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国际案例专题20130813_第1页
科技城国际案例专题20130813_第2页
科技城国际案例专题20130813_第3页
科技城国际案例专题20130813_第4页
科技城国际案例专题201308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高科技产业区案例梳理地理位置及规模成长背景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科技、人口、社会文化、基础支持、生态环境、政府管理)得失经验发展模式总结启示硅谷(SiliconValley)地理位置及规模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旧金山以南的圣克拉拉县(theSantaClaraCounty)境内的一个长约70公里、宽15公里的地带。东南起自圣何塞西北至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市,不断北扩。除斯坦福大学以外,还有圣克拉拉大学、州立圣何塞大学等,以及贸易、技术、商业和法律等专科学校。横穿硅谷的101公路沿线聚集了高达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其中全球前100家大科技公司有20%在此落脚。集合了美国1/3风投。3.5-4百万人口,女性比男性略多。硅谷(SiliconValley)成长背景贯穿硅谷成长的主线:不断“玩味”新技术的动力+高级工程学+精明管理=产业发电厂区域背景:区域团结感。1890s,斯坦福大学的领导看到了它服务西部的使命从而相应地制定了学校发展战略。同时被东海岸剥削的假想点燃了建造自足内向型本地产业的愿望。因此,硅谷最初发展的50年是区域主义将大学的兴趣和地区内的高科技公司的兴趣结合在一起。硅谷(SiliconValley)发展历史1940-50s,初始期:作为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里德里克·特曼教授鼓励学院和毕业生创业。1951年,特曼教授培育惠普、瓦里安等高科技公司,直至这些公司在校园周围成长为斯坦福工业园,即硅谷的原形。斯坦福工业园创立后,因土地不能出售,大学采取土地出租的变通措施,为入园企业提供便利。至1955年,园区共有7家公司;1960年,增至32家;1970年达到70余家。园内公司共有雇员2500多名,总共租出土地650英亩,每年给斯坦福大学带来600多万美元的租金收入,这为学校的科研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二战后,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生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半导体工业体系。1955-1990,成长期:到1975年技术型企业就业达100,000。到70年代末,硅谷己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微电子工业基地。80年代以后,硅谷芯片的制造商受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市场份额逐渐让位于日本的生产者。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政府财政的拮据,政府开支和国防预算大幅度减少。在政府和军事订货大量减少以及世界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地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新一代的半导体企业和计算机企业在老企业的周围不断创立起来,并取得了成功,Intel等老的大企业也开始获得了新的活力,整个硅谷又开始了新的发展势头。1986年到1990年间硅谷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加了250亿美元。1990年硅谷电子产品的出口价值超过110亿美元,约占全美国的1/3;在全美增长最快的100家企业中硅谷占有39家。硅谷(SiliconValley)发展历史1990-2000,泡沫期:始于1990s中期的互联网泡沫直至2000年NASDAQ急剧下跌期间,硅谷的SandHill路两侧成为世界最贵的商业地产区,还一度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2000后,稳健增长期: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硅谷仍保持了座位全球顶级研发中心的地位。硅谷(SiliconValley)基本特征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1/3在硅谷。仅1990年,硅谷的企业就出口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相当于美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1/3。硅谷创造了近225,300个工作岗位(2008),位居全美第三;高科技员工的聚集区,每1000个私企员工中有286个是高科技人才;平均高科技工资最高$144,800;人均最多百万和亿万富翁的地方。整个区域是全美最大的高科技制造业中心,2009年1月失业率为9.4%。法律:支撑高科技公司的快速形成、资助、扩张及诉讼律师、法官的发展风投:1972年开始,1980年苹果电脑成功上市后风投进入疯狂期。2011年获得美国41%的风投。拉高地产物业价值基本特征就业繁荣-萧条的循环:现在就业岗位与1995年持平;科学研究、医药、航空类就业较2001年增加,其他均下降。硅谷(SiliconValley)基本特征人才聚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近1/4在硅谷工作,6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人口构成:多样化的种族背景硅谷(SiliconValley)基本特征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的风险投资又占到了美国的2/5强。吸引了美国40%的风投和30%的总交易(2010);专利申请比重远超国内平均水平。硅谷(SiliconValley)基本特征创业精神的斯坦福大学:大学非常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把与工业界的合作关系作为提高和保持大学高水平研发计划的一部分,因此技术转移的速度十分惊人。大学在园内没有一家校办企业,但大学师生创办的企业的产值却占到硅谷总产值的50%~60%。斯坦福工学院学生迄今仍保持着必修创业及企业管理方面课程的传统。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倡导平等、鼓励创新是硅谷的创业风格和文化。不断的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兴趣、一种职业,而失败破产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常态,只是不断循环的创业历程的必然现象。1997年,硅谷区内有2000家企业破产,又有3500家企业诞生。