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_第1页
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_第2页
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_第3页
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_第4页
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增长作为下游行业的重要生产设备,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的发展前景与下游需求紧密相关,下游行业的发展是本行业增长的重要因素。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主要应用于锂电池、精细化工等领域。(1)物料自动化处理下游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在锂电池领域,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主要用于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生产过程以及锂电池生产过程的匀浆阶段。根据应用领域划分,锂电池分为消费锂电、动力锂电和储能锂电。目前,行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锂电、储能锂电领域。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培育和扶持,以及创新技术的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蓬勃发展态势,带动了上游动力锂电池及正负极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及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稳步提升。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知名企业,经过充分竞争与洗牌,目前锂电池及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稳定,龙头效应显著。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节能、环保有关行业的发展被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以荷兰、挪威、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都已纷纷发布或提出禁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政策。随着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协议以及禁售燃油车等各国政府政策的正式出台,汽车产业研发、生产的产业链重心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移,传统燃油车的逐步替代与退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新兴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并带动宝马、大众等传统车企开启转型发展的道路。随着各大国际车企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消费可选范围进一步扩展,新产品周期成为驱动行业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之前的政策驱动开始转变为市场驱动,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目标。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国家能源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以及能量效率提升和汽车产业自主可控的需求下,新能源汽车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32.89万辆上升至2021年的350.72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36%。未来,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是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纲领性文件。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约5.40%,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上升至13.40%,行业发展速度远超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展目标有提前完成的趋势。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2021年以来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机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渗透率做了更进一步的预期:根据BCG数据,预计全球电动车2025年和2030年渗透率将分别达到46%和76%。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随着特斯拉国产化的推进,小鹏、蔚来、理想等新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崛起,以及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安全水平等新能源汽车性能的提升,未来我国仍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锂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能源装置。伴随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动力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已成为锂电池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39.98GWh,同比累计上升118.38%。在贸易摩擦和疫情因素影响逐渐褪去后,动力电池装机量重归高速增长。长期来看,在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产业链不断完善、新能源车型竞争力不断提升带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容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预计我国动力电池市场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成长空间广阔。动力电池需求量的不断提升为各个电池厂商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加快扩产以满足政策要求并提升市场份额。仅2020年11月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厂商披露的动力电池产能建设项目投资金额就超过2,600亿元。下游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产能的不断扩建,也促进了上游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的逐年提升。从锂电池正极材料来看,以三元材料为例,根据高工锂电和中信证券研究部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规模为572.00亿元,同比增长83.33%。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高速发展期,同时电动工具、小动力市场逐步向高端方向发展,NCM三元材料市场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到2023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到2025年进一步增至1,100亿元,2021-2025年CAGR为17.76%。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期周期景气将保证三元正极材料市场规模的稳定增长。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140.20亿元,同比增长16.83%,自2014年以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10%,同样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同时,预计2021年-2022年市场规模将会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22年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会高达2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规模的提升,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企业也在纷纷加大产能建设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伴随下游动力电池的扩产,上游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企业同样步入扩产周期,纷纷通过资本市场资金用以产能扩建。