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朗读者_第1页
做一个朗读者_第2页
做一个朗读者_第3页
做一个朗读者_第4页
做一个朗读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6一首配乐小诗欣赏ﻫ

《我是一片落叶》ﻫ我是一片落叶,ﻫ风儿扶着我,ﻫ走向前方。

走到小溪边,ﻫ做一条小船吧,

让蚂蚁快乐远航。ﻫ来到菜园里,ﻫ当一座棉被吧,

让萝卜温暖地过冬.ﻫ……ﻫﻫ走走,

你看,雪花的表演刚刚登场

再一段ﻫ秋天的黄叶,ﻫ它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ﻫ一声叹息,ﻫ飘落在地上。

----泰戈尔ﻫ问儿子: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落叶的内心话了吗?ﻫ儿子:第一首的落叶是很愉快的,像孩子,第二首很孤单、忧伤再一段,你觉得落叶告诉你什么内心话呢?ﻫ

秋天来了,你,该走了,于是你悄然离开栖身的枝头,用你那飘舞的语言潇洒地为大地唱一首最后的赞歌。歌罢,您就伴随秋的情思纷纷扬扬地飘落到大地母亲的怀抱,美美地睡上一觉。任凭风吹雨打、雪盖霜覆,最终与大地相融一体,成为孕(yùn)育新生命的沃(wò)土。待来年,春风解冻、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又将从沃土上诞生。这,便是您平凡的一生。ﻫﻫﻫ儿子读出了:满足、安心、平静读读下面短文,你读出了落叶哪些值得赞美的品格(精神)

夏天过去了,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了金装,登高望去,犹如一片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了一层层厚厚的金毯。

我顺手拾起一片落叶,叶片上鹅黄的的底儿泛着淡青色光彩,色调是那样自然和谐.叶面上脉络清晰,有条不絮,宛如整齐的图案。叶边的锯齿像无数个“人”字,十分有规则而别致。叶柄深黄,略略涂着一些红晕。将其揉碎放在鼻子下闻一闻,一股泥土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向往。.。...ﻫ

俗话说“落叶知秋”。看,那落叶多像秋天里的“顽童",每当凉爽的秋风送来秋天的信息,它就毫不犹豫地挣脱“母亲"的怀抱,奔跑着、飞舞着。它来看望红色的高粱,问候黄了的玉米,祝贺绿了的白菜,原野里到处都是它的足迹,它把丰收的喜讯告诉给人们。

树梢秃了,一片片无私的叶子,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不向大树争食养料,不给“母亲"增添烦恼,不去享受安稳的生活,断然从树枝上脱落下来,悄悄地飘落在养育它的土壤之中,化作养分,起滋润“母亲"的身躯,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ﻫ答案可以围绕最后一段的无私、牺牲、奉献展开,配上《小夜曲》让孩子朗读,反复读最后一段,应该可以读出这些体会的做一个朗读者

●薛瑞萍

“你已经学会阅读了。"“可是,我还是喜欢听你读.”哈娜(电影《朗读者》中的女主人公,编者注。)的话让我一时泪流满面。“娑婆世界,耳根最利”。“决定人成为什么人的,是他看到的东西更是他听见的声音。”人们对于耳福的追求是多么孜孜不倦啊:买房子购音响,MP3、MP4不断升级换代,满大街都是神情恍惚,让你很为他们安全担忧的耳机一族,然而这些沉醉的人群中,有几个留心寻觅过文学的声音,有几个能够陶醉于文学的声音?是的,这样的朗读和对朗读的倾听,大多中国人已经不需要了.一个小沈阳就足以让大家笑翻天了!中国人在审美、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高级需求早就淹没在物质追求与低级趣味的滚滚洪流中了。

然而朗读——《朗读手册》(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著,编者注。)的作者说,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唯一而重要的方式。

