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地理教案_第1页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_第2页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_第3页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_第4页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地球运动地理教案地球运动地理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p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才能目的: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演示地球的自转;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德育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展唯物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根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演示:老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二、讲授新课投影:地球自转动画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外表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外表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考虑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讲述:老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挪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挪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考虑。填写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承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投影:地球的五带图提问: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②各带内承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③我国大局部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点评:该教案工程齐全,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板书整洁,教学环节清楚,提问恰当,老师示范性强。教学过程略显简单。地球运动地理教案2教学目的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2、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才能。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老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展讲解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展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间隔〕,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老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p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根本不变。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老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展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局部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教学设计例如一一、知识目的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互相关系。二、才能目的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才能。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p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才能,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才能。三、德育目的1、通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世界观。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考虑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分析^p本节内容提醒了地球运动的根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根底,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根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互相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展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考虑,将有利于学生深化、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藏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究。从这节课开场,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假设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那么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考虑: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终究是多长?请学生联络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答复。【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演示】老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老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挪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老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老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提问】老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一样?【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p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地球运动地理教案3一、背景与意义分析^p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开展的。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根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根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根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二、学习与导学目的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根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p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的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老师演示地球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自转公转方向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旋转中心转动特点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p成因1、老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根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限,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老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考虑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考虑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老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1、老师提问:(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黄昏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老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老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月日太阳直射纬度季节北半球南半球受热程度北半球南半球昼夜长短北极北极圈以北北极圈以南赤道赤道-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南极(3)观察后,考虑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2、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承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局部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五、笔记与板书提纲地球的运动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公转四季变化一年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六、练习与拓展见《地理填充练习册》七、个别与重点辅导略八、反思与反应记录学习地理(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到达较深化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考虑。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浸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侧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络实际分析^p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稳固所学知识。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比照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p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展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那么和规律,分析^p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考虑、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络,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构造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地球运动地理教案4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p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根本特征。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分析^p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考虑: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四、板书设计: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24小时(一天)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地球运动地理教案5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2、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3、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德育目的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根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间隔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消费的指导意义。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局部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根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老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挪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p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老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p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比照,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教学设计方案〖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挪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2.提问:结合生活理论,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p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四季划分的教学〗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详细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场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五带划分的教学〗1.读图:《五带的划分》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的根据。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外表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外表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根底。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划分的根据探究活动【活动主题】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活动步骤】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成果展示】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展演示地球运动地理教案6教学目的: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根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p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拟、归纳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拟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一.地球的自转[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以下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工程。〔表1〕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照在地球仪上;[反向考虑]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外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讨论]〔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考虑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照到的时间。[老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设问]1、____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翻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如今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二.地球的公转[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1〕在同一天,早晨、黄昏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黄昏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答复〕〔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老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外表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挪动规律。[学生观察考虑]观察二分二至日时可以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表2〕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夏至6、22前后北回归线承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秋分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12、22前后南回归线承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地球运动地理教案7【教学目的】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展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答复: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绘、评价、比照等。二、地球的自转【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完毕后,老师设置以下问题:1、假设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2、假设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老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完毕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明晰的语言准确地描绘昼夜交替现象。【演示】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绘: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三、地球的公转【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四季划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时机,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挪动〕?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4、结合生活经历,比拟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假如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教学中老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昼夜长短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年〔365天〕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四、地球上的五带【问题与假想】1、如以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如以下图a,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4、如以下图b〔同时与图a比拟〕: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假设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获得的采光效果最好?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活动与练习】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小结】1、中国大局部地区位于北温带,小局部位于热带,没有寒带;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教学后记】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历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地球运动地理教案8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p才能教学重点昼夜交替、地方时教学难点地方时教具地球仪教学方法讲述法、画图演示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板书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述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板书一.昼夜交替演示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板书1.晨昏线〔圈〕讲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板书2.太阳高度讲述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演示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讲述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根本的时间单位。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板书二.地方时板图时区的划分讲述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板图时区的划分讲述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举例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2〕.东八区为8月8日10:00,求西三区此时时间。板书三.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讲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外表的物体在沿程度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程度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板书1.地转偏向力演示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板书2.偏移规律讲述沿地表程度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举例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板书设计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一.昼夜交替1.晨昏线〔圈〕2.太阳高度二.地方时三.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1.地转偏向力2.偏移规律作业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地球运动地理教案9一、产生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自转2、周期:________时,叫做1个__________。3、意义: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____________,被用来作为根本的________。②太阳日时间不长,保证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开展。二、产生地方时:1、地方时定义: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成因:地球自转。地方时差: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小时。计算方法:向东加地方时差,向西减地方时差。〔备注:东、西确定方法:同是东经度,经度大的在东,经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经度小的在东,经度大的在西〕2、区时〔标准时〕: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_____个时区,各时区都以_______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3、特别计时法:半区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限的地方时,如:印度采用____。东部区时: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如朝鲜采用______区。统一区时:统一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如我国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_____区时,〔即东经_______的地方时〕,称为_________。三、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向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偏,在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上无偏向。2、成因: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_________力。地球运动地理教案10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局部说课。说教材:教材分析^p:这一节包括三个局部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打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教学目的: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根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目的: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p地理事物的规律。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络。3.通过比照分析^p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绘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地方时。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才能、空间想象才能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到达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快乐趣。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络、学会描绘。说教学程序: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考虑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说重点: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如今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考虑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异。〔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说难点:比照分析^p法打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动手绘图,加深印象,打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获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络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辨析法打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说兴趣点:假设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假设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才能。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绘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绘地理现象的才能。: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考虑,假如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标准外,还要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详细要求。〕地球运动地理教案1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2、学生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3、通过让学生分析^p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才能。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的教育。二、教材分析^p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合结果。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拟,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绘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络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表达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而对“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那么删除了理论分析^p,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防止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外表地域分异规律的根底,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拟自然。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异。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展分析^p。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三、教学过程: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限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老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限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以下图: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CD为昏线,DE为晨线;FS为晨线,SG为昏线。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挪动的呢?让学生考虑,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化,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如以下图。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渐渐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考虑,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络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考虑后答复。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以下图: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考前须知如下:某地区时=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时区东面的,取+;在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理解区时的使用。8、对“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拟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考虑,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答复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局部,一局部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局部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老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承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一样。“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场盛行。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答复: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延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15、让学生阅读课文,答复:如今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老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限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老师分析^p: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外表地域分异规律的根底。地球运动地理教案12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才能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p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工具: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教学方法:分析^p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板书: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讲解:任何緯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局部: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提问:1、这两幅图中,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此时是什么节气?南北半球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哪个纬度最短,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复:〔略〕老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局部〕〔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5〕一样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一样。稳固练习:〔略〕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挪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比方说太阳光直射的地区,各地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都能到达90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考虑: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复:〔略〕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根据,又是怎样划分的?学生答复:〔略〕讲解:1、四季的划分〔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2、五带的划分〔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2〕分析^p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布置作业:〔试卷〕板书设计: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的分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的分布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四季的划分〔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2、五带的划分〔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地球运动地理教案13一.教材分析^p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p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根底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根底性地位。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形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详细化,生动化。学生进展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才能。二、学情分析^p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才能,探究才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展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构造,遵循地理教学的根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时机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拟、分析^p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p,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三、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互相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