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企业的扩产同样为设备类企业带来持续的业务机会和广阔的增长空间。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锂电池与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迎来持续景气周期。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知名企业,行业集中度随着知名企业的发展而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在锂电池领域,伴随国家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调整,动力锂电能量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动力锂电产品技术升级换代较快,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我国动力电池前十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85.30%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92.20%,行业头部效应愈发突出。其中,宁德时代2019年至2021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3.60%、50.00%及52.10%,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以三元正极材料为例,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接近且保持稳定,主要企业包括容百科技、华友钴业、长远锂科、杉杉股份、当升科技、厦钨新能等。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三元正极材料市场份额集中度将继续上升。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翔丰华、中科电气、凯金能源等企业近年来受动力电池带动,保持较快增长。经过充分的竞争与洗牌,锂电池及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已呈现稳定的竞争格局,未来市场份额将更多集中在头部企业。因此,对于锂电池与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上游设备供应商来说,拥有优质客户资源,与下游龙头企业建立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将因此受益,未来成长空间广阔。2021年至2030年锂电池新增产能,带动锂电池及正负极材料领域设备投资总额超过4,000亿元,为锂电池相关设备厂商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应用需求的持续增长,锂电池及正负极材料行业快速发展,行业内企业纷纷进入扩产周期。锂电池及正负极材料领域的设备投资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促使相关设备企业进入长久景气周期。(2)物料自动化处理下游储能行业发展储能即能量的存储。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广义储能包括物理储能、电储能等。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储能装机规模中抽水储能占比最大,为90.30%,电化学储能占7.50%。因受地形限制影响严重和建设施工难度较大,抽水蓄能未来发展空间有限。电化学不受自然条件限制,且具有充电速度快、放电功率大、系统效率高等优势,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日益成熟,电化学储能技术优势愈发明显,逐渐成为储能新增装机的主流。近年来,全球电化学储能正经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016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1,945.10MW,这一数据在2020年上升至14,247.30MW,2016-2020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4.51%。2021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对外发布,为满足全球碳中和条件,未来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平均年度新增装机规模至少要达到730GW,约是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的4倍;此外,锂电池成本持续下降的推动下,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IEA预计,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将达30.7GW,CAGR达41.8%。电化学储能中,锂电池由于其寿命长、能量密度高、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在电化学储能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CNESA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锂电储能装机规模占据电化学储能的92%。结合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在电化学储能中占比高达90%以上,以及电化学储能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事实,锂电储能应用将有较大增长空间。一方面,我国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政策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多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持续扩大。根据CPIA,202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130GW,同比增长13.0%。2007年至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由2.9GW增至130GW,增长超43倍,2007年-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4.0%。根据公开信息,2021年11月底,国家电投宣布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超38GW(截至2020年底,国家电投光伏累计装机为29.61GW),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75GW(2020底新能累计装机为60.49GW),提前完成了2021年新能源装机目标,更是提前4年完成清洁能源占比目标。根据国家电投十四五目标,到2025年,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达到80GW以上,意味着2021-2025年国家电投的光伏累计新增装机容量将达50GW以上。另一方面,碳中和背景下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加速并网,为平抑发电出力波动性,将增加对配套储能设备的需求,储能设备可在用电低谷期储存剩余电量,在用电高峰期释放电能。目前多地政府要求新增风光发电项目按照10%-20%比例配置储能设施。(3)物料自动化处理下游精细化工发展由于精细化工产业具有产品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生产技术复杂、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精细化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向,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我国也日益重视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把精细化工作为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列入多项国家发展计划,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支持。随着科研力量及产能的提升,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已得到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由2009年的14,432.2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3,990.50亿元,2009年-201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95%。中国化工协会2019年3月发布的《2017-2025年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的设想与对策》提出,我国精细化工产业2021年总产值将突破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精细化率超过50%。综上,预计我国精细化工产业仍将维持高速发展。精细化工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各领域细分行业的快速增长,促进精细化工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快速提升。