朗读还是提高学力的最好途径。默读看不懂的,通过朗读却能够听懂,这很奇妙。第一,因为朗读,默默硬读的艰难和生涩得以消失或者缓解,连贯流畅的朗读,让文意和思维变得连贯流畅;第二,语调也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富于乐感的朗读更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能够为你的理解提供强大而温暖的助力。第三,人有一个特殊的器官,能在听话的时候进入讲话者的思维,感应讲话者的思维。如果父母、教师所读的东西是自己深刻理解、深深感动的,这种理解和感动也可以传染给孩子。

朗读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人学会说话,是用耳朵自己听会的,而不是父母教会的。语言能力是分档次的,文学化语言、抽象语言等高级语言是儿童进行学习的精良工具。3岁之前的海听让孩子自己学会说话,拥有了基础语言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心愿和诉求,实现交流和沟通.要让孩子具有高级语言能力,拥有高级学习工具,就得让他们海量倾听高级语言.

而中国家庭朗读气氛单薄近乎真空,学生除了课堂,就再不朗读,再也听不到朗读,再也听不到文学的声音.所以,朗读在今天尤为重要。中国的教师,必须同时是父母。通过朗读,把性灵的种子播种到孩子心中,让神圣的声音震荡孩子的心灵,从而使得这个民族有希望,变得可爱、美好。

我是热爱朗读、诵读的。下面是班级朗读的一些实践和体验.所谓实践,是全无计划,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完全凭兴趣,完全跟着感觉走的那种.我相信,一个教师,只要专注倾听儿童需要的,努力满足儿童需要,就可以弥补工作缺乏计划的不足,甚至比有计划的人做得更好,更灵气.

一年级:朗读能够帮助建立秩序

我要先从音乐说起。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到《五(2)班的语文故事》有很多关于音乐的记录。最初的听歌,是为了让孩子被拼音蹂躏得干燥疲惫的心得到休息,也为了辅助教学、生成秩序。一年级是恢复和培养秩序感的关键期,在一年级,借助音乐建立秩序是我的得意之举.之后,一直怀着沾沾自喜的心态关注身边同事在一年级是如何建立秩序的。我看到:教一年级的小安老师建立秩序,方法就和我不同。当学生疲倦或者要乱的时候,她就读三两分钟的小故事.而我呢,只愿意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讲故事给他们听。一个读,一个讲,都是不定期。因为念故事,小安的班级秩序正在卓有成效地建立中。她的一年级孩子的“听读”,安静、专注胜过我们二年级孩子的“听讲”。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约就在于我是在讲,而她是读吧.讲的过程,多多少少,教师还是要在组织语言和回忆情节上分神,所以不能把全部心思放在文章及与儿童情绪的交流上,所以呢,从教师到学生——安详和享受的程度,也多少有些差距。我同意卢安克的看法:人有一个特殊的器官,能在听话的时候进入讲话者的思维,感应讲话者的思维。如果教师所讲的东西是自己都不清楚、不相信的,那么无论他的讲话内容多么清晰明了,在声音之外,孩子感应到的也只能是混乱、茫然和虚无。一样的道理,因为朗读,教师可以专注、沉醉于文字本身,这份专注和沉醉电自然随着声音传染给了学生。声音之外的感应和互动,此之渭不言之教,不听之听。这,大概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心悟”吧。

于是开始老老实实地读。《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阿万纪美子著,彭懿译。)、《小小的乘客》,之前我给孩子们讲过。现在,我一字不漏地念给孩子们听。这是开头:“一辆闪闪发亮的天空颜色的出租车。停在那里.蹲在车尾巴上的那个人,就是这辆车的司机松井五郎。从刚才起,他就在那里起劲儿地查看着车的轮胎。他的圆鼻头上,滚动着一粒粒汗珠.”

