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课件:心电图_第1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心电图_第2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心电图_第3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心电图_第4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心电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教学内容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房室肥大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心电学的基本知识什么是心电图?

心肌细胞有电活动,而心脏的电活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就是在体表放置探测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曲线心肌生物电活动

心电图心肌细胞除极、复极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检测电极面对正电荷(+)描出向上的波检测电极面对负电荷(-)描出向下的波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方向相反(离体心肌)AB注意

对于整个心脏而言,体表心电图复极波方向一般与除极波一致,这是由活体心脏的除极是由心内膜开始而复极是从心外膜开始除极复极-

所以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心室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体表采集的心电位强度与心肌细胞数呈正比与探查电极和心肌的距离呈反比与探查电极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构成的角度呈反比所构成的角度越小,得到波形的越高AB这种既有强度又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之为心电向量心电向量用箭头表示方向,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心电综合向量:心脏电激动过程众多心肌细胞产生的许多方向和强度不一的心电向量的总和。综合向量的形成原则同向叠加;反向抵消;成角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体表采集的心电图就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产生的心电综合向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需要心脏电活动的引领,心脏电活动的传导系统就像一个导航系统,其准确运行将引领心脏正常的收缩以及舒张,为心脏这个重要的生命中枢进行有效的泵血提供指引正常心脏电活动的传导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P波:心房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和电压的变化

PR段:心房复极,房室结、希氏束电活动测量: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间的时距

PR间期:P波+PR段,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QRS波: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的时间和电压的变化ST段:自QRS波终点(J点)到T波起点的时距。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T波

:心室复极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和电压变化。QT间期:为心室除极+心室复极的总时间。代表心室肌电激动的总时间。心电图的组成和命名P波P-R段QRS波ST段T波U波P-R间期Q-T间期QRS波群的命名第一个负向波称Q波;正向波称R波R波后的负向波称S波只有一个负向波称QS波根据波幅大小决定采用大、小写波幅<0.5mv用小写:

q、r、s;波幅≥0.5mv用大写:

Q、R、S三心电图导联体系心电图导联: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正负极相连的电路连接方法。

国际公认了美国心脏学会(AHC)在1954

年提出的倡议:标准化心电导联的放置位置,以便于对比和观察心电的变化。

1、12导联心电图

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

2、18导联系统增加了右胸V3R~V5R、左胸V7~V9常规12导联体系(6个肢体导联,6个胸导联)肢体导联标准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胸导联

V1、V2、V3、V4、V5、V6(单极导联)标准双极肢体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中心电端定义:将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右手、左手、左脚)串上一个5KΩ的电阻,然后三者并联起来,构成“无干电极”或称中心电端这个中心电端做为胸导联的负极连接点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3V2与V4连线的中点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附加导联V7导联:左腋后线V4水平处V8导联:左肩胛线V4水平处V9导联:左脊旁线V4水平处右胸导联(V3R、V4R、V5R):右胸壁相当于V3-V5对应的部位

额面肢体导联六轴系统电穴右左单极胸导联电轴水平面小结心电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心电向量心电图的组成P、P-R、QRS、ST、T、QT、U心电图导联及导联轴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一心电图测量心电图纸时间(横向测量波形的宽度)每小格-0.04s每大格-0.20s电压(纵向测量波形的高度)每小格-0.1mV每大格-0.5mV心率的测量(1)心率(次/分)=60/P-P或R-R间期(s)心律不齐时,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2)数6秒内的心搏次数,再乘以10,得心率(次/分)↓↓↓↓pp间期=RR间期=3大格(0.2s*3)+1小格(0.04s)=0.64s心率=60/0.64=93.57≈93次/分每15大格代表3秒时间,6秒30大格数6秒内的心搏次数是9,再乘以10,得心率90次/分3sec3sec各波段振幅(高度)的测量确定参考水平线P波: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QRS波、J点、ST段、T波、U波:

QRS波起始部水平线或起点测量原则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量到波的顶点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量到波的底端各波段时间的测量P波和QRS波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R间期选择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Ⅱ)QT间期选择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V3、V4)测量原则从波形起点内缘测至波形终点内缘平均心电轴心室除极过程全部向量综合的总方向在额面(肢体导联)的投影。平均心电轴与I导联正侧段之间的角度表示电轴的偏移方向。平均心电轴的测量方法目测法作图法查表法目测法背道而驰共同向上针锋相对作图法QRS波振幅代数和I:(-1)+(+10)+(-2)=+7III:(+9)+(-2)=+7+120°查表法正常范围