2021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7,554.08亿元,自2017年以来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精细化工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加大了对化工制造装备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化工制造装备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我国的精细化工生产普遍采用釜式反应器进行间歇式生产,面临生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能耗高、安全性低等多种问题。制造装备水平的不足阻碍了化工研发工艺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精细化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等多种目标,采用连续型装备,构建智能化、模块化的生产车间乃至工厂是精细化工制造装备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物料自动化处理设备作为全封闭的连续型生产装备,融合自动化设备与软件控制系统,实现间歇反应到连续自动化反应的转变,有效降低生产过程的滞后效应,提高生产的精益化程度,并营造精细化生产环境,符合精细化工制造装备未来发展方向。因而,物料自动化处理设备在精细化工行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4)物料自动化处理下游橡胶塑料行业发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为5,830.60万吨,2021年为8,004.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2%。2018年,因中美贸易摩擦对塑料相关制品代加工造成冲击,当年塑料制品产量同比下降幅度较大。随着贸易环境逐渐改善,国内塑料制品产量快速恢复至原有水平;消费方面,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2020年,中国塑料表观消费量从11,726.02万吨增长至13,587.7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3%,国内塑料制品存在一定消费缺口,总体需求旺盛。塑料是通过单体加聚或者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用途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塑料行业的产品结构看,目前产量占多数的为传统的化石能源加工而成的通用塑料。但随着制造业产品种类的增加、对原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行业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更高要求,未来塑料行业的增长点主要落在改性塑料及可降解塑料两个细分领域。改性塑料是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加入改性剂,并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实现塑料在强度、稳定性、耐化学性、阻燃性等性能上的提升,达到增强增韧、轻量化等目的,进而满足汽车、家电等行业应用的市场需求。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不断推进,改性塑料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改性设备、技术不断成熟,工业体系逐步完善。我国规模以上改性塑料产量由2016年的1,563.00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2,193.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1%。同时,预计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性塑料产量将上升至2,281.00万吨。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地区及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2025年前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根据禁塑令精神,到2025年,国内将逐渐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和酒店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快递塑料袋等对环境产生重大污染的塑料制品。相较12年前的限塑令,此次禁塑令扩大了塑料制品等管控范围,以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为抓手彻底堵漏,同时以明确的目标时限分步式实现政策落地。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确保2020年底如期完成阶段性目标。市场上的生物降解塑料按主要成分划分主要包括聚乳酸(PLA)、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淀粉基(Starch-based)生物降解塑料等。《中国塑料》期刊中发表的《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一文中指出,就PLA的生产情况看,目前全球每年产能约30万吨,建设中产能约130万吨;PBAT、PBS等其他主要生物降解材料目前全球每年产能超过50万吨,建设中产能超过200万吨。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年产能已达100万吨左右,并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以现有产能计算,全球的PLA、PBAT和PBS产能合计不到100万吨/年,而中国2021年塑料制品产量8,004.00万吨,全球的主要可降解塑料产能不到中国年塑料制品产量的1.5%,塑料产品的可降解化空间十分宽广。中国自动化的起步及发展自动化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自动化所包含的技术理论从最早的机械控制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当前以控制理论为根基,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的交叉学科。在应用范围上,从以提升生产效率为目的工业自动化,扩大到办公自动化、管理自动化、机器人等各行各业。在西方控制自动化发展迅猛的时期,中国正挣扎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进入到平稳的发展阶段。1961年,在钱学森、沈尚贤、钟士模、陆元九、郎世俊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倡议下,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自动化事业起步、发展、腾飞的序幕。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动化行业起步较晚,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开放以来,借助人口红利及政策助推,中国快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动化装备产业的迅速发展。根据Miconex中国最大的测量仪器仪表及自动展览会统计,2000年,国内自动化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市场容量仅为22.5亿美元,约187亿元人民币;2010年,十年间,该数据上升至70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超过10%。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虽导致国际经济整体趋势下滑,但中国的自动化产品市场却不减反增。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895亿元,2021年为1976亿元,预计2022年将进一步超过2000亿元。工业自动化服务的竞争格局在制造业高度繁荣、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的变化、技术的更替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工业自动化向前发展的方向。工业自动化作为一个多元、复杂的领域,涵盖的范围广阔、市场延续继承性强、技术发展比较迅速,并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集成的特点,已经逐渐从以逻辑控制为主的制造业发展到需要复杂回路调节的连续过程工业,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行业都已经应用到了基于PLC的控制方案、DCS控制系统,以及基于集成架构的混合控制系统等先进自动化技术。传统自动化行业中也不断的应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要。由于应用行业极为广泛,工业自动化市场还难以走向完全标准化的特殊阶段,因此行业也未出现单一或几个力量一统天下的局面。