻的人间悲剧!畅所欲言: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主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回乡所见:行动:回乡心情:远望:近看狗窦:梁上:中庭:井上: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入雉飞生旅谷生旅葵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泪沾我衣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1、写出老翁孤独凄凉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2、描写老人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5、本文运用了那些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七言绝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写作背景及缘由2、诗人简介3、理解题意4、诗句分析5、把握情感分五步走1、写作背景及缘由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荒地”龙标做龙标尉。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2、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边塞诗和送别诗,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送别诗不重伤离重慰别,格调高昂,爽朗大气。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在京城长安做官,天宝年间他被贬到龙标做龙标尉,世称王龙标3、理解题意闻:听说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4、诗歌分析,体会意境。

①杨花落尽子归啼意思: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写景兼点时令。抒发作者当时对王昌龄被贬的悲哀与同情。“杨花”即“柳絮”,杨花飘落会满天飞舞,漂泊无定。寓意为“漂泊无定”。“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常在夜间啼叫,声音凄苦。这里写子规,实际上借以抒发作者当时对王昌龄被贬的悲哀与同情。②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直叙其事。流露出他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思: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这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赏析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B诗的意思是:我要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着风伴随您奔赴到夜郎之西。C诗人发挥了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托明月以传情。构思新巧,想象美妙,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名句赏析:赏析的方法:从写作手法去赏析:炼字、修辞方法、抒情方式、写作手法等。从写作内容去赏析:画面描绘(景)、感情抒发(情)、哲理(意)表达答题的一般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方法或者写法。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3、归纳这种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或渲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