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散控制系统说课(原创)_第1页
集散控制系统说课(原创)_第2页
集散控制系统说课(原创)_第3页
集散控制系统说课(原创)_第4页
集散控制系统说课(原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ISANKONGZHIXITONGKECHENGZHENGTISHEJIJIESHAO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学院:课程负责人:历史沿革1课程简介2课程设计34师资队伍4实训条件5目录特色与创新6教学效果7自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实现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的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TDC2000型集散控制系统由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推出以来,集散控制系统的知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的某些章节。随着集散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计算机控制技术逐步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到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于2010年在我系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开设,经过3年的发展,随着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1、历史沿革2、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性质:集散控制系统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和技能课,也是自动化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应用与操作性很强。课程总目标:提高学生集散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先修课程:过程控制仪表、过程检测仪表、过程控制技术、PLC应用等。适合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相关专业。应用领域: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煤炭、纺织、楼宇自动化等领域。课程建设目标: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紧密跟踪冶金行业发展,努力建成全区高职院校同类课程的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3、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围绕集散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操作维护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内容,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程的实训项目。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学生今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明天到企业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2)课程设计步骤始终把贯彻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放在首位,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建基于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施的课程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实施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教、学、做、训、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综合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编写特色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建立了资源丰富的教学网站;及时总结教学成果并进行推广示范。①课程体系贯彻工学结合教学理念,通过广泛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对行业电气点检员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立了相对应的专门技术和关键能力,进而确定了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所需的任务要求和课程要求,并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工作过程划分为图纸和工艺分析、硬件设备安装调试、软件组态调试和系统操作维护过程,与企业专家共同构建了基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施的课程体系。②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要为目标,确立新的教育思想;突出企业特色,选取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以利于教与学的自由选择;强调工学结合,共商岗位技能要求;采用项目式教学,探索实践“教、学、做、训、考”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多种评价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努力编写优质教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内容标准: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技能模块。在内容标准中详细给出了每一个模块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标准和教学实施建议。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课程总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化目标的实现,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专业高技能人才。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今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明天到企业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③课程目标A:使学生具备上岗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体系结构和基本功能,能熟练地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组态、调试、操作和维护,能初步分析和处理集散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常用控制系统各种硬件的选型、配置,能比较熟练阅读集散控制系统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会正确填写系统调试、校验报告,具有进一步学习其他新型集散控制系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B: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修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制定并实施实训室管理制度,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成为合格的企业员工。④教学内容A:课程内容选取依据课程组教师多次深入企业,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下,坚持教学内容选取与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的原则,确定了体现企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内容,同时课程内容经过整合,采用模块化结构;重新序化模块内容,增加工程案例,加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课时数量,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B: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技能模块。基础模块为理论教学,应用模块和技能模块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采用了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技能测试,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④教学内容C: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基础模块以必需够用为度,弱化原理讲解。技能模块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包含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技能测试三部分,是针对高职高专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和自动控制类专业学生的系统安装调试和操作维护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而设计。适用性——各种不同行业背景的自动化类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电力、煤炭、纺织、楼宇自动化等领域。⑤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训装备、多媒体和局域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一体化、技能训练与技能考核一体化。通过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演示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现场教学等,做到教、学、做同步、技能训练与技能考核有机结合,创新和实践具有高职特色和课程特点的“教、学、做、训、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⑥教学方法A:项目导向教学法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工作分解为组态、调试、运行、维护过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技能模块的教学过程。B:演示教学法讲解计算机控制技术体系结构及主要功能时,采用真实系统操作演示法,对学生有全方位、立体化的感染刺激效应,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C:问题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⑥教学方法D: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将根据测试内容和教师的安排,通过技术讨论、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测试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合作学习的能力。E:现场教学法企业兼职教师结合生产运行情况,在生产现场实施的教学方法。⑦评价体系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理论测试、技能测试、评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⑧教学网站课程组与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合力打造计算机控制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网站资源丰富,不仅提供了常用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作业、试题库、学习指南、实习实训项目等,还提供了技能宝典和助学资源库等拓展资源。4、实训条件实训室配套集散控制系统中控室:包括17台工控机和1台服务器,分为工程师站、操作员站等,可供学生进行集散控制系统组态、PLC组态、工艺流程设计、控制算法设计、系统调试等多个实训项目。还有电工、电子、电力拖动、电气控制、电力电子、可编程控制、自动控制、过程控制、单片机等9个校内实训室。

有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不但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而且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感受了真实的职场氛围,加强职业素养的提升;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

师资队伍5

课程组教师共11人,包括专任教师8人和兼职教师3人,是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75%;主讲教师(含课程负责人)4人,双师素质比例达100%。专任教师中5人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3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