叙述从容紧凑,文字清新饱满,犹如荷叶上的朝露。孩子们是可以闭着眼睛听的。作者字斟句酌,精心锤炼的文字,哪里是教师的口述可以比拟?还有:吐了一口烟,他这才往四周看去。道路这一边,是泛着淡青绿色的麦田,一直伸向天边。另一边是长得要高一些的蒲公英。浩浩荡荡,就像是一块紫颜色的地毯.对面,是层层叠叠的五座绿色的山冈。看上去像钢盔扣在大地上。唷,已经是春天了.松井想。我吃惊地发现,写景文字,儿童非常喜欢听,如果是阅读,他们大多会跳过去的。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除了语文教师,谁有可能念这样的文字给他们听呢?俄国文学中,静物描写多得让人吃惊——尤其是屠格涅夫,读者几乎可以随着他的文字,迷失在那起伏的禾田,或者那无边的旷野.干净的屠格涅夫,干净的俄罗斯文学。这份干净,何止属于作家抑或是文学?这也是一种至为珍贵的民族性。这份干净、安静、高贵,正是中国奇缺的。

“吐了一口烟,他这才往四周看去.”是不是很有韵律?好的文字就是这样富于乐感啊,擅长朗读的小安,怎敢说你的朗读和音乐没有关系?什么是音乐?音乐是声音世界里美的秩序。什么是美?美是秩序的感性表现。什么是秩序?秩序是儿童生命健康美好的必需。什么是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大脑和眼睛,而是诉诸心灵和耳朵。乐感,乃是一切言说的最高境界。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一句话:当我们怀着对美好事物的虔诚,对儿童生命的虔诚,捧起好书,坚持不懈为孩子朗读起来的时候——好的秩序,好的班风,都将慢慢到来.因为泰戈尔说,“这世界乃是为美的音乐所驯服了的。狂风暴雨的世界。”

我知道,不信的人们会放声大笑,觉得看云(薛瑞萍网名“看云",编者注。)很搞笑。要笑你就尽情地笑吧,告诉你,还有更可笑、更不可思议的,那就是《朗读手册》记载的故事.小欧尼尔校长每天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全校朗读和默读,3年内让一所臭名昭著的烂校誉满全美,校长也因此荣登《时代》周刊封面。“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对于不信的人,这世界上所有随美好事物而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情,都是笑话,都是天方夜谭.然而我们是有信的!

教师为学生朗读的时候表情不要过分丰富,语调不可过分夸张。相对含蓄的朗读能够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也是对儿童心智的尊重。过分丰富的表情,过分夸张的语调,一方面说明教师不信任孩子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心性不够沉静,对于文本的理解失于单一.对于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这是一种刺激、干扰和侮辱。他们会觉得聒噪,会起反感。我们要区分激活想象和刺激情绪敏感区的差别。

二年级:朗读和学生日记、班级书库的关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事情,好难!他们需要学习完整写一件事。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复述老师读过的故事.事实证明,这也是他们喜欢的学习.二年级日记《薛老师讲的故事之第一场夏雨》,“薛老师讲的故事”——这是很多学生日记的副标题.对于我,这是巨大的鼓舞.请看:

05年11月22日星期二睛第一场夏雨(鲍秉轩)