创业历程的有效延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尤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形成一种全球化的流动。流动的人才反过来又使尖端技术在企业间共享,爆发出更大的创新潜力。创业型风投:硅谷是美国风险投资业主要的活动中心,风险投资金不但为新创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硅谷的风险投资承担了孵化高科技企业的重任。风险投资公司与所投资公司关系密切,风险投资家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向新创企业提供技术和各方面人才,监督管理水平、帮助开拓市场直至完成融资上市。风险投资公司不断支持创业,企业做大了卖掉物色新的幼苗。这完全不同于贷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也是其他国家的风险投资行业所不能比拟的。硅谷(SiliconValley)基本特征创业型政府:政府为硅谷创造了适于企业创业成长的法律环境。高科技相关的企业刚刚兴起,政府便因势利导,制定了包括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风险投资的一套市场法律法规。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投资法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1980s美国政府又通过《拜杜法案》,促进了大学技术向产业界的转化。政府在金融、证券、票据、会计、知识产权、企业破产、财产清算等市场经济运行方面本就有一整套周密的法规可供遵循,并能不断制订新法规为新的科技业务提供保障。其次,硅谷的地方政府像经营企业般管理政府机构,努力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社会的公共环境以迎合硅谷的创业环境。即使是直接支持,也是以政府采购和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按照美国的规定,创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政府都给予5万美元的投资补贴,还制定了贷款计划和税收优惠计划等。此外,政府还以政府采购的形式支持硅谷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防军事采购和给某些研究项目提供配套的资金补贴。政府在硅谷发展中几乎总是以顾客身份而不是组织者身份出现的。只是在最近几年,由于硅谷的过快膨胀所带来的诸多公共问题,政府才开始通过和私人机构合作的方法,研究基础设施、区域环境等规划问题,以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硅谷(SiliconValley)硅谷(SiliconValley)经验借鉴斯坦福大学是硅谷高科技人才聚集和高科技企业汇聚的最初动因和长期发展的支持力量输送强大的人力资源通过网络注册等形式为已参加工作的工程师们提供在职研究生培训课程,使他们的知识能不断地得到更新,以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动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大量的科研项目,一方面学校获得了充裕的科研经费,另一方面,使得学校的科学研究能积极地反映市场需求,为科研成果的快速投产商业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学生和教授直接参与创办企业等商业活动,如任兼职顾问等,至2002年,硅谷的收入有近一半是由萌芽于斯坦福的公司创造的经验借鉴核心: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以创新为目的和特征的产业系统。基于创新网络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企业采用灵活便捷的组织形式,与大学、科研机构、地方和联邦政府、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专业协会、供应商和客户等参与市场的主体,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创新型产业系统,即创新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个组成主体之间(主要是公司之间)既开展激烈的竞争又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从这个共同的网络里不断地获得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这些资源形成了硅谷的网络资本,构成硅谷持久不衰的核心竞争力。正式和非正式的商业协会从一定意义上替代了政府,在硅谷这个高度分散的产业系统中起着联结不同市场主体的纽带作用,然而这些协会根置于市场,发挥作用时比政府更加灵活和到位。虽然硅谷是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在高科技相关企业刚兴起之初,政府便因势利导,制定了包括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风险投资的一整套市场法律法规。政府部门不会直接干预和指导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日常事务,其主要责任在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美国政府在硅谷的作用和角色是一个有序竞争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裁判,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到游戏中去,从而保证了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竞争的有序进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硅谷(SiliconValley)地理位置波士顿128号公路是波士顿市的一条高速公路,地处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角上,长90公里,距市区16公里,环绕波士顿呈半圆型,沿公路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型企业,呈线状分布,并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相连接,简称128号公路。产生背景及发展历史1959-1980,兴盛期:1959美国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冷战期间(20世纪50、60年代),在军事需求和国防订货的牵引下,政府采购使128公路地区盛极一时,利用国防部、能源部、航天局等部门的政府采购获得了强大的市场,大量的国防投资促进了该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企业主要从事小型计算机的生产。

