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解题《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文化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1.“报……书”:如:《报任安书》(司马迁)2.“与……书”:《与朱元思书》(吴均)3.“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4.“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知人论世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王安石的人生图谱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背景介绍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青苗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按土地多少收税内容目的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免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措施市易法设市易务稳定市场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富国之法”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
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
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
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变法之弊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创作背景文本探究王安石在书信的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三层意思:①礼貌性套语。②书信常见的感情用语,反应二人私交很好,动情暖心。③点明二人在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第二段作者先立后破。提出观点: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本文作为书信体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驳论方式:驳论点司马光观点(名)王安石反驳(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侵官”是司马光指责王安石的第一个罪名,王安石是怎样批驳司马光的这一观点的?作者不去叙述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从大处着眼,指出:1.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2.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对立;3.“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第二段
主要内容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逐一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名司马光: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难壬人辟邪说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前知其如此怨诽之多,实
首先,定原则——名实相符
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先确立一个“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
其次,树靶子——五条罪名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
最后,表心理——早有预期最后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除了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面的议论外,更蕴有某种早有意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学习驳论艺术:
第二段小结: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3)“上——欲变此”(4)王安石自己也“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客观原因: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③上乃欲变此。(皇上)补充资料
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思考:王安石追述“盘庚之迁”是为了表明什么?
明确:借古论今,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明确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增强了说服力。第3段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不是。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学习驳论艺术:第三段
首先,分析怨诽原因(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同俗媚众),揭露本质;
再次,举“盘庚之迁”的例子,表明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
最后,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第三段主要内容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阅读第二、三段,王安石是怎样评价反对派的?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结合第一段回答为什么对司马光和反对派的态度不一样?
(1)评价他们为“壬人”“敌”,评价他们的观点为“邪说”,说他们“习于苟且”“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2)对他们是“难”“辟”“抗”。
(3)因为王安石认为和司马光是“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与自己是道不同难以相谋。而反对派反对新法却是出于私心,那是原则性的大问题。
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在论辩中面对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第一段: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交代写信的缘由。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非议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论证方法多样。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口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市场营销活动策划承办合同书
- 肺功能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方位短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多重耐药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简易工程合同模板
- 2025年逆变器市场需求分析
- 电梯知识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中国锂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烤漆生产线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屋面光伏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对策
- 互联网护理服务典型案例
- 奥赛利定临床使用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带小括号的加减算式练习(附答案)
- 保安经理季度工作计划
- 胆囊癌完整版本
- 2023麻辣王子长沙地区营销方案设计
- 《国际服务贸易》课件
- DB65-T 4828-2024 和田玉(子料)鉴定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课时练(一课一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