-30°~+90°

临床意义电轴左偏-30°~-90°

见于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电轴右偏+90°~+180°

见于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极度右偏或不确定电轴

-90°~-180°见于正常人或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脏循长轴转位顺钟向转位:右室大或者垂位心逆钟向转位:左室大或者横位心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1.方向(心房除极左前下)

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2.时间<0.12s3.振幅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PR间期从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值:0.12~0.20s(*)与年龄和心率有关幼儿及心率快时,PR缩短;老年人及心率慢时,PR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正常:0.12s-0.20s(3-5小格)0.12S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11s(*),多在0.06~0.10sQ波(除外aVR导联)振幅<1/4R波,

时间<0.04s(*)。QRS波群

QRScomplex波形特点:

aVR主波向下,R/S或R/Q<1V1、V2主波向下,R/S<1V5、V6主波向上,R/S>1V1至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

振幅:RV5≤2.5mV,RV1≤

1.0mV(*),RavR<0.5mV,RI<1.5mV,RavL<1.2mV,RavF<2.0mV。肢导联低电压: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的绝对值相加)都小于0.5mV。胸导联低电压:六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都小于0.8mV。ST段从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下移任一导联

<0.05mV(*)上抬V1、V2、V3≤

0.2mV

其余导联<

0.1mV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V6直立,aVR倒置(*)振幅≥1/10

R波(Ⅰ、Ⅱ、V4~V6导联)QT间期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

0.32~0.44秒*与心率快慢有关,心率快,QT缩短;心率慢,QT延长。

U波T波后0.02~0.04秒出现的低小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方向与T波一致振幅V3、V4导联较明显,达0.2~0.3mV。

U波增高常见于低血钾小结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率、各波段振幅、时间的测量、心电轴心电图各波段代表的意义及正常值P波、P-R间期、QRS波、ST段、T波、QT间期、U波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心电图改变:心肌除极(心房、心室)的电压增高(肌纤维增粗);心肌除极(心房)时程延长(影响传导束);心肌复极改变(ST-T改变)由于心室肥厚导致相对供血不足引起(劳损)心房除极顺序房间束结间束房室结窦房结P波在II导联和V1导联最明显,原因是什么?心房除极向量额面心房除极综合向量在额面六轴系统中与II导联轴夹角最小(电位强度与构成的角度成反比)水平面(横截面)左右心房除极有先后,在水平面上右房向量出现较早方向偏前,而左房向量出现较晚方向偏后在额面(肢导联II)先后出现的左右房向量同向下,时间上会有交错,电压叠加在水平面上,早右房的向量于V1导联同向,晚左房向量与V1导联背离,V1出现正负双向波P。肢体导联P波电压大于胸导联P波特点肢体六导联中II导联P波电压较高胸导联V1:P波呈正负双向P波前半部分主要代表右房除极而后半部分主要代表左房除极右房肥大综合向量1.P波高尖,肢体导联振幅≥0.25mV。又称“肺型P波”。

(Ⅱ、Ⅲ、aVF最明显)2.V1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双向时,振幅算术和≥0.20mV右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右心房肥大病因常见于慢性肺心病,因此称“肺型P波”其他病因: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原发肺动脉高压等慢性咳嗽20年,男性,69岁II、III、AVFP波=0.5mV>0.25mV结论:右心房肥大先天性肺动脉狭窄,女性,9岁肢体导联P波>0.25mV的导联:I、II、AVR、AVFII导联P波最高:0.5mV胸导联P波>0.2mV的导联:V1-V6V2导联P波最高:0.5mV结论:右心房肥大左心房肥大综合向量正常左房肥大左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1.P波增宽≥0.12s,双峰型,峰距≥0.04s,常见病因为二尖瓣病变,故称“二尖瓣型P波”。(I、II、aVL明显)左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2.V1呈正负双向,负向波宽深。负向P波的振幅(mm)乘以时间(s)称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左房肥大时:PtfV1≥

0.04mm·s风心二狭,女性、45岁P波时间=0.14s>0.12sP波双峰,峰距=0.04s,PTfV1=-1*(0.04*3)=-0.12mm·s<-0.04mm·s结论:左心房肥大双侧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既有右房肥大特点有具左房肥大特点,各自影响P波不同部分P波增宽≥0.12sP波振幅≥0.25mVP波双峰型,峰距≥