拥有美国2/3的小型计算机制造商,就业人数达到250,000。70年代末,是美国的小型计算机发展中心,也是世界第二大微电子工业基地。80年代后,微型机生产者的顾客开始转移到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市场。80年代中期之后,衰退期: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政府财政的拮据,原先所依赖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地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衰退。新创立企业的发展不能补偿已有大公司的持续衰退,整个园区的发展呈走下坡路的趋势。1988年到1991年该地区的技术型企业共解雇了60000多名职工。1990年企业的市场价值只增加了10亿美元;电子产品出口价值只有46亿美元;全美增长最快的100家企业中128号公路只占有4家。波士顿128公路(Boston128)初期相似之处:依靠大学的研究和国家的军事订货:两个园区的建立分别起始于各自所在地的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在航天与军事防御方面的科研合同的引导。二战后,由于受到冷战需求的刺激,两个地区利用当地的科技优势赢得了大量的军事订货,以电子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又同样面临大衰退。正式制度安排差异不大近40多年来硅谷和128号公路的发展历程表明,仅仅将高科技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企业集合的群体,仅仅依赖政府的扶持,并不能保证科技园区的持续发展。为什么这两个具有相似特征的高技术园区没能保持相似的发展趋势呢?

成也政府败也政府。当地麻省理工学院只重视和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求了解学校研究成果的公司平均支付5万美元,这种做法使其与中小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小企法无法与大学形成有效互动。128号公路风投比例很低,大多为政府银行贷款。硅谷与波士顿128公路的比较从非正式制度安排尤其是区域性文化制度特征着手硅谷的集体创新文化 -硅谷文化的核心是集体创新,即利用本地区的集体知识实现创新,创新的目标是求得园区整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开放的环境氛围、园区的整体发展观、献身职业的精神、非正式的组织、鼓励创业的机制。硅谷文化既鼓励冒险也允许失败。硅谷与波士顿128公路的比较128号公路的个体主义文化当70年代硅谷的企业正在形成与社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复杂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的时候,128号公路则盛行着以传统、保密和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风气。 -坚持传统的生活习惯。交流碰撞不足。 -封闭的企业边界。MIT在二战中所承担的国防任务多,因此战后仍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企业强调保密更甚于合作。保密的文化使得宝塔形层次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权力集中,信息垂直流动;企业之间、内部单位之间、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界限分明,相互之间缺少沟通。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保密的需要使得企业力求将上下游活动内部化,尽可能实现自给自足,以保护企业的独立性;反过来,保密和提倡对企业的忠诚又强化了本地区个体主义文化的稳定和企业的自我依赖性。 -效忠企业的管理哲学。当地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创业的模式是希望自己的企业能稳定发展,因此对企业的忠诚重于创新和冒险。当60-70年代技术人员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己经成为硅谷的一种正常现象的时候,128号公路企业主管的哲学主流还在强调职工对企业的“长期”献身。硅谷与波士顿128公路的比较成长背景与发展历史剑桥科学园是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于20世纪70年代创办的,进入80年代以后,该地区以剑桥大学为源泉涌现出大量高技术公司。起步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地方政府为避免城市工业扩张给大学城带来负面影响,对剑桥附近工业发展一直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因此,虽然剑桥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些从大学衍生出来、从事电子和科学仪器的企业出现,但规模都不大,且分布零散。1969年,莫特报告《大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关系》提出了放松对剑桥以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的企业规划,并在城市中建立科学园的要求。在60年代后期,随着十多家企业从大学实验室衍生出来,在剑桥出现了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形成的第一次浪潮。在斯坦福大学的示范效应下,地方政府放松了对高技术企业的规划限制。成长阶段。1970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建立了科学园。进驻科学园的企业只需支付比商业上低得多的房租。70年代,技术和科学发展导致的新市场开放,也为剑桥的企业家提供了新的机会。在剑桥,微处理机降低了进入计算机产业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的研发生产,并使许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从事硬件生产。随后,软件企业也迅速增长,并出现了与传统职业结构不同的企业家职业选择。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70年代后期出现了高技术企业形成的第二次浪潮。该阶段出现了风险资本投资,而著名的银行经营者对高技术风险投资的支持,也推动了剑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成长背景与发展历史快速发展阶段。80年代初,剑桥高技术企业形成的第三次浪潮出现。在撒切尔夫人领导的新保守党的商业扩张计划、税收减免和高技术企业的示范效应推动下,高技术企业快速增长。1974年从事高技术和高技术活动的企业数量大约为100家,到1984年迅速增加至300家。从1979年到1984年,就业增加了4300人。到1984年底,整个就业情况估计约13700人,产值为819亿英镑。到1985年,信息技术企业开始出现集群,通过宣传,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吸引到这里。在1987年,剑桥圣约翰学院成立了为新设厂商提供支持服务的创新中心。停滞和缓慢增长的阶段。1988年,剑桥高技术企业几乎没有增长。随着1989年英国经济的衰退,剑桥科学园从1989年至1992年高技术企业失业率平均在20%,其中,失业率最高的是软件部门,最低的是生物技术部门。1993年开始,剑桥科学园高技术企业数再次出现回升,新增率缓慢地达到最高值。截止1998年剑桥科学园高技术企业总数为798家,就业为27318人。后来又发展到1600家,吸纳就业人口415万人。工业园内的公司以研究与开发为主,集中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还有日渐增多的空间技术、医药化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公司。同时,工业园还集中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所,如诺基亚、甲骨文、日立、微软、施乐公司等。迄今园区已聚集了1200多家高技术公司,年产值40亿英镑,雇佣了35000名研究人员。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基本特征剑桥大学的优势利导。科技园本身就是剑桥大学投资创建,连土地都归圣三一学院所有,园区由圣三一学院领导,管理责任由圣三一学院和剑桥不动产管理公司的比韦尔公司共同承担。大学凭借在物理、计算机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所具有优势,为科技园提供极具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许多高技术公司都是围绕科研成果而诞生,这成为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大学制定了有利于技术成果向校外转移的政策,学校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归教师所有,激励了教师和学生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创办企业。