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 标准编制说明_第1页
蚕桑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 标准编制说明_第2页
蚕桑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 标准编制说明_第3页
蚕桑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 标准编制说明_第4页
蚕桑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 标准编制说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根据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1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川市监函〔2021〕304号),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具体承担《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要求于2023年完成。(二)起草单位、协作单位起草单位: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协作单位: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凉山彝族自治州蚕种场。二、制(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目的蚕桑产业是四川的传统优势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10+3”特色产业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全省桑园面积230万亩,产茧8.6万吨,桑果21万吨,综合产值385亿元。蚕桑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种业是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桑蚕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良蚕品种的物质基础,做好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维持好品种性状意义重大。2013年,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牵头制定了DB51/T1664-2013《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对于规范省内蚕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统一蚕资源调查方法提供了标准,全省多个地方特色蚕种质资源得以顺利保存。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国家对蚕资源性能测定指标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原DB51/T1664-2013《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相关内容已与国家要求、生产实际不一致,必须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各单位规范化开展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工作。三、主要起草过程立项后,成立标准编写组,项目组一共1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涵盖了该标准所涉及到的科研、生产及管理单位。同时,项目组进行了合理分工,一是查文献,利用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了解行业、其他省相关的文献;二是搞调研,对我省各蚕种质资源保种场的继代保存技术和档案资料现状开展调研;三是做试验,在省南充蚕种场(阆中点)、省三台蚕种场、省三台蚕种场(苏稽点)开展桑蚕种质资源保护试验,根据不同上蔟方式、饲养次数、收蚁技术的对比试验,获得了重要技术指标和参数。结合文献资料、调研情况和试验结果,项目组起草了《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初稿,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再发往省内各保种单位征求意见,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辩证吸收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标准,形成了标准初审稿。四、制(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该标准的修订以科学性、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等为标准制定的原则,标准制定所涉及的技术来源于我们的研究成果桑蚕种质资源保护试验所取得的成果编制而完成的,使该标准编制来源于项目研究成果,并服务于生产实际,具有通用性,同时,参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第二册)等,使编制的该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和实用。该项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协调一致、无冲突,并采用相关的现行标准。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基于项目组多年对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的研究基础,根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了标准的初稿和征求意见稿。(一)饲育及继代要求本条为新增内容,规定了每个种质资源最少的制种数量,明确了饲育方式、饲育季节和调查要求。根据蚕种质资源普查情况,我省保存有多个常规品种以外的特殊品种,基于品种特性进行特殊处理才能更好地保存品种固有性状。一是明确制种数量。要求继代时,每个资源制备蚕种42蛾,包括正式种14蛾、备用种28蛾。二是明确饲育方式。桑蚕种质资源继代采用混合育。三是明确饲育季节。要求每个资源在每年春季继代保育1次,其中夏秋用和抗逆性资源每2年秋季继代保育1次;人工饲料适应性资源每2年(季)开展1次人工饲料饲育。四是明确调查要求。要求常规调查时每次继代,需对每个资源每区进行卵、幼虫、茧、蛹、蛾等性状调查,品种性状成绩为2区的平均值;调查时将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个体淘汰,落地蚕一律淘汰。特殊性状调查时,抗病性资源每3年(季)添食相应病毒(菌)开展1次抗病性检测;人工饲料适应性资源每年开展1次24h疏毛率调查。要求每5年开展1次丝质调查,每5年进行1次蚕卵、蚁蚕等图片拍摄。(二)技术要点结合DB51/T1050《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DB51/T916《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NY/T1093《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DB51/T1051《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DB51/T845《桑蚕一代杂交种冷藏技术规程》和《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第二册),结合试验结果,调整了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流程,完善了各操作步骤调查的指标和方法。主要的技术流程调整为:出库、催青与分区、收蚁、饲育、上蔟采茧与调查、蛹期保护与调查、蛾期保护与调查、制种与调查、蚕种保护、冷藏与卵期调查、资料建档。蚕种出库、收蚁方法、环境控制、给桑、除沙、眠起处理、上蔟准备、上蔟方法、蔟中保护、采茧适期、采茧方法、剥茧衣、母蛾装盒和干燥保存参照DB51/T1050执行。催青技术参照DB51/T916执行。蛹期和蛾期保护技术参照NY/T1093执行。春制越年种或秋制越年种蚕种保护参照DB51/T1051执行。蚕种冷藏参照DB51/T845执行。参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第二册),新增蚁蚕体色、孵化率等指标的调查和特殊蚁色品种照片的拍摄;饲养过程中,新增对幼虫眠起整齐度、稚蚕趋性、5龄经过等指标的调查并拍摄照片;上蔟时新增对老熟整齐度等指标的调查;新增茧衣量、茧色、茧形等指标的调查并拍摄照片;新增茧丝长、解舒丝长等6个丝质指标的调查;蛹期对蛹体色、蛹体态进行调查并拍摄照片;蛾期记录蛾体色、蛾体形等指标并拍摄照片;新增单蛾产卵粒数、良卵率、不受精卵率等繁育性能指标的调查;新增卵形、卵色等指标的调查并拍摄蚕卵照片。为避免桑蚕种质资源基因的丢失,将分区的方法调整为:在蚕种转青包种时,用白纸封包成2区,每区7蛾,放入黑暗室保护;定蚕的时间由1龄-3龄眠起后调整为2龄、3龄眠起后;每区定蚕头数由300头~350头调整为350头~400头。参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第二册)调整建档资料内容,新增4个附表,即附录A家蚕遗传资源概况表、附录B家蚕体形外貌登记表、附录C家蚕生产性能登记表、附录D家蚕遗传资源影像材料。(三)数据修约依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第二册),规范各调查指标数据修约要求,有利于数据的科学性、一致性。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依据和结果由于本标准为地方性标准,标准制定过程中,收集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广泛征求和充分吸收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省三台蚕种场等9家单位和西南大学鲁成教授等7位专家的意见,共收集到反馈意见37条,其中采纳28条,部分采纳4条,未采纳5条,使本《规程》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没有重大分歧意见。七、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本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本标准修订过程中未查到同类国际、国外标准。八、作为推荐性标准或者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建议将该标准定为推荐性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四川省内蚕种质资源保种场开展继代保存。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温度不尽相同,因此,导致同一蚕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存活、保存率甚至表现略有差异,因此,应允许各保种单位依此标准为主实施继代保存。九、贯彻标准的措施建议(一)技术措施要求熟练掌握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熟悉相关定义和术语。在继代过程中能够科学运用相应的技术规程及配套的相关技术,特别要做好各个蚕种质资源的性能指标测定和档案资料保存。(二)管理措施本标准作为地方性标准,适宜在四川省区域内执行。在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技术规程,尤其在一些关键环节。(三)实施方案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监督实施,建议尽快发布。十、预期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成熟,可减少因为品种饲育不成功、性状调查不准确或品种混杂造成的重复继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资使用和劳动力,同时,能够降低桑蚕种质资源性状丢失的机率,减少无效保存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二)社会效益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保种单位规范化、程序化开展继代保存,对吸纳当地临工就业提供了岗位,对吸引省内外其他同行开展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社会效益显著。(三)生态效益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规程出台后,规范化的操作可增加饲育成功的机率,减少无效保存过程中消毒防病药物的使用及废弃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十一、参考文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本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如下标准:NY/T1093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DB51/T597桑蚕原原种检验规程DB51/T844桑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程DB51/T845桑蚕一代杂交种冷藏技术规程DB51/T9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