今天下午,薛老师给我们讲了《小巴掌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名字叫《第一场夏雨》。还告诉我们下个学期可以给我们买这本书.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鼹鼠弟弟直叫:“热啊,热啊!什么时候能下雨呢?今年的第一场夏雨什么时候能够来到呢?"天气预报说明天就下雨了。真是令人高兴!第二天早上,鼹鼠弟弟很早就起来了,眼巴巴地等着今年的第一场夏雨。可是因为起得太早,鼹鼠弟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天闷了,真的下雨了。呼呼的风他没发现,轰隆隆的雷声他没发现,沙沙的大雨他也没发现,因为他睡得太香了,等他醒来,怎么感觉凉快多了?看见草绿了、花更红了: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小黑熊走过来说:“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哭呀!”“我真想在雨中翻个跟头啊!”小黑熊说:“不要紧,过几天还会下雨的”“可是,那就不是第一场夏雨啦!”鼹鼠弟弟说。小黑熊拉着他来到一棵树下。小黑熊使出最大的力气摇着树,雨水从枝叶中沙沙地落下来。鼹鼠弟弟在树下连翻了几个跟头,又伸出舌头接住雨:“啊,雨是甜甜的。、这是今年的第一场夏雨。他躲在树叶中间呢.”(选自《我们班的阅读目志》)在低年级,捧着书朗读更能让孩子对书产生渴求。由一篇而一本,由一本而一套,由一套而一架,再到班级书库的建立。孩子的日记还有放学后兴致勃勃的讲述甚至可以唤起家长对于建立班级书库的热情。要知道,餐桌上的故事,是唤醒家长的重要渠道。三年级: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白色朗读及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手册》,从三年级起,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学生称之为一周一次的节日。朗读需要有好的情绪,早上上班,最坏情绪的就是作业不齐。为了有好的心情朗读,我痛下决心,周末不布置作业。比作业更要紧的,是授课听课的状态,是40分钟的教学质量。只要作业少而精,只要教师不以班上最懒孩子的需要为作业标准,日日清、课课清是可以做到的.做到的好处是授课状态好,教学效率高,作业于是更可以少而精。你注意过没有,当你讲述和朗读的时候,面前的孩子最难区分强弱优劣!对于学习力弱的孩子来说,歧视心或者差别心只能强化他们对于自己差和弱的负面认同,一旦这种负面认同深入骨髓,老师作用于外部的帮扶只能使他们以更快的速度一路下滑。所以.对于班级这个有机整体来说,亲如一家、打成一片的体验,对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唤醒自信心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要多多地为他们朗读起来,所以,我要借着美好事物的滚滚热流,一周一次,让班级亲如一家、打成一片。一周一次,让集体围绕美好的事物,重新整队开拨。二、白色朗读。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孩子们跟着念:“大闹”-—随即欢呼:“大闹天宫!孙悟空大闹天宫!”感谢把《西游记》改写成自读课文的老师。因为他们的劳动,才有了这样新鲜又不隔阂的文字,这样适宜儿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韵,这样激越而美好的朗读时光。“悟空杀得性起,摇身变成三头六臂,六只手挥舞三条棒,滴溜溜地像是纺车儿转,打得众天将节节败退,吓得玉帝战战兢兢,慌忙传旨令游奕灵官和翊圣真君快上西方请佛祖来降伏。”很多人笑出声来.因为他们看见:穿着新羽绒服的教师站在台上,热气腾腾,“呼哧、呼哧”——为什么?刚才教师一边读一边拳打脚踢,从讲台这边打到那边,复从讲台那边舞到这边,同时还要留神不要一脚踏空,摔下讲台——多不容易啊!“大闹天宫的故事,你们早就熟悉了,几乎人人都能讲.为什么今天还听得这样入迷?”“动画片,电视剧,只看见孙悟空打来打去,不知道他像猛虎下山,青龙出海."李旭冉比划着说。“哈哈,是‘猛虎下山,蛟龙出海’啊。”“是的是的.”晏楚芸大声说,“很多很多好词语,都是电视和图画书上没有的,听着好带劲!”“晏楚芸刚才说到了词语,有记住的吗’”“刀枪不入,雷电难伤!"李卓然脱口而出.我知道,她正在读《杨家将演义》。……“如果你们手里有《大闹天宫》,老师最希望你们做的是什么?"“朗读!像老师一样地朗读."知道了故事还要读,有意选择学生熟悉的故事朗读。文章也好,图画书也好,读过一遍之后,选择精彩片段再读,我称之为“白色朗读”-—对人发生深刻、实在影响的朗读。在白色的朗读中,回味细节和品味文字。在白色的倾听中,学习朗读。忘不了初中。每晚6点,我守着破旧的小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岳飞传》的幸福时光.那时候,刘兰芳是我的偶像.人在童年、少年,人在精神发展的饥渴期、旺盛期,所有真正“听进去”的-—引起强烈震荡和共鸣的声音,即便从未有意识地模仿过,他的口语能力也一定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口语能力,是练出来的,更是读出来、听出来——熏出来的。四年级:对民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培养的关键期一、讨论的意义就在讨论本身。高陈、晏楚芸分别再读《花婆婆》的第3页和第13页:每次爷爷说完了故事,艾莉丝就接着说:“爷爷,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很好,”爷爷笑着说,“但是,你一定要记得第三件事.”“什么事?”艾莉丝问。“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好哇!”艾莉丝答应得又快又大声。她常说一些很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有一次,我告诉她:“等我长大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很好,”花婆婆摸摸我的头说,“但是小艾莉丝,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什么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好哇!”我答应得又快又大声.由于朗读交给了学生,教师有精力组织讨论:1什么是第三件事?为什么这是第三件事?一、爷爷是在孙女表达了两个心愿以后,接着叮嘱孙女的,自然是第三件;二、花婆婆的爷爷和花婆婆年轻的时候都周游世界,饱览世界美景,结交了很多朋友,晚年都住在海边.他们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发自内心地感激世界、热爱世界,所以他们自然想为这个世界做贡献。2为什么是第三代人?

