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高二地理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高二地理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高二地理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高二地理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高二地理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称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

退化严重?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

成了生态绿洲?思考情境导入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图2.8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夏季草场(克什克腾旗)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

节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ecologicallyfragileareas学习目标课

程准标教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区域认知】2、查阅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地理实践力】3、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地理实践力】4、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01生态脆弱区0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0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目录CONTENT

一、生态脆弱区干湿交替水陆交界沙漠边缘1、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2、主要分布农牧交错森林边缘4、土地退化

一、生态脆弱区3、主要特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6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5、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一、生态脆弱区土壤盐碱化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红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破坏、石漠化

草地退化、沙漠化

水土流失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案例: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喀斯特地区一旦出现石漠化,靠自然恢复非常困难。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进程。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南方喀斯特地区称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案例: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地形:多陡坡,地势起伏较大;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危害:a涵养水源能力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c生物多样性减少;d生态环境恶化;e生活贫困,阻碍经济发展。治理措施:a

退耕还林还草;b

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c

建立自然保护区;d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e

实施生态移民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形坡度大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垦陡坡开矿过垦过牧过樵人口增长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探析案例: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01生态脆弱区0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0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目录CONTENT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1、北方农牧交错带概念北方农牧交错带呈带状分布,其东段较宽,最宽超过300千米;西段较窄,宽为100-150千米。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2、交错带变化:例如,汉、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气候变化农进牧退牧进农退暖湿冷干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农牧交错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3、土地退化的原因土地退化是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1)、自然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走向大体一致思

考1、依据图2.12a估算鄂尔多斯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依据图2.12b,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鄂尔多斯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最多的是1964年和1967年,约500毫米;最少是1965年,约120毫米,两者相差约380毫米,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思考降水量多的年份,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不利于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

鄂尔多斯地区案例: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年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30天。鄂尔多斯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接近强大的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干旱季节受亚洲高压影响且地面植被少,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1)、自然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多大风

1、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2、该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思

考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2)、人为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过度开垦(2)、人为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降水多农耕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少农作物长势差农作物减产

甚至绝收为了生计,进一步扩大耕地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若遇大风、暴雨,则会加重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并向西、向北扩展垦殖区面积扩大,自身生态环境脆弱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9.8万公顷增加到1980年的21.93万公顷,新开垦的耕地基本上分布在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的地区,而这里曾是水草条件优良的草场。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例如,20世纪5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1000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起,草场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退化。过度放牧(2)、人为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牲畜头数增加肥力下降牲畜采食、践踏草质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草场生产力降低畜产品质量降低表土大量损失图2.13牲畜数量增加对草场的影响不合理的开矿不合理开矿、过度樵采、道路建设、水资源利用不当等(2)、人为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过度樵采道路建设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至500毫米。图2.15萨赫勒地区示意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活动: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全年气温高(>22℃),蒸发旺盛,降水少(<500mm)且集中在夏季。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易产生环境问题。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活动:传统的自给性游牧业: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大规模的集中经营,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活动:图2.16人口增长与荒漠化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就可避免恶性循环。土地退化的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大风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道路工程建设01生态脆弱区0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0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目录CONTENT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综合治理原则A优化土地利用结构B构筑防护体系C以地养地自然恢复D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E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2.综合治理措施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21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实施综合治理。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2.综合治理措施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陕西省定边县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适宜荞麦生长这里荞麦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荞麦具有粒大饱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大等优势。2011年,定边荞麦被确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图2.16陕西省定边县荞麦田构筑防护体系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

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草方格沙障防风固沙小流域综合治理打坝淤地2.综合治理措施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被存活。构筑防护体系——草方格沙障固沙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2.综合治理措施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2.综合治理措施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山羊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率高,饲养周期短,饲养获得收入快。但是山羊觅食能力强。在较为干旱的草原和山坡,山羊会践踏表土,啃食草根,造成草场退化。图2.18山坡上正在吃草的山羊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综合治理措施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有的农民被迫举家搬迁。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摒弃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了种植业结构。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

其次是把低产的农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以提供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2008年的50%以上。第三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天然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得到大幅提高。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

阅读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思考1.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2.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3.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

阅读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思考4.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5.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自学窗21世纪初,荒漠化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开始了生态恢复。2001年春,人们在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某嘎查(蒙古语,即行政村)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护林。为了保证树木成活,使用生根剂处理树苗。当年,种植的旱柳萌芽了。然而好景不长,次年这些树木就不再抽叶,并逐渐枯死。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