0.04sV1呈高大双向P波正向部分高尖≥0.15mV

负向部分深而宽PtfV1≥0.04mm∙sII、III、AVF导联P波电压≥

0.25mmV,时间≥0.12sptfV1=0.04mm∙s,V3P波峰距=0.04s结论:双侧心房肥大0.35mV0.12s0.25mV0.12sptfV1=-0.04mm∙s0.25mV0.12s峰距=0.04s心室正常除极顺序由于左室心肌比右室厚,综合向量偏向左下偏后左心室肥大向量改变右室向量指向右前左室向量指向左后综合向量偏向左后左室向量增大综合向量增大明显,更偏向左后V5、V6R波增高,V1S波的加深左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1、左室高电压的表现(重要)

Rv5或6>2.5mV;Rv5+Sv1>4.0mV(男)>3.5mV(女)

RI>1.5mV;RavL>1.2mV;

RavF

>2.0mV;RI+SⅢ>2.5mV。2、心电轴左偏-30°~-90°3、QRS时间:0.10s~0.11s。4、ST-T改变: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0.05mV,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5、QRS波高电压伴有ST-T改变称左室肥大伴劳损。RV5>2.5mV,RV5+SV1=5.7>4.0mVI和III导联背道而驰:电轴左偏T波低平

结论: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原发性高血压病,男性,52岁SV1=2.5mVRV5=3.2mV主动脉狭窄伴关闭不全,男性,59岁右室向量指向右前左室向量指向左后综合向量偏向左后右心室肥大向量改变右室向量增大综合向量增大不明显,逆转偏向右前V5、V6S波加深,V1R波的增高。右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

Rv1+Sv5>1.05mV,RaVR>0.5mVV1:R/S≥1,重度时V1呈qR型,V5:R/S≤1或S波加深,avR:R/S或R/q≥1。心电轴右偏

>+90°。ST-T改变:V1导联QRS波高电压伴T波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称右室肥大伴劳损RV1+SV5=1.8mV,V1R/S>1,V5R/S<1;I和III导联QRS波针锋相对:电轴右偏V1导联T波倒置RV1=0.9mVSV5=09mV结论:右心室肥大伴劳损双侧心室肥大大致正常心电图。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双侧心室肥大心电图。RV1=1.1mVRV5=2.8*2=5.6mV小结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改变除极电压增高、激动时间延长、ST-T改变(心室)从心房、心室除极的顺序、心电综合向量方向来理解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诊断房室肥大要注意结合临床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将影响心室肌的复极,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缺血型改变T波改变损伤型改变ST段移位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T波改变

1.

T波在R波为主的导联出现倒置

2.T波低平:T波在R波为主的导联,T波振幅<1/10R波(Ⅰ、Ⅱ、V4~V6导联)T波低平T波倒置缺血型的T波改变心内膜下缺血T波高大直立心外膜下缺血T波倒置透壁性缺血T波深倒置(心外膜缺血区较大、电极靠近心外膜)冠状T波ST段从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下移任一导联≤0.05mV(*)上抬V1

V2V3<0.2mV

其余导联<0.1mV正常情况下ST向量非常微小心肌损伤时出现指向损伤区的增大的ST复极向量损伤型改变心内膜下损伤ST段压低心外膜下损伤ST段抬高透壁性损伤ST段抬高测量ST段偏移:从J点后0.04s处测量变异型心绞痛

临床意义心肌缺血表现ST段改变和/或T波改变。约一半冠心病者平时心电图正常,仅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ST-T改变。约10%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正常或仅有轻度ST-T变化。ST-T改变是非特异性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诊断心肌缺血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运动试验阳性病例小结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缺血型改变T波改变损伤型改变ST段偏移诊断心肌缺血注意结合临床第五节心肌梗死定义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是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心电图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供血左室血供冠状动脉前降支冠脉动脉回旋支冠状动脉后降支右室血供冠状动脉右室支冠状动脉锐缘支冠状动脉后降支→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左室后壁右室前壁右室侧壁右室后壁→→→→左室血供冠状动脉前降支冠脉动脉回旋支冠状动脉后降支右室血供冠状动脉右室支冠状动脉锐缘支冠状动脉后降支→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缺血型改变:T波高大直立或倒置损伤型改变:ST段抬高(透壁型)坏死型改变:异常Q波缺血心电图动物实验A缺血方法:犬——分离冠脉——止血钳夹闭几分钟