一块小黑板上,学生一看就笑了,大声念:“小艾莉丝——小艾莉丝的母亲——小艾莉丝的姨婆(花婆婆、外祖母的姐妹)——小艾莉丝的曾外祖父——小艾莉丝的曾曾外祖父(花婆婆的爷爷)”“从头到尾,故事涉及了几代人?”“五代人。”“从曾曾外祖父到花婆婆是第几代?”“第三代。”“从花婆婆到小艾莉丝是第几代?"“第三代。”“为什么跨越这么久的年代?为什么都是第三代?”“一代接着一代,人慢慢长大,世界慢慢变化.”“世界变得美好,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

为什么是第三代?为什么几乎在所有经典里、故事里,讲的都是爷爷奶奶?尤其是爷爷?《蜜蜂树》、《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有没有变成幽灵》、《爷爷的天使》等等,这可不是偶然的巧合.天地洪荒,当狩猎能力增长,食物略有盈余,行动不必全体一致的时候,由食物、火堆、老人、孩子、妇女组成的基地出现了。基地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基地使得老人(爷爷)对儿童的讲述成为可能。篝火温暖地燃烧,祖孙亲密地偎依——讲述便开始了。人类最初的回顾与向往,梦想与神话,皆始于此。从此,教育获得了间接学习的高级形式:故事牵引着人类的足迹,也牵引着人类的灵魂.而这一切,全部始于祖孙相对时刻的讲述与聆听。唯有步人晚年的老人,能够将一生演绎为故事;也唯有心无挂碍的儿童,能够全身心沉浸于故事—-从而萌发“我要这样”、“我想那样"的渴望。当第一批听故事的孩子长大,作为新的猎手和开拓者踏上征程,他们的未来必和父辈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心里装着故事,装着梦。归根到底,花婆婆的故事发轫于爷爷膝上的讲述。当文学作品出现后,朗读能恢复故事的魅力。……四年级是儿童精神发展的特殊阶段——崇拜教师开始变得有条件,理性思维能力开始萌芽,高级语言能力开始苏醒,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喜欢写读后感,热爱讨论。讨论究竟有多大意义,说不清楚。也许,讨论更为本质的意义在于讨论本身——通过一次次讨论,让学生知道,不要轻易拜倒在权威面前,不要轻易被权势吓倒;一切都可以讨论,这世上没有唯一的真理。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民主教育,这就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培养。二、文学浸润即民主启蒙和人格培养。即便不讨论,只要我们提供给孩子的阅读、朗读文本是风格多样,个性鲜明,体现作者对于生命独特体验的,那也是一种作用于根部的民主启蒙、个性培养。当太阳掩盖了金色的光辉,深深地沉入永恒的黑夜:当狂野毁灭的火焰在天空中升腾,当死亡在放肆地狂笑,自然濒临灭绝,人类将会独自存活于世界的遗骸中,在这个坠落的星球上,人类永存.这种句式,教材中绝对不会出现。即便神光偶现,也会被“好心”的编者以“适应儿童接受能力"的名义删掉或者改得平庸。只读这种东西,思想会被催眠,感觉会变得麻木。通过纯正文学的朗读、浸润,让人变得敏感——从而使得思维力、感受力得到开拓和伸展;从而使得儿童因为这样的熏染,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近乎本能地拒绝套话的催眠、思想的牢笼、情感的诱骗;从而使得他们成为独立、果敢、真诚、优雅的一代新人--这正是母语教学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本质。改变阅读内容,改变话语方式,就是从根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方式,生存状态.这就涉及到了民主宪政和人格培养。所以古往今来的专制暴君秦始皇、希特勒、斯大林等无一不是热衷予焚书、禁书-—那些无关政治的书,其实最关政治。在不起眼的不毛之地,在土壤的深黑处,一些种子伸出了柔软纤弱的根须。将来,这里是否会长出一片郁郁的林莽呢?不知道.如果不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只要行动,一切皆有可能。再说一遍:请相信儿童生命的主动性,请相信伟大作品的召唤力,让我们怀着虔诚为孩子朗读起来!五年级:因为有了《全阅读》五年级时,全班都有了《全阅读》(全名《亲近母语·全阅读》,作者:徐冬梅.编者注。),读得多讨论较少。相比讨论,大家一起读起来,更朴素,更实在。愿意读就读,愿意讨论就讨论—-我们在倾听儿童需要的时候,也要同时兼顾和呵护自己的兴致。统计一下,一年当中,除了图画书,我们朗读了22篇《全阅读》。有时候是一节课两三篇.这里讲两个课例,说两点体验。一、危险的过渡期.《人与动物》,一篇值得诵读的论述文.清新,蓬勃。阅读的感觉,仿佛听见“自然之子”梭罗赤脚站在未经污染的健康原野上,向人们,也向兔子、海獭、蜜蜂、鸟儿发表亲切有力的讲演.