适宜中小企业创业的科技园环境。大学对园区整体实行民主管理,权力分散的组织管理方式鼓励了个人发展,催生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小型科技企业。剑桥科学园为新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物流服务等,真正起到孵化作用。剑桥科技园入园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而灵活,在微电子和计算机方面非常适合小企业的成长,他们的发展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先求强再求大。风险投资。由于巴克莱银行及其他风险投资公司在早期资金筹措上的带头作用,剑桥科学园不断地吸引新的、特别是私人风险投资的支持,为高技术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金融环境。政府的作用。剑桥科学园区采用的是学校管理机构,消除了来自政府的一些不必要的干预。英国政府没有专门为科学园制定特殊的政策,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均不直接参与。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英国政府在1998年发表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商务机构的白皮书》中明确提出,政府政策优先支持源于大学的新创科技型企业。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基本特征剑桥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公司70%的员工来自剑桥大学,一半以上的高技术公司与剑桥大学保持着联系。科技园区哺育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小型科技企业。它们活跃在前沿科技的各个领域,从生物科技到设备制造,从网络软件到打印系统。这些小企业极其专注于各自的擅长领域,其核心业务非常明确。尽管科技园区内企业都不大,雇员超过100人的寥寥无几,但是这些小企业非常擅长于使用极少的资源,把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特定环节进行规模化制造。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经验借鉴剑桥高技术科学园的显著成功,主要在于具备高技术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政策的大力推动。据剑桥大学商务研究中心的调查,影响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对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环境”,“剑桥地区的信誉和名望”,“与地方上创新性人才、思想和技术的非正式接触”,“地方研究人员的质量”,“靠近伦敦”,“可获得地方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在剑桥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剑桥科学园充分发挥了孵化器的作用。其中,灵活的租赁合同、停车场、与其他企业交流或结网的机会、良好形象和相互信任、咨询服务、设施分享以及与大学的联系等优势,促进了园区企业的发展。在科学园的发展过程中,剑桥大学起到很大作用。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投入产业界,剑桥大学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短期合同;鼓励教师兼职;保障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学院制度有利于各学院与产业界建立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关系,为师生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经验借鉴但剑桥高技术科学园却没有产生像硅谷那样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且其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有:教育政策对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本要素供给有不利影响。英国在工程和技术教育上重视不够和在管理教育体制中的缺陷,导致剑桥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本供给短缺,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并与其供应商、销售商建立全球网络的能力。因而,剑桥高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只能与单一分销商有业务往来,建立被动的营销渠道。高技术企业只好越来越多地转向服务性质的部门,而放弃了通过垂直一体化将部门创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剑桥企业分布明显呈现软化趋势即从制造活动转向服务活动。这种趋势使上述部门的企业始终停留在专业化于世界性生产链上制造的阶段上,难以实现在可售产品中的专门知识的利益,并失去了在更大的生产活动范围内最大化其附加值的潜力。产业对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有不利影响。区域竞争上,创建大型企业的产业政策给高技术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60年代工党政府将创建大型企业作为其推动国内产业先进技术发展的重心,并通过国防部的活动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生存下去。这一产业政策最终导致了少数几家大公司从军费开支中受益而排斥大多数高技术企业进入。这种极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严重制约了对高技术产品需求的扩大,阻碍了高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经验借鉴 b.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要素条件上,政府政策对大企业的扶持导致小企业成长严重受到技术和管理人员与资金等战略性生产要素短缺的制约。在政府对大企业进行扶持的情况下,英国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都希望进入这些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公司,从而阻碍了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的流入,并人为地造成剑桥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短缺。 c.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发展上,大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阻碍了英国高技术企业间网络的形成与合理分工,从而在整体上不利于上述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各自的发展。由于剑桥地区大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只有大企业能够享受优惠的政策,它们以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组织生产,大部分工作均由自己完成,而国内小企业却被排除在政府合同和R&D基金之外。这不但使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革新速度大大降低,而且也很难采用转包、建立战略联盟等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带动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网络。大学的组织边界制约了市场和价值信息的传导。在英国,稳健经营、员工对公司的忠诚远远比创新、善于承担风险,容忍失败更受到重视,这也限制了剑桥科学园区优秀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在这里,工程师、经理们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聚会、讨论、学习的风气并不浓厚,因此,市场、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流通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对于科学园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同时,大学主导的科学园容易使得中介机构(尤其是金融中介)发展不充分。