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_第1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_第2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_第3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_第4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例如: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不是有理数,②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不是有理数,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二、教学任务分析《数不够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详细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②能判断三角形的某边长是否为无理数;③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和探究精神;④能正确地进展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稳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质疑内容:【想一想】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目的:作必要的知识回忆,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效果:为后续环节的进展起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课题引入内容:1.【算一算】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的平方,并提出问题:是整数〔或分数〕吗?2.【剪剪拼拼】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目的: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入感受“数不够用了”.效果: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第三环节:获取新知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议一议】:,请问:①可能是整数吗?②可能是分数吗?【释一释】:释1.满足的为什么不是整数?释2.满足的为什么不是分数?【忆一忆】:让学生回忆“有理数”概念,既然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说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根底【找一找】:在以下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目的: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效果: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必要性.第四环节:应用与稳固内容:【画一画1】→【画一画2】→【仿一仿】→【赛一赛】【画一画1】:在右1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两条线段:1.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2.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画一画2】:在右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右1〕2.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仿一仿】: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解:〔右2〕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赛一赛】:右3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请你把它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吗?试试看!〔右3〕目的:进一步感受“新数”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数”表示在数轴上效果: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稳固了本课所学知识.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内容: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2.客观世界中,确实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效果:学生总结、互相补充,学会进展概括总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习题2.1六、教学设计反思〔一〕生活是数学的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大量事实都证明一点,与生活贴得越近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浓重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本节课中老师首先用拼图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课程内容通过学生的生活经历呈现出来,然后进展大胆置疑,生活中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那它们终究是什么数呢?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获取新知,创设了积极的气氛.在教学中,不要盲目的抢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的考虑与操作.〔二〕化抽象为详细常言道:“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老师应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开启学生的思维,因此对新数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还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当数学语言进展解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环节,加深对新数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数的客观存在,让学生觉得新数并不抽象.〔三〕强化知识间联络,注意纠错既然称之为“新数”,那它当然不是有理数,亦即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新数”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为进一步学习“新数”,即第二课时教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这一点:“新数”不能表示成分数,为无理数的教学奠好基.八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测,并通过屡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等方面的开展。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学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根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②合并同类项法那么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那么。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程度: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可以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教学目的〔一〕教学目的:1、经历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开展符号感和推力才能。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详细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究详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不等式、函数等进展描绘。〔四〕解决问题:能结合详细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制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别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难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提出问题[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那么和合并同类项法那么,通过运算以下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二〉、分析问题1、[学生答复]分组交流、讨论(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1〕原式的特点。〔2〕结果的项数特点。〔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2、[学生答复]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绘: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3、[学生答复]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a+b)2=a2+2ab+b2;(a-b)2=a2-2ab+b2.〈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口答:〔抢答形式,活泼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2、判断:()①(a-2b)2=a2-2ab+b2()②(2m+n)2=2m2+4mn+n2()③(-n-3m)2=n2-6mn+9m2()④(5a+0.2b)2=25a2+5ab+0.4b2()⑤(5a-0.2b)2=5a2-5ab+0.04b2()⑥(-a-2b)2=(a+2b)2()⑦(2a-4b)2=(4a-2b)2()⑧(-5m+n)2=(-n+5m)23、一现身手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四〉、[学生小结]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1)公式右边共有3项。(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一样决定。(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五〉、探险之旅〔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八年级数学教案篇3知识目的: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才能目的:会用变化的量描绘事物情感目的:回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重点:函数的概念难点:函数的概念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教学说明:注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设计:引入: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新课: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①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②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①这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②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假如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假如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范例:例1判断以下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5)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6)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7)某人的年龄与身高;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察1.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现变量和函数的关系考虑: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例2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假如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解:(1)y=50-0.1x(2)0500(3)x=200,y=30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小结:(1)函数概念(2)自变量,函数值(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作业:18页:2,3,4题八年级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的: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难点: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敏运用。教学案例: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绘?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绘?2、以下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假设能,请写出分解过程,假设不能,说出为什么?①-x2+y2②-x2-y2③4-9x2④(x+y)2-(x-y)2⑤a4-b4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生展示自学成果。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生2:-x2+y2=-(x2-y2)=-(x+y)(x-y)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拟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方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局部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才能,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纯熟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珍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假设能把问题2改为:以下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2)老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才能程度,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承受才能,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泼,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修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场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机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穿,会举一反三。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究、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八年级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的1.使学生纯熟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2.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断定.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教学过程一、复习稳固1.表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局部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C。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2.假设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那么其周长为多少?二、新课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测。2.你能否用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测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B=C,又由B+C=180,从而推出B=C=60。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表达?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假如是,有几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BAC,由于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问题1:此题假设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三、练习稳固1.判断以下命题,对的打,错的打。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2.如图(2),在△ABC中,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四、小结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五、作业1.课本P127─7,9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一)课本P127─1、3、4、8题.八年级数学教案篇6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能纯熟掌握简单图形的挪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可以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2、才能目的:①,在理论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根本图案”,并能通过对“根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3、情感目的:经历对图形进展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开展初步的审美才能,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难点:图形的划分。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四、教具准备:多媒体、磁性板,假设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五、教学设计: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探究新知:(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2)它可以通过什么“根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3)在平移过程中,“根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小组讨论,派代表答复。(答案可以多种)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展示教材6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