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的是生命感和启示力,让《谈礼貌》这样的文章显得弱智可笑。你听说过/类似一只鸟站在枝头/为自己完成一半的小窝悲叹,并费尽心思地思考如何继续完成/这种事吗?你看过奇形怪状丑陋不堪的蜂窝吗?或是曾经留意/在这些小群体中/有任何类似人类的讨论举动,好似这些建筑师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句式好新鲜!这样的问题好新鲜!“有谁读过这篇《人与动物》?"沉默,面面相觑。“为什么没有读?为什么竞没有一个人读?”“它不是故事,不好玩,没意思。”“是的,故事好玩,故事有意恩——但,这是小小孩水平的好玩和有意思。五年级了,长大了的我们,应当尝试从非故事类的文字中得到新的、高一层次的阅读乐趣、阅读满足。你们以为,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人会思考而动物不会思考.”“人有感情而动物没有感情.”“人会使用工具而动物不会。”他们来兴趣了。发言,反对,争论——教室里热闹起来。“梭罗,一个伟大的美国人,散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哲学家,其著作《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150年来风行天下,不知出版了多少个版本.”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梭罗”“《瓦尔登湖》",“想不想知道梭罗的看法?”“想!"逐段朗读开始了。方法是梭罗式的朴素:一人单读,然后讨论,齐读。朗读、讨论俱是兴致勃勃.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知道,人与动物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只有本能。“和我们相比,低等动物是更高明的医生。如果生病了,许多动物都能找来特殊的草药。它们并不把这些草药作为食物,但找来的草药的确可以治愈这些病症。然而,整个人类医学界却可能花上整整一个世纪去争论某种特定药物的效能。”联系读过的《蝉的产卵与孵化》,联想《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里看到过的种种奇迹,学生对于“动物本能”充满敬意。然而,接下来的文字,旋即又让学生充满自豪。“鸟窝的结构的确堪称完美,但19世纪燕子筑的巢和诺亚方舟橡上的巢比较起来,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如果比较原始人的挑战屋和古希腊、罗马的寺院宫殿,我们就能发现人类的错误,经过纠正和改进,是如何指引我们前进的。”最后,因为心情好,教师亲自朗读结尾的诗歌:“当太阳掩盖了金色的光辉,”一句未完,他们激情澎湃地跟进,于是师生齐诵。杜威说:“如果教育没有成功地使诗歌成为生活的一个资源和闲暇生活的手段,这种教育就是有缺陷的。否则诗歌只是矫揉造作的诗歌。”云门弟子对诗歌充满着款款深情.但这不是结束,人类是否可以,是否应当独自存活于世界的遗骸中?这是很需要讨论的。毕竟,梭罗当时面对的世界和今天已大不相同。还有,文中说“当人类停止犯错误,开始从教训中收益时,他们的生命也已消耗大半。"我问他们,“李时珍行万里、尝百草,几乎耗尽一生才写成了《本草纲目》,他的努力是否有意义?”“有意义."“为什么?"“他写成了《本草纲目》,后人就可以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所以说,书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你们还觉得《人与动物》不好玩,没意思吗?”“很好玩,很有意思!”……有位母亲告诉我,一向酷爱阅读的女儿最近不太喜欢读了。教师猜测:除了周期性的懈怠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童书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胃口,她需要更新鲜、更营养、更有嚼劲的阅读.然而,这种阅读比孩子已经习惯了的童书阅读,好比攀登之与散步,需要牵引和鼓励才能开始上升.五年级了,长大的他们——在今天,需要尝试从非故事类文字中得到新的、高层次的阅读乐趣和满足.孩子们正处于彷徨寻觅的过渡期.“一切过渡都是危险的。”斯宾塞如是说。既然感知过渡期的来临,那么伸出臂膀拉一把,推动孩子勇敢地迈上精神发展的新征程,这是师长的责任。否则,无力跨越障碍的心灵可能因此滑入黑暗的沟渠;否则,即将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可能被“情感小说”、“青春读物”类的垃圾蛊惑、吞噬。过渡期的孩子容易厌学或变坏,这些孩子的厌学或变坏,又往往缘于教育者无视、压抑他们真实的精神渴求——因为面对以考试为名强行灌输的陈腐无聊的知识碎屑,反叛的孩子往往比乖孩子更健康,更具生命力。