目前,工业自动化服务供应领域是一个由自动化系统服务商、各种从事自动化工程或机器制造的系统集成商、行业设计院以及自动化产品代理商共同组成的舞台,他们在整个的价值链体系中各自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动化服务商主要由以下三类企业组成:(1)行业上游产品制造商,以施耐德、ABB、西门子、三菱等为代表,这类企业不仅向市场提供自动化产品,也在深度介入为行业提供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2)行业下游客户,这类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集团下属的工程公司,由于在集团项目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因此在发展中也形成了对外甚至跨行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3)行业中游服务商,这些企业一般了解完整的自动化产品线,同时在某些领域积累了形成自身技术特色的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中国自动化行业的未来展望2022年8月,云南昆明举办了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大会集中展示了一批中国自动化创新成果。六十年来,中国自动化行业已成长为一棵根基深厚、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孕育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在空天科技、深地深海前沿领域、轨道交通、生物医疗、智慧农业、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重要突破。从半自动化的人机协同,到全自动的去人化生产线,机械替代人工是实现信息数据化、数据抓取、数据整合、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伴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几大关键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成熟,数字化及智能化已强势进入大众的视野。数据显示,全球第三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平均为39.4%,中国第三产业该数据为惊人的40.7%。然而,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中,全球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3.5%,而中国的该数据仅为21%,在全球处于中位水平。可以窥见,数字经济在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2021年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于同年4月14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数字化的根基为万物数码化,即将各类信息转化为数据的形式并记录保存用以分析决策并最终赋能到全部生产经营流程中。通过数据+算法的加持,数据决策逐步代替传统的经验决策,即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决策建议与实施方案,为探索未知、求解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自动化关键零部件及集成设备几乎无处不在。万物互联的工业场景下,底层逻辑依然是通过深度学习形成的规律性预判并自主指导工业产线的自主化运转。这场轰轰烈烈的生产变革,无论从政策环境、人才结构、全球贸易格局等外部因素,还是技术应用经验、创新研发赶超等产业内因,中国自动化行业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1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标志着数字化转型正式上升为国家明确的政策方向。近年来,工信部、国资委等相继出台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31省市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行业进入又一轮的快速发展通道,掀起锂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的扩产潮,为数字化转型下的工业自动化提供成长必要的市场空间。国内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市场现状物料自动化处理指根据下游客户的生产工艺,采用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来满足投料、存储、配料计量、输送、混合、干燥、包装等多项工艺需求,或采用单机设备来满足混合、中转等单项工艺需求,并通过软件控制系统来实现物料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运作。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广泛应用于锂电池、精细化工、橡胶塑料、食品医药等行业。中国自动化行业的现状自动化,主要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部工序进行少人化的操作,按其发展阶段为半自动化时期,即人机系统,部分采用自动控制和自动装置,部分由人力控制,中国当前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阶段。在半自动化基础上,生产过程如上料、下料、装卸、质检等所有工序均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机器可以连续地、重复地自动生产的状态则称为全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中主要由四类产品组成:中枢神经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记录传输功能的自动化仪表,实现数据分析、控制、优化、信息整合的工业软件,流转用于决策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产业链上游企业主要为自动化硬件及系统软件的制造商,中游企业为系统集成及产品的分销商,工业自动化产品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OEM型市场和项目型市场。当前,中国工业自动化OEM型市场需求占总市场需求的51%,产业结构整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面临较多痛点制约。近十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增长受全球经济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2011年、2014年、2017年都是市场增长非常迅速的年份。其中,2017年,国家智能制造2025政策出台、美国苹果公司进入投资大年、新能源锂电需求市场快速爆发等利好因素带动了全产业3.6%的增长。而随着2019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明显放缓,自动化需求市场当年下降4.3%。2020-2022年,疫情爆发之后,以口罩机为代表的疫情自动化市场拉开了号角;智能化、无人化、远程办公等产品概念相继推出;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又一轮高速增长;智慧医疗、半导体等先进领域制造业对设备的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需求推动自动化市场规模呈现20%以上的年增长趋势。由此可见,自动化中下游行业对终端项目市场、国家产业政策极具灵敏性。2022年,随着疫情带来的相关产品自动化市场逐步消解,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等因素,主要OEM及项目市场,如电子、机床、建筑、工程机械、纺织等行业均进入下行通道,自动化市场的预期也因此出现明显回落。根据MIRDATABANK数据显示,2022年工业自动化市场预期增长仅为0.3%。在制造业高度繁荣的今天,自动化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行业。上游产品制造商、自动化系统服务商、从事自动化工程或机器制造的系统集成商、行业设计院、自动化产品代理商等多种企业形式共同组建了中国自动化产业群。对于这个多元、复杂的领域而言,市场方向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迭代将直接影响着自动化企业的经营发展。由于应用行业极为广泛,尤其是中游及下游的工业自动化服务供应领域,行业内企业难以走向完全的标准化,加之离散型的竞争格局,致使中国自动化行业集中度始终较低。自动化产业链上游硬件及软件供应领域,国外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传感器市场,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全球市场份额合计占到近七成。中国虽已孵化出不少传感器企业,但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环境检测传感器及工业控制领域仪器仪表传感器的进口率仍超过90%;在伺服系统领域,我国仍处于追赶状态,外资品牌仍然占据国内伺服电机65%以上的份额,对精密度要求极高的设备仪器基本被德国、日本等海外龙头企业垄断;在人机界面HI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等领域,中高端市场基本被欧美及日本企业占据,中国企业更多处在竞争充分的中低端市场。可以看到,在利润率较高的上游市场中,国外头部品牌掌握了绝对的技术核心及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场份额。