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经验借鉴风险资本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资本要素供给有不利影响。英国风险资本是伴随撒切尔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的。英国是欧盟中拥有最多风险资本的国家,国家对高技术中小企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风险资本的发展。在税收减免政策的刺激下,风险资本投资只对税收优惠感兴趣,以追求短期高额回报为目的,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以获取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的。正如巴克莱银行著名的风险资本投资家所指出的,英国大多数风险资本融资家对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都缺乏经验,风险资本公司只供给金钱,并不提供思想、指导、产业联系或资源,因此风险资本对高技术创新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出来。英国教育体制使得大学与工业界的有效互动不足。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大学与工业界良性、有效的互动。在剑桥,制约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剑桥大学未能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大学-工业合作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创业人员企业家技能的缺乏。剑桥地区的许多企业都是直接从大学的科系或实验室中派生出来的,但由于英国教育体制的传统强调培养贵族,而不注重培养具有商业才能的人,因此,剑桥大学并未能像斯坦福大学那样通过广泛地开展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的方式加强与工业的联系。这样就使剑桥缺乏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商业技能的人才。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剑桥科学园(CambridgeIndustrialPark)发展模式示意图地理位置位于法国尼斯和科达苏尔附近,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高速公路从科技城边缘穿过,距法国第二个最大的国际机场16公里。这一带素有“蔚蓝色海岸”之称,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成长背景与发展历史政府引导型科技城:在政府引导发展的科技城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与政府主导型科技城相比更为有限,政府主要是在科技城的早期开发和产业规划中起相对重要的作用,而后来的科技城的商业开发和产业聚集则主要依托和放权于企业,政府仅在科技城的发展方向、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市场秩序的维护等方面发挥宏观的引导作用。法国在于1969年开始在南方城市维尼斯附近筹建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经过20年建设和积累,该科学城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高科技中心。它是在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和索菲亚安蒂波里斯当地有关部门共同成立的一个民间性质的“索菲亚·安蒂波里斯协会”下主导建设的,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索菲亚·安蒂波里斯协会成立了具有法人性质的“经济利益集团“负责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及出售土地。到目前为止,索菲亚·安蒂波里斯科技城有1000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电子信息公司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已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地,有300多家IT公司的地区总部设在这里。该园区具有很强的国际性聚集了50多个国家的1600。多名工程师。在公司结构中,以少数的大公司占统治地位如NCR公司、德克萨斯仪器公司、数字设备公司、汤普森平德拉公司等等。但大批量的是比它们小得多的公司与它们相邻而居.其中小于100人规模的公司约有250家左右。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基本特征政府建立的一系列组织机构是政府引导科技城发展的媒介,也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索非亚.安蒂波利斯基金会。基金会是在索非亚.安蒂波利斯协会的基础上于1984年建立的,其宗旨是致力于把科技城办成科研、教育、企业三者相结合的高技术中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尽快出成果、出人才。索非亚.安蒂波利斯接待中心。其主要职能有:出租办公用地,提供接待室、会议室,提供财会、行政服务和法律、专利、商务咨询,协助投资者和财政部门联系,免费提供科技咨询等。新兴企业培植中心。它是由接待中心派生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新兴企业提供必要条件,成为新兴企业的/孵化器。国际智密区俱乐部,成员有30个。其宗旨是:发展俱乐部成员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向政界和企业界表明科技城和智密区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在国际范围内为进入科技城和智密区的机构提供方便。科技城政府放弃对科技城的管理和对产业、企业的发展进行直接干预,而通过设立一系列市场化的组织机构促进和引导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园区的用地结构中1/3的土地是用来供技术创新、生产、居住和其他设施使用的,2/3的土地与山坡地一起作为绿化带。这使得整个科技城的环境有很高的质量。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发展模式地理位置在日本茨城县筑波市的市中心,西南距东京50公里,距新东京国际机场40公里。它是以国家高额投资建设的及从东京搬迁而来的众多国家研究机构所组成,是日本政府所倡导的科技政策的产物,包括两部分:一是研究科学院区,它位于筑波城中心,占地27平方公里,南北18公里,东西6公里。其中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二是周边区,外围技术园开发区,约有284平方公里,逐渐被都市化。日本筑波科学城日本筑波科技园成长背景与发展历史受美国硅谷的启发,60年代起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并着手实施本国的大学科技园—筑波科学城计划。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第一个尝试建立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以基础科研为主,共有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分别隶属于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每年使用近40%的政府财政预算研究经费。筑波科学城出名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建成后,它发展迟缓,日显僵化,难以实现理想的预期而逐渐被世人遗忘,被冠以“现代科技的乌托邦”称号。20世纪90年代末,筑波科学城进入再创阶段,日本政府将其定位为信息、研究、交流的核心位置,顺畅地连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商业化生产之间的纽带,让筑波科学城从纯粹的“现代科技的乌托邦”中走出来,与产业、.城市,乃至市民都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目前已初显成效。日本筑波科技园成长背景与发展历史发展历史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启动于上个世纪日本的/技术立国的战略发展思想,