感谢《全阅读》。人手一本的《全阅读》,是一根结实的绳子或者牢靠的渡船,因为它,“危险的过渡期”可能不再危险。二、培养浩然正气,培植深固的善根。这是后来发现的效果。当我们读到《不管怎样,总是爱着他们》,齐读,再齐读—-孩子的声音里隐约有了惊奇与感动。我对他们说,“八个段落,八句话。选择最有感觉的读。只要一句,只要朗读。不必说理由。”“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朱翔宇读。然后自顾自地说:“有时候真是这样,你做了善事,人家却说你是自私自利,但是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鲍秉轩读,“诚实与坦率可能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老师情不自禁发议论:“是啊,卖假货而发财的,不一定都会受到法律制裁。有时候,诚实和坦率会给你带来孤独与伤害;有时候,真相不会大白于天下.然而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因为这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良心!”教师用力在黑板上写,学生大声地念着。“因为这世上有比孤独和误解更可怕的感觉,那就是-—良心不安!”似懂非懂的震撼中,他们再次朗读。“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李欣读道.老师又问:“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春天播种、夏天耕耘,到了秋天,农民是否一定能得到丰收?”“不一定!"“可能遇上干旱.可能遇上洪涝,可能闹起虫害。可能遭遇假种子、假化肥。然而,农民能够因为这么多可怕的可能,而不去播种不去耕耘不去劳作吗?”“不能!"“为什么?”“你付出,可能收获,可能不收获;你不付出,你将一无所有。”韩玉峥说。“学习也一样啊。付出之后的收获,不仅是粮食,不仅是成绩,更有付出过程中的体验:满足与缺憾,期待与失落,甜蜜与苦痛,欢笑与眼泪。做事是为了活着,但活着更是为了做事,做善事。否则,你就从来没有作为自己,作为真正的人——真正地生活过,”“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教师语罢,学生齐读。如是三番之后,再次诵读全篇.“人们确实需要帮助,而你若是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反而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这是誓言,百折不挠、百折不回;这更是倾诉,无限真挚、无比温存.“不管怎样,总是要……"“不管怎样,总是要……”“不管怎样,总是要……”——不管怎样,总是要!一次又一次,当60个孩子毅然决然又充满感情地念出这种句式的时候,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