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性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1页
浅谈创造性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2页
浅谈创造性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3页
浅谈创造性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4页
浅谈创造性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分类:小学语文浅谈创造性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现代社会信息更新迅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阅读则是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空白处进行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应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之处,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课文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填补,深挖文章内涵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关键词:创造性阅读空白小学语文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深层次思考,对文本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填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一、于字词处品空白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写过这样一句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不需要用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太多的修辞手法,只需要用简明含蓄的词句,就可以把文章所蕴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特别是一些古诗词,作者更加讲究“炼字”,它往往使人回味无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一年级的汉乐府民歌《江南》时,我设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歌,并在诵读时着重地去品味诗中的“戏”这个字。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江南》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写人的字词句,但是我们读后又好像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这是为什么?师:“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你看到了那些画面?生:有许多人在采摘莲蓬生:摘莲蓬的人看到了水中有可爱的小鱼……师:同学们,“鱼戏莲叶间”,这个戏字你又想到了什么?生:小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好像在玩游戏。生:鱼儿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生:鱼儿在玩躲猫猫的游戏……通过引导孩子们细品“戏”字,孩子们仿佛看见了小鱼儿在水中开心快乐的样子。还有孩子通过“戏”这个字,想象到了采莲的人们,他们似乎看到了采莲的人们划着小木船在田田莲叶间穿行,他们互相追逐互相玩闹,就好像可爱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样子,不管是水上还是水下,处处都是欢声笑语。通过一个“戏”字,孩子们想象到了采莲时的场景,孩子们通过对“戏”这个字的细品,体会到了采莲人欢乐的心情,了解了文章的内涵。二、于人物处解空白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解读文本的空白之处时,教师可以巧妙的运用文章人物或人称来解读。并在解读中使学生融入文章,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文章的空白之处,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象来作出解释,填补这些空白支出,从而使它们成为一个可供人欣赏的丰满的审美对象。如在执教《纸船和风筝》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熊很难过,松鼠也很难过,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难过什么?学生异口同声:“他们想和好。”接着我便紧紧围绕“和好”这两个字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是小熊/松鼠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去超越教材,再造人物形象。通过创造新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续写中推陈出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允许不同的解读声音存在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使得孩子们有发展有进步,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些文本的空白处本身也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缺席而造成的,因此也给了读者自由的,充分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应该捕捉和挖掘文本的空白处,然后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去摆脱那些一成不变的说法,让学生学会将自已融入到文本当中去,去尽情想象,去和文章人物对话,然后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情感等得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能在文本空白处寻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角色位置,那么对于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去解读人物和文本的话,是非常有利的。三、于情境处创空白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情境空白俯拾皆是。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解读这类文本时,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发展特点,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造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场景以填补“空白”。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眼泪时,我以此设置了一个问题,以下是教学片段:师: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当时你就在作者身边,当你看到他流泪时,你会怎么做?生:看到他哭我也会陪他一起哭的。生:我会把纸巾借给他,让他擦擦眼泪。生:我要去他父亲那里,扶着他的父亲……我想,这种种答案,都是珍贵的。这些答案来自《背影》这一课留给我们的空白处,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现场,直面文中人物,也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父亲买完橘子回来后还有一处空白: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我在备课时捕捉到了这一点,因此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到父亲买完橘子回来后,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如果你是父亲,你又会说什么/做什么?接着我播放了一段视频(一段有健忘症的父亲给孩子带回饺子的视频),学生看完这段视频后,每个学生都眼含泪花,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心里都有了属于他们的话语,我知道想象的翅膀已经插上,因此,在后来的回答中,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暖心,有的甚至在情境表演时流下了泪水。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但解读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了父爱,而且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处,深层次地发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要善于去设计一些巧妙的情境,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们的个性化解读可以在课堂上出现。即使是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要知道,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本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文本中留给读者的空白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多角度阅读,去进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就应该多鼓励多支持。这样做在保护了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去支持每一个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再创造和再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框架。每一个情境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使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中去学习,能够使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意义进行消化理解,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造,还原当时的场景,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发展。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四、于标点处思空白除了以上三点,我认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有想象空间的标点符号,对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的主旨是极有益的。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夜色》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文中的两处省略号,第一处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生:因为害怕,怕黑。师:同学们,你们怕黑的时候心里还会想些什么?你认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生:“我”心里会想外面有没有吓人的魔鬼。生:“我”心里会想外面有没有吃人的妖怪。生:“我”心里会想外面有没有吓人的大怪兽……孩子们通过思考与想象,知道了省略号省略的是未尽之言。文中的第二处标点处是:“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教学这一处时,我给学生放了一段唯美宁静的轻音乐,并给学生播放了几组夜景图片,看完图片后,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有自己对省略号的填补,有的说他看见了夜空下美丽的萤火虫在跳舞,有的说他看见可爱小虫在树叶下爬行,有的说他看见美丽的焰火在夜空绽放,还有的是他听见了小鸟在枝头歌唱……孩子们的答案很多,对省略号的思考与想象,使他们更加的理解了文章的意义。我们知道,标点符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也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教学学生正确的去解读标点符号,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意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学会捕捉文本的空白处,巧妙地创造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这样,阅读教学时自然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小学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处时,也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和还原。总之,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