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开始规划,1981年正式建成。筑波科技城是一个设备最完善、机构最完备、人员最庞大的科研中心,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目前筑波科学城有19万人口和大约300家国家级研究机构与教育院所、私人研究机构、公司,雇佣接近115万名多学科、高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研究人才,是日本最大的研究开发中心,也是日本著名的知识密集型城市。目前,

筑波科学城拥有主要机构115家,

其中包括1所大学,

4个国家实验室,

18家独立服务机构,

7个公共组织和85家私人公司。共包括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经产省直属科研机构)高能物理研究所、筑波宇宙中心和国立公害研究所等在内的国立科研及教育机构46家,

私营科研机构300多家,

研究人员12222人,

其中外籍研究人员4105人,

5684人获得博士学位。筑波科学城是一个以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见长的城市。筑波科学城曾有3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者全部集中在筑波大学。2003财年,

筑波科学城全部科研机构共申请专利3069项,

获得注册专利1007项。经济产出并非其强项。2003年筑波科学城的总产值约为7000多亿日元(以2003年日元兑美元的平均汇率换算,

约合65亿美元)。日本筑波科技园日本筑波科技园基本特征政府主导型:筑波科学城是一个以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见长的城市,不以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因此筑波的科研与工业界联系较少,不追求其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筑波科学城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科研基地,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由政府从东京搬来并且分属各行政部门。这里有43个国家研究所、2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2所大学。私人机构发展缓慢,只能充当研究的辅助力量。筑波受政府的直接调控,采取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人员靠政府配备,相互之间没有真正的竞争,虽然他们也有某种积极性,在这里个人的意志只能体现在政府的计划之中。风险投资在这里没有发展空间,因为筑波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每年给他们大量拨款,不需要靠竞争和出卖研究成果来生存。筑波是完全由日本中央政府资助建立的科学城,为了摆脱地方政府的牵制,日本制定了大量与筑波科学城建设直接相关的法律,其中《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是一部针对特定区域的法律,但效力级别却是全国性法律,可见筑波科学城的地位十分重要。筑波科学城采取了“中央政府投资、中央政府管理”的模式,将绝大部分公共科研力量集中到筑波的表象后面,是日本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属于政府主导型科技园。日本筑波科技园基本特征日本筑波科技城建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目的是迎接科学技术革命和教育改革时代的需要,为实现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建立一个基地“这个基地的核心就是由从东京及其周围地区迁来的国家级!实验性和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建立筑波大学,创造一个适宜实验性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发展的环境"另一个目的是应付和减轻东京过度拥挤的环境"换句话说,把那些没有必要留在东京的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与教育机构迁入筑波,以一个有秩序的方式减轻首都密集地区的人口过度集中的言论,同时适当提高闲置土地的使用率,为首都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做出贡献"在规划理念上,筑波科技城的建设力图尽可能地使各种活动达到相互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使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科技城包括两部分:一是研究学园地区;二是周边区”教育区有27平方公里,位于筑波科学城的中心,其中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各功能区;周边开发地区有越257平方公里,将系统被逐渐都市化,自然田野环境将被保护,私人研究机构将计划落户在那里,都市化设计将沿着Jbona铁路新干线逐步得到推进和实施“筑波科技城的战略发展目标一是成为日本科学研究的中心,二是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自成体系的中心城市,三是成为一个与周边自然和乡村环境共存的生态模范城市"管理模式筑波科学城采用政府管理型的体制,由首相办公室下面设立“科学城推进本部”来管理,该部由国土厅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科技厅、环境厅、厚生省、文部省、农林水产部以及邮电、劳工、通产、建设等有关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副部长。并设置筑波研究机构联络议会,下设5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管理研究业务,而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由住宅和城市开发集团负责,科研和教育机构建设由建设部负责。筑波科学城采用政府管理体制,由首相办公室下面设立/科学城推进本部0来管理,该部由国土厅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科技厅、环境厅、厚生省、文部省、农林水产部以及邮电、劳工、通产、建设等有关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副部长。并设置筑波研究机构联络议会,下设5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管理研究业务,而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由住宅和城市开发集团负责,科研和教育机构建设由建设部负责。筑波科学城对促进日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日本筑波科技园日本筑波科技园基本特征由于是政府主导,筑波科学城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全日本科学研究的中心;一个功能齐全、自成体系的中心城市;一个与周边自然和乡村环境共存的生态模范城市。即要把它建设成为一个融科技、经济、现代和生态于一体的区域中心。但是,由于筑波地区本身的产业主要是农业,科技和人才基础很差,科技人员基本都是政府从东京调来的。这些人员大多不愿意放弃东京的住房,因为这涉及到他们子女就学问题和自己退休后的工作机会问题。加之种种其它原因,筑波科学城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最终成为了日本/现代科技的乌托邦0。1998年,美国硅谷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有2340亿美元,但筑波科技城则仅有50亿美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筑波科学城占地面积过大,人口集中于中心城内,城市功能十分不完备,城内的从业人员多选择在东京定居,与政府建城的初衷背道而驰。筑波原有的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并不雄厚,需要将各种机构从东京搬迁而来,虽然政府企图以建立科学城的模式来推动日本的信息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但它只可能吸引大公司将分部建到筑波城里,而大型公司的总部、中小公司、研究教育机构仍留在东京。所以尽管政府在筑波科技城设施建设中投入了巨额资金,耗资2.3万多亿日元,建设周期达30年之久,其产出却不高,主要靠农业产出,1999年的总产值只有7000亿日元,并未达到创造自立型高技术综合体的目的。日本筑波科技园基本特征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流动。筑波科技城的研究人员多靠政府配备,各部门的人才培养重在为本部门输送补充人才,相互间缺乏流动,没有形成真正的人才竞争环境。