——松钳心电图:T波低平、倒置(松钳后恢复);QRS波群无影响缺血心电图动物实验缺血期特点:缺血仅影响快速复极波(T波),除极完全不受影响;影响为暂时的。

缺血心电图动物实验B损伤方法:犬—分离冠脉—止血钳夹闭几分钟松钳心电图:T波低平、倒置;ST段(缓慢复极)抬高,单向曲线松钳后:ST段恢复,T波恢复缺血心电图动物实验损伤期特点:

1.复极影响扩大

2.损伤严重,但仍为可逆

3.除极不受影响缺血心电图动物实验C坏死方法:ST段抬高后仍不松钳,半小时—1小时后出现Q波,松钳心电图:T波倒置;ST段抬高;Q波松钳后:复极改变可逆(ST、T),除极改变不可逆(Q波)坏死期特点:

1.除极改变:Q波

2.坏死不可逆,心电图上的印记长期存在(坏死性Q波),除非新的肌细胞再生可令坏死区缩小(Q波变小)。坏死型Q波发生机制坏死的心肌细胞丧失电活动,使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心梗主要发生于室间隔(0.03~0.04s)及左室壁心肌,使起始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面对坏死区导联出现坏死性Q波(宽度≥0.04s,深度≥1/4R或者QS型)不同位置电极记录到的各种心梗图形●心外膜电极A、B体表电极非Q波型心梗(心内膜下心梗)Q波型心梗(透壁型心梗)二心肌梗死的演变及分期超急性期:数分钟至数小时。ST段斜型抬高,T波高耸直立,无异常Q波急性期:数小时至数周。异常Q波,ST段弓背抬高,形成单向曲线,T波直立到倒置近期(亚急性期):数周至数月。异常Q波,T波倒置,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陈旧期:3~6月后。异常Q波,ST段、T波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根据异常Q波出现在哪些导联而定下壁梗死Ⅱ、Ⅲ、aVF高侧壁梗死I、aVL前间壁梗死V1~V3前壁梗死V3~V5广泛前壁梗死V1~V5或V6侧壁梗死V5、V6、I、aVLST段抬高导联:II、III、AVF(下壁导联)V3-V6(前壁导联)结论:超急性期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同时又Q波和ST抬高导联:1.I、AVL、V6(高侧壁)2.V2-V5(前间壁+前壁)结论:急性前间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Q波、ST抬高导联:II、III、AVF(下壁导联)ST下移导联:I、AVL(高侧壁)(镜像改变)心电图特点:QS型出现导联:V1-V3(前间壁),伴有T波倒置。T波倒置导联:I、AVL(高侧壁),V4-V6(前壁)结论:1.亚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2.T波改变同一患者不同日期描记的下壁导联心电图急性期(住院期间)陈旧期(出院三个月后回院复诊)后壁右室前壁肢导联有q波和ST抬高导联:II、III、AVF(下壁)V6(侧后壁)V7-V9(后壁)V3R-V5R(右室)结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有q波导联:II、III、AVF(下壁)有QS波伴ST抬高导联:V1-V5(广泛前壁)结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陈旧下壁心肌梗死有Q波伴ST抬高导联:III(下壁)V1(前间壁)V3R-V5R(右室)结论:急性下壁、前间壁、右室心肌梗死出现深倒T波(无Q波):V2-V5结论:前间壁、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四鉴别诊断ST段抬高: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征等。异常Q波:可见于感染、脑血管意外、心脏横位、左、右室肥大、心肌病、左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只有当异常Q波、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同时出现,并有一定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梗。小结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缺血型T波改变损伤型ST段抬高坏死型异常Q波心肌梗死的演变及分期超急性期、急性期、近期、陈旧期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根据导联轴方位来理解记忆第六节心律失常定义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分类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自律性(自动产生兴奋)

兴奋性(对刺激做出应答)电生理特性传导性(激动自动扩布)收缩性(电激动引导下的机械运动)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自律性

是心肌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能自动地、规律地产生兴奋及发放冲动的特性。起搏细胞(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浦肯野纤维)窦房结60~100次/分,房室交界区40~60次/分,希氏束以下25~40次/分。兴奋性是心肌细胞对受到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能力特点:一次兴奋后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强刺激(>1000倍阈值)不能引起反应。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2000ms+其后10ms)

