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6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常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丽,构造奇怪,气概宏伟。许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很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出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但凡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伸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局部,那下面局部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但凡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构造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构造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当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旧)
尽(终点)(尽力)
欲(x)(欲念)
穷(贫困)(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眺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承受一下教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假如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其次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终抽查一下,任凭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假如你能承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的一层楼上看到漂亮的风光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留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看教师运笔,重点区分“人”“入”的写法,强调其次笔捺的位置,可采纳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一样,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分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刚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觉古诗跟我们寻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焦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风光?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由于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由于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丽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其次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概吗吗?)指名,评,读出气概。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观察——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看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美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观赏一下这种壮美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势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丽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需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需要——。(假如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风光)这是由于——?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漂亮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漂亮的风光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丽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终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鼓励自己追求更高的抱负。
今日教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舞”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日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2
设计理念
注意创新思维、想象力量的培育。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机,采纳读、想、议、画等敏捷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熟悉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标准、端正、干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预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认真观看,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教师范读。
要求:教师很想朗读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仔细听教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精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沟通,练读难读的字。
(4)小教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状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挨次,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竞赛认字,互当小教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舞。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沟通识字方法,相互检查识字状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沟通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拟记忆。
3?学生仔细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足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依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根据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竞赛朗读,相互评价。
(4)全班齐读,留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比,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比,同桌相互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忙学生理解诗句。全班沟通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登上鹳雀楼后,他能观察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观察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竞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长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教师给大家推举《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盼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3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学问,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加,在探究活动中到达自悟得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缘由,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舞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根底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争论诗句中所描写的风光。
6、依据诗意,绽开合抱负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舞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看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现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教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看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奇,注意创新思维、想像力量的培育。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纳读、想、议、画、写等敏捷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足表达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熟悉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日,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许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黄昏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概壮美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逝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现)
黄昏的太阳靠着山渐渐地落下去,最终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展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其次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概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终点。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教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知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经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其次课时
一、给以下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终点)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其次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巡游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爱巡游名山,很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其次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查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学问分子。这些学问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忙整理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观察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答复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肯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答复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漫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答复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教导:诗人听了童子的答复,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争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稳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熟悉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行少的组成局部,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表达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丽。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依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展敏捷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纳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意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表达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表达欢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沟通,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日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讲解: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巡游胜地。由于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读)。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相互帮一帮,会读的相互夸一夸。)
2,嬉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
沟通自学状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熟悉我吗请精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教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其次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看,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简单误写的笔画笔顺,构造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熟悉““和“日“的笔顺规章)。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呈现学生书写状况。(比照观看,观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熟悉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熟悉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现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美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漂亮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装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意积存,扩展延长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山
日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现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化为好玩的闯关争星嬉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嘉奖,才有学习的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7《兼爱》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Reading for writing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5年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2025年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我国的地理差异(第1期)原卷版
- 2025年药师肺炎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二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4套+答案
- 2025年全国工业锅炉G1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奥数启蒙题目及答案
- 常德助理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煤炭和石油购销示范合同
- 班级纪律班会课件
- 防性侵防溺水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
- 粮食商贸公司管理制度
- 水平定向钻进管线铺设工程技术规范
- 水利安全风险防控“六项机制”与安全生产培训
- 跨境电商物流风险管理-全面剖析
- IP授权合作及衍生品开发协议
- 2025年小学五年体育试题及答案
- YS/T 3045-2022埋管滴淋堆浸提金技术规范
- 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编制说明
- 养老院房屋租赁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