近年来,培育了一批国内自主自动化关键部件企业,但鉴于入局较晚、基础较差,更多处于中、低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在产品技术、性能及稳定性方面与国外一线品牌仍有差距。在产业链中、下游,主要依据应用项目的需求,研发、设计并集成制造自动化专机或流水线。核心智能单机设备如二极管蒸镀机、EUV光刻机等设备的研发制造,主动权和定价权仍掌握在国外巨头企业手中,他们几乎垄断了国内70%的高端设备专机市场。在中低端集成及OEM市场,企业竞争格局恰恰相反,大批中国企业在的浪潮中迅速腾飞。从企业工业自动化集成商上市公司的营收维度来看,规模雄踞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业市场尚未培育出有强大话语权和应用市场的国际巨头,规模超30亿人民币的企业都屈指可数。目前仅有博众精工、北方华创、沈阳新松、大族激光、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少数几家领军企业,而绝大多数的工业自动化设备系统集成商(整体方案解决提供商)年营业额都仅在几千万到几亿人民币的规模。虽然当前自动化中下游市场,中国企业的份额正在逐渐扩大,但因充分竞争,集中度仍然较低。这些设备集成企业,一方面无法掌握核心控制等创新研发要求较高的通用技术,同时服务紧贴应用市场,对应用端的依附性较高,导致其利润不得不受到两端挤压。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有缓冲区。由于应用端对设备的需求不同,给予设备集成企业无形的行业壁垒,从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稳定在自身所在的细分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竞争的进一步激化。综上所述,中国自动化行业的黄金十年更多来源于引进成套设备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凭借对中国市场及政策的把握,这些工业自动化企业将国外先进的制造理念应用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制造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技术追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这种以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为主流的企业分布,在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技术突破引领方面与国外知名企业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低水平重复异常突出,令整体市场仍呈现低端自给自足,中端受制于应用市场,高端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自动化行业的现状与未来生产工具是反映一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手段是人类劳动发展的分度尺,并且也是劳动所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自古以来,人类创造了许多通过自动装置减轻或代替人力劳动的机械,也在无形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迁,从人力驱动、畜力驱动,到蒸汽驱动、电气驱动、互联网驱动、数字驱动,一次次革命是人在生产中主导作用逐渐增强的体现,更是人类智慧逐步脱离基础劳动,实现更高层次应用的辉煌成就。自动化技术是紧密围绕着生产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机械化变革,人在工业中的位置逐步从工具化向主导创造的角色转变,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探索和发展中。中国古代,发明了自主计时的铜壶滴漏、利用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指南车、借助空气动力的走马灯等。1637年,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纸、兵器、火药、纺织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中记录了大量专用生产工艺装备。十七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的发展,也相继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1642年,法国物理学家发明能自动进位的加法器;1657年,荷兰机械师利用钟摆理论发明出钟表。十八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通过光荣革命及议会制完全确立了统治地位,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早期的资本家使用水利、畜力来驱动生产工具,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一种新的动力之源,一系列发明和改进后最终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真正实现了以机器代替人力,完成了一场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革命。二十世纪以来,自动化技术进入理论形成的关键时期。为解决火炮控制、鱼雷导航、飞机导航等技术问题,以分析和设计单变量控制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经典控制理论形成。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首先提出用自动化一词来描述生产过程的自动操作,并于1947年建立了第一个生产自动化研究部门。20世纪50-60年代,经典的控制理论已难以解决诸如航天工程等重大研究课题。以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和状态空间法等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理论出现。与此同时,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发展起来,智能机器人和专家系统逐渐成熟。70年代中期,自动化的应用开始面向大规模、复杂的系统,如大型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大型项目不仅要求对现有系统进行最优控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运筹。在此大背景下,研究在结构上和维数上都具有复杂性的系统自动化和有效控制理论应运而生。8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自动化不再局限于生产单元,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出现,让人们开始综合利用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系统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各类经营和管理问题。自动化一词从早期提升生产效率的过程控制手段到成为当前对生产运营结果的定义。其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历程均充分体现了人们在扩展器官功能方面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它代表着现代科学体系在工业上的综合运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工业自动化服务市场特征工业自动化服务处于行业中游,连接产品制造商和下游客户,在整个价值增值传递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桥梁作用。工业自动化产品服务商主要有两类企业或提供两种类型服务:(1)偏向供应渠道的产品分销;(2)侧重技术应用的系统集成,即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标准化产品进行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二次技术开发,将标准成品集成为专用的控制系统。产品分销一般主要提供产品销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但分销又区别于产品制造商的销售部门,是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从制造商到终端用户的整个商品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由于工业自动化产品专业性强、品类多样性,因此产品制造商往往会聚焦于某一类或某个领域产品,且工业自动化产品应用复杂且广泛,建立覆盖广泛的渠道网络对单一产品制造商而言,一般不具有经济性。因此,分销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广泛采用。在国外,工业自动化产品的分销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专业的分销商及其所拥有的专业物流系统和服务密集的分销网络,成为工业电气产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我国,分销模式也已发展成为中低压输配电产品和工业自动化产品销售的主要模式。系统集成是基于客户需求,进行系统或功能方案设计,在优选各种自动化产品的基础上,建造、安装和调试一个实现客户目标的自动化系统或功能模块的综合服务。根据实现方案的复杂程度,系统集成一般又可以分为系统型系统集成和功能型技术集成。要解决客户需求,系统集成商既要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