科研不与工业界联系,不追求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不注重经济效益。日本的科研体制基本上是垂直型的,筑波科技城的教育科研机构从人事、经费、项目、课题等方面,都受到各自上级主管部门或公司财团的垂直领导和管理。各研究机构之间还存在某些壁垒,缺乏横向的联系,未能象原来设想的那样开辟多学科的多边学术交流与合作。日本筑波科技园管理模式政府主导的科学园区模式的利弊分析先天优势:优越的物质基础由于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和投资,筑波科学城很快成为日本最大的科研基地。仅在1963年后的30多年时间里,筑波科学城累计获得的政府投资高达215兆日元;全国国立科研机构大约40%的科研人员和每年40%的科研经费预算都集中在这里。筑波科学城拥有许多全日本独一无二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自1960年代决定建设筑波科学城以来,日本制定的与筑波科学城建设直接相关的法律包括1970年出台的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1971年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计划大纲、1983年高技术工业聚集地区开发促进法等等。这些法律将筑波科学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法条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还规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团体在高新技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上述法律还随经济和科技形势的发展历经数次修订。以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为例,这部在筑波科学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自发布之日起,共经六次修订至今仍然生效。由于战后日本政府更迭频繁,有关的政策也随政府的更迭而变化。将建设筑波科学城的国家意志上升为法律,有助于促使历届政府坚持对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因此总的说来,这些法律的出台对筑波科学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日本筑波科技园政府主导的科学园区模式的利弊分析弊:政府主导模式的不足之处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筑波科学城的政府主导色彩浓厚,市场因素不够活跃,科研不讲究与工业界的联系,也就是不追求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科研成果出来后,不能很快与工业界挂钩,投入生产,这也就导致了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研究巨大的成本和较低较慢的回报难免会限制科学城的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开发机制落后。由于筑波科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科研机构绝大多数是政府的下属部门,带有浓厚的政府管制色彩,技术开发首先要立项、审批,经过层层官僚机构,然后才能进行,筑波从具有开发意向到最后出成果一般需要10年时间。在筑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市场不够了解,作为投资代理人的政府官员也没有激励机制去了解市场、了解技术。再加上筑波所有的一切都是隶属政府的,包括研究成果及其所创造的价值与研发人员本身的收入并无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机制之下,研发人员缺乏激励,科研项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接导致了筑波科学城发展速度的下降。日本筑波科技园政府主导的科学园区模式的利弊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矛盾对立,科学城没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筑波科学城是采用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政府给科学城赖以生存的基础研究和培训提供所需的设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公司到园区来,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还参与了科学城的工业生产,和私人资本一起建立合资公司。这种不以市场模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政府嫁接。没有和当地很好的融合,也没有促成科学城与当地经济的和谐发展,筑波的经济来源依然以农业为主,这不能不说是对筑波科学城的一个讽刺。科学城经常越过当地政府直接与上级政府联系,在消耗了大量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促进当地经济与科学城的共同发展,反而加剧了科学城和地方政府的敌对情绪,不利于科学城的健康发展。官僚作风阻碍了健康的园区文化的形成。由于浓厚的官方色彩,加之日本本身社会文化传统的原因,事事论资排辈,抑制了人的创造性。对于一个科学城的发展而言,资金与技术是高技术产业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文化的建设同样是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方面。管理模式的单一,政府的过度规划,带来了一度的繁荣,但是同样带来了科学城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而技术开发机制的不健全又导致了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园区文化,抑制了个人的发挥,从而也抑制了科学城进一步发展。发展高科技园区,资金和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营造激励创新、有利于创业的氛围和环境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而在筑波,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日本筑波科技园成长背景与发展历史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首府。199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订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1991年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建立在班加罗尔地区。在印度政府和卡纳塔克邦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如今班加罗尔地区已发展成为印度软件之都。截止2001年,在这里高科技企业有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还有大约250多家外国公司在这里开展业务。这其中有CISCO、IBM、Motorola、微软、英特尔、西门子、惠普、康柏、德州仪器、英国电信等著名的跨国公司。多家跨国公司进驻班加罗尔和在班加罗尔地区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软件技术,使得班加罗尔成了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甚至被认为已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协会(NASSCOM)2000年统计,印度软件出口市场中,美国和加拿大占62%,欧洲占23%日本3.5%,东南亚4%,其它地区占7.5%。大多数印度软件公司都通过了1509000国际质量认证,在全球达到CMM最高质量等级(即第5级)的42家公司中就有25家在印度。印度班加罗尔地区(Bangalore)印度班加罗尔地区(Bangalore)管理发展模式名称硅谷筑波科技城索菲亚·安得波利国际智慧、科学与技术园剑桥产业园班加罗尔科技园所在国/地区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印度创建时间(年)19511963196919701990地理位置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沿101号公路延展,总长80公里,面积3880平方公里,谷地呈扁平状,人口200万。距东京东北60公里和成田机场西北40公里。1980年基本完成,由6个城镇组成,占地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不足21万,其中博士5千多人,国家技术研究人员2万多人。法国东南部

