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洞庭》教案7篇
《望洞庭》教案篇1
一、[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解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的喜爱、赞美之情。
难点:领悟表达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解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
学法:自读,小组沟通,边读边想,背诵。[教学预备]
1、预习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2、收集并积存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3、课文插页的挂图。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2、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存内化,拓展迁移。
3、[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巡游了西子湖,领会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日,教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呢?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四周,方圆八百里,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教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4、引出课题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风光所吸引,写下了很多洞庭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沉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板书:望洞庭
二、读出情感,感悟意境
1、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tán)磨(mó)螺(luó)
4
2、指导朗读,指名读。(1)、“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亮透亮,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谁与谁?(湖光和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气氛,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准确的比方,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漫,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实;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漫之美!
(3)、“眺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眺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致绝伦。
5、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挂图,说说感觉。月夜眺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里,自然犹如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严厉之景。
4、观看录像,联系诗句,品尝诗人的情感。5、积存内比,迁移运用。(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根底,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长,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很多,比方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比方杜甫的“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概宏伟,境地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之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拟一下。
(3)、再次观看洞庭湖美景录像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用一句话写下来。三、[作业设计]
抄写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风光。
6附: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安静和谐洞庭山(美)白银盘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2
一、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峨眉山月歌》。
2、介绍:刘禹锡。
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
(2)图文对比,理解词义;
(3)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4)领悟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生依据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学后小组沟通体会。
3、集体沟通:(1)抓住“湖光”、“秋月”、“镜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美丽的意境;(2)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想象的丰富和描写的形象。(3)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及思想感情。
三、进展性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留意诗歌的节奏和凹凸起伏。
2、生采纳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绽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风光。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构造。
四、拓展延长。
1、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进展阅读,开展古诗阅读沟通会。
《望洞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熟悉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风光。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教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二)刚刚大家背了许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许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状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日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闻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洁介绍:刘禹锡,唐代闻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把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示别人留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忙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忙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留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方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模糊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亮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漂亮?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爽,很宁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留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由于对于洞庭山水的喜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漂亮。
四、通过学习,信任同学对于洞庭山水肯定奇怪,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仔细背诵诗歌,认真观看插图,绽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风光写下来。
《望洞庭》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把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举”的精神,鼓舞学生“英勇地亮出自己、英勇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举”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解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详细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安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说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熟悉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究竟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状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简介,提示学生思索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孤独,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盼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艳羡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盼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忙。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举的精神”,鼓舞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举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举自己更应当大胆而英勇,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英勇地亮出自己的优势,英勇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英勇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竭力消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培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乱,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担心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特别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分: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布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憧憬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终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非常敬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奇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顾,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会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教案篇5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致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肯定的自主学习力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忙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欢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立,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育,到达“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力量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宠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优美皎洁和精致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宠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预备:
1、资料搜集: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奇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预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宏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脚印,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来宾集》。洞庭湖,我国其次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到达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力量,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预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沟通。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方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眺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方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观看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漫蒙,不是很清晰,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当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讲解。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比,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亮透亮,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漫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亮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犹如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宠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观赏插图。
(3)展现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观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特别宽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动,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比照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眺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照读,比拟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根底上,同位沟通。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安静、和谐;正因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奇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喜爱。)
(四)延长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布满奇妙颜色,众说纷纭,流传着很多漂亮的传奇。
4、指名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奇。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淹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怜悯。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日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哀思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好玩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奇。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突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答复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愤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奇妙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比照的方法。漂亮的传奇自然勾起学生的梦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长,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风光,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风光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沟通。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缺乏,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全部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时机,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进展。)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望洞庭》教案之二,盼望对你有帮忙!
《望洞庭》教案篇6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你喜爱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日,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怪,你们肯定会喜爱。(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沟通。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宏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日,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会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漫蒙、朦模糊胧、安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特别迷人,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很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四周,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读。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索,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许多,你们将来有时机肯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会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风光,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沟通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望洞庭》教案篇7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眺望洞庭湖写下的。许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概,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安静美丽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悄悄的月,悄悄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风光。今夜为何如此静谧?由于“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模糊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模糊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眺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宽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观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漂亮的山水之景。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产业创新与研发投入报告
- 2025年老年健康管理中慢性疼痛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研究报告001
- 2025年新零售趋势分析报告: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策略
- 考点攻克黑龙江省北安市7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单元测评试题(详解版)
- 202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信息化项目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系统在地铁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报告
- 基础强化人教版8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专项训练试题(详解版)
- 护士企业编制面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必刷】
- 临床药物治疗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基础强化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中级职称评审述职报告
- 2025年9月-2026年1月安全工作安排表
-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办理法律尽职调查业务操作指引
- 在接受诫勉谈话时的检讨及整改情况报告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难治性痛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4
- 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自评检查表
- 2025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第一批)4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2025年高级(三级)评茶员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真题卷(后附答案及解析)
- 2024版电网典型设计10kV配电站房分册
- 献县地热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