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1页
第二十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2页
第二十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3页
第二十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4页
第二十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ControlandPreventionofInfectiousDisease第二十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diseaseepidemiology)主要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引言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录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

定义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图获得免疫者传染源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携带者患者死亡病人动物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一、传染源

(sourceofinfection)

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分类:

受感染的人受感染的动物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受感染的人病人

病人在其病程的不同阶段,如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因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频率不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同。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病人作为传染源分为: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临床症状期(clinicalstage)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

病原携带者(carrier)

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carrier)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真性人畜共患病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二、传播途径

(routeof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

空气传播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霍乱、血吸虫食物传播痢疾、伤寒接触传播淋病、疥疮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疟疾、西尼罗热土壤传播炭疽、破伤风医源性传播丙肝、艾滋病围产期传播风疹、梅毒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空气传播(air-borneinfection)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经飞沫传播(dropletinfection)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nucleusinfection)

经尘埃传播(dustinfection)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节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水传播(water-borneinfect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病人有接触疫水史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发生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食物传播(food-borneinfection)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方式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进食者不发病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接触传播(contactinfection)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infection)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infection)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传播。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infection)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吸血)传播两种方式机械携带: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在其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地区性季节性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经土壤传播(soil-borneinfection)

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土壤污染

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条件

病原体存活力土壤污染程度人的接触机会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infect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器械、针头、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输血、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引起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分娩时传播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多途径传播许多传染病可通过一种以上途径传播,以哪一种途径传播取决于环境和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既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还可通过注射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及母婴传播。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人群易感性

(herdsusceptibility)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

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第一节传染病流行过程战乱难民潮原油污染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疫源地

(epidemicfocus)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存在病原体能持续传播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

流行环节易感人群病人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接触水食物医源性垂直媒介土壤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自然因素气候地理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策略措施一、策略预防为主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

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改水改厕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常规报告甲、乙、丙三类共37种哨点监测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慢性病监测哨点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1980年消灭天花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001年发起终止结核病活动天花病人脊髓灰质炎病人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措施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多种措施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报告

报告种类甲、乙、丙三类,共37种报告原则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网络直报

甲类和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乙类

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丙类

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措施

登记管理随访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对接触者的措施措施留检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检疫期

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病人被隔离医学观察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深埋受感染的动物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

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化学)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分类

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杀虫

是使用杀虫剂(insecticide)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预防性杀虫疫源地杀虫随时杀虫终末杀虫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计划免疫(planedimmunization)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三、计划免疫及其评价计划免疫方案

1974年第27届WHO大会对各成员国正式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PI)。第30届WHO大会批准EPI的总政策,提出到1990年为全球所有儿童提供免疫接种的规划目标,我国于1981年正式参加EPI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任何人均应按照有关规定接受预防接种。6061预防接种

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预防接种的种类

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ty)

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疫苗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备的生物制品。

减毒活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株制成。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

灭活疫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