只能产生局部兴奋,不能向外扩布相对不应期

较强刺激产生兴奋,除极的速度和幅度较正常低,传导缓慢,所产生的不应期短,易发生心律失常。相当于T波降支处易颤期从绝对不应期到相对不应期前一半的一段时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开始恢复,但不一致,此时受刺激,易引起颤动。心室易颤期——T波顶峰偏前约30ms处心房易颤期——R波降支和S波的时间。超常期

稍低于阈值的刺激也能产生兴奋。相当于T-U连接处。传导性定义一处心肌激动时能自动地向周围扩布的特性实质

1.“穴-源”电偶沿传导路径向前移动

2.心肌细胞间通过闰盘传导

3.不同部位传导速度不同:最慢:房室结最快:束支、普氏纤维PR间期由长到短逐渐恢复,↓表示激动下传⊥表示激动不能下传一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

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P波规律出现,在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频率60~100次/分P-P间期差异<0.12s静息状态下心率的正常范围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且静息心率是预测长寿的一项指标,最佳的静息心率是60次/分。示静息心率大于75次/分的男性,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要比心率慢者高3倍。在一般情况下心率安全范围是在50~150次/分之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多数情况下将导致心输出量不足,使每搏输出量下降,进而影响人体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通过PP间期目测判断心率大概范围1大格:300次/分2大格:150次/分3大格:100次/分4大格:75次/分5大格:60次/分6大格:50次/分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0次/分(间期PP少于3大格),见于运动、紧张、甲亢、贫血、心衰、药物肾上腺素2大格<PP间期<3大格,150次/分>心率>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60次/分(PP间期大于5大格),见于老人、运动员、甲低、药物心得安PP间期>6大格,心率<50次/分窦性心律不齐

P-P间期之差>0.12s,见于呼吸影响,青少年、儿童,大多无临床意义。0.88s0.64sPPmax—PPmin=0.88-0.64=0.24s>0.12s窦性停搏(窦性静止)定义规律的窦性心律中,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冲动。原因:1.迷走神经作用增强(张力增大)

2.窦房结障碍心电图特点:1.规律PP间期中出现长PP间期

2.长PP与正常PP不成倍数关系

3.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其他疾病累及窦房结而产生的一系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引起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

心电图特点:

1.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

2.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3.慢-快综合征:缓慢的窦性心率伴有快速型异位心律

4.双结病变:病变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出现超长的PP间期)二期前收缩定义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一次或两次激动,又称过早搏动(早搏)。分类室性早搏最常见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较少见联律间期早搏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代偿间歇早搏后有一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歇插入性早搏插在两个相邻正常搏动之间的早搏频发性早搏每分钟出现6次以上早搏二联律早搏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三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次早搏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期前(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QRS时限>0.12s,T波多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后P-P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联律间期+代偿间歇=2*窦性PP间期完全性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0.12秒,可延长>0.20s有不完全代偿间歇(早搏前后P-P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QRS形态正常或增宽变形(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无QRS波(未下传的房早)联律间期代偿间歇1.08s*2=2.16s1.88s交界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早搏)1.交界性早搏可能的形态有三种2.形态的特点由交界性起搏点所在的位置决定ABC心电图表现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基本相同QRS波前后可无P波(B),或有逆行P′波(Π、Ш、aVF倒置,aVR直立),位于QRS之前(P′-R<0.12s)(A)或位于QRS之后(R-P′<0.20s)(C)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从QRS波的起点到QRS波后异P’的起点ABC

异位性心动过速定义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早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分类按部位分:房性、交界性、室性按发作形式分阵发性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多为折返性)非阵发性(多为自律性增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房性与交界性心动过速,但因P′不易辨认,故将两者统称为室上速。心电图表现心室率快速而匀齐频率160~250次/分QRS形态一般正常ST-T改变常见类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发生机制折返发生三要素①激动传导方向上有两条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的单向阻滞③传导径路存在缓慢传导1.心率快而齐(1大格<RR<2大格;300次/分>HR>150次/分)(RR=0.32s;60/0.32=187次/分)2.P波不易辨认,QRS正常,II、III、AVFST-T改变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连续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常>0.12s频率140~200次/min,节律可略不齐可见1.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2.心室夺获(心室偶尔被窦性节律主导)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