的里维埃拉地区。欧洲最重要的技术枢纽核心,是欧洲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科技园区。目前,科技园拥有1300余家企业,聚集了70多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3万余人,年创税收总额超过40亿欧元。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剑桥郡。是由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西欧最早的科学工业园之一。现有1600多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工业园,吸纳就业人口4.5万人,年产值达40亿英镑,雇佣研究人员达35000名。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市。印度发展速度最快、最大的印度计算机软件王国,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共有高科技企业500多家,其中外资参与经营的企业就有1000多家。发展方向与定位信息和通讯技术;生物和信息技术融合;纳米和微型机器商业化20世纪90年代前以基础科研为主;之后为信息、研究、交流的核心位置,顺畅地连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商业化生产,与产业、城市,乃至市民都建立更密切的联系。高科技研发和技术咨询培训等高端产业活动以研发为主,集中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空间技术、医药化学、生物技术、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所。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定位为国外市场服务的软件制造商,将产品大量出口。发展模式市场需求推动为主导,产学研合作与风险资本投入为辅政府主导,起初是简单机械的政府嫁接,后关注与当地的融合以高新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依托。外部驱动型产业集群推动快速成长;知识本土化形成内部驱动力。以剑桥大学为核心。形成人才、技术、政策、氛围内部优势,基础设施、创业文化、筹资渠道、交通运输外部优势。发展定位、人力资本、政策倾斜成为初始发展动力;“工厂式”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文化勇于创业,宽容失败,乐于合作,善于沟通人义为本,创新为荣,求强不移,诚信至上其他再创从科研投入、资金支出、政府职能、基础设施、机构人员、法律政策、城市规划7个层面入手基础设施差、资金供给不足对高科技产业区进行归纳分类,可选择的纬度和标准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发展成效、产业聚集领域、母国所处不同区域等,这里选取政府在科技园区中所发挥的作用程度和方式来分,大体归并为4种。总结分类模式典型案例主要举措特点弊端政府主导型新西伯利亚科技城(前苏)、筑波(日)、新竹(台)聚集1所一流和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20个研究所、优秀的科学家新城建设、科学研究成果产出速度都比较快政府意志强,研究和工业生产脱离,企业缺乏创新活力政府引导型索非亚·安蒂波利斯(法)政府早期规划建设作用大,而后授权私人企业进行商业开发跨国公司生产园区,研发和管理兼备的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外来与当地公司缺乏交流合作,创新环境不完善大学引导型剑桥科学园(英)高校为主的开发和管理小企业为主,专-强-大教育体制对于企业做大的限制自由发展型硅谷(美)尽管斯坦福大学和政府军事定单在初期发挥一定作用,但本质上是企业自由集聚和发展的结果基于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不断衍生,大量的风投,集体创新文化高速发展的工商业造成当地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环境压力大政府推动型波士顿128公路(美)依靠军事订单兴盛个体主义文化企业与市场对接差名称发展模式评价发展模式借鉴硅谷三方互动紧密;市场导向明确营造优越园区文化;搭建高新产业平台剑桥产学联系紧密;剑桥精神搭建产学合作平台;营造园区发展环境索菲亚创新主体协调性强;产业发展环境优越;创新发展模式成功转型鼓励本土创新创业活动;重视非正式团体的积极作用筑波物质基础优越;法律政策完善;政府管理优化明确园区发展定位;提升规划的权威性与科学性班加罗尔高素质人力资源雄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发展模式总结美国硅谷发展创新模式核心在于市场需求平台上的中小企业自主合作创新;英国剑桥以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主体,依托剑桥大学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促进当地创新;法国索菲亚的管理服务型组织结构推动了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活动;日本筑波主要是政府规划和扶持,政府对技术的大量支持是其主要发展动力;印度班加罗尔将政府政策支持和软件人才优势揉和为一体,实现迅速崛起。区位选择基本因素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具体选址特点靠近自然科学水平很高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附近。如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地区、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大都市区域内的城市化地区,既不是远离大城市,也不太接近大城市区域。美国高新科技园区选择要求避开工业化地区,因此它往往出现在现有大工业化的边缘地区。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工业基础、劳动力素质及供给水平。地势要比较平坦,容易建设基础设施,并可以与周围交通运输干线连接形成网络,使高新科技园区对外联系方便。自然条件要好,适宜人们工作和生活。考虑科学园区对临近区域的影响程度及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总结规划建设的特点规划一般由国家、地方、国家与地方联合或者有条件的大学来承担:欧美多数国家主要由地方政府主持或参与科学园区的规划,如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由大学规划的科学园区,如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园;由国家直接主持科学园区的统一布局、统一规划:日本筑波科学城,加拿大。规划突破了城市规划按工业区、文教科研区、生活居住区进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理论,赋予高科技产业所依托的地域以新的功能,在空间上一般由工业区、研究开发区、高等教育区、居住及城市服务区等五个方面构成,并且按功能分区的方式进行规划。园区规模大小不一,总体而言,科学城、技术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规模较大,而科学园的规模较小。在确定规模时,一般留有一定弹性国外高新科技园区在用地上,往往以企业用地、研究开发用地、教育用地等为中心配置安排通信设施、金融与保险、科技贸易中心、行政管理中心、住宅及商业服务业等,其中研究与开发以及教育用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超过生产企业用地,同时绿化用地占有的比重高。建筑密度相对较低,除中心地区的一些服务设施采用高层建筑外,一般以多层建筑为主,在建筑造型上比较朴素大方、外形比较简洁,但各种建筑的标准较高,设施条件好,比较注重环境设计。总结共性目标和功能: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工业的联系,促进技术创新与创新扩散;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实现途径;集聚高端要素,更有效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一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因素:智力资源密集区、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风险资本、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总结总结差异国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体制、创建主体,体现在不同国家上,同一国家不同类型的高新科技园,同一高新科技园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目标功能不同美国:在21世纪保持全球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首位关注自主创新英国:园区的大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功能德国:高新科技园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功能,创新与创业中心较多日本:园区的综合功能,多采取科学城或技术城的模式,其目标就是把科学城或技术城发展成为新兴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俄罗斯:与日本类似,高新科技园区向具有综合型功能的科技城方向发展韩国: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改善边缘地区的产业结构,确定高技术综合体具有研究与开发、生产和居住三种功能印度:高新科技园区的专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功能,往往是在某一高技术产业链条中的某一环节做大、做强,实现高度的专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三元参与”理论关于高新科技园区兴办、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尽管世界各国高新科技园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从系统学角度分析,其内在的基本要素组成都是企业、大学(含研究机构)和政府。自20世纪中期以来,各国的政府、大学和企业三方各自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都是难以独自用自身力量解决的,因此需要三方彼此合作和参与。高新科技园区为三方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形式,是实现三者合作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根据在这三者结合中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可划分为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学校或民间非赢利机构管理型政府部门管理型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总结如何判断一个科技园是否成功?并不是与硅谷距离的大小,而在于是否与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剑桥大学具有与当地工商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历史(“剑桥现象”)。整体定位:即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是经济增长、生态环保、基础研究还是成果转化?创新管理模式,有效界定大学、政府与科技园的关系科技园和政府的关系。筑波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完全靠政府指令和号召,导致企业科技发展的竞争力很弱。128公路地区是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一旦政府国防合同大幅下降,该地区就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硅谷和剑桥科技园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其制度环境对高新技术的生存来说是最适宜的。科技园和大学的关系。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及筑波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在各自科技园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值得借鉴的当属斯坦福和剑桥。两大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始终保持着与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紧密联系,很多公司的创办者就是两大名校的师生,他们所经营的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两大院校的科研成果,但是两大院校却并没有在园区内直接创办任何属于大学本身的公司。学校只是制定各种鼓励师生创业的各种措施,为研究园提供高质量人才和科研成果。两大高校始终把握住了自己的方向,在发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的同时坚持追求学术进步和培养高质量人才。启示c